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耿湾镇位于陕西和甘肃交界处的六盘山下,是甘肃省环县的一个小镇。71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起三百多名长征红军将士在一夜之间突然死亡的命案。此案震惊了当时的党中央和毛泽东,当即下令调查侦破此案。然而案情的侦破却毫无进展。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此案仍是一个悬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百余红军一夜间魂归天国
1935年10月15日黄昏,耿湾镇走来了一队经过长时间跋涉而显得疲惫不堪的红军。这是毛泽东率领的陕甘支队下的一支部队。他们刚刚翻越了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山六盘山,通过蒋介石部署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最后合击地洪德,离长征的终点陕北仅一步之遥了。见天色将晚,部队指挥员决定就地夜宿。一声令下,许多饥渴疲惫的红军战士便跑到沟谷,捧起清澈的泉水,又是喝又是洗地搞了个痛快。之后;战士们便准备好好地睡上一觉,然后再向长征胜利的终点陕北进发。
不料,第二天清晨,在嘹亮的军号声响过之后,人们震惊地发现,一夜之间竟有三百多名红军将士无声无息地突然死亡。在这些红军将士身上,既没有受伤的痕迹,脸上也不带任何痛苦的表情。这些经过万里辗转和身经百战的红军将士,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的前夕,不明不白地在耿湾镇魂归天国,究竟是怎么回事?经初步查证,这三百多名红军将士都是中毒身亡。
是谁丧尽天良,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要知道,这三百多名久经沙场的红军将士,对于最初八万多人到长征结束仅剩七千多人的中央红军而言,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对未来的中国革命而言,他们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就在前_天,毛泽东还说过:“这些从江西到这里的红军战士,个个可都是宝贝呀!他们是革命的种子,将来撒向全国那可是要带动一大片的。现在再也不能让蒋介石随便端去了。”因此,当噩耗传来,党中央、毛泽东和各纵队指挥员,无不备感痛心、震惊和愤怒,当即下一令立即组织专门力量侦破此案,严惩凶手,为死难的红军将士报仇雪恨。
立案后久侦未破成历史谜案
究竟是谁杀害了这些红军将士?大多数纵队指挥员和战士们经过分析,一致认为是敌特投毒。可是敌人在哪儿?他们从何而来?将毒投在了哪里?现又隐藏在何处?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专门组成的破案人员,随即展开了深入的侦破工作。当时虽然抓了不少可疑分子,但是经过多方查证分析,终因没有确凿的罪证和有价值的线索而无法定案。
由于敌情紧张,没等案件告破,部队就离开了耿湾镇。到了陕北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仍然惦记着此案,又派出专人返回耿湾镇继续侦破。可是经过几个月的深入调查,仍然没有发现任何线索,没有找到任何犯罪证据。案件侦破陷入困境,此案成为一桩悬案。
案件未破,人心难安。此案成了毛泽东心中一个未解之结。每当他谈起“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首脍炙人口的《清平乐·六盘山》的诗,说起长征最后到达陕北的那段岁月,总忘不了这三
百多红军将士的命案。他曾亲自部署让周恩来调集力量侦破此案。可是办案人员查遍了全国重要的特务案和间谍案,结果都横竖联系不上。这起离奇的红军命案,终因找不到任何线索和确凿证据,而成为一桩历史谜案。
在此后几十年多次重大的政治运动中,如肃反、镇反、三反五反、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等,当年发生在耿湾镇的这起红军命案,都被作为重点问题进行调查。但是最终都没能查出任何结果,反而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伤害和冤枉了许多无辜者。不少人甚至被定性为“特务”、“反革命分子”等。其中,有一个所谓的“反革命分子”在其遗书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死了不要紧,只是背的这个罪名太冤屈了。红军吃尽了人间苦,爬雪山,过草地,到了我们这里还为群众做好事,我怎能忍心杀他们?”这个历史谜案,在当地一度搞得人人自危,个个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和家人被列为怀疑对象。由于案件一直未破,再加上案情的扑朔迷离,致使各种迷信传闻风靡,一再兴风作浪。
