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作文这半壁江山,我和学生算了一笔帐:你们初一一年写了多少篇作文?学生一算,一学期6篇,加上期中期末考试两篇共8篇,两个学期共计16篇。初二学年呢?大致也是16篇左右。
我说:过了两年,你现在再回头看看你初一的作文呢,你会很明显地感觉到它们的不足,你文笔的稚嫩。如果现在再让你写同题的作文,你一定会写得更出色更精彩。为什么呢?你想过没有?
一名学生惊呼:呦,两年之中,我们写了三十多篇作文呢。我说:这三十多篇作文,有多少篇是让你满意的呢?有多少篇是让你自豪的呢?仅仅这三十多篇的作文,就让你的眼界拓宽了,水平提高了吗?
学生说:不是,还有阅读。
我说:很好,不用我教,你们已经找到了作文的法宝。
大家齐声说:一靠阅读,二靠写作。
我说:既然如此,你阅读,我们写作。阅读是个人的事情。你何时读,读什么,你自己选择。但你要有阅读的痕迹。怎么留下痕迹?作读书笔记,内容不一,你有所感可以记;有所惑,可以记;没有,可以摘抄;两者皆无,可以说明你择书失败。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就带大家做这些事情:学生每周一篇笔记,一篇作文。我每周批150篇笔记,150篇作文。
我不知道,我们这种只争朝夕的努力,究竟有多少回报。我只能像西西弗斯一样,他每日推石上山,我每年渡人过河。
只是,有时我在想:为何非要等到初三的时候,才这样呢?我们的学习能否再从容一些,轻松一些。什么时候在匆忙赶路的同时,也能够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欣赏一下途中的美景呢?
一时
2000年,我被调整去带初一语文。
我想,这下好了,我可以按照我的设想,打造我的弟子了。于是开始阅读,写作。
阅读,读什么啊?没有书。学校图书馆里适合学生阅读的,有,但少的可怜。怎么办?
幸好我是爱书之人,我从自己的藏书中,选出了近百本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分发到学生手中。周末,交作文时,交上来的书少了几本。问之,则曰:丢了。丢了,怎么办?能让他赔吗?丢了拉倒。
等到下周再发再交的时候,就有几本开了天窗,就有几本少了几页。怎么办?《礼记》中不是这样说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他有向学之心,虽然手段不对,也算雅贼。提醒几句,罢了罢了。
期中考试,打破了我的一枕黄粱。我带的两个班级语文平均分低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老师。这些大型考试,学校有评比,有总结,有奖励。我感到了压力。
羞愧之余,找来那班的学生一问,更让我吃惊。生字连同拼音课前每个抄10遍,课后每个10遍,星期天再抄10遍。注释每个5遍,抄3次。问题每个3遍,抄2次。
我就败在了这样的教育之下。
举手投降,赶紧转向?
一世
一个九岁的女孩写道:假如我有一颗炸弹,我就把学校炸掉;假如我有一把手枪,我就把妈妈杀死。这是怎样的教育造成的结果?恐怕机械的抄写,繁重的作业难辞其咎。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言之,忘不掉的才是素质。
我们要让学生留下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初是我提供书籍,书目,到后来是学生向我推荐书籍,是我向学生询问摘录来自何处。发现一篇美文,就如同发现一颗宝石。除了在班级赏读之外,大家互相传抄、讨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每天晚饭后的读书课,就成了我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我们大观园中西游记,梁山泊上话三国。在战争与和平的间隙里,我们不能百年孤独,而是跟着基督山伯爵畅游了巴黎圣母院。
三年下来,结果不言而喻。不信,请你来看我们的中考成绩;不信,请你来看我们学生的作文。
如在一篇以“阳光,光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们写道: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这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追求在这世上。
我爱阳光,爱阳光的味道;更爱阳光般的母亲,拥有阳光味道的母亲。
我用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宽容的手扶起曾经伤害过我的朋友。在我的手心,永远有一束叫做善良的阳光,把手伸出,轻轻一握,收获的绝对比播撒的多。”
在最后回顾三年初中生活的作文中,他们写道:
“蒲公英因为清风拥有了飞翔的希望
我们因为阅读拥有了生活的力量
心中的种子,已长出青青涩果,只等待熠熠生辉的秋天。
沉沉的书包,不仅装着满满的书籍和簿本,
还装着许多理想,许多希望,许多明天。
这三年的时光,岂是哪个词语所能轻易描述概括的。
花开不是为了凋落,而是为了灿烂,为了结果;阅读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愉悦,为了生活。阅读的习惯,早已溶入我们的血液,并随之奔流,直至永远。而写作则成为我们的一种需要,一种自觉。我们用文章来挥洒情感,积淀思想,记录生活。”
在他们毕业几年之后,他们抽空回来看我,给我的留言是:
“那条曾经印满我足迹的小径,现在却已经是绿草青青。”
“老屋还是那座老屋,门还是那扇门,那些刻痕犹在,只是少了刻痕的人。”
“纵世间有千种风情,亦没有我的留恋浓。”
为师若此,夫复何求?
