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对于老百姓来说,“饭碗”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就业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数千万的农民工返乡,到一些企业升级、转型、减员,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找工作难。这几年就业成了困扰老百姓生活的一大难题,在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五年当中,我们的就业形势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找工作会不会更加容易一些——
就業会不会更容易
·从就业总量来讲,目前是相对好的时期
·就业者需面对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
·促进就业是政府的责任
《今日观察》:现在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确实难。但就业在任何时候都难,因为就业涉及到了一个劳动者寻求就业的个人意愿、能力,雇佣劳动者的一方对就业岗位数量的提供,对技能的需求,因此两者之间匹配的难度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当前有一些特殊的就业人群面临就业难,这是真实的。但有些调查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我们看到大学生比农民工的就业还难一些,这意味着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更高、期望更高,那么满意度就降低了。现在就业的真实难度并不一定大于若干年前,因为人们对就业的要求更高了,对收入的要求也更高了,所以,他们仍然会感觉到就业难。
就业形势应该跟经济形势的判断连在一起。如果从经济形势判断来讲,从2008年底的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2008年、2009年的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就业形势很不好,有几千万农民工回到了家乡,从那以后我们实行了4万亿的投资政策,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就业形势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发生非常大的变化,2010年第二、三季度基本上劳动力需求水平还是非常高的,所以总的判断,目前从就业总量来讲,并不是最困难时期,而是相对好的时期。
中国的就业问题从大体形势来看,好像越来越复杂,其实从问题的本质上,跟一般的就业理论的问题是吻合的,无非就是从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来看。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没有发生过周期性失业,因为过去是计划经济。第一次发生是在改革开放30年以后,外部的经济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到国内的情况。这一部分特别表现在对农民工的影响上,现在还要再进一步研究农民工的素质问题,因为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所以人力资本投资比较低,那么,他们也面临一个技能提升的问题,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一直实行的是城乡隔离的制度,城乡隔离制度导致我们出现农民工制度。从战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不是简单的就业数量问题,还要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
大学生的就业其实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这也是扩招以后特别表现出来的。很多人批评扩招的政策,认为大学生扩招的数量过大。其实从中国的大学生数量来讲,在劳动人口中占的比重并不是很高,那么问题在哪?因为我们的摩擦性和结构性问题特别突出,摩擦性失业从现在来讲有一定的缓和,因为这两年开始强调公共就业服务,而且强调职业的指导,职业的信息供给,但是结构性失业目前还是比较突出的,因为我们的劳动力供给方调整的速度跟市场调整的速度不相匹配,就是我们应对市场变化的速度和能力还很弱。
实际上中国的“十二五”时期,还是要强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就业政策的核心思想是以市场作为出发点来考虑就业的问题。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
未来的就业形势应该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来看。
在劳动力需求方面,就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看,我国经济还会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这会对劳动力产生新的需求。与此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转向依靠生产力、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其对劳动力产生需求的同时,对劳动力更高的技能、更高质量的劳动力,提出了大的需求。
在劳动力供给方面,未来的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会减缓,减缓的同时就意味着,劳动力需求在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的就业压力会减轻,总量压力会减轻,但是同样,我们存在着摩擦性的失业问题,存在着结构性的失业问题,因此我们要应对这个问题,除了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地扶持就业,加强培训,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之外,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也就是要让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技能更加符合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总体来说,未来的总量矛盾会减缓,但是结构性的矛盾仍然会非常复杂。
此外,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需要组织起来,在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使工会更好地代表工人的利益,同时,雇主组织也应该有一个组织和发展的过程。
促进就业是政府的责任,那么,政府要利用它的公共就业服务,其中包括职业中介,包括培训,包括直接创造公益性的岗位等一系列政策。同时,它也体现在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中,体现在产业结构政策、区域政策中,等等。
