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形式,要求老师不应拘泥于形式,刻板的按照传统意义上对教学的理解来进行教学,而是强调突出一个“活”字,能够因情因境灵活地施教,以取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对灵活的强调,并没有否定教学方法,方法自实践中来,是对规律顺应的产物,单方面强调灵活或者规律都是无益的,因此要将教学规律以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汇总、分析,创造性地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实践形式,以对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注重思路讲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需要的是解题思路和技巧,而不是题目和答案。学会思考,学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是语文学习的大趋势,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新课标要求老师摆脱对教辅资料的过分依赖,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形成系统化的课堂,教“活”语文课。
以往存在老师对教辅资料过分依赖的状况,要改变这一现象,老师应先有自己的理解,再利用教辅资料对讲授的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这实际上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有的放矢就需要教师心中有物。所谓心中有物,首先要心有文本,要不断钻研文本,深入挖掘文本,正确深刻的理解文本。文本把握得准、理解得透,课堂上的思路就清,语言表达就准。
高效的课堂要求有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目标。确定每篇教学目标的最好方法是准确把握文本,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同时兼顾教学大纲。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即教学既要心有文本,又要心有学生。心中有学生,老师才能“蹲下来”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世界,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实现师生之间情感的有效沟通。
树立课堂整体性意识,让学生在课堂收获更多。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标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语文教学目标,“悉心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新编等,结合新时代特色,将语文元素与社会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用新思维思考文本,拓宽文本切入口,” 让课堂和学生真正“活”起来,这样才能形成系统化的课堂教学。系统化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默读,运用老师所讲授的方法勾画文本,要求老师将如何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具象化为思路。不断地向同学演示问题是如何一步一步被解决的,培养学生对常规题型的敏感性,见到一个问题要想到它会对应些什么条件,拿着条件与原文一一对应,看看题目已经给出了哪些,还有哪些尚未给出,在这些未给出的条件中,是否有根据已知条件可推算出来的,条件收集完毕就一一代入题目,解答问题。让学生了解解题思路,见到问题知道要往哪儿想。如对记叙文中心的分析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着手思考,来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中心,从而提高学生自习课文的效率。
通过思路的讲解,既节约了课上反复强调同类型题的时间,又为学生们创造了运用刚学的思路解题的练习过程。学生参与到解题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就容易被调动起来,对知识的理解也会随之变得深刻起来。最重要的是,学生尝试着解决问题,见到问题即着手思考如何应对,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也将会变得“活”起来,不再是只会钻在书本里摆弄数字、符号、和文字的书呆子了。
二、以旧带新,注重知识牵连
学生普遍对自己有所认识的知识点感兴趣,在学习时往往更容易接受,进而掌握。教师可以尝试着找出所授知识的前后关联,在教学过程中通盘考虑,用学过的知识来提升掌握新知识的速度。
教育家迪克认为,教学本身是一个由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成分构成的系统,良好的教学在于这些成分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为了引发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系统。由于语文教学是围绕一篇篇课文展开的,并且每一篇课文都针对不同内容展开,因此每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应该不一样。但是如果老师不能将这一篇篇文章系统起来看,而是割裂开来,一篇篇讲解,不去做必要的总结性分析,学生将很难去关注各节课之间的关联,也就不能全面的把握新课标的要求。
抓住单元目标,在整体角度制定教学目标,让一篇篇文章之间的联系明显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以單元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因此,在设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应兼顾教材中的单元目标。在学期开始时,教师还应对文章篇目有一个总体了解,形成一环扣一环之势。比如说,某一单元是讲诗歌诗眼分析的,所选的五首诗词都包含一个诗眼,那么,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到这一情况,选择以旧带新,以练促学的方法。在讲第一首诗的诗眼时,就向学生讲授如何分析诗眼,从哪些角度入手,是怎样一个思路。待到以后各篇讲解的时候就让学生尝试着分析,老师从旁指导,直到本单元结束,再做一次分析诗眼的思路总结。有所侧重地将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串联起来,把学生很难注意到的知识间的联系明显化,以已经掌握的知识带动学生学习新知识,将系统化教学是优势在实践中彰显。
三、以点带面,利用提问激活课堂
好的提问会有点睛之效,直击文章重要知识点,将文章的精华呈现在眼前。同时,学生直接参与,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加深了印象。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老师没学生那就成了“满堂灌”,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会受到影响;只有学生没老师那就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想法很好,还课堂于学生,可老师的职责在于引导,而非旁观,课还得是讲出来的。
新课标实施以来,不少地区对提问也有着特殊的解读,有的要求课堂上必须提问,更有的搞出“提问教学”,一节课老师设置满满的问题要学生逐一回答,想要以此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对新课标要求的误解,是片面追求形式新的产物。
“问题是学习的枢纽,将问题序列展开,给学生提示了学习和探究的线索,并激发了学生求解问题的好奇心。用简单开放的问题使学生紧扣文本、围绕课文来思考。”“只有通过反复思考,研究针对学生提出问题,运用开放式的问题来研读文章,才能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有自己的收获,在纵向和横向上让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采用浸入式教学,在层层思考和问题的揭示下,学生自己真正主动探究出文章要表达的深刻主题,达到以点带面的功效。”
