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特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oh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取得了显著成绩。作为载体的制度创新一直被认为是特区经济发展的可视动力。立足新时代,研究推动经济特区持续发展的不可视核心动力源应当成为当前经济特区发展动力研究的重点。基于政策制度是推动特区经济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哲学角度来探索经济特区发展的动力源问题,从而揭秘经济特区成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立论的哲学原因。
  关键词:经济特区;人本思想;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4-0088-03
  经济特区(深圳)已建立40多年,在庆祝取得种种成果的同时,系统地总结以往经验,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立论极为重要。以往学界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研究,主要从其发展历程出发进行回顾分析和简谈经验启示,或从某种制度、某个领域的改革创新出发,谈现代意义和政治意义等。虽然,关于经济特区的相关研究是比较丰富的,但着眼到经济特区(深圳)发展的动力研究时,就会发现学界的研究成果较少。纵观有关经济特区发展动力的学术理论研究,最近一次的相关研究要追溯至2008年,该研究将政策制度作为经济特区发展动力研究的重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制度创新是推动特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特区经济40年来的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政策和制度创新的推动。但想要探微发展背后的核心动力源,必然不可脱离隐藏在政策制度背后的人本观、创新观以及大局观。其中,人本思想最为重要,它与政策的提出、政策的实施以及政策的目的紧密相关,并贯穿于整个经济特区的发展和40多年伟大改革开放的所有实践。本文试从特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相关政策着手,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思考基点,简单从时代发展的角度、世界思想特点的角度以及未来发展需求的角度对特区经济(深圳)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源进行探微和立证。
  一、经济特区(深圳)政策制度与人本思想
  经济特区(深圳)创造了现代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史上的奇迹,从哲学的角度认真回顾和总结40年来的政策制度,会发现其现实意义和纪念意义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来说非常深远。回首40多年的发展,可以将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為特区建设初期(1980—1986年)。在经济特区(深圳)建设初期,主要的工作和任务是以开放促进改革,进行局部改革、单项突破。在城市建设方面具体表现在大力完善城市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开放码头口岸和金融业;在制度创新方面,率先对诸如工资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企业体制以及价格体制等进行改革。对经济特区(深圳)建设初期蕴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政策制度进行观照,能较为容易地理解制度与人本思想的联系。无论是城市的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不能脱离人的劳动而凭空产生。对于制度创新而言,其工作关注的重点在“劳工”上,绝大部分政策制度都是在认识到“人”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如何保障劳工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初期的探索实践。这一时期的人本思想主要体现的是对人以及人的能动性的关注和认可,认识到了人的能动性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充分完善和保障人的权益,为之后特区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第二阶段为特区转型期(1986—1992年)。处在经济转型期的经济特区,其主要任务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外探索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运行机制和经济体制。市场与经济存在紧密的联系,市场是各种经济共性的体现。我们知道,经济一定产生于实践活动。但探究经济如何产生就需要知道产生经济的第一个历史实践活动。关于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2]所以,经济产生于生产满足吃喝穿住等一切生存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究其根本,大力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是对最早期经济活动进行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创新,关注到了人的主体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阶段为特区新发展期(1992—2003年)。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是特区处在新发展期的两大任务。对外开放方面:在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另外,还包括建立外商投诉中心和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等。体制改革方面:在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体系和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创新”“合作”成为这一时期较为突出的代名词,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从建设初期注重人的能动性到新发展期注重人的创造性的变化,体现出对作为世界主体的人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四阶段为特区全面发展期(2003—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成果显著,经济特区(深圳)进入了全面发展期。这一时期,在体制改革方面:继续坚持以往的经验;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对社会和文化体制进行改革;提出循环经济的思想;为解决国家、城市治理中最重要的民生问题而努力奋斗,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同时,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也相当重视。经过多年的探索,在调动国内外生产力上取得了重大成绩,主要表现在优化进出口贸易的比例和结构。进出口贸易的产品直接受到国内外生产力的影响,就进口来讲,引进国内的不仅仅是产品、技术,实质上还有对产品、技术背后的生产力的引进,是对他国生产力的异地使用。从经济特区(深圳)建设至今,关注人、依靠人的人本思想在这片“试验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彰显了中华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   第五阶段为特区特需发展期(2018年至今)。全国各地掀起了“人才引进”的人潮,经济特区(深圳)也不例外。此时的“人才引进”相比早年百万劳工下海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特区旨在打造公共服务水平極高、生态环境质量极佳、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全球大都市。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业,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快构建“湾区+自由贸易港区”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推进人口—产业—空间协调发展等成为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特需发展期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在决定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领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同时,多年来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践行,都是对以往“以人为本”思想的创新性认识。普遍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将人作为客体来研究的,人的客体性重要于人的主体性;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的实践是对这一普遍思想的扬弃,在重视人的客体性的同时也重视发展中的人的主体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体现的是人的客体性,而如何建设则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现在,甚至是未来长期的发展中,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重视人的创造性,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核心要义