(二)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曾几何时,东部沿海作为国家率先启动的经济引擎,吸引了各地的人才和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片热土,而如今呢,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新的经济带、经济区争相涌现,在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五年当中,新的投资发展机会会出现在哪里——
新一片“热土”在何方
·区域发展要“由边缘到前沿”、“由失衡到协调”
·要根据各地的不同特色进行分工合作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今日观察》:我国下一步在区域发展方面,有两句话来概括:第一是“由边缘到前沿”;第二是“由失衡到协调”。前者指中国作为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要由边缘往前沿上走,往世界的前沿走,因此要从这个视野来审视我国内部的区域发展问题;后者指从历史眼光来看,中国过去失衡比较厉害,因此下一步应该研究如何由失衡走向协调,避免不同板块之间的碰撞,使之能够比较协调地发展,使它们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这是一个大的战略构想。
根据31个省市区的实际情况,可按照四条线来推进。
第一,东部沿海地区应该突出率先发展的思想。包括要率先创新,率先进行结构调整,率先绿色发展,率先体现人文关怀和民生问题。
第二,西部已经执行了十多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还要继续推进,这里的要害就是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第三,东北的发展有几个亮点:一个是如何针对老工业基地推进新兴工业化的建设和发展,打新兴工业化的牌;还有站在世界角度来看,东北地区怎么样为东北亚的发展作贡献?也需要新的构思。 四是,中部地区的六个省资源相当丰富,像山西、河南、安徽的煤都是相当丰富的,那么,重点就是怎么样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它应该起到承东而启西,承南而启北的重要作用,还有就是根据中部的资源富集程度怎么样打好资源这张牌?有的地方要进行资源城市转型,要尽快把中部地区从洼地变成高地,使之崛起。
总之这四条线,我们要按照各地的不同特色,分工合作,寻求協调发展。
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促进协调发展,具体来说有三点:第一就是要跨越行政区域,按照市场经济自身的内在规律,跨行政区域形成一些群、带、圈,就是说城市群、经济带、经济圈;第二,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纵向的中央政府协调之外,同时要加强横向的生产要素的流通,包括企业之间的横向流通。东部好多企业到西部去投资,这就是市场经济;第三,西部很重要一张牌是资源、环境,现在西部为国家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保护环境,特别是三江源地区。既然西部为环境和生态做出这么多贡献,就应该进行一下补偿,这也是按照市场经济来办的。
区域之间要缩小过大的发展差距,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要追求科学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快发展,应该保护环境,有效地利用资源。所以未来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需要有科学性。我们要有一个理念,就是在适合发展的地方要加快发展,在不适合发展的地方,也就是生态非常脆弱,或者是国家的生态屏障的地方,就应该加强保护。
“十二五”期间可以考虑七种类型的关键问题区域: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处于衰退中的老工业基地、单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财政包袱沉重的粮食主产区、边境地区、过度膨胀的大都市区、自然灾害的突发区。
(三)
2010年进入到最后一个季度,又一个五年即将会结束,中国经济也将会迎来新的周期。当又一个五年来到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新的变化——
我们的收入会更多吗
·收入分配差距表现在各个方面
·政府调节工资水平的主要着眼点要放在指导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方面
·“十二五”对于工资收入问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变
·合理分配财富是一个基本的政策取向
《今日观察》:根据调查,大部分人都不太满意工资收入,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这个问题需要抓住是哪些人在客观上致使他处于一种收入最低层,所以他们最不满意。现在是将近一半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千元的平均收入,目前我们的物价水平,我们的生活需求是否能满足?比如在广州,一个人的生活仅仅将够,但考虑到目前很多年轻人是20岁左右,30岁左右都马上面临着结婚、生子等问题,这种工资收入连整个劳动者的再生产都没法维护,所以这个问题才是目前我们特别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实,收入分配差距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说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和不同居民阶层之间的差距。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这在过去一些年中,成为了一个引领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
收人差距扩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对低收入居民来讲,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工资增长比较慢,工资水平过低。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还不到位,尽管这几年改善得比较快,但总的来看,我们还没有做到社会保障系统覆盖所有的劳动者和所有的公民,而且这些没被覆盖的人更多的是收入比较低的,包括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其实他们更加需要社会保障。
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制问题,就是政府的作用。对于低收入的问题,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工资指导线,我们必须保障大部分劳动者能维持生活,继而达到体面生活和体面劳动,这没有公权力的介入是不行的。
