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物品藻,即对人物的德行、才能、风采等等的品评,它在魏晋时期,对审美的意识、趣味、风尚的变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人物品藻;魏晋时期;美学
人物品评,本来自古有之。但到汉末魏初,人物品藻与政治选举直接相联,成为政治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甚至影响了统治阶级的整个思想。正始以后,人物品藻又从政治实用的,发展为哲学和审美的。前者与玄学联系起来,后者与文艺发展联系起来,同时两者又相互渗透。
一、人物品藻的溯源
从历史角度切入,对人物的品评,明显地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物的贵贱、贫富、祸福、夭寿等的评论,这在很早的时候就和相术联系在一起。例如《荀子·非相》中所说:“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以及司马迁的《史记》中蒯通曾经对韩信说过:“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等都有所论述。但是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古代这种相术固然是一种迷信,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合理的因素,即看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态间所存在的某种联系。
第二在汉末魏初以前的长时间里,统治阶级为了发现和选用人才,已经十分注意对人物的德行和才能的观察与评论,并逐步形成某些原则和方向,这在刘邵的《人物志》中有鲜明的表现,例如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举德行为四科之首,叙生知为三等之上。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正如刘邵所讲,在这里已经包含着有关“人物还差”的许多重要的看法,这也就是孔子十分重视“知人”的理论。再比如《左传》中:“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一爱一,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均说明了人物品藻的观察以及所达到的境界的品评。
二、汉末魏出的人物品藻
人物品藻虽然自古有之,但只是到了汉末魏初,它才和政治密切相关,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曹操在建安八年曾先后下达了四次求贤令,其中心思想都是“唯才是举”,重才轻德。其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无战之士……有事尚功德。二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三是从历史搜集证明,以证明即使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它突出强调了“德”和“才”之间存在的差别和矛盾,指出了“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自建安到魏初的人物品藻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个是把人物的才能放在第一位,二是竭力要找到如何实际地考察分析人物才能的方法和标准。这样,专门研究人物的著作,即《人物志》就应用而生。它系统地总结了汉末以来品评人物的经验和理论,把它发展至哲学的高度。
在《人物志》中,它极大地强调“智”的重要性,提出了“智者德之帅”的看法:夫仁者,德之基也。义者,德之节也。礼者,德之文也...
三、正始以后的人物品藻
正始以后的人物品藻从政治上如何鉴别任用人才转向了人生价值意义的哲学探讨,由此产生了玄学。而且玄学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探讨是审美性质的人物品藻的哲学基础。因此,人物品藻从此朝着哲学和审美两个方面相对独立发展起来。这种变化,主要由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汉末魏初的社会大动乱,朝代更迭,社会矛盾剧增,人民饱受战乱的灾害,因此政治性的人物品藻转向了对人生的哲学的探讨。
第二、门阀士族的晋升对然不是依靠他们的智慧与才能,但是门阀士族们并不关注这些。因此政治倾向大大减少,审美性质大大增加。
第三、门阀士族统治的加强,将士与庶相区分,使得门阀士族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的精华,十分注重教养和风度。这种仪态风姿更为明显的具有审美的性质。
第四、魏晋交替之际及其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断相互倾尽,使统治阶级中以阮籍、嵇康等代表力图避免统治内部的竞争,使人物品藻带有了理想人格和人生态度的追寻相联系的审美性质。
纵观以上几点,魏晋带有审美性质的人物品藻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重才情、崇思理、标放达、赏容貌四个方面。它完全抛开了政治人物色彩,政治性的人物品藻向审美性的人物品藻的转变,是魏晋美学的一大契机,对整个中国美学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J].章启群.文艺争鸣.2018(02)
[2] 美学与中国美学:范式、问题和史料——一个论纲或断想[J].章启群.文艺争鸣.2015(08)
[3] 重新定义1900年以来的西方美学[J].张法.求是学刊.2013(02)
[4] 《庄子》内篇的心学(上)——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J].陈鼓应.哲学研究.2009(02)
作者简介:
杜金影(1995.10~)女 辽宁省朝阳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
张颖(1997.8~)女 辽宁省朝阳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
徐剑扬(1998.1~)男 遼宁省大连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艺术与科技专业