  人本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全过程,其核心要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怀人。马克思主义学说处处表达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前提的论述来理解,即“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2]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基于对现实的人的无限关怀的:马克思从社会和历史的维度出发,在强烈的家国情怀的促动下,剥削阶级国家对本国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其他国家及其他民族进行侵略、压迫的事实被马克思所注意,进而关注到“个人”“实践”这些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的事物。
  第二,依靠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2]从一方面说明,现实的人对自然基础以及历史进程有着影响。所以,现实存在的人不但是历史的起点,也是除了原始的自然存在物以外所有社会活动、伦理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起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黑格尔提出的关于“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颠覆,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其合理性主要在于看到了构成市民社会的家庭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另外,马克思深入思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认识到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至此,社会历史对人的依靠性完全显现出来。
  第三,为了人。马克思的一生是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一生,相信“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那里以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最想达到的一种社会形态。
  三、人本思想与当前的社会发展
  当前世界人本主义思想主要分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二者之间的关系紧密,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或是思想依据;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实践。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受到这两种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才在人类发展史上取得了重大成绩。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又衍生出诸多具有创新性的政策制度,不断加快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离不开当下两种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始终贯彻了一切发展关注人、依靠人、为了人这一基本逻辑,这很好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发展成果由谁来共享这三个基本的问题。结合目前时代发展的现实,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光辉。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战“疫”部署都将以人民中心贯彻始终,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安全;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体现出习近平为人民谋福利、谋幸福的决心;稳就业,保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心系广大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本位思想的实践。立足当前的时代发展可知,“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切发展的底线,也应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底线思维”。“以人为本”思想贯穿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是经过实践和理论证明的。在未来发展中,应重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人本思想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3]。对当前世界的人本主义思想,我们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要始终不离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坚定不移地践行以人民为本位的发展思想,这无疑会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两方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的动力。
  结语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深刻反映出主体的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本主义思想是整个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生命,“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社会发展和治理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着眼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人本主义思想似乎已经实现了由政治意识形态向精神价值的转变,作为精神价值的人本思想相比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人本思想,虽未能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抽象性,但却突破了人本思想的历史思维局限,丰富了人本思想的价值蕴含,在新时代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支柱作用、导向作用和动力源作用。笔者认为,创新制度是经济特区发展的动力,但其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则是政策制度所蕴含的人本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  温宪元.在制度创新中聚合经济特区的发展动力[J].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09,(1):36-4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294.
  [3]  毛建儒.对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J].理论探索,2008,(5):22-25.