如果由政府出面来推动各行各业涨工资,这种行动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市场调节的范围,而且也很难奏效,因为企业是有成本约束的,由政府来命令企业应该涨多少,这个做不到,政府更容易调节的是公务员的工资和国有企业的工资,但是现在的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并不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而是主要体现在低收入人群方面。如果政府出面给公务员和国有企业涨工资,究竟带来的结果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还是继续扩大收入分配的差距,这仍然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所以政府调节工资水平,主要着眼点还要放在指导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方面,工资的主要变动还是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另外,我国在工资决定机制方面还缺一些东西,比如劳资之间谈判的机制,在这些方面还有在制度上改进的必要。
“十二五”对于工资收入问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变,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目前政府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是胡总书记说尊严生活问题,这是个非常基本的一种方向的原则的要求,但具体的在政策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的投入要加大,政府不光要制定政策、制定规则,在财政支出上面,尤其对于社保的支出,要从10%左右增加到15%、20%。一方面要尽可能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争取做到全体劳动者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同时改善包括医疗、住房、教育方面的公众服务;另一方面,就是怎么样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怎么样管住不合理的收入,不合法的收入,大量的灰色收入等方面的问题。
合理分配财富是一个基本的政策取向。“十二五”的一项中心工作就是要分好蛋糕,那么,在合理分配蛋糕的时候,应该是初次分配,再分配,甚至三次分配,应该多管齐下,要给城乡居民稳定的安全预期,这个安全预期包括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解决城乡居民基本的生活后顾之忧,同时也能够提供比较发达的公共服务,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基本、均等、便捷的公共服务。还应该调整税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
(四)
城市是一个让很多人满怀着憧憬、充满着梦想的地方;城市也是一个让很多人艰难抉择,充满了烦恼的地方;城市还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地方。过去的30年,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进入到了城市当中。未来,城市也注定将成为更多的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城市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城市化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又怎样来理解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能否带来新动能
●城市化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城市化就是一个巨大的开启内需的出路
●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转变成市民
●农民进城是工业优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日观察》:其实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农民转变成市民的这样一个过程,它实际上化的是农民,就是不断地农村人口在缩小,城市人口在总人口当中的比重在提高,这就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
现在城市化率是47%、48%,这是一个静态的数字,关键是要看这个 过程。城市化是农民进城的过程,而农民进城的过程又是什么呢?又是农民产业转移的过程,也就是说是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面涉及到为什么要进城?为什么要搞城市化?因为城市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城市可以更有效率地利用基础设施,城市可以有人口的聚集,从而发展出更多的服务业,这一切使经济更加加速发展,使收入提高,能更多地创造就业,从而一方面使大部分农民脱离原来生产力和收入比较低的农业,另一方面也使剩下来的人继续种田,因为那些地都很宝贵,剩下来的人可以因为耕作了更大的土地,而收入得到提高,所以,这是一个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现代化,包括整个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能说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但这正是我们这几年呼吁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起因。一般来说,我们现在人均GDP3000美元,世界各国在走过这一段的时候,平均的城市化率应该是在55%以上,我们现在是47%,这个数字实际上很不完全,因为它其中包括了2亿农民工,农民在城里工作了,进入到城市生活了,但也不叫城市化,因为他的家还在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巨大的开启内需的出路。要想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就必须从城市化角度去考虑。
经济发展就是充满了各种问题和挑战,城市化了以后还有城市化的挑战和问题,不可能指望着一个药方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但是看见所有国家的发展进程,都是到了这个阶段,城市化产生了一种新的增长的一种动力,原因是什么?首先是城市化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因为它利用基础设施,利用资源的效率更高,因为城市化能提供更多的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使收入比农民在农村的收入高,而且能使最终留下的农民的收入提高,这个过程真正创造需求。其次,城市在这个阶段需要今后建設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是发展中国家在一定阶段要完成的事情,这些基础设施叫做公共长期耐用消费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保持进一步的增长,完成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动力。
城市化是农民进城的过程,当然,城市化也有城市发展,但是它的特定含义是人的问题,是农民进城,是农民工安居乐业的问题。因此,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农民工市民化?如何让农民工流动的状态真正变成在城里住下来的状态?可以先局部享受公共服务和公共品的供给,这样才能真正叫实现城市化的进程,否则就是农民到城里打工,而他永远不是城市的人口,他仅仅是城市的一个劳动力而已,这样城市化就没有取得真正的进程。
