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思潮或观念形态,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扬弃,它否定理性和诸多现代性东西,对建构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刻剖析后现代语境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育人观念、本质功能、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式五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创新。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理念创新
一、后现代语境及其基本特征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犹如一股强大的风暴,从文学艺术领域迅速蔓延到社会文化、哲学以及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它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等的批判与解构。它表现出了对传统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而语境概念是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语境是指语言单位有系统地使用其中的语言外世界的特征。它可能指某种社会情景或环境的直接而具体的特征,某种特定的互动行为或传播交流就处于这种情景或环境之中。其后,语境概念逐渐发展为一种要求研究者把对象放在特定语境并探寻其本质的研究方法,而且成为一种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理解事物的新视角、新思路、新框架。在此,我们把后现代语境理解为一种文化--哲学思潮,其主要理论特征为:
1、反对理性,消解主体性
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去战胜一切。但是,现代主义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人在失去主体性的同时变成了工具性的奴隶。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理性的过分强调必然导致个性的缺失,人性的异化,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主义不完全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而是要对现代主义进行"纠偏",在现代主义做的不够的地方实现"超越"。后现代主义反对真理符号论,强调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知识上的商品化,他们用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以及主观主义的真理观代替符号论的真理观。同时也认为,主体的存在不仅意味着"主--客"二分的存在,也反观了现代性的缺陷,因此,必须无情地批判主体,消解主体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主张用交往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使人我相互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
2、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传统哲学总是为世界确立一个"始基",假设有一个无法更改的本质存在,人只要去认识发现这个本质就行了。这种做法被德里达批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被利奥塔称为"元叙事"、"宏大叙事",都应该被"解构"。
后现代主义学者利奥塔认为,宏大叙事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普遍适用的,而这些理论倾向于排斥而不是容纳,赞成共识凌驾于歧异之上,相似性凌驾于多样性和差异性之上。他认为科学知识的细致分化和逐渐专业化使各学科之间互不通约,各门知识的整体性的共识已不复存在。他强力号召人们,"让我们向同一整体开战;让我们成为那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人;让我们待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 在当今西方文化思潮中,凡是直接、间接涉及到相对性、不确定性的思想理论问题,都可以感受到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的作用和影响。
3、反对中心论,崇尚差异性和平等性
后现代语境下,否认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不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中心",否认事物之间具有同一性,而只有差异性;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偶然的,不确定的,因而整个世界不是统一的,而是"碎片化"的。这种非中心性、凌乱性、不确定性就是对抗现代主义中心论、统一性的有力武器。同时,反对权威,摒弃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者德里达从解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主客体之间的等级观念入手,力图恢复主客体双方以平等的地位。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深刻地批评了现代主义对个人主义中心地位的强调,认为个人主义的绝对化会使它走向自己的反面,即走向权威专制。
二、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在于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它坚持了哲学的批判性,对以往的一切以及不同于自己的一切都进行了无情而残酷的批判、解构。如本体论、二元论、现代化、科技、理性等。后现代语境下,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总是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不断经受冲突和诱惑,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这也引发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价值冲突的日益显现。这需要我们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与时俱进地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大多数人认同的、积极向上的观念,以共同的价值导向引领大学生形成一致的认知和共同的目标。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创新:
1、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观念上: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
后现代主义以反思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文化为基础,崇尚差异性、不确定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不强求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甚至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个人特点及生活特质的人,即教育要培养不同层次的符合学生特质的社会所需要的人。从价值理性维度看,道德的最高目标和终极指向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片面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效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缺失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体验的价值引领,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空虚和道德人格的分裂。由于价值理性是一种信仰理性,价值理性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动态的理性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信仰的精神家园。学生可以根据共同的精神信仰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达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得以共同发展。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要推动人的价值回归,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正确的价值理性的指引之下理解传统价值观,从中获得能符合本时代的知识和技能,构筑更为理性的价值观,使人的值得到回归,推动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上:处理好批判性与建构性的关系
