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促进其主体发挥,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关键词】引导 感悟 朗读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读”一直占重要地位。人们称上学为读书。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程改革也在呼唤“读”的回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位。”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是指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促进其主体发挥,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朗读是感悟、理解的重要方式,只有目有所视(文字),耳有所闻,“朗读”,获得了“感”的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才会有所“悟”。学生受年龄、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在阅读中,很难自发地“悟出”。因此教师的“引导、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引导、点拨,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增强语感,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一、引导学生读出层次,感悟文本内涵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朗读就是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变文字这种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训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认知的规律,先指导学生过好正确关,流利关,然后再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讲读教学一般有初读、精读和课后练习读三个阶段之分。初读以范读、默读为主,便于粗知课文大意,做到读得正确;精读以指名读、默读为主,便于深入细致理解课文内容,练习读得熟练;课后练习读即课文讲读后的读,多以朗读为主,便于读出感情。
朗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老师来说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由浅入深,避免高屋建瓴、急于求成,使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性、层次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读文本,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人物,走进作者。
语文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因此,文本细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多读文本,有层次的朗读文本。以上环节的教学有效地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平台,挖掘蕴涵文字之中的情感因素,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朗读实践活动。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将丰富多彩的诗意的世界惟妙惟肖地加以再现,整堂课焕发出盎然生机,学生也充分享受了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收获。
二、创设情境朗读,激发朗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佳的朗读效果需要情感的投入。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精彩的导语,铺垫情感。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精心设计导语,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动情精彩的导语句句传情,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奠定了基础,学生以极大的热情主动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学生一种更直接、更丰富的感受,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青少年时代是用图画、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课文内容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课文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画面,以帮助学生再现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进行朗读训练。配乐朗读,入情激趣。此外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现代多媒体集图像、声音、影像、文本于一身,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使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内容变成文声图影结合的视听材料,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使学生自主地进入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中。利用视听激趣导入新课也就成为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有色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或联想,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朗读基调。
要激活阅读教学,就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能自己动口,动脑去阅读、领悟,从而切实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
[2]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蒙县于寺学校)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引导 感悟 朗读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读”一直占重要地位。人们称上学为读书。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程改革也在呼唤“读”的回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位。”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是指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促进其主体发挥,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朗读是感悟、理解的重要方式,只有目有所视(文字),耳有所闻,“朗读”,获得了“感”的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才会有所“悟”。学生受年龄、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在阅读中,很难自发地“悟出”。因此教师的“引导、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引导、点拨,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增强语感,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一、引导学生读出层次,感悟文本内涵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朗读就是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变文字这种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训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认知的规律,先指导学生过好正确关,流利关,然后再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讲读教学一般有初读、精读和课后练习读三个阶段之分。初读以范读、默读为主,便于粗知课文大意,做到读得正确;精读以指名读、默读为主,便于深入细致理解课文内容,练习读得熟练;课后练习读即课文讲读后的读,多以朗读为主,便于读出感情。
朗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老师来说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由浅入深,避免高屋建瓴、急于求成,使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性、层次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读文本,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人物,走进作者。
语文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因此,文本细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多读文本,有层次的朗读文本。以上环节的教学有效地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平台,挖掘蕴涵文字之中的情感因素,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朗读实践活动。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将丰富多彩的诗意的世界惟妙惟肖地加以再现,整堂课焕发出盎然生机,学生也充分享受了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收获。
二、创设情境朗读,激发朗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佳的朗读效果需要情感的投入。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精彩的导语,铺垫情感。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精心设计导语,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动情精彩的导语句句传情,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奠定了基础,学生以极大的热情主动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学生一种更直接、更丰富的感受,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青少年时代是用图画、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课文内容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课文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画面,以帮助学生再现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进行朗读训练。配乐朗读,入情激趣。此外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现代多媒体集图像、声音、影像、文本于一身,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使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内容变成文声图影结合的视听材料,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使学生自主地进入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中。利用视听激趣导入新课也就成为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有色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或联想,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朗读基调。
要激活阅读教学,就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能自己动口,动脑去阅读、领悟,从而切实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
[2]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蒙县于寺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