对于老百姓来说,“饭碗”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就业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数千万的农民工返乡,到一些企业升级、转型、减员,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找工作难。这几年就业成了困扰老百姓生活的一大难题,在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五年当中,我们的就业形势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找工作会不会更加容易一些——
就業会不会更容易
·从就业总量来讲,目前是相对好的时期
·就业者需面对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
·促进就业是政府的责任
《今日观察》:现在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确实难。但就业在任何时候都难,因为就业涉及到了一个劳动者寻求就业的个人意愿、能力,雇佣劳动者的一方对就业岗位数量的提供,对技能的需求,因此两者之间匹配的难度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当前有一些特殊的就业人群面临就业难,这是真实的。但有些调查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我们看到大学生比农民工的就业还难一些,这意味着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更高、期望更高,那么满意度就降低了。现在就业的真实难度并不一定大于若干年前,因为人们对就业的要求更高了,对收入的要求也更高了,所以,他们仍然会感觉到就业难。
就业形势应该跟经济形势的判断连在一起。如果从经济形势判断来讲,从2008年底的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2008年、2009年的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就业形势很不好,有几千万农民工回到了家乡,从那以后我们实行了4万亿的投资政策,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就业形势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发生非常大的变化,2010年第二、三季度基本上劳动力需求水平还是非常高的,所以总的判断,目前从就业总量来讲,并不是最困难时期,而是相对好的时期。
中国的就业问题从大体形势来看,好像越来越复杂,其实从问题的本质上,跟一般的就业理论的问题是吻合的,无非就是从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来看。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没有发生过周期性失业,因为过去是计划经济。第一次发生是在改革开放30年以后,外部的经济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到国内的情况。这一部分特别表现在对农民工的影响上,现在还要再进一步研究农民工的素质问题,因为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所以人力资本投资比较低,那么,他们也面临一个技能提升的问题,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一直实行的是城乡隔离的制度,城乡隔离制度导致我们出现农民工制度。从战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不是简单的就业数量问题,还要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
大学生的就业其实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这也是扩招以后特别表现出来的。很多人批评扩招的政策,认为大学生扩招的数量过大。其实从中国的大学生数量来讲,在劳动人口中占的比重并不是很高,那么问题在哪?因为我们的摩擦性和结构性问题特别突出,摩擦性失业从现在来讲有一定的缓和,因为这两年开始强调公共就业服务,而且强调职业的指导,职业的信息供给,但是结构性失业目前还是比较突出的,因为我们的劳动力供给方调整的速度跟市场调整的速度不相匹配,就是我们应对市场变化的速度和能力还很弱。
实际上中国的“十二五”时期,还是要强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就业政策的核心思想是以市场作为出发点来考虑就业的问题。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
未来的就业形势应该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来看。
在劳动力需求方面,就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看,我国经济还会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这会对劳动力产生新的需求。与此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转向依靠生产力、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其对劳动力产生需求的同时,对劳动力更高的技能、更高质量的劳动力,提出了大的需求。
在劳动力供给方面,未来的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会减缓,减缓的同时就意味着,劳动力需求在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的就业压力会减轻,总量压力会减轻,但是同样,我们存在着摩擦性的失业问题,存在着结构性的失业问题,因此我们要应对这个问题,除了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地扶持就业,加强培训,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之外,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也就是要让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技能更加符合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总体来说,未来的总量矛盾会减缓,但是结构性的矛盾仍然会非常复杂。
此外,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需要组织起来,在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使工会更好地代表工人的利益,同时,雇主组织也应该有一个组织和发展的过程。
促进就业是政府的责任,那么,政府要利用它的公共就业服务,其中包括职业中介,包括培训,包括直接创造公益性的岗位等一系列政策。同时,它也体现在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中,体现在产业结构政策、区域政策中,等等。
(二)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曾几何时,东部沿海作为国家率先启动的经济引擎,吸引了各地的人才和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片热土,而如今呢,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新的经济带、经济区争相涌现,在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五年当中,新的投资发展机会会出现在哪里——
