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即儿童的良好品德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的。通过课堂生活,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关键词: 课堂教学;活动化;实效
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新课程的基本要求设计和创设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操作性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一、巧设生活化情境,让课堂与生活“接轨”
1. 激发生活化体验,还原真实生活课堂
在《为了中队的荣誉》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集体荣誉是怎么来的,我这样设计课堂:
课件展示与四(2)班拔河比赛情景。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次拔河比赛想到了我们参加集体舞时的一件事。
生讲述集体舞比赛前冒着烈日训练的情景。
师:是啊,每一次集体荣誉的取得都离不开每位同学的努力。象这样让你印象深刻的事还有吗?
学生又讲述了校第八届春季运动会前夕运动员韦良斌苦练跳高的事、陈娅妮、王丹丹为了在代表班级的演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放弃中午休息的事……
师:从这一桩桩、一件件事例中,你感受到什么?明白了什么?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回忆集体所取得荣誉,调查访问学校所取得的荣誉,用学生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并对生活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最终获得相应的道德观念。提倡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决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不能将教育内容完全等同于生活。才能在课堂上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最终获得相应的道德观念。
2. 设计生活化问题,激活学生道德潜能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中的问题。在上《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时,先用录像播放了生活中公共设施惨遭破坏的现象:横倒街头的垃圾箱,破碎了的路灯,伤痕累累的邮箱……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公共设施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什么作用?我们到底该怎样对待这些公共设施?”
通过精心营造生动仿真的生活问题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后才能触发新的想象、新的思考,生成具有个人意义的独特感受,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生内在学习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为生活进入课堂铺路。
3. 设计生活化舞台,搭建学生活动平台
在执教《家里来了客人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就预设了这样几个活动环节:活动一:小组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应该怎么招待?你是怎么做的?);活动二:小剧场(老师去小朋友家做客,看小朋友怎样接待。);活动三:小评判(用投影出示一些生活中小朋友对待客人的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议一议);活动四:知礼仪(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其他民族招待客人的不同方式并做简单表演。)。
正是教师行云流水般的预设,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开心,整个课堂没有老师的喋喋说教,学生在活动中愉悦地感受、体会、思考,最终学到了招待客人的方法,提高了一定的思品能力。
二、掌握生活化学情,让活动与实效“牵手”
1. 了解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活化思品教学素材
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化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上文所举的《家里来了客人》一课教学中,因为教师事先了解到几乎每位同学都有过接待客人的经验,而且有些还能做的很好。有了这样的了解,所以教师在课始就组织小组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应该怎么招待?你是怎么做的?”
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的了解,在课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小组讨论也没有流于形式,并让学生的这种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变成教学中重要的资源,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扩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儿童创造和体验美好生活的过程。
2. 关注学生当前生活需求,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班中陈辉和丽娜是一对好朋友,最近却不知什么原因,俩人是你不理我,我不理你。经过了解,起因是最近的一次演讲比赛,俩人都参加了,结果陈辉得了二等奖,而丽娜却得了三等奖,所以丽娜就不理陈辉了。看着陈辉苦恼的样子,我忽然想起了第八课《真正的友谊》,如果他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就不会这样了。于是,我事例作了处理后上了这一课,我先把这一事例讲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如果你是陈辉,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丽娜,知道了的陈辉苦恼后,你又会怎么做?”因为事例来之生活,又是学生的困惑,所以学生纷纷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看法,倾诉了朋友交往中的苦恼,对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有了新的认识。
由此我深深感到:课堂是一种教育生活,生活的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建构,但并不否定教师在其间的教育引领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尊重学生个人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关注人的个人经验,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的建构者和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道德规则和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
3.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灵活选择活动化教学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活动化思品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
如《保护环境》一课,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会发现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工厂排出的大量污水导致河水变黑,鱼虾成群死亡;砖瓦厂、食堂大烟囱排出的滚滚浓烟呛得人透不过气来;随手乱扔的垃圾随风到处跑……很明显,要改变这些现状,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么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失去他的应有作用呢?将我们的观点引入到生活。于是,我预设了这样一个课外延伸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和我们的学校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各种方案:有在街道设置宣传橱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有写给随便排出污水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理念的引导下,学生自然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选择生活化空间,让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补充一些鲜活的素材,创设活动情境,形成能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讲故事、听歌曲、看录像、放投影片,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主动投入,产生情感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形成道德认识。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带学生上网阅读有关重大新闻事件,如美国侦察机撞击我国飞机等,并让他们发表意见,或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化“无形”为“有形”,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实践告诉我,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区,达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生活化的课堂是一种享受,可以师生的睿智、情感、经验及个性在课堂中得到展示、激发和超越。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
[2]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
[3]张慧秀.如何進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2012
[4]庞春波.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新课程学习(下)》.2011
关键词: 课堂教学;活动化;实效
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新课程的基本要求设计和创设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操作性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一、巧设生活化情境,让课堂与生活“接轨”
1. 激发生活化体验,还原真实生活课堂
在《为了中队的荣誉》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集体荣誉是怎么来的,我这样设计课堂:
课件展示与四(2)班拔河比赛情景。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次拔河比赛想到了我们参加集体舞时的一件事。
生讲述集体舞比赛前冒着烈日训练的情景。
师:是啊,每一次集体荣誉的取得都离不开每位同学的努力。象这样让你印象深刻的事还有吗?
