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早以蔚然成风成为大学生社会交往、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和能力培养、展示自我的平台,但过多的社团活动却会对课堂教学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在面对课程与社团活动安排冲突时如何做出选择的考察,尝试探索二者有机协调的关系模式。
关键词:社团活动;课堂教学;“双趋”冲突;推拉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14-02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校办学层次,那些精品活动往往还能够成为代表某一所高校的品牌项目,同时,它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校园活动学生可以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而这些可迁移技能的习得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形式内容和手段局限性的有效拓展,是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但部分层次不高、管理不善、形式化严重、过于频繁的校园活动却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开展。为厘清高校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关系,我们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师生中展开匿名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采取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其中收到学生调查问卷154份(包括网络问卷54份),教师网络调查问卷73份,本文旨在通过调研系统分析该校开展校园活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探索为更好协调二者关系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问卷设计、收集、统计为期3个月,同时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并向学校教务、团委、体育部等部门进行咨询,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和部分学生的访谈核实,一步步修改完善形成文章。为确保调查问卷顺利回收和满足调查活动对信度、效度的要求,此次调查组织科研助理在图书馆自习区随即发放“参加校园活动对课堂学习的影响调查”(学生版)问卷100份,回收100份,由于图书馆是全校学生分散学习的地方,能尽量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我们根据采集的数据制作成图标,以求更加直观地得出调查结果。
二、调查与分析
第一,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态度。我们将纸质问卷采集数据统计结果和网络问卷进行对比发现,纸质问卷调查样本中有63%的同学是学校形形色色学生组织的成员,未参加学生社团的学生比例为37%,而网络问卷的结果与此大同小异,分别为64.8%和35.2%。“你所在的团学组织里女生多还是男生多”一题中,网络民调显示超过74.3%的同学认为学生组织中更多的是女生,而男生的这一数据则仅占26.7%。纸质问卷同样支持这一结果,比例大致为78:22。在样本年级分布上,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数据,现场调研中大四学生比例仅为5%,而低年级同学比例从低到高依次为60%、21%、14%,而网络显示数据并没有如此大的悬殊,由低到高以此为24.1%、29.6%、27.8%、13%,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低年级同学对待学习态度更加积极,愿意花费较多时间在学习上。表1是对上述数据的统计结果。
在关于学校开展社团活动频率的调查中,我们对比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当前我校活动开展的频率是较为适宜的,有近一半的同学(47%)选择了“适当,丰富了课余生活”,同时有25.3%的同学认为有意义的校园活动较少,希望能够举办更多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的校园活动,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他们认为如果每周要参加超过两次的社团活动,会对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大多数同学(60.5%)认为每1—2周举办一次则较为适宜。
第二,参加社团活动对课堂学习影响的自我认知。在参加社团活动是否影响正常课堂学习的问答中,超过54%的同学选择了“偶尔”或者“经常”,另外有36%的同学因为参加社团活动需要向任课老师请假;认为不管任何校园活动都不会影响课堂学习的同学比例为10%,可见过多的校园社团活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到课率会产生影响。根据“您所在的课堂上有无遇到5人以上因参加社团活动集体缺课情况?”的结果显示又证明了我们的忧虑,网络调查和纸质问卷认为“经常有”或“偶尔有”的比例均超过了60%,分别高达68.5%和61%。考虑到该校开展的“校园淘宝”“十佳歌手大赛”“班团欢歌赛”、男篮女排联赛等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对社会交往的需求,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一定时期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能表明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在设计该部分问卷时我们考虑到逃课问题的敏感性,特意对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进行了类似的题目设计。结果表明,虽然绝大多数(91.7%)教师认可参加校园活动对学生提高能力尤其是培养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校园活动给自己课堂到课率带来的影响表明了困扰。有75%的老师认为参加校园活动影响了课堂到课率,有37.5%的老师同时选择了“影响学习成绩”选项。有70.8%的老师在面对学生因参加社团活动需要请假时选择了“不批准”或“看什么活动”。在回答“课堂上有无出现5人以上因参加社团活动集体请假情况?”同样的问题时,有12.5%的老师认为“经常有”,而认为“偶尔有”的比例更是高达66.7%。结合之前学生对该题的回答,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因参加社团活动大面积请假、缺课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图1是上述结论的统计数据。