新一片“热土”在何方
·区域发展要“由边缘到前沿”、“由失衡到协调”
·要根据各地的不同特色进行分工合作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今日观察》:我国下一步在区域发展方面,有两句话来概括:第一是“由边缘到前沿”;第二是“由失衡到协调”。前者指中国作为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要由边缘往前沿上走,往世界的前沿走,因此要从这个视野来审视我国内部的区域发展问题;后者指从历史眼光来看,中国过去失衡比较厉害,因此下一步应该研究如何由失衡走向协调,避免不同板块之间的碰撞,使之能够比较协调地发展,使它们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这是一个大的战略构想。
根据31个省市区的实际情况,可按照四条线来推进。
第一,东部沿海地区应该突出率先发展的思想。包括要率先创新,率先进行结构调整,率先绿色发展,率先体现人文关怀和民生问题。
第二,西部已经执行了十多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还要继续推进,这里的要害就是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第三,东北的发展有几个亮点:一个是如何针对老工业基地推进新兴工业化的建设和发展,打新兴工业化的牌;还有站在世界角度来看,东北地区怎么样为东北亚的发展作贡献?也需要新的构思。 四是,中部地区的六个省资源相当丰富,像山西、河南、安徽的煤都是相当丰富的,那么,重点就是怎么样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它应该起到承东而启西,承南而启北的重要作用,还有就是根据中部的资源富集程度怎么样打好资源这张牌?有的地方要进行资源城市转型,要尽快把中部地区从洼地变成高地,使之崛起。
总之这四条线,我们要按照各地的不同特色,分工合作,寻求協调发展。
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促进协调发展,具体来说有三点:第一就是要跨越行政区域,按照市场经济自身的内在规律,跨行政区域形成一些群、带、圈,就是说城市群、经济带、经济圈;第二,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纵向的中央政府协调之外,同时要加强横向的生产要素的流通,包括企业之间的横向流通。东部好多企业到西部去投资,这就是市场经济;第三,西部很重要一张牌是资源、环境,现在西部为国家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保护环境,特别是三江源地区。既然西部为环境和生态做出这么多贡献,就应该进行一下补偿,这也是按照市场经济来办的。
区域之间要缩小过大的发展差距,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要追求科学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快发展,应该保护环境,有效地利用资源。所以未来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需要有科学性。我们要有一个理念,就是在适合发展的地方要加快发展,在不适合发展的地方,也就是生态非常脆弱,或者是国家的生态屏障的地方,就应该加强保护。
“十二五”期间可以考虑七种类型的关键问题区域: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处于衰退中的老工业基地、单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财政包袱沉重的粮食主产区、边境地区、过度膨胀的大都市区、自然灾害的突发区。
(三)
2010年进入到最后一个季度,又一个五年即将会结束,中国经济也将会迎来新的周期。当又一个五年来到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新的变化——
我们的收入会更多吗
·收入分配差距表现在各个方面
·政府调节工资水平的主要着眼点要放在指导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方面
·“十二五”对于工资收入问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变
·合理分配财富是一个基本的政策取向
《今日观察》:根据调查,大部分人都不太满意工资收入,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这个问题需要抓住是哪些人在客观上致使他处于一种收入最低层,所以他们最不满意。现在是将近一半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千元的平均收入,目前我们的物价水平,我们的生活需求是否能满足?比如在广州,一个人的生活仅仅将够,但考虑到目前很多年轻人是20岁左右,30岁左右都马上面临着结婚、生子等问题,这种工资收入连整个劳动者的再生产都没法维护,所以这个问题才是目前我们特别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实,收入分配差距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说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和不同居民阶层之间的差距。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这在过去一些年中,成为了一个引领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
收人差距扩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对低收入居民来讲,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工资增长比较慢,工资水平过低。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还不到位,尽管这几年改善得比较快,但总的来看,我们还没有做到社会保障系统覆盖所有的劳动者和所有的公民,而且这些没被覆盖的人更多的是收入比较低的,包括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其实他们更加需要社会保障。
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制问题,就是政府的作用。对于低收入的问题,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工资指导线,我们必须保障大部分劳动者能维持生活,继而达到体面生活和体面劳动,这没有公权力的介入是不行的。
如果由政府出面来推动各行各业涨工资,这种行动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市场调节的范围,而且也很难奏效,因为企业是有成本约束的,由政府来命令企业应该涨多少,这个做不到,政府更容易调节的是公务员的工资和国有企业的工资,但是现在的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并不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而是主要体现在低收入人群方面。如果政府出面给公务员和国有企业涨工资,究竟带来的结果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还是继续扩大收入分配的差距,这仍然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所以政府调节工资水平,主要着眼点还要放在指导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方面,工资的主要变动还是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另外,我国在工资决定机制方面还缺一些东西,比如劳资之间谈判的机制,在这些方面还有在制度上改进的必要。