其他文献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然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中型城市的核心商圈而言,地下商业建筑的开发,不仅能够扩展城市容量,同时又能让有限的空间获取更大的经济价值。然而,就目前的开发现状而言,部分地下商业空间不仅品质低下,商业活力匮乏,甚至逐渐沦为城市安全和公共卫生的死角区域。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地下商业建筑空间活力的匮乏。如何提升地下商业建筑的空间活力,已经成为中心城区地下商业建筑开发中需要高度关注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也是既有地下商业建筑更新改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地
藏彝走廊是西南重要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通道,区域内民族迁徙交流频繁,也是内地与吐蕃交接地区。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民族冲突和战乱。因此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碉楼作为本地区传统安全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东汉时期开始,藏彝走廊地区就开始碉楼林立,尤其是在藏族、羌族聚居区,碉楼数量多、分布广。时至今日,该地区还保留有各时期的碉楼,根据调查走廊沿线尚存千余座“碉楼”,它们是民族建筑文化珍贵遗存,也是中国独特的“军事类型文化遗产”之一。藏羌碉楼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产生,作为西南地区保存情况最完整、文化最
摘 要:以某专科医院为例,对其专科联盟医联体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发现,2017—2019年,医联体专科门急诊服务量、住院人次、三四级手术例数等指标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由于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影响,前述指标有所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医联体还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共享不完善、绩效考核缺位等问题。基于此,建议改革组织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绩效考核
期刊
依托公共交通站点进行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路和实践由来已久。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公共交通导向下的开发)模式由于简洁明了地提出由公共交通导向或激发下的城市发展思路,在包含中国的若干大城市在内的世界多地受到欢迎与推广。当前,以高密度、集约化、复合化、立体化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城市TOD建设已从理论研究进入实战阶段,其对公众行为、出行方式、地产发展乃至城市形态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基于国情差异,世界各地TOD模式目标指向和执行方式亦有明显差异。中国对TOD学术研究与开发实践同时受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住宅建筑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建设速度逐渐加快,设计周期不断压缩,对节能设计的考虑趋于形式化,且存在节能手段单一、精度不够、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文献研究与应用分析可知,当前住宅节能设计开展滞后,普遍应用于施工图阶段的性能验证与优化设计,较少参与设计决策过程,且缺乏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科学的技术手段,严重制约着中国住宅建筑品质提升的进程。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应用,BIM技术为建筑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建筑性能数据成为科学推进节能工作的信息基础。
  本文
摘 要:基于PEST-SWOT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以镇江市为例,分析森林防火现代化系统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将方针具体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新闻宣传、扶持私人林场、制定行业标准、整合产业链等相关对策,即将方针具体化落实,切实完善市场机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运用新闻媒体,加强森林防火现代化推进的宣传教育力度;给私人林场一定的支持;
期刊
摘 要:在當下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跨国并购已然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主导形式,也是现代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获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进军国际市场、提升自身实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但是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且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存在诸多潜在的风险因素,以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摩托罗拉移动为例,本次并购绩效反映欠佳,另外也存在较多并购交易并未取得理想经济效应的情况。  关键词
期刊
藏彝走廊自古以来便是中国西南、西北众多族群或民族迁徙、相互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氏羌族群的主要活动区。作为西南古文明发源地和民族聚落-建筑遗存形态最丰富的走廊地带,在长期的族群交融与互动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学界十分重视的区域之一。
  纳系族群与槃木族群是这一地带独具特色的两个族群,他们世代居住于此,均为氐羌系族群的分支与繁衍,在历史上一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纳系族群与槃木族群先民均为北部游牧民族,在从古老族群分化发展而来的过程当中,其不断形成的民族性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族群
大医院或是集群式医疗服务建设并不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但在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同时基层家庭医生无法做到欧洲医疗体系的普及程度的当下,医院增量建设以及社会多元化办医至少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重要手段,面向高端的社会办专科医院的建设模式探索也是对医疗体系的有效补充。随着国内医疗体系建设的逐步发展,同时基于中国城市开发与人口分布的区域化特征,医疗服务集群在国内的发展极有可能成为类似欧美大国区域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群式医疗服务在国内建设的兴起一方面试图剥离的是原有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利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以及中国退休年龄不断延长,老年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热点。同时,中老年人口中患有听力障碍的比例的不断提高,导致中老年人群在交流方面出现严重问题,不仅影响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也会对心理方面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而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使用的建筑空间的声环境会对言语交流产生影响。过多的背景噪声和混响会阻碍人们的正常交流。但是,目前的建筑声学设计以及相关的建筑声学标准没有考虑患有听力障碍的中老年人使用的特殊性。因此,营造满足于中老年人的建筑声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研究对象是餐厅、麻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