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深入,广大教师在课堂上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空间,课堂教学随之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众所周知,讲故事是一种廉价、高效且喜闻乐见的交际形式,除了形式平易近人外,其魅力还在于具有强烈的煽情作用。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讲述故事,对教学大有裨益。
一、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古人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就是说,当学生的情绪受到积极的感染后,在其内心产生的学习动力是无限的。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特别是在课堂伊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轶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再辅以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把故事讲述出来,更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反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四个太阳》一课时,先借助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英雄后羿的敬佩,再自然地引出识字小游戏——“争当射日小能手”(画面上有十个太阳,每个太阳下面藏着一个生字,学生认读正确,太阳会从天下掉下来,学生成为“射日小能手”。)这里,故事无疑是学生轻松游戏的桥梁,它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和从事学习活动。
二、故事加入,化难为易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或巧设悬念,或铺设台阶,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各种关联词的不同表达效果,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是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个设计巧就巧在把问题和故事结合起来,变抽象概念为鲜活的事例,以故事设疑,激起学生研究关联词的兴趣,激活了思维。这样,一个小故事的巧妙加入,给枯燥的关联词披上了非词语本身所能及的情感色彩,唤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使得学生饶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三、故事介入,柳暗花明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更是师生间动态地交互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变化的不可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反映和个性差异性等价值取向,都将有可能陷课堂于“山穷水尽”的地步。因此,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方可“柳暗花明”。而相机讲故事不乏是教学机智的一种表现形式。故事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的观点,不会侵害学生的思想领域。它们中既有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诚实守信”、“孝顺”古训的阐释,同时又注重对“学会学习,终生受益”、“为他人的成功叫好”、“从小学会合作”等现代意识的培养,其效果不在于它传递了大量的信息,而在于它激发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它让学生从故事中看到了在更广范围内进行学习的前景,这些都能深入浅出,让孩子愉快地迈向新的教学领域,且不着痕迹地曲径通幽,达到“柳暗花明”。
如:“说服”是人际交往常用的一种方式,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有说服别人的欲望。而说服有三个要点:一要“以礼待人”,二要“以理服人”,三要“以情动人”。在一次公开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以“说服家长支持我们看动画片”为话题指导学生初步学会“说服”对方,学生顺利地自主探讨出说服别人的前两个要点,但在第三个要点上显的较为吃力。正当这时,我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学生在我绘声绘色的动情描述中,感受到语言的情感性是如此重要,从而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说服他人的又一方法,即“以情动人”。至此,我不失时机地创设多种练习“说服”的情境,让大家自由结合,运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相互说服,教室又一次成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海洋。
四、故事总结,意犹未尽
语文是一门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具体人物和事件、教会学生做人的学科。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生命的美好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理解生命的意义。通常,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往往会通过让学生谈体会、写感想、或是用极赋激情的话语使学生从整体上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借此展示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掌握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程度。其实,除上述课堂总结的方法外,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如若在课堂总结时巧妙出现,会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七颗钻石》一文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因为拥有一颗钻石般的美好心灵而得到了生活对她巨大回报的故事,当学生被小姑娘手中的水罐所发生地一系列变化一次次震撼时,善良、高尚的种子就已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开出“帮助他人就是最大的快乐”的花朵。较之学生迸发于心灵深处的感慨,我早已准备好的课堂总结语显得极为黯淡,这时,我灵机一动,对大家说:“同学们,在这节课即将结束前,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户人家在搬家的时候,发现杂物堆中有两只老鼠,大家齐声喊打,但却又突然住了手,因为人们发现那两只老鼠有些异样:大敌当前,它们并没有慌不择路地四下逃窜,而是从容镇定地交了交颈,然后,其中一只老鼠轻轻地咬住了同伴的尾巴,它们竟然像手拉手横穿马路的孩子那样,大摇大摆地进行战略转移。‘这两只耗子成精啦!’‘不简单呀,还挺知道团结的。’‘生死与共嘛。’人们观望着,议论着,一时竟忘了围剿老鼠的事。这时候,有人喊了一声:‘快看后面那只老鼠,是个瞎子!’大家定睛望去,可不是嘛,后面那只老鼠的头部鼓着个瘤子似的东西,两只眼睛被挡了个严实。大家一瞬间就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一切——大难当头,那只健全的老鼠不忍丢下可怜的同伴,就把自己的尾巴送到同伴的嘴里,导引它脱离险境。看着这悲壮的一幕,人们不约而同让出一条通道,目送这两只老鼠胜利大逃亡。”我的故事讲完了,可同学们还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我故做认真地问:“同学们,你们猜,这两只老鼠是什么关系?”思考了片刻,大家有的说是母子、父子关系,有的说是兄弟、姐妹关系,有的说是朋友关系等,正当大家兴致勃勃争论时,一位腼腆的小女孩羞涩地站起身说:“或许它俩根本没有关系。”她的回答使我震惊,我激动地走到她身边,由衷地对她说:“孩子,你有一颗钻石般的心。”话音刚落,全班爆以热烈的掌声。这位小女孩的发言难道不是对这堂课的最佳总结吗?难道不是她人生观、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吗?同时,在她回答的感召下,那些还不够理解课文的孩子们找到了差距,在内心树立起新的做人标准,这不正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理想课堂吗?