徐世辉(1998.5~)男 河北省邯郸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美术学系公共艺术方向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人物品藻;魏晋时期;美学
人物品评,本来自古有之。但到汉末魏初,人物品藻与政治选举直接相联,成为政治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甚至影响了统治阶级的整个思想。正始以后,人物品藻又从政治实用的,发展为哲学和审美的。前者与玄学联系起来,后者与文艺发展联系起来,同时两者又相互渗透。
一、人物品藻的溯源
从历史角度切入,对人物的品评,明显地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物的贵贱、贫富、祸福、夭寿等的评论,这在很早的时候就和相术联系在一起。例如《荀子·非相》中所说:“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以及司马迁的《史记》中蒯通曾经对韩信说过:“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等都有所论述。但是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古代这种相术固然是一种迷信,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合理的因素,即看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态间所存在的某种联系。
第二在汉末魏初以前的长时间里,统治阶级为了发现和选用人才,已经十分注意对人物的德行和才能的观察与评论,并逐步形成某些原则和方向,这在刘邵的《人物志》中有鲜明的表现,例如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举德行为四科之首,叙生知为三等之上。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正如刘邵所讲,在这里已经包含着有关“人物还差”的许多重要的看法,这也就是孔子十分重视“知人”的理论。再比如《左传》中:“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一爱一,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均说明了人物品藻的观察以及所达到的境界的品评。
二、汉末魏出的人物品藻
人物品藻虽然自古有之,但只是到了汉末魏初,它才和政治密切相关,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曹操在建安八年曾先后下达了四次求贤令,其中心思想都是“唯才是举”,重才轻德。其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无战之士……有事尚功德。二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三是从历史搜集证明,以证明即使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它突出强调了“德”和“才”之间存在的差别和矛盾,指出了“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自建安到魏初的人物品藻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个是把人物的才能放在第一位,二是竭力要找到如何实际地考察分析人物才能的方法和标准。这样,专门研究人物的著作,即《人物志》就应用而生。它系统地总结了汉末以来品评人物的经验和理论,把它发展至哲学的高度。
在《人物志》中,它极大地强调“智”的重要性,提出了“智者德之帅”的看法:夫仁者,德之基也。义者,德之节也。礼者,德之文也...
三、正始以后的人物品藻
正始以后的人物品藻从政治上如何鉴别任用人才转向了人生价值意义的哲学探讨,由此产生了玄学。而且玄学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探讨是审美性质的人物品藻的哲学基础。因此,人物品藻从此朝着哲学和审美两个方面相对独立发展起来。这种变化,主要由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汉末魏初的社会大动乱,朝代更迭,社会矛盾剧增,人民饱受战乱的灾害,因此政治性的人物品藻转向了对人生的哲学的探讨。
第二、门阀士族的晋升对然不是依靠他们的智慧与才能,但是门阀士族们并不关注这些。因此政治倾向大大减少,审美性质大大增加。
第三、门阀士族统治的加强,将士与庶相区分,使得门阀士族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的精华,十分注重教养和风度。这种仪态风姿更为明显的具有审美的性质。
第四、魏晋交替之际及其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断相互倾尽,使统治阶级中以阮籍、嵇康等代表力图避免统治内部的竞争,使人物品藻带有了理想人格和人生态度的追寻相联系的审美性质。
纵观以上几点,魏晋带有审美性质的人物品藻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重才情、崇思理、标放达、赏容貌四个方面。它完全抛开了政治人物色彩,政治性的人物品藻向审美性的人物品藻的转变,是魏晋美学的一大契机,对整个中国美学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J].章启群.文艺争鸣.2018(02)
[2] 美学与中国美学:范式、问题和史料——一个论纲或断想[J].章启群.文艺争鸣.2015(08)
[3] 重新定义1900年以来的西方美学[J].张法.求是学刊.2013(02)
[4] 《庄子》内篇的心学(上)——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J].陈鼓应.哲学研究.2009(02)
作者简介:
杜金影(1995.10~)女 辽宁省朝阳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
张颖(1997.8~)女 辽宁省朝阳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
徐剑扬(1998.1~)男 遼宁省大连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艺术与科技专业
徐世辉(1998.5~)男 河北省邯郸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美术学系公共艺术方向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