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诚信行为的起源rn从古至今,“诚信”一词始终存在于我国各种著作和典籍之中,并且已经开始适用于人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在古代,人们通常把“诚信”一词分开来解释和定义,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诚”与“信”的内涵,还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两者之间相互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诚”的起源.在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就出现了“诚”这个概念,当时的“诚”指的是对鬼神的虔诚,含有一些宗教色彩.后来五经之首的《易经》中也出现了“诚”的概念,这里对“诚”的解释就演变成了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所在.“诚”强调的是一个人内在的表现,忠实于事物的真实存在,忠实于自己,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对待他人的道德要求.因此,我们所说的“诚”就是指一个人内在的修养,他要求一个人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因为一个人只有心中有诚意,才能许下真实的承诺并且信守他的诺言,即做到实践和承诺的统一.“信” 是“诚”的外化,其重心是在他人,“信”不仅指一个人本身诚实,更重要的是外人对自己的态度.孔子就很注重“信”,在他的《论语》中“信”就出现了38次,总结一下孔子所谓的“信”主要是:首先,他将“仁”与“信”联系在一起,认为“信”是“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重要的表达方式,将“信”作为一个崇高的道德规范来加以界定;其次,将“信”作为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来要求人的行为,孔子认为,将“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做到为人忠心可靠,行为忠厚严肃,才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尊敬,让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最后,孔子将“信”与治理国家和从事政治联系在了一起,生活在民不聊生背景下的孔子,看清了民心是掌管国家命运的关键,因此劝导统治者“上好信,则民莫敢不信”.在孔子看来,“信”是朋友之间的信任、是国家对人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