科学工作者破解历史谜案
光阴如梭。在距“红军命案”发生54年后的1989年秋天,驻宁夏的一个解放军给水团,奉命到六盘山东麓的环县进行水质调查。该部的水文地质工程师王学印和王森林来到耿湾,在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得知了当年发生在耿湾镇的这起悬案。之后,在与当地民众的接触中,他们又发现,当地群众说起五十多年前的那件命案,竟有多种离奇的传闻。这引起了两位水文地质工程师的关注。
当时,电视剧《三国演义》正在上映,剧中的一段情节使两位工程师若有所思:当年,诸葛亮率领蜀军平南蛮进军秃龙洞,一些兵士因误饮了当地的“哑泉”之水,腹痛且丧失了语言功能。受电视剧这一情节的启发,职业的敏感使两位科学工作者,把长征红军的命案同当地的水质问题联系起来。因为他们发现,当地的泉水和沟水异常咸苦,这是水中钾离子含量明显偏高的表现。莫非命案的凶手是这泉水?可是又怎么解释当地民众喝同样的水,却没发现有中毒的呢?看来要解答这些问题,仅靠猜测和推论是不行的,必须进行认真的调查和严密的科学检测与论证。王学印和王森林决心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破解开这个历史谜案。
探索科学的道路是艰难的。两位水文地质工程师为破解这一历史谜案,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三年中,他们不仅查阅了大量当地的水文地质资料,还翻山越岭,踏遍了六盘山麓的沟沟坎坎,到现场及相关地点观察,采集水样,并进行分析化验。他们还叩开一户户当地老百姓的家门,寻访当年的目击者,以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们在六盘山和银川之间往返数十次,跑遍了银川f所有的水文地质和石油化工科研单位,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检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位工程师辛勤的付出和执著的探索中,当年扑朔迷离的红军命案的谜底,终于一步步浮出水面,并最终揭晓。
原来,在耿湾镇的泉水和沟水中,钾离子和钠离子的含量很高。通常情况下,1吨水中的纯钾含量为300至500克,而这里却高达1至2公斤;钠离子的含量也远远超出了标准含量。这种高钾高钠含量的泉水,虽然口感苦咸难喝,却不会致人死命。问题在于,这里的地质结构复杂,断层构造发达,又属延长盆地高含石油分布区。在构造层活动期间,一旦从油层中带出氰气,与钾、钠结合就有麻烦了。因为氰与钾、钠最具亲和力,一经结合就会生成氰化钾和氰化钠。这是两种剧毒性化合物,人体若摄入50微克氰化物,即可造成中枢神经阻断型死亡,在无任何痛苦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死去。这种从油层溢出的氰气,时有时无,时多时少,因此这里的泉水属于间歇性毒泉。
当年来到耿湾的长征红军,一路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再加上长时间的食物匮乏对健康的损害,身体已十分虚弱。这时,又恰逢地质构造层活动期,油层中的氰气不断溢出,使泉水中氰化钾和氰化钠含量上升,毒性增加。这些因素凑在一起,于是,便引发了当年的那一幕惨剧。当年,凡是到沟底喝了泉水的红军将士,都在睡梦中窒息死亡;而因种种原因没有来得及下沟喝水,到宿营地去吃饭、喝别的水的红军将士,则幸免于难。当地居民因为长期饮用泉水有经验,且抵抗力强得多,所以未发生过集体中毒事件。
元凶终于找到,三百多红军将士命案终于真相大白了!当年这三百多名红军将士之死,不是人为因素所致,而是误饮当地自然生成的含有氰化钾、氰化钠的有毒泉水而中毒身亡。
这个案件从发生到最后破解的全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启示就是,科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当年发生这样的事件,确实令人扼腕痛心。但在破案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本不该发生的事件,同样令人痛心。当然,这些事件的发生,有其一定的不可避免性。当时处于残酷的战争年代,阶级斗争确实复杂多变,普遍存在,并且科学也不发达。这种社会存在,致使人们在分析和思考问题时,不得不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用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如果说当年发生这类事情有其不可避免的一面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在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应该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编辑:韩铁马
