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演员表演来看,看影视屏幕,像在吃水果罐头;而观众走进剧场,犹如咀嚼落英缤纷的新鲜水果。原因何在?影视表演说白了,束缚在黑匣子镜头里,可以一遍遍重复。不行,再来一遍。20年前,我就眼见陈家林导演指挥郭凯敏在海滩上骑马,一连跑了五六遍也不说“OK”。英若诚扮演忽必烈一气呵成12分钟的长镜头,流畅自然,内涵丰富,让外国名导激动不已,制片人眼睛湿润,全体现场人员听到“停机”的同时,都不禁鼓掌欢呼。这场戏公演时,一亿多美国电视观众和几千万意大利影迷为之动容,被称为经典的“12分钟离别”。
作为一名艺术家,英若诚涉猎广,触及深,成就大,给我们树起了丰碑,留下了惋惜。如今,这个遗憾可以得到稍许弥补,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部介绍其人生和艺术的佳作——《英若诚传》。
英若诚演戏,从小跑龙套扮老虎猴子,上清华大学成为“驼驼剧团”台柱子,到北京人艺从“出洋相”到开窍,不到30岁就彻悟了表演这门学问,被焦菊隐导演选定为《骆驼祥子》刘四爷和《茶馆》刘麻子父子角色的扮演者。《茶馆》一演从50年代走到1990年,英若诚当了文化部副部长还在演,就连英若诚去台北祭奠三十多年生死两隔的父亲,也是随《茶馆》剧组一同前往的。
英若诚译戏导戏,从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萧伯纳的《芭芭拉少校》,到《推销员之死》、《哗变》,从引进欧美名导名剧,到指挥洋学生排演《十五贯》、《家》,从现场同声传译莎剧和美国“脱口秀”,到顾问晚辈的“英氏艺术公司”。
英若诚讲戏研究戏,从普通的学员课堂到第一次代表中国人给美国大学做客座教授,“一幕幽雅三日醉,半生横趣五腑清”,他确如众人所谓,是当之无愧的著名戏剧艺术家。25岁时,即出版了三十多万字的斯坦尼译作,同事们开始称他为“老英”,以显示对他学识的敬重。
1988年,英若诚在文化部副部长任上以演员身份,在上海连续演出18场《茶馆》,最后一场演完后对家人说:“话剧在中国站住了,发展了,靠的就是思想。有振聋发聩的思想,有引人深思的语言,话剧要出高质量的作品,而不要去埋怨观众。”
高档次精神的娱乐是大师带给我们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怀念大师,重温他带来的艺术享受,让我们去读他的传记吧。
作为一名艺术家,英若诚涉猎广,触及深,成就大,给我们树起了丰碑,留下了惋惜。如今,这个遗憾可以得到稍许弥补,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部介绍其人生和艺术的佳作——《英若诚传》。
英若诚演戏,从小跑龙套扮老虎猴子,上清华大学成为“驼驼剧团”台柱子,到北京人艺从“出洋相”到开窍,不到30岁就彻悟了表演这门学问,被焦菊隐导演选定为《骆驼祥子》刘四爷和《茶馆》刘麻子父子角色的扮演者。《茶馆》一演从50年代走到1990年,英若诚当了文化部副部长还在演,就连英若诚去台北祭奠三十多年生死两隔的父亲,也是随《茶馆》剧组一同前往的。
英若诚译戏导戏,从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萧伯纳的《芭芭拉少校》,到《推销员之死》、《哗变》,从引进欧美名导名剧,到指挥洋学生排演《十五贯》、《家》,从现场同声传译莎剧和美国“脱口秀”,到顾问晚辈的“英氏艺术公司”。
英若诚讲戏研究戏,从普通的学员课堂到第一次代表中国人给美国大学做客座教授,“一幕幽雅三日醉,半生横趣五腑清”,他确如众人所谓,是当之无愧的著名戏剧艺术家。25岁时,即出版了三十多万字的斯坦尼译作,同事们开始称他为“老英”,以显示对他学识的敬重。
1988年,英若诚在文化部副部长任上以演员身份,在上海连续演出18场《茶馆》,最后一场演完后对家人说:“话剧在中国站住了,发展了,靠的就是思想。有振聋发聩的思想,有引人深思的语言,话剧要出高质量的作品,而不要去埋怨观众。”
高档次精神的娱乐是大师带给我们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怀念大师,重温他带来的艺术享受,让我们去读他的传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