在当下,大学生们开始形成各式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由单一转向多元化的倾向,各种思想得到价值观相互激荡。新的环境的影响下,应该逐步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创新优化意识等等。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保持对自身的批判性关照,不断反思自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对社会发展的建构性关照。重视其对于社会发展的建构性价值。同时,批判与建构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没有对其缺陷的批判,就无法通过解构实现建构的目的。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性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批判,但是这不能淹没后现代主义的建构性价值。因此,后现代语境的批判性、建构性因素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开始形成多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以建设性的、批判性的、积极的和乐观的态度,摈弃现代主义所张扬的激进个人主义,应该逐步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等。其次,要大力倡导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建构起"我"与社会和他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价值观,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方法上:提倡情境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既要对广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又要进行思想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育人。老师在后现代语境下不再是"主体-客体"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势者,而是在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促进下产生新型"我-你"情境教学关系的师生观。老师在后现代语境下从知识传授走向开放性沟通,教学情境过程丰富多样和富有启发性的,因此我们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提倡情境教学。在设置教学情境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内容一定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新时代和新形势的特点,这样才能产生交流与互动。这种形式的教学正是后现代语境下新思维方式之"多元化"的体现,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主流价值观之外的各种不同价值观,这不仅仅是为了达到与被交流者"共鸣",而是更多的表现为个人能力的健全和交流出发点的价值观取向意义,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人文关怀。
4、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上:提倡开放式的课程观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自觉行为,任何人都必须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发展,它不仅仅依靠学校课堂,而是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运动设施、各种文化设施和大众传播媒介。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融合时代性,才能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基本理论和书本保持一致外,老师要对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不足及时做出认真的分析,根据国内外最新形势的变化,研究分析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将自己及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其次,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多采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多用对话、民主讨论等互动的教学方式。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积极探索各种育人新途径,才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最后,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相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新鲜感、时代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关注教学过程所蕴涵的课程内容价值,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效果。
5、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上:提倡多元化的评价观
后现代语境下的教学评价观是多元的、开放的,需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反问和追问以及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要达到一个高的层次,要坚持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观,一是教学评价的标准的多元化,即要素评价标准、过程评价标准、实效评价标准。二是教学评价类型的多元化。即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根据评价参照对象的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等。在评价中,我们除了要做到坚持客观、公正、全面、准确之外,还应做到定时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专题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要坚持多种评价,及时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应改进的地方,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郭亚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06).
[3]宋婷婷.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及价值追求[J]. 大理学院学报,2008(03).
作者简介:黄浩威(1985-),男,广西梧州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理念创新
一、后现代语境及其基本特征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犹如一股强大的风暴,从文学艺术领域迅速蔓延到社会文化、哲学以及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它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等的批判与解构。它表现出了对传统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而语境概念是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语境是指语言单位有系统地使用其中的语言外世界的特征。它可能指某种社会情景或环境的直接而具体的特征,某种特定的互动行为或传播交流就处于这种情景或环境之中。其后,语境概念逐渐发展为一种要求研究者把对象放在特定语境并探寻其本质的研究方法,而且成为一种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理解事物的新视角、新思路、新框架。在此,我们把后现代语境理解为一种文化--哲学思潮,其主要理论特征为:
1、反对理性,消解主体性
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去战胜一切。但是,现代主义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人在失去主体性的同时变成了工具性的奴隶。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理性的过分强调必然导致个性的缺失,人性的异化,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主义不完全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而是要对现代主义进行"纠偏",在现代主义做的不够的地方实现"超越"。后现代主义反对真理符号论,强调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知识上的商品化,他们用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以及主观主义的真理观代替符号论的真理观。同时也认为,主体的存在不仅意味着"主--客"二分的存在,也反观了现代性的缺陷,因此,必须无情地批判主体,消解主体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主张用交往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使人我相互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
2、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传统哲学总是为世界确立一个"始基",假设有一个无法更改的本质存在,人只要去认识发现这个本质就行了。这种做法被德里达批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被利奥塔称为"元叙事"、"宏大叙事",都应该被"解构"。
后现代主义学者利奥塔认为,宏大叙事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普遍适用的,而这些理论倾向于排斥而不是容纳,赞成共识凌驾于歧异之上,相似性凌驾于多样性和差异性之上。他认为科学知识的细致分化和逐渐专业化使各学科之间互不通约,各门知识的整体性的共识已不复存在。他强力号召人们,"让我们向同一整体开战;让我们成为那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人;让我们待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 在当今西方文化思潮中,凡是直接、间接涉及到相对性、不确定性的思想理论问题,都可以感受到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的作用和影响。
3、反对中心论,崇尚差异性和平等性
后现代语境下,否认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不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中心",否认事物之间具有同一性,而只有差异性;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偶然的,不确定的,因而整个世界不是统一的,而是"碎片化"的。这种非中心性、凌乱性、不确定性就是对抗现代主义中心论、统一性的有力武器。同时,反对权威,摒弃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者德里达从解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主客体之间的等级观念入手,力图恢复主客体双方以平等的地位。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深刻地批评了现代主义对个人主义中心地位的强调,认为个人主义的绝对化会使它走向自己的反面,即走向权威专制。