“十二五”对于工资收入问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变,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目前政府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是胡总书记说尊严生活问题,这是个非常基本的一种方向的原则的要求,但具体的在政策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的投入要加大,政府不光要制定政策、制定规则,在财政支出上面,尤其对于社保的支出,要从10%左右增加到15%、20%。一方面要尽可能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争取做到全体劳动者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同时改善包括医疗、住房、教育方面的公众服务;另一方面,就是怎么样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怎么样管住不合理的收入,不合法的收入,大量的灰色收入等方面的问题。
合理分配财富是一个基本的政策取向。“十二五”的一项中心工作就是要分好蛋糕,那么,在合理分配蛋糕的时候,应该是初次分配,再分配,甚至三次分配,应该多管齐下,要给城乡居民稳定的安全预期,这个安全预期包括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解决城乡居民基本的生活后顾之忧,同时也能够提供比较发达的公共服务,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基本、均等、便捷的公共服务。还应该调整税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
(四)
城市是一个让很多人满怀着憧憬、充满着梦想的地方;城市也是一个让很多人艰难抉择,充满了烦恼的地方;城市还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地方。过去的30年,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进入到了城市当中。未来,城市也注定将成为更多的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城市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城市化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又怎样来理解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能否带来新动能
●城市化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城市化就是一个巨大的开启内需的出路
●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转变成市民
●农民进城是工业优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日观察》:其实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农民转变成市民的这样一个过程,它实际上化的是农民,就是不断地农村人口在缩小,城市人口在总人口当中的比重在提高,这就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
现在城市化率是47%、48%,这是一个静态的数字,关键是要看这个 过程。城市化是农民进城的过程,而农民进城的过程又是什么呢?又是农民产业转移的过程,也就是说是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面涉及到为什么要进城?为什么要搞城市化?因为城市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城市可以更有效率地利用基础设施,城市可以有人口的聚集,从而发展出更多的服务业,这一切使经济更加加速发展,使收入提高,能更多地创造就业,从而一方面使大部分农民脱离原来生产力和收入比较低的农业,另一方面也使剩下来的人继续种田,因为那些地都很宝贵,剩下来的人可以因为耕作了更大的土地,而收入得到提高,所以,这是一个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现代化,包括整个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能说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但这正是我们这几年呼吁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起因。一般来说,我们现在人均GDP3000美元,世界各国在走过这一段的时候,平均的城市化率应该是在55%以上,我们现在是47%,这个数字实际上很不完全,因为它其中包括了2亿农民工,农民在城里工作了,进入到城市生活了,但也不叫城市化,因为他的家还在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巨大的开启内需的出路。要想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就必须从城市化角度去考虑。
经济发展就是充满了各种问题和挑战,城市化了以后还有城市化的挑战和问题,不可能指望着一个药方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但是看见所有国家的发展进程,都是到了这个阶段,城市化产生了一种新的增长的一种动力,原因是什么?首先是城市化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因为它利用基础设施,利用资源的效率更高,因为城市化能提供更多的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使收入比农民在农村的收入高,而且能使最终留下的农民的收入提高,这个过程真正创造需求。其次,城市在这个阶段需要今后建設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是发展中国家在一定阶段要完成的事情,这些基础设施叫做公共长期耐用消费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保持进一步的增长,完成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动力。
城市化是农民进城的过程,当然,城市化也有城市发展,但是它的特定含义是人的问题,是农民进城,是农民工安居乐业的问题。因此,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农民工市民化?如何让农民工流动的状态真正变成在城里住下来的状态?可以先局部享受公共服务和公共品的供给,这样才能真正叫实现城市化的进程,否则就是农民到城里打工,而他永远不是城市的人口,他仅仅是城市的一个劳动力而已,这样城市化就没有取得真正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