一时一世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w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作文这半壁江山,我和学生算了一笔帐:你们初一一年写了多少篇作文?学生一算,一学期6篇,加上期中期末考试两篇共8篇,两个学期共计16篇。初二学年呢?大致也是16篇左右。
  我说:过了两年,你现在再回头看看你初一的作文呢,你会很明显地感觉到它们的不足,你文笔的稚嫩。如果现在再让你写同题的作文,你一定会写得更出色更精彩。为什么呢?你想过没有?
  一名学生惊呼:呦,两年之中,我们写了三十多篇作文呢。我说:这三十多篇作文,有多少篇是让你满意的呢?有多少篇是让你自豪的呢?仅仅这三十多篇的作文,就让你的眼界拓宽了,水平提高了吗?
  学生说:不是,还有阅读。
  我说:很好,不用我教,你们已经找到了作文的法宝。
  大家齐声说:一靠阅读,二靠写作。
  我说:既然如此,你阅读,我们写作。阅读是个人的事情。你何时读,读什么,你自己选择。但你要有阅读的痕迹。怎么留下痕迹?作读书笔记,内容不一,你有所感可以记;有所惑,可以记;没有,可以摘抄;两者皆无,可以说明你择书失败。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就带大家做这些事情:学生每周一篇笔记,一篇作文。我每周批150篇笔记,150篇作文。
  我不知道,我们这种只争朝夕的努力,究竟有多少回报。我只能像西西弗斯一样,他每日推石上山,我每年渡人过河。
  只是,有时我在想:为何非要等到初三的时候,才这样呢?我们的学习能否再从容一些,轻松一些。什么时候在匆忙赶路的同时,也能够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欣赏一下途中的美景呢?
  一时
  2000年,我被调整去带初一语文。
  我想,这下好了,我可以按照我的设想,打造我的弟子了。于是开始阅读,写作。
  阅读,读什么啊?没有书。学校图书馆里适合学生阅读的,有,但少的可怜。怎么办?
  幸好我是爱书之人,我从自己的藏书中,选出了近百本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分发到学生手中。周末,交作文时,交上来的书少了几本。问之,则曰:丢了。丢了,怎么办?能让他赔吗?丢了拉倒。
  等到下周再发再交的时候,就有几本开了天窗,就有几本少了几页。怎么办?《礼记》中不是这样说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他有向学之心,虽然手段不对,也算雅贼。提醒几句,罢了罢了。
  期中考试,打破了我的一枕黄粱。我带的两个班级语文平均分低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老师。这些大型考试,学校有评比,有总结,有奖励。我感到了压力。
  羞愧之余,找来那班的学生一问,更让我吃惊。生字连同拼音课前每个抄10遍,课后每个10遍,星期天再抄10遍。注释每个5遍,抄3次。问题每个3遍,抄2次。
  我就败在了这样的教育之下。
  举手投降,赶紧转向?
  一世
  一个九岁的女孩写道:假如我有一颗炸弹,我就把学校炸掉;假如我有一把手枪,我就把妈妈杀死。这是怎样的教育造成的结果?恐怕机械的抄写,繁重的作业难辞其咎。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言之,忘不掉的才是素质。
  我们要让学生留下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初是我提供书籍,书目,到后来是学生向我推荐书籍,是我向学生询问摘录来自何处。发现一篇美文,就如同发现一颗宝石。除了在班级赏读之外,大家互相传抄、讨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每天晚饭后的读书课,就成了我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我们大观园中西游记,梁山泊上话三国。在战争与和平的间隙里,我们不能百年孤独,而是跟着基督山伯爵畅游了巴黎圣母院。
  三年下来,结果不言而喻。不信,请你来看我们的中考成绩;不信,请你来看我们学生的作文。
  如在一篇以“阳光,光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们写道: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这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追求在这世上。
  我爱阳光,爱阳光的味道;更爱阳光般的母亲,拥有阳光味道的母亲。
  我用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宽容的手扶起曾经伤害过我的朋友。在我的手心,永远有一束叫做善良的阳光,把手伸出,轻轻一握,收获的绝对比播撒的多。”
  在最后回顾三年初中生活的作文中,他们写道:
  “蒲公英因为清风拥有了飞翔的希望
  我们因为阅读拥有了生活的力量
  心中的种子,已长出青青涩果,只等待熠熠生辉的秋天。
  沉沉的书包,不仅装着满满的书籍和簿本,
  还装着许多理想,许多希望,许多明天。
  这三年的时光,岂是哪个词语所能轻易描述概括的。
  花开不是为了凋落,而是为了灿烂,为了结果;阅读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愉悦,为了生活。阅读的习惯,早已溶入我们的血液,并随之奔流,直至永远。而写作则成为我们的一种需要,一种自觉。我们用文章来挥洒情感,积淀思想,记录生活。”
  在他们毕业几年之后,他们抽空回来看我,给我的留言是:
  “那条曾经印满我足迹的小径,现在却已经是绿草青青。”
  “老屋还是那座老屋,门还是那扇门,那些刻痕犹在,只是少了刻痕的人。”
  “纵世间有千种风情,亦没有我的留恋浓。”
  为师若此,夫复何求?