我说:过了两年,你现在再回头看看你初一的作文呢,你会很明显地感觉到它们的不足,你文笔的稚嫩。如果现在再让你写同题的作文,你一定会写得更出色更精彩。为什么呢?你想过没有?
一名学生惊呼:呦,两年之中,我们写了三十多篇作文呢。我说:这三十多篇作文,有多少篇是让你满意的呢?有多少篇是让你自豪的呢?仅仅这三十多篇的作文,就让你的眼界拓宽了,水平提高了吗?
学生说:不是,还有阅读。
我说:很好,不用我教,你们已经找到了作文的法宝。
大家齐声说:一靠阅读,二靠写作。
我说:既然如此,你阅读,我们写作。阅读是个人的事情。你何时读,读什么,你自己选择。但你要有阅读的痕迹。怎么留下痕迹?作读书笔记,内容不一,你有所感可以记;有所惑,可以记;没有,可以摘抄;两者皆无,可以说明你择书失败。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就带大家做这些事情:学生每周一篇笔记,一篇作文。我每周批150篇笔记,150篇作文。
我不知道,我们这种只争朝夕的努力,究竟有多少回报。我只能像西西弗斯一样,他每日推石上山,我每年渡人过河。
只是,有时我在想:为何非要等到初三的时候,才这样呢?我们的学习能否再从容一些,轻松一些。什么时候在匆忙赶路的同时,也能够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欣赏一下途中的美景呢?
一时
2000年,我被调整去带初一语文。
我想,这下好了,我可以按照我的设想,打造我的弟子了。于是开始阅读,写作。
阅读,读什么啊?没有书。学校图书馆里适合学生阅读的,有,但少的可怜。怎么办?
幸好我是爱书之人,我从自己的藏书中,选出了近百本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分发到学生手中。周末,交作文时,交上来的书少了几本。问之,则曰:丢了。丢了,怎么办?能让他赔吗?丢了拉倒。
等到下周再发再交的时候,就有几本开了天窗,就有几本少了几页。怎么办?《礼记》中不是这样说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他有向学之心,虽然手段不对,也算雅贼。提醒几句,罢了罢了。
期中考试,打破了我的一枕黄粱。我带的两个班级语文平均分低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老师。这些大型考试,学校有评比,有总结,有奖励。我感到了压力。
羞愧之余,找来那班的学生一问,更让我吃惊。生字连同拼音课前每个抄10遍,课后每个10遍,星期天再抄10遍。注释每个5遍,抄3次。问题每个3遍,抄2次。
我就败在了这样的教育之下。
举手投降,赶紧转向?
一世
一个九岁的女孩写道:假如我有一颗炸弹,我就把学校炸掉;假如我有一把手枪,我就把妈妈杀死。这是怎样的教育造成的结果?恐怕机械的抄写,繁重的作业难辞其咎。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言之,忘不掉的才是素质。
我们要让学生留下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初是我提供书籍,书目,到后来是学生向我推荐书籍,是我向学生询问摘录来自何处。发现一篇美文,就如同发现一颗宝石。除了在班级赏读之外,大家互相传抄、讨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每天晚饭后的读书课,就成了我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我们大观园中西游记,梁山泊上话三国。在战争与和平的间隙里,我们不能百年孤独,而是跟着基督山伯爵畅游了巴黎圣母院。
三年下来,结果不言而喻。不信,请你来看我们的中考成绩;不信,请你来看我们学生的作文。
如在一篇以“阳光,光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们写道: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这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追求在这世上。
我爱阳光,爱阳光的味道;更爱阳光般的母亲,拥有阳光味道的母亲。
我用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宽容的手扶起曾经伤害过我的朋友。在我的手心,永远有一束叫做善良的阳光,把手伸出,轻轻一握,收获的绝对比播撒的多。”
在最后回顾三年初中生活的作文中,他们写道:
“蒲公英因为清风拥有了飞翔的希望
我们因为阅读拥有了生活的力量
心中的种子,已长出青青涩果,只等待熠熠生辉的秋天。
沉沉的书包,不仅装着满满的书籍和簿本,
还装着许多理想,许多希望,许多明天。
这三年的时光,岂是哪个词语所能轻易描述概括的。
花开不是为了凋落,而是为了灿烂,为了结果;阅读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愉悦,为了生活。阅读的习惯,早已溶入我们的血液,并随之奔流,直至永远。而写作则成为我们的一种需要,一种自觉。我们用文章来挥洒情感,积淀思想,记录生活。”
在他们毕业几年之后,他们抽空回来看我,给我的留言是:
“那条曾经印满我足迹的小径,现在却已经是绿草青青。”
“老屋还是那座老屋,门还是那扇门,那些刻痕犹在,只是少了刻痕的人。”
“纵世间有千种风情,亦没有我的留恋浓。”
为师若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