学生又讲述了校第八届春季运动会前夕运动员韦良斌苦练跳高的事、陈娅妮、王丹丹为了在代表班级的演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放弃中午休息的事……
师:从这一桩桩、一件件事例中,你感受到什么?明白了什么?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回忆集体所取得荣誉,调查访问学校所取得的荣誉,用学生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并对生活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最终获得相应的道德观念。提倡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决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不能将教育内容完全等同于生活。才能在课堂上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最终获得相应的道德观念。
2. 设计生活化问题,激活学生道德潜能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中的问题。在上《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时,先用录像播放了生活中公共设施惨遭破坏的现象:横倒街头的垃圾箱,破碎了的路灯,伤痕累累的邮箱……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公共设施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什么作用?我们到底该怎样对待这些公共设施?”
通过精心营造生动仿真的生活问题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后才能触发新的想象、新的思考,生成具有个人意义的独特感受,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生内在学习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为生活进入课堂铺路。
3. 设计生活化舞台,搭建学生活动平台
在执教《家里来了客人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就预设了这样几个活动环节:活动一:小组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应该怎么招待?你是怎么做的?);活动二:小剧场(老师去小朋友家做客,看小朋友怎样接待。);活动三:小评判(用投影出示一些生活中小朋友对待客人的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议一议);活动四:知礼仪(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其他民族招待客人的不同方式并做简单表演。)。
正是教师行云流水般的预设,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开心,整个课堂没有老师的喋喋说教,学生在活动中愉悦地感受、体会、思考,最终学到了招待客人的方法,提高了一定的思品能力。
二、掌握生活化学情,让活动与实效“牵手”
1. 了解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活化思品教学素材
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化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上文所举的《家里来了客人》一课教学中,因为教师事先了解到几乎每位同学都有过接待客人的经验,而且有些还能做的很好。有了这样的了解,所以教师在课始就组织小组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应该怎么招待?你是怎么做的?”
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的了解,在课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小组讨论也没有流于形式,并让学生的这种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变成教学中重要的资源,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扩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儿童创造和体验美好生活的过程。
2. 关注学生当前生活需求,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班中陈辉和丽娜是一对好朋友,最近却不知什么原因,俩人是你不理我,我不理你。经过了解,起因是最近的一次演讲比赛,俩人都参加了,结果陈辉得了二等奖,而丽娜却得了三等奖,所以丽娜就不理陈辉了。看着陈辉苦恼的样子,我忽然想起了第八课《真正的友谊》,如果他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就不会这样了。于是,我事例作了处理后上了这一课,我先把这一事例讲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如果你是陈辉,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丽娜,知道了的陈辉苦恼后,你又会怎么做?”因为事例来之生活,又是学生的困惑,所以学生纷纷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看法,倾诉了朋友交往中的苦恼,对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有了新的认识。
由此我深深感到:课堂是一种教育生活,生活的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建构,但并不否定教师在其间的教育引领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尊重学生个人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关注人的个人经验,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的建构者和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道德规则和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
3.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灵活选择活动化教学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活动化思品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
如《保护环境》一课,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会发现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工厂排出的大量污水导致河水变黑,鱼虾成群死亡;砖瓦厂、食堂大烟囱排出的滚滚浓烟呛得人透不过气来;随手乱扔的垃圾随风到处跑……很明显,要改变这些现状,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么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失去他的应有作用呢?将我们的观点引入到生活。于是,我预设了这样一个课外延伸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和我们的学校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各种方案:有在街道设置宣传橱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有写给随便排出污水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理念的引导下,学生自然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选择生活化空间,让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补充一些鲜活的素材,创设活动情境,形成能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讲故事、听歌曲、看录像、放投影片,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主动投入,产生情感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形成道德认识。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带学生上网阅读有关重大新闻事件,如美国侦察机撞击我国飞机等,并让他们发表意见,或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化“无形”为“有形”,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实践告诉我,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区,达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生活化的课堂是一种享受,可以师生的睿智、情感、经验及个性在课堂中得到展示、激发和超越。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
[2]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
[3]张慧秀.如何進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2012
[4]庞春波.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新课程学习(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