有效利用提问可以点活课堂脉络,形成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一种敢想敢说,敢有与别人不同看法的课堂环境,给学生真正主动探究文章的机会,让学生造就高效率的课堂。
一、注重思路讲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需要的是解题思路和技巧,而不是题目和答案。学会思考,学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是语文学习的大趋势,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新课标要求老师摆脱对教辅资料的过分依赖,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形成系统化的课堂,教“活”语文课。
以往存在老师对教辅资料过分依赖的状况,要改变这一现象,老师应先有自己的理解,再利用教辅资料对讲授的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这实际上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有的放矢就需要教师心中有物。所谓心中有物,首先要心有文本,要不断钻研文本,深入挖掘文本,正确深刻的理解文本。文本把握得准、理解得透,课堂上的思路就清,语言表达就准。
高效的课堂要求有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目标。确定每篇教学目标的最好方法是准确把握文本,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同时兼顾教学大纲。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即教学既要心有文本,又要心有学生。心中有学生,老师才能“蹲下来”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世界,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实现师生之间情感的有效沟通。
树立课堂整体性意识,让学生在课堂收获更多。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标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语文教学目标,“悉心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新编等,结合新时代特色,将语文元素与社会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用新思维思考文本,拓宽文本切入口,” 让课堂和学生真正“活”起来,这样才能形成系统化的课堂教学。系统化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默读,运用老师所讲授的方法勾画文本,要求老师将如何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具象化为思路。不断地向同学演示问题是如何一步一步被解决的,培养学生对常规题型的敏感性,见到一个问题要想到它会对应些什么条件,拿着条件与原文一一对应,看看题目已经给出了哪些,还有哪些尚未给出,在这些未给出的条件中,是否有根据已知条件可推算出来的,条件收集完毕就一一代入题目,解答问题。让学生了解解题思路,见到问题知道要往哪儿想。如对记叙文中心的分析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着手思考,来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中心,从而提高学生自习课文的效率。
通过思路的讲解,既节约了课上反复强调同类型题的时间,又为学生们创造了运用刚学的思路解题的练习过程。学生参与到解题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就容易被调动起来,对知识的理解也会随之变得深刻起来。最重要的是,学生尝试着解决问题,见到问题即着手思考如何应对,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也将会变得“活”起来,不再是只会钻在书本里摆弄数字、符号、和文字的书呆子了。
二、以旧带新,注重知识牵连
学生普遍对自己有所认识的知识点感兴趣,在学习时往往更容易接受,进而掌握。教师可以尝试着找出所授知识的前后关联,在教学过程中通盘考虑,用学过的知识来提升掌握新知识的速度。
教育家迪克认为,教学本身是一个由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成分构成的系统,良好的教学在于这些成分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为了引发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系统。由于语文教学是围绕一篇篇课文展开的,并且每一篇课文都针对不同内容展开,因此每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应该不一样。但是如果老师不能将这一篇篇文章系统起来看,而是割裂开来,一篇篇讲解,不去做必要的总结性分析,学生将很难去关注各节课之间的关联,也就不能全面的把握新课标的要求。
抓住单元目标,在整体角度制定教学目标,让一篇篇文章之间的联系明显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以單元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因此,在设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应兼顾教材中的单元目标。在学期开始时,教师还应对文章篇目有一个总体了解,形成一环扣一环之势。比如说,某一单元是讲诗歌诗眼分析的,所选的五首诗词都包含一个诗眼,那么,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到这一情况,选择以旧带新,以练促学的方法。在讲第一首诗的诗眼时,就向学生讲授如何分析诗眼,从哪些角度入手,是怎样一个思路。待到以后各篇讲解的时候就让学生尝试着分析,老师从旁指导,直到本单元结束,再做一次分析诗眼的思路总结。有所侧重地将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串联起来,把学生很难注意到的知识间的联系明显化,以已经掌握的知识带动学生学习新知识,将系统化教学是优势在实践中彰显。
三、以点带面,利用提问激活课堂
好的提问会有点睛之效,直击文章重要知识点,将文章的精华呈现在眼前。同时,学生直接参与,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加深了印象。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老师没学生那就成了“满堂灌”,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会受到影响;只有学生没老师那就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想法很好,还课堂于学生,可老师的职责在于引导,而非旁观,课还得是讲出来的。
新课标实施以来,不少地区对提问也有着特殊的解读,有的要求课堂上必须提问,更有的搞出“提问教学”,一节课老师设置满满的问题要学生逐一回答,想要以此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对新课标要求的误解,是片面追求形式新的产物。
“问题是学习的枢纽,将问题序列展开,给学生提示了学习和探究的线索,并激发了学生求解问题的好奇心。用简单开放的问题使学生紧扣文本、围绕课文来思考。”“只有通过反复思考,研究针对学生提出问题,运用开放式的问题来研读文章,才能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有自己的收获,在纵向和横向上让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采用浸入式教学,在层层思考和问题的揭示下,学生自己真正主动探究出文章要表达的深刻主题,达到以点带面的功效。”
有效利用提问可以点活课堂脉络,形成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一种敢想敢说,敢有与别人不同看法的课堂环境,给学生真正主动探究文章的机会,让学生造就高效率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