二、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在于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它坚持了哲学的批判性,对以往的一切以及不同于自己的一切都进行了无情而残酷的批判、解构。如本体论、二元论、现代化、科技、理性等。后现代语境下,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总是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不断经受冲突和诱惑,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这也引发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价值冲突的日益显现。这需要我们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与时俱进地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大多数人认同的、积极向上的观念,以共同的价值导向引领大学生形成一致的认知和共同的目标。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创新:
1、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观念上: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
后现代主义以反思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文化为基础,崇尚差异性、不确定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不强求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甚至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个人特点及生活特质的人,即教育要培养不同层次的符合学生特质的社会所需要的人。从价值理性维度看,道德的最高目标和终极指向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片面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效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缺失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体验的价值引领,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空虚和道德人格的分裂。由于价值理性是一种信仰理性,价值理性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动态的理性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信仰的精神家园。学生可以根据共同的精神信仰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达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得以共同发展。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要推动人的价值回归,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正确的价值理性的指引之下理解传统价值观,从中获得能符合本时代的知识和技能,构筑更为理性的价值观,使人的值得到回归,推动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上:处理好批判性与建构性的关系
在当下,大学生们开始形成各式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由单一转向多元化的倾向,各种思想得到价值观相互激荡。新的环境的影响下,应该逐步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创新优化意识等等。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保持对自身的批判性关照,不断反思自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对社会发展的建构性关照。重视其对于社会发展的建构性价值。同时,批判与建构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没有对其缺陷的批判,就无法通过解构实现建构的目的。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性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批判,但是这不能淹没后现代主义的建构性价值。因此,后现代语境的批判性、建构性因素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开始形成多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以建设性的、批判性的、积极的和乐观的态度,摈弃现代主义所张扬的激进个人主义,应该逐步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等。其次,要大力倡导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建构起"我"与社会和他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价值观,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方法上:提倡情境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既要对广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又要进行思想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育人。老师在后现代语境下不再是"主体-客体"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势者,而是在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促进下产生新型"我-你"情境教学关系的师生观。老师在后现代语境下从知识传授走向开放性沟通,教学情境过程丰富多样和富有启发性的,因此我们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提倡情境教学。在设置教学情境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内容一定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新时代和新形势的特点,这样才能产生交流与互动。这种形式的教学正是后现代语境下新思维方式之"多元化"的体现,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主流价值观之外的各种不同价值观,这不仅仅是为了达到与被交流者"共鸣",而是更多的表现为个人能力的健全和交流出发点的价值观取向意义,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人文关怀。
4、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上:提倡开放式的课程观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自觉行为,任何人都必须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发展,它不仅仅依靠学校课堂,而是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运动设施、各种文化设施和大众传播媒介。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融合时代性,才能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基本理论和书本保持一致外,老师要对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不足及时做出认真的分析,根据国内外最新形势的变化,研究分析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将自己及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其次,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多采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多用对话、民主讨论等互动的教学方式。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积极探索各种育人新途径,才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最后,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相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新鲜感、时代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关注教学过程所蕴涵的课程内容价值,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效果。
5、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上:提倡多元化的评价观
后现代语境下的教学评价观是多元的、开放的,需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反问和追问以及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要达到一个高的层次,要坚持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观,一是教学评价的标准的多元化,即要素评价标准、过程评价标准、实效评价标准。二是教学评价类型的多元化。即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根据评价参照对象的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等。在评价中,我们除了要做到坚持客观、公正、全面、准确之外,还应做到定时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专题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要坚持多种评价,及时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应改进的地方,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郭亚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06).
[3]宋婷婷.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及价值追求[J]. 大理学院学报,2008(03).
作者简介:黄浩威(1985-),男,广西梧州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