三百余红军一夜间魂归天国
1935年10月15日黄昏,耿湾镇走来了一队经过长时间跋涉而显得疲惫不堪的红军。这是毛泽东率领的陕甘支队下的一支部队。他们刚刚翻越了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山六盘山,通过蒋介石部署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最后合击地洪德,离长征的终点陕北仅一步之遥了。见天色将晚,部队指挥员决定就地夜宿。一声令下,许多饥渴疲惫的红军战士便跑到沟谷,捧起清澈的泉水,又是喝又是洗地搞了个痛快。之后;战士们便准备好好地睡上一觉,然后再向长征胜利的终点陕北进发。
不料,第二天清晨,在嘹亮的军号声响过之后,人们震惊地发现,一夜之间竟有三百多名红军将士无声无息地突然死亡。在这些红军将士身上,既没有受伤的痕迹,脸上也不带任何痛苦的表情。这些经过万里辗转和身经百战的红军将士,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的前夕,不明不白地在耿湾镇魂归天国,究竟是怎么回事?经初步查证,这三百多名红军将士都是中毒身亡。
是谁丧尽天良,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要知道,这三百多名久经沙场的红军将士,对于最初八万多人到长征结束仅剩七千多人的中央红军而言,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对未来的中国革命而言,他们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就在前_天,毛泽东还说过:“这些从江西到这里的红军战士,个个可都是宝贝呀!他们是革命的种子,将来撒向全国那可是要带动一大片的。现在再也不能让蒋介石随便端去了。”因此,当噩耗传来,党中央、毛泽东和各纵队指挥员,无不备感痛心、震惊和愤怒,当即下一令立即组织专门力量侦破此案,严惩凶手,为死难的红军将士报仇雪恨。
立案后久侦未破成历史谜案
究竟是谁杀害了这些红军将士?大多数纵队指挥员和战士们经过分析,一致认为是敌特投毒。可是敌人在哪儿?他们从何而来?将毒投在了哪里?现又隐藏在何处?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专门组成的破案人员,随即展开了深入的侦破工作。当时虽然抓了不少可疑分子,但是经过多方查证分析,终因没有确凿的罪证和有价值的线索而无法定案。
由于敌情紧张,没等案件告破,部队就离开了耿湾镇。到了陕北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仍然惦记着此案,又派出专人返回耿湾镇继续侦破。可是经过几个月的深入调查,仍然没有发现任何线索,没有找到任何犯罪证据。案件侦破陷入困境,此案成为一桩悬案。
案件未破,人心难安。此案成了毛泽东心中一个未解之结。每当他谈起“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首脍炙人口的《清平乐·六盘山》的诗,说起长征最后到达陕北的那段岁月,总忘不了这三
百多红军将士的命案。他曾亲自部署让周恩来调集力量侦破此案。可是办案人员查遍了全国重要的特务案和间谍案,结果都横竖联系不上。这起离奇的红军命案,终因找不到任何线索和确凿证据,而成为一桩历史谜案。
在此后几十年多次重大的政治运动中,如肃反、镇反、三反五反、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等,当年发生在耿湾镇的这起红军命案,都被作为重点问题进行调查。但是最终都没能查出任何结果,反而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伤害和冤枉了许多无辜者。不少人甚至被定性为“特务”、“反革命分子”等。其中,有一个所谓的“反革命分子”在其遗书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死了不要紧,只是背的这个罪名太冤屈了。红军吃尽了人间苦,爬雪山,过草地,到了我们这里还为群众做好事,我怎能忍心杀他们?”这个历史谜案,在当地一度搞得人人自危,个个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和家人被列为怀疑对象。由于案件一直未破,再加上案情的扑朔迷离,致使各种迷信传闻风靡,一再兴风作浪。
科学工作者破解历史谜案
