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地域文化视角来看,内蒙古黄河文化是一处高度融合、多元汇聚之地,与草原文化和整体的黄河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构建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将有助于我们从区域视角认识中国文化多元交融的历史,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部分,总结其发展和形成的历史,对于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内蒙古;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多元一体;地域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6-0015-02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关于黄河流域的讲话,其中谈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问题:“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保护一个国家发展历史的现实证物,从而维系历史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继而使国民心中具有历史信念。同时,这还是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实证资料,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从而成为培育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抓手。同时这些资源也是新时代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文化旅游将成为重要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将在扶贫攻坚、经济结构转型乃至未来内蒙古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正在进行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都赋予了内蒙古重要的历史担当,而这些草原文化遗产正是国际交往的重要话题,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人文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此外还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在新近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正式提出了黄河文化的建设目标,即“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一、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的构建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疆,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代社会,都是祖国的“北部屏藩”,当前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阴山与黄河在这里相遇,山水相依,交融交汇。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境内,整个黄河呈现一个“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九个省(自治区),最后汇入渤海。漫长的黄河先后经过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关中盆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阴山山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地形地貌,而这其中的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和阴山山脉,是具有鲜明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地域特色的地区,是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高度重合的地段。内蒙古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内蒙古的历史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因此,从历史人文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双重意义上来说,这一区域构成了“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地带,这一地带历史悠久,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的基本内涵是,这里作为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高度交汇和融合的地带,中国北方民族历史中的绝大部分事件均发生在这里,这里是黄河流经的最北端,在呈东——西绵延的广袤区域内,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并留下了许多重要文化遗存,尤其是东西横亘的历代军事性城堡和长城等设施,此外还有关于行政建置、人居聚落、民间信仰和社会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遗存。这基本涵盖了内蒙古这一区域的全部的草原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种类。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也因此而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地带。草原丝绸之路上遗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是特定人类群体的文化基因,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文化遗产又是见证一个民族的历史、体现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
二、构建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提高站位,整体思考。首先,我们根据内蒙古黄河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将黄河文化初步划分为核心区、辐射区和外围区,从地区、民族和时代特征出发,深入考察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的演进和传承过程,对这一区域的历史发展进行多方面整体性研究,完整揭示黄河文化多民族历史发展的总线索和社会进步的规律,总结历史上这一区域各族人民社会实践中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其次,要论证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具有多元文化高度融合的显著特征,且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是整个中华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文化中极富特色的兼具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高度融合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这其中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有三,一是内蒙古黄河文化发展历史进程的主线,二是各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三是内蒙古黄河文化的历史遗产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二)内蒙古黄河文化是黄河文化与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高度重合地带。从区域文化角度讲,内蒙古黄河文化是黄河文化与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高度交错重合地带,而这一点也是内蒙古黃河区域文化的最大特征。因此,所谓“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就成了整体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草原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草原文化中特征显著的“游牧”“民族”等文化因素特性,体现了草原文化的典型性,但这些因素在黄河文化中也有相当重要的比重,这两者高度重叠的地区当属“内蒙古黄河文化”这一区域。开展黄河文化的研究,还能够丰富草原文化的内涵,从而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增添更丰富的内容。 两者是交融多元的辩证关系。草原文化区和黄河文化区并不存在一条界限,将两个区域泾渭分明的分割开来,而是在两者的边缘存在很大范围的犬牙交错区域。黄河流域的文化并非纯粹的农耕文化,而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其他多元文化交错杂居形成。内蒙古境内的黄河文化是“作为整体的黄河文化史”中一段被忽略甚至未被记载的篇章,当然这不是说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从未被人关注和研究。我们往往都是从北方民族历史、农牧文化交融史、草原文化和内蒙古地区史等学界已有的研究领域中入手加以认识并开展研究。从考古学上讲,这一区域是北方长城文化带的中段地区,是一处典型的农耕与游牧文化交错地带。故这一区域的一大特征是交融多元。
在內蒙古黄河文化区域,是由历史上活跃的典型农耕和游牧两种文化交错带的人类群体创造并遗留至今的,包含了历史信息、具有艺术、科学和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遗迹遗存,是中国历史上的以中原地区的农耕生产方式与北方草原上的游牧生产方式之间发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所遗留的实物见证。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历史中有许多典型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秦汉时期的河南地和明代河套地区的争夺等,都是在这个特定区域内发生的自成体系的历史事件,他们既独立存在,又对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站在当代社会视角来看待历史文化传统,在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可资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比较典型的如鄂尔多斯地区的萨拉乌苏文化、北方游牧民族典型代表器物——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河套地区的“塞上江南”文化区,阴山南麓的土默川(敕勒川)文化、阴山历代岩画、呼和浩特的昭君文化、乌兰察布地区的察哈尔文化,具体到一些典型的草原历史文化遗产,如明代归化城、美岱召(福化城)、清代绥远城,和林格尔北魏盛乐城以及清代西口文化(和林格尔清代驿路)等等,不一而足。
