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机电一体化课程创造实验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当前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对理工科来说,实验是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在实验教学方面缺乏创新能力和设计实验的环境,大多采用验证式的实验方法,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造成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普遍较弱的局面。
二、 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项目开发的具体方法
(一)教学内容上
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即:以实验室、工作室、工程训练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采用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以课程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立体化、层次化的实践培养体系,突出应用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以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二)教学方法上
教学积极采用以启发式为主,变单一的课堂讲授为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与讨论、交流与研究相结合,推动了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开放化,营造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系统的培养和训练;狠抓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坚持理论学习与科技创新、生产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课题研究和创业实践。
(三)考试方法上
在考试中突出能力考核,在考试内容上,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减少单纯识记题目的份量,充分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在成绩评定上,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大平时和期中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的比例,改变"一考定结果"的成绩评定方式,改变学生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应用的学习方法,积极尝试科技制作等实践考核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项目开发目标和主要特色
(一)研究目标
1、紧跟科技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原有"校内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机电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深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中心+创新教学体系"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2、革新实验管理体制,以适应学生业余科技竞赛活动需求,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素质培养社团,通过建设机电一体化协会、机器人协会、电子协会等一批社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扩展视野,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完善学生和教师实习管理制度,开发技能培养项目,制订标准。主要建设内容如下:引进国外成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完善专业岗位综合能力和基本能力课程全套教学文件:重点建设综合能力和基本能力课程模块全套教学文件。教学资源库内容的整合:将分散于教师手中的资源收集整理,最终形成一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研究的资源中心。注重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机电一体化设备个实训室(中心),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
4、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积极开设创新型实验项目:
(1)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2)机电一体化柔性生产线系统开发;(3)基于单片机的数控机床开发。
最终实现目标:更新实验类型,实现实验内容的层次化;解决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与实验教学的关系;研究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培养与创新能力提高问题;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形成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主要特色
1、紧跟科技发展,及时融合新的交叉学科知识,为实践能力培养打基础;2、改变考试方法,尝试以科技制作方式进行考核;3、以学生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构建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5、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的特点,构建阶段性、层次化、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6、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开设创新型实验项目,培养具有工程开发能力的机电复合人才。
以理论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为依托,构建合理、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保证严格执行。同时,结合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推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以参加各类竞赛带动实验教学的改革,促进实验室建设,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风建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迟涛,韩巧霞.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20 10,(2):202-204.
[2]冯启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3):47-49.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当前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对理工科来说,实验是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在实验教学方面缺乏创新能力和设计实验的环境,大多采用验证式的实验方法,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造成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普遍较弱的局面。
二、 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项目开发的具体方法
(一)教学内容上
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即:以实验室、工作室、工程训练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采用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以课程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立体化、层次化的实践培养体系,突出应用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以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二)教学方法上
教学积极采用以启发式为主,变单一的课堂讲授为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与讨论、交流与研究相结合,推动了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开放化,营造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系统的培养和训练;狠抓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坚持理论学习与科技创新、生产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课题研究和创业实践。
(三)考试方法上
在考试中突出能力考核,在考试内容上,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减少单纯识记题目的份量,充分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在成绩评定上,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大平时和期中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的比例,改变"一考定结果"的成绩评定方式,改变学生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应用的学习方法,积极尝试科技制作等实践考核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项目开发目标和主要特色
(一)研究目标
1、紧跟科技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原有"校内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机电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深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中心+创新教学体系"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2、革新实验管理体制,以适应学生业余科技竞赛活动需求,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素质培养社团,通过建设机电一体化协会、机器人协会、电子协会等一批社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扩展视野,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完善学生和教师实习管理制度,开发技能培养项目,制订标准。主要建设内容如下:引进国外成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完善专业岗位综合能力和基本能力课程全套教学文件:重点建设综合能力和基本能力课程模块全套教学文件。教学资源库内容的整合:将分散于教师手中的资源收集整理,最终形成一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研究的资源中心。注重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机电一体化设备个实训室(中心),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
4、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积极开设创新型实验项目:
(1)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2)机电一体化柔性生产线系统开发;(3)基于单片机的数控机床开发。
最终实现目标:更新实验类型,实现实验内容的层次化;解决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与实验教学的关系;研究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培养与创新能力提高问题;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形成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主要特色
1、紧跟科技发展,及时融合新的交叉学科知识,为实践能力培养打基础;2、改变考试方法,尝试以科技制作方式进行考核;3、以学生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构建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5、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的特点,构建阶段性、层次化、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6、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开设创新型实验项目,培养具有工程开发能力的机电复合人才。
以理论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为依托,构建合理、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保证严格执行。同时,结合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推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以参加各类竞赛带动实验教学的改革,促进实验室建设,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风建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迟涛,韩巧霞.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20 10,(2):202-204.
[2]冯启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