光阴如梭。在距“红军命案”发生54年后的1989年秋天,驻宁夏的一个解放军给水团,奉命到六盘山东麓的环县进行水质调查。该部的水文地质工程师王学印和王森林来到耿湾,在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得知了当年发生在耿湾镇的这起悬案。之后,在与当地民众的接触中,他们又发现,当地群众说起五十多年前的那件命案,竟有多种离奇的传闻。这引起了两位水文地质工程师的关注。
当时,电视剧《三国演义》正在上映,剧中的一段情节使两位工程师若有所思:当年,诸葛亮率领蜀军平南蛮进军秃龙洞,一些兵士因误饮了当地的“哑泉”之水,腹痛且丧失了语言功能。受电视剧这一情节的启发,职业的敏感使两位科学工作者,把长征红军的命案同当地的水质问题联系起来。因为他们发现,当地的泉水和沟水异常咸苦,这是水中钾离子含量明显偏高的表现。莫非命案的凶手是这泉水?可是又怎么解释当地民众喝同样的水,却没发现有中毒的呢?看来要解答这些问题,仅靠猜测和推论是不行的,必须进行认真的调查和严密的科学检测与论证。王学印和王森林决心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破解开这个历史谜案。
探索科学的道路是艰难的。两位水文地质工程师为破解这一历史谜案,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三年中,他们不仅查阅了大量当地的水文地质资料,还翻山越岭,踏遍了六盘山麓的沟沟坎坎,到现场及相关地点观察,采集水样,并进行分析化验。他们还叩开一户户当地老百姓的家门,寻访当年的目击者,以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们在六盘山和银川之间往返数十次,跑遍了银川f所有的水文地质和石油化工科研单位,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检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位工程师辛勤的付出和执著的探索中,当年扑朔迷离的红军命案的谜底,终于一步步浮出水面,并最终揭晓。
原来,在耿湾镇的泉水和沟水中,钾离子和钠离子的含量很高。通常情况下,1吨水中的纯钾含量为300至500克,而这里却高达1至2公斤;钠离子的含量也远远超出了标准含量。这种高钾高钠含量的泉水,虽然口感苦咸难喝,却不会致人死命。问题在于,这里的地质结构复杂,断层构造发达,又属延长盆地高含石油分布区。在构造层活动期间,一旦从油层中带出氰气,与钾、钠结合就有麻烦了。因为氰与钾、钠最具亲和力,一经结合就会生成氰化钾和氰化钠。这是两种剧毒性化合物,人体若摄入50微克氰化物,即可造成中枢神经阻断型死亡,在无任何痛苦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死去。这种从油层溢出的氰气,时有时无,时多时少,因此这里的泉水属于间歇性毒泉。
当年来到耿湾的长征红军,一路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再加上长时间的食物匮乏对健康的损害,身体已十分虚弱。这时,又恰逢地质构造层活动期,油层中的氰气不断溢出,使泉水中氰化钾和氰化钠含量上升,毒性增加。这些因素凑在一起,于是,便引发了当年的那一幕惨剧。当年,凡是到沟底喝了泉水的红军将士,都在睡梦中窒息死亡;而因种种原因没有来得及下沟喝水,到宿营地去吃饭、喝别的水的红军将士,则幸免于难。当地居民因为长期饮用泉水有经验,且抵抗力强得多,所以未发生过集体中毒事件。
元凶终于找到,三百多红军将士命案终于真相大白了!当年这三百多名红军将士之死,不是人为因素所致,而是误饮当地自然生成的含有氰化钾、氰化钠的有毒泉水而中毒身亡。
这个案件从发生到最后破解的全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启示就是,科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当年发生这样的事件,确实令人扼腕痛心。但在破案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本不该发生的事件,同样令人痛心。当然,这些事件的发生,有其一定的不可避免性。当时处于残酷的战争年代,阶级斗争确实复杂多变,普遍存在,并且科学也不发达。这种社会存在,致使人们在分析和思考问题时,不得不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用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如果说当年发生这类事情有其不可避免的一面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在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应该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编辑:韩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