第三,参加社团活动是“双趋”冲突困境下学生理性选择的结果。推拉理论研究的学者在研究人类理性选择时发现绝大多数人在做出决定时主要基于价值期待和诱导因素、社会期望几个方面[1]。参加社团活动的机会成本已在上文中论述,为探明在课堂和校园活动时间冲突时学生怎样用脚投票,两者产生的推力和拉力孰重孰轻我们也专门设计了题目。结果表明有43%的同学会“因为团学活动而逃课或请假”,并且在不批假的情况下仍然有14%的同学选择“旷课参加活动”,有47%的同学尝试说服老师允许请假参加活动,仅有39%的同学选择放弃参加活动回到课堂。由此可见,在面对课程和校园活动安排冲突时大多数同学会做出参加社团活动的选择。我们分析,部分原因在于该校部分低效课堂是真实存在的,但学生由于对自身角色认知产生的责任心和担心学习成绩受到影响而理性地不选择逃课。有学者相关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场域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二元主体,两者之间如果不能实现最优均衡就会出现低效课堂,也就是其所说的存在次优均衡和无效均衡[2]。具体数据详见图2。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第一,学生参加校园活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部分不合理的活动安排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低层次、高频率、形式化严重的校园活动不仅影响了学生正常学习,而且对课堂秩序造成冲击。第二,在面对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双趋冲突时,学生尤其是作为社团组织的成员更倾向于选择参加校园活动,这不仅是课堂教学吸引力下降单方面原因,同时也是学校制度安排不当的直接后果。第三,现阶段学生缺乏对学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参加社团活动存在盲目从众的情况。
2.建议。第一,学校应从顶层设计方面理顺各方面课程安排,每学年召开专门协调会议布置年度工作安排,重视课程教学和校园活动之间存在的时间冲突。第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手段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第三,改变课堂上师生之间传统“表演者”和“观众”、“服务者”和“消费者”关系模式[3],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尝试“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第四,开展社团活动应树立“学生需要不需要,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参与不参与”的理念,减少或避免开展形式主义严重,强迫学生参加的活动,允许学生参与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活动,尊重学生在社团规章制度框架下对自身发展做出的民主决策。对新入学大学生开展学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秀珍.论推拉理论在国际学生流动领域的重构——基于内外因互动的视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30-32.
[2]周湘林,李爱民.如何面对低效的大学课堂:学生如是说[J].高等教育,2013(3):66.
[3]庄玉昆,楮远辉.高效课堂教学问题及改革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13(7):39-41.
[4]李秀珍.论推拉理论在国际学生流动领域的重构——基于内外因互动的视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30-
32.
[5]周湘林,李爱民.如何面对低效的大学课堂:学生如是说[J].高等教育,2013(3):66.
关键词:社团活动;课堂教学;“双趋”冲突;推拉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14-02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校办学层次,那些精品活动往往还能够成为代表某一所高校的品牌项目,同时,它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校园活动学生可以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而这些可迁移技能的习得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形式内容和手段局限性的有效拓展,是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但部分层次不高、管理不善、形式化严重、过于频繁的校园活动却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开展。为厘清高校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关系,我们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师生中展开匿名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采取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其中收到学生调查问卷154份(包括网络问卷54份),教师网络调查问卷73份,本文旨在通过调研系统分析该校开展校园活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探索为更好协调二者关系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问卷设计、收集、统计为期3个月,同时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并向学校教务、团委、体育部等部门进行咨询,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和部分学生的访谈核实,一步步修改完善形成文章。为确保调查问卷顺利回收和满足调查活动对信度、效度的要求,此次调查组织科研助理在图书馆自习区随即发放“参加校园活动对课堂学习的影响调查”(学生版)问卷100份,回收100份,由于图书馆是全校学生分散学习的地方,能尽量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我们根据采集的数据制作成图标,以求更加直观地得出调查结果。
二、调查与分析
第一,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态度。我们将纸质问卷采集数据统计结果和网络问卷进行对比发现,纸质问卷调查样本中有63%的同学是学校形形色色学生组织的成员,未参加学生社团的学生比例为37%,而网络问卷的结果与此大同小异,分别为64.8%和35.2%。“你所在的团学组织里女生多还是男生多”一题中,网络民调显示超过74.3%的同学认为学生组织中更多的是女生,而男生的这一数据则仅占26.7%。纸质问卷同样支持这一结果,比例大致为78:22。在样本年级分布上,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数据,现场调研中大四学生比例仅为5%,而低年级同学比例从低到高依次为60%、21%、14%,而网络显示数据并没有如此大的悬殊,由低到高以此为24.1%、29.6%、27.8%、13%,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低年级同学对待学习态度更加积极,愿意花费较多时间在学习上。表1是对上述数据的统计结果。