(三)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交融汇聚之地。这一地区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各个地区都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也不例外,虽然是地处中国北疆的一个特定区域,但是无论是在中国历史的任何时代,这里始终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疆域的一部分,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在这里创造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内蒙古;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多元一体;地域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6-0015-02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关于黄河流域的讲话,其中谈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问题:“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保护一个国家发展历史的现实证物,从而维系历史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继而使国民心中具有历史信念。同时,这还是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实证资料,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从而成为培育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抓手。同时这些资源也是新时代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文化旅游将成为重要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将在扶贫攻坚、经济结构转型乃至未来内蒙古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正在进行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都赋予了内蒙古重要的历史担当,而这些草原文化遗产正是国际交往的重要话题,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人文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此外还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在新近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正式提出了黄河文化的建设目标,即“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一、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的构建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疆,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代社会,都是祖国的“北部屏藩”,当前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阴山与黄河在这里相遇,山水相依,交融交汇。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境内,整个黄河呈现一个“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九个省(自治区),最后汇入渤海。漫长的黄河先后经过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关中盆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阴山山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地形地貌,而这其中的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和阴山山脉,是具有鲜明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地域特色的地区,是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高度重合的地段。内蒙古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内蒙古的历史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因此,从历史人文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双重意义上来说,这一区域构成了“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地带,这一地带历史悠久,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的基本内涵是,这里作为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高度交汇和融合的地带,中国北方民族历史中的绝大部分事件均发生在这里,这里是黄河流经的最北端,在呈东——西绵延的广袤区域内,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并留下了许多重要文化遗存,尤其是东西横亘的历代军事性城堡和长城等设施,此外还有关于行政建置、人居聚落、民间信仰和社会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遗存。这基本涵盖了内蒙古这一区域的全部的草原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种类。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也因此而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地带。草原丝绸之路上遗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是特定人类群体的文化基因,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文化遗产又是见证一个民族的历史、体现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
二、构建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提高站位,整体思考。首先,我们根据内蒙古黄河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将黄河文化初步划分为核心区、辐射区和外围区,从地区、民族和时代特征出发,深入考察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的演进和传承过程,对这一区域的历史发展进行多方面整体性研究,完整揭示黄河文化多民族历史发展的总线索和社会进步的规律,总结历史上这一区域各族人民社会实践中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其次,要论证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具有多元文化高度融合的显著特征,且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是整个中华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文化中极富特色的兼具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高度融合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这其中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有三,一是内蒙古黄河文化发展历史进程的主线,二是各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三是内蒙古黄河文化的历史遗产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二)内蒙古黄河文化是黄河文化与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高度重合地带。从区域文化角度讲,内蒙古黄河文化是黄河文化与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高度交错重合地带,而这一点也是内蒙古黃河区域文化的最大特征。因此,所谓“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就成了整体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草原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草原文化中特征显著的“游牧”“民族”等文化因素特性,体现了草原文化的典型性,但这些因素在黄河文化中也有相当重要的比重,这两者高度重叠的地区当属“内蒙古黄河文化”这一区域。开展黄河文化的研究,还能够丰富草原文化的内涵,从而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增添更丰富的内容。 两者是交融多元的辩证关系。草原文化区和黄河文化区并不存在一条界限,将两个区域泾渭分明的分割开来,而是在两者的边缘存在很大范围的犬牙交错区域。黄河流域的文化并非纯粹的农耕文化,而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其他多元文化交错杂居形成。内蒙古境内的黄河文化是“作为整体的黄河文化史”中一段被忽略甚至未被记载的篇章,当然这不是说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从未被人关注和研究。我们往往都是从北方民族历史、农牧文化交融史、草原文化和内蒙古地区史等学界已有的研究领域中入手加以认识并开展研究。从考古学上讲,这一区域是北方长城文化带的中段地区,是一处典型的农耕与游牧文化交错地带。故这一区域的一大特征是交融多元。
在內蒙古黄河文化区域,是由历史上活跃的典型农耕和游牧两种文化交错带的人类群体创造并遗留至今的,包含了历史信息、具有艺术、科学和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遗迹遗存,是中国历史上的以中原地区的农耕生产方式与北方草原上的游牧生产方式之间发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所遗留的实物见证。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历史中有许多典型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秦汉时期的河南地和明代河套地区的争夺等,都是在这个特定区域内发生的自成体系的历史事件,他们既独立存在,又对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站在当代社会视角来看待历史文化传统,在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可资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比较典型的如鄂尔多斯地区的萨拉乌苏文化、北方游牧民族典型代表器物——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河套地区的“塞上江南”文化区,阴山南麓的土默川(敕勒川)文化、阴山历代岩画、呼和浩特的昭君文化、乌兰察布地区的察哈尔文化,具体到一些典型的草原历史文化遗产,如明代归化城、美岱召(福化城)、清代绥远城,和林格尔北魏盛乐城以及清代西口文化(和林格尔清代驿路)等等,不一而足。
(三)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交融汇聚之地。这一地区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各个地区都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也不例外,虽然是地处中国北疆的一个特定区域,但是无论是在中国历史的任何时代,这里始终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疆域的一部分,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在这里创造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