由此可见,故事在课堂中将直接体现到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将对课堂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要使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佳作用,使之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呼应、共鸣和启迪,关键在于教师的积累和教学机智。这并非一日之功,它是教师深厚底蕴的积淀,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历练的高超境界,需要教师仔细琢磨、认真钻研每一篇文章、恰当运用每一则故事,从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语言表达的需要,灵活地选择故事内容,做到相互补充、综合运用,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古人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就是说,当学生的情绪受到积极的感染后,在其内心产生的学习动力是无限的。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特别是在课堂伊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轶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再辅以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把故事讲述出来,更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反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四个太阳》一课时,先借助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英雄后羿的敬佩,再自然地引出识字小游戏——“争当射日小能手”(画面上有十个太阳,每个太阳下面藏着一个生字,学生认读正确,太阳会从天下掉下来,学生成为“射日小能手”。)这里,故事无疑是学生轻松游戏的桥梁,它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和从事学习活动。
二、故事加入,化难为易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或巧设悬念,或铺设台阶,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各种关联词的不同表达效果,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是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个设计巧就巧在把问题和故事结合起来,变抽象概念为鲜活的事例,以故事设疑,激起学生研究关联词的兴趣,激活了思维。这样,一个小故事的巧妙加入,给枯燥的关联词披上了非词语本身所能及的情感色彩,唤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使得学生饶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三、故事介入,柳暗花明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更是师生间动态地交互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变化的不可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反映和个性差异性等价值取向,都将有可能陷课堂于“山穷水尽”的地步。因此,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方可“柳暗花明”。而相机讲故事不乏是教学机智的一种表现形式。故事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的观点,不会侵害学生的思想领域。它们中既有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诚实守信”、“孝顺”古训的阐释,同时又注重对“学会学习,终生受益”、“为他人的成功叫好”、“从小学会合作”等现代意识的培养,其效果不在于它传递了大量的信息,而在于它激发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它让学生从故事中看到了在更广范围内进行学习的前景,这些都能深入浅出,让孩子愉快地迈向新的教学领域,且不着痕迹地曲径通幽,达到“柳暗花明”。
如:“说服”是人际交往常用的一种方式,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有说服别人的欲望。而说服有三个要点:一要“以礼待人”,二要“以理服人”,三要“以情动人”。在一次公开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以“说服家长支持我们看动画片”为话题指导学生初步学会“说服”对方,学生顺利地自主探讨出说服别人的前两个要点,但在第三个要点上显的较为吃力。正当这时,我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学生在我绘声绘色的动情描述中,感受到语言的情感性是如此重要,从而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说服他人的又一方法,即“以情动人”。至此,我不失时机地创设多种练习“说服”的情境,让大家自由结合,运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相互说服,教室又一次成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海洋。
四、故事总结,意犹未尽
语文是一门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具体人物和事件、教会学生做人的学科。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生命的美好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理解生命的意义。通常,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往往会通过让学生谈体会、写感想、或是用极赋激情的话语使学生从整体上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借此展示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掌握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程度。其实,除上述课堂总结的方法外,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如若在课堂总结时巧妙出现,会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七颗钻石》一文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因为拥有一颗钻石般的美好心灵而得到了生活对她巨大回报的故事,当学生被小姑娘手中的水罐所发生地一系列变化一次次震撼时,善良、高尚的种子就已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开出“帮助他人就是最大的快乐”的花朵。较之学生迸发于心灵深处的感慨,我早已准备好的课堂总结语显得极为黯淡,这时,我灵机一动,对大家说:“同学们,在这节课即将结束前,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户人家在搬家的时候,发现杂物堆中有两只老鼠,大家齐声喊打,但却又突然住了手,因为人们发现那两只老鼠有些异样:大敌当前,它们并没有慌不择路地四下逃窜,而是从容镇定地交了交颈,然后,其中一只老鼠轻轻地咬住了同伴的尾巴,它们竟然像手拉手横穿马路的孩子那样,大摇大摆地进行战略转移。‘这两只耗子成精啦!’‘不简单呀,还挺知道团结的。’‘生死与共嘛。’人们观望着,议论着,一时竟忘了围剿老鼠的事。这时候,有人喊了一声:‘快看后面那只老鼠,是个瞎子!’大家定睛望去,可不是嘛,后面那只老鼠的头部鼓着个瘤子似的东西,两只眼睛被挡了个严实。大家一瞬间就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一切——大难当头,那只健全的老鼠不忍丢下可怜的同伴,就把自己的尾巴送到同伴的嘴里,导引它脱离险境。看着这悲壮的一幕,人们不约而同让出一条通道,目送这两只老鼠胜利大逃亡。”我的故事讲完了,可同学们还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我故做认真地问:“同学们,你们猜,这两只老鼠是什么关系?”思考了片刻,大家有的说是母子、父子关系,有的说是兄弟、姐妹关系,有的说是朋友关系等,正当大家兴致勃勃争论时,一位腼腆的小女孩羞涩地站起身说:“或许它俩根本没有关系。”她的回答使我震惊,我激动地走到她身边,由衷地对她说:“孩子,你有一颗钻石般的心。”话音刚落,全班爆以热烈的掌声。这位小女孩的发言难道不是对这堂课的最佳总结吗?难道不是她人生观、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吗?同时,在她回答的感召下,那些还不够理解课文的孩子们找到了差距,在内心树立起新的做人标准,这不正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理想课堂吗?
由此可见,故事在课堂中将直接体现到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将对课堂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要使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佳作用,使之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呼应、共鸣和启迪,关键在于教师的积累和教学机智。这并非一日之功,它是教师深厚底蕴的积淀,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历练的高超境界,需要教师仔细琢磨、认真钻研每一篇文章、恰当运用每一则故事,从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语言表达的需要,灵活地选择故事内容,做到相互补充、综合运用,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