在关于学校开展社团活动频率的调查中,我们对比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当前我校活动开展的频率是较为适宜的,有近一半的同学(47%)选择了“适当,丰富了课余生活”,同时有25.3%的同学认为有意义的校园活动较少,希望能够举办更多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的校园活动,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他们认为如果每周要参加超过两次的社团活动,会对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大多数同学(60.5%)认为每1—2周举办一次则较为适宜。
第二,参加社团活动对课堂学习影响的自我认知。在参加社团活动是否影响正常课堂学习的问答中,超过54%的同学选择了“偶尔”或者“经常”,另外有36%的同学因为参加社团活动需要向任课老师请假;认为不管任何校园活动都不会影响课堂学习的同学比例为10%,可见过多的校园社团活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到课率会产生影响。根据“您所在的课堂上有无遇到5人以上因参加社团活动集体缺课情况?”的结果显示又证明了我们的忧虑,网络调查和纸质问卷认为“经常有”或“偶尔有”的比例均超过了60%,分别高达68.5%和61%。考虑到该校开展的“校园淘宝”“十佳歌手大赛”“班团欢歌赛”、男篮女排联赛等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对社会交往的需求,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一定时期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能表明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在设计该部分问卷时我们考虑到逃课问题的敏感性,特意对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进行了类似的题目设计。结果表明,虽然绝大多数(91.7%)教师认可参加校园活动对学生提高能力尤其是培养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校园活动给自己课堂到课率带来的影响表明了困扰。有75%的老师认为参加校园活动影响了课堂到课率,有37.5%的老师同时选择了“影响学习成绩”选项。有70.8%的老师在面对学生因参加社团活动需要请假时选择了“不批准”或“看什么活动”。在回答“课堂上有无出现5人以上因参加社团活动集体请假情况?”同样的问题时,有12.5%的老师认为“经常有”,而认为“偶尔有”的比例更是高达66.7%。结合之前学生对该题的回答,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因参加社团活动大面积请假、缺课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图1是上述结论的统计数据。
第三,参加社团活动是“双趋”冲突困境下学生理性选择的结果。推拉理论研究的学者在研究人类理性选择时发现绝大多数人在做出决定时主要基于价值期待和诱导因素、社会期望几个方面[1]。参加社团活动的机会成本已在上文中论述,为探明在课堂和校园活动时间冲突时学生怎样用脚投票,两者产生的推力和拉力孰重孰轻我们也专门设计了题目。结果表明有43%的同学会“因为团学活动而逃课或请假”,并且在不批假的情况下仍然有14%的同学选择“旷课参加活动”,有47%的同学尝试说服老师允许请假参加活动,仅有39%的同学选择放弃参加活动回到课堂。由此可见,在面对课程和校园活动安排冲突时大多数同学会做出参加社团活动的选择。我们分析,部分原因在于该校部分低效课堂是真实存在的,但学生由于对自身角色认知产生的责任心和担心学习成绩受到影响而理性地不选择逃课。有学者相关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场域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二元主体,两者之间如果不能实现最优均衡就会出现低效课堂,也就是其所说的存在次优均衡和无效均衡[2]。具体数据详见图2。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第一,学生参加校园活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部分不合理的活动安排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低层次、高频率、形式化严重的校园活动不仅影响了学生正常学习,而且对课堂秩序造成冲击。第二,在面对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双趋冲突时,学生尤其是作为社团组织的成员更倾向于选择参加校园活动,这不仅是课堂教学吸引力下降单方面原因,同时也是学校制度安排不当的直接后果。第三,现阶段学生缺乏对学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参加社团活动存在盲目从众的情况。
2.建议。第一,学校应从顶层设计方面理顺各方面课程安排,每学年召开专门协调会议布置年度工作安排,重视课程教学和校园活动之间存在的时间冲突。第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手段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第三,改变课堂上师生之间传统“表演者”和“观众”、“服务者”和“消费者”关系模式[3],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尝试“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第四,开展社团活动应树立“学生需要不需要,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参与不参与”的理念,减少或避免开展形式主义严重,强迫学生参加的活动,允许学生参与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活动,尊重学生在社团规章制度框架下对自身发展做出的民主决策。对新入学大学生开展学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秀珍.论推拉理论在国际学生流动领域的重构——基于内外因互动的视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30-32.
[2]周湘林,李爱民.如何面对低效的大学课堂:学生如是说[J].高等教育,2013(3):66.
[3]庄玉昆,楮远辉.高效课堂教学问题及改革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13(7):39-41.
[4]李秀珍.论推拉理论在国际学生流动领域的重构——基于内外因互动的视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30-
32.
[5]周湘林,李爱民.如何面对低效的大学课堂:学生如是说[J].高等教育,201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