其他文献
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先秦的诸子散文,唐代的诗,宋代的词更是我国文学天宇中熠熠生辉的明星,可是学生却普遍感到这一遗产深不可测,枯燥无味。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文言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逐字逐句翻译,分析课文,识记重点实词虚词,了解古今异义,背诵精彩语段,练习反馈等,其结果是费了油,灯不亮。究其原因,一是
期刊
一、深入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症结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学生个别谈话等方式,我了解到学生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即使会回答也不举手,不愿意表现自己;二是怕说错了会让别人笑话,怕在同学面前丢人,因而不敢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这种情况占大多数;三是受班级整体氛围的影响,当大多数学生不举手时,极少数本想回答问题的学生怕被同学指责为“爱出风头、好表现、逞能”。  二、教师自我反省,
期刊
好文章犹如一杯浓浓的红酒,醇香馥郁,沁人心脾;犹如一朵怒放的鲜花,摇曳多姿,香气四溢;犹如一首美妙的乐曲,旋律悠扬,悦耳动听。好文章都是“情之所动、情之所蕴”的产物。只有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才有可能在硝烟弥漫的中考战场上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由于学生长时间被禁锢在那“四方地里”,没有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如井底之蛙,孤陋寡
期刊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做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该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阐明了“隐忍苟活”的原因,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人生价值观。这对后人有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报任安书》是一篇培养高中生人生价值观的佳作。  一、真诚哀婉,坦荡为人  司马迁没有实现任安“推贤进士”的愿望,显得凄婉无奈,“阙然久不抱,幸勿为过”,内疚致歉,但不失朋友的真诚,为人的正直坦荡。司马迁在信中写道:
期刊
白居易说:“未成曲调先有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水平的高低固然取决于思想的高下,但更为主要的是取决于感情的有无,真伪,善恶和强弱。很难想象,一个对生活冷漠旁观、无动于衷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很难想象,一篇词藻华丽、毫无真情的作文会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从而感动读者,引起共鸣。情感之于作文,正如血液之于人体,水分之于草木。情感是作文的生命,作文应以情感人。  一、情感的标准  情感是作文
期刊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尤其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导致心理疾患。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心理障碍  
期刊
一、阅读的基本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可见阅读能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是这样做的,开学伊始,我就把阅读的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先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朗读、精读,也可默读、略读。例如,在学习《周总理,您在哪里》这首诗歌时,我就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在学生深情、缓慢
期刊
作文占据了语文高考试卷的“半壁江山”,重要性自不待言,要想迅速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赢得高分,亮丽的语言、精彩的开头之外,还要有有一个精妙的结尾。清人李渔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人执卷流连,若难遽别。”其要旨是要让读者读完文章后还不能释怀。那么,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积累,结合一些高考佳作,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照应开头,首尾一贯  结尾照应文题,或照应开头
期刊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语文的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才知晓其中的奥秘: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
期刊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直接“土壤”。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搞好班级管理、教育,促使学生在集体中健康协调发展。下面结合我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用真心换真情,把满腔的爱献给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学生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没有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