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探寻社会主义本质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结合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新概括。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创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 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回答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进行再认识,可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背景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直接论述,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但却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在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从他们的一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俄国的具体实际,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做出了新判断: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最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情况下,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等等。但由于列宁逝世过早,他对社会主义的具体发展道路未作系统论述,未能科学解决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渐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把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程度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这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也深深影响了我国。邓小平曾经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②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探索,提出过一些富有创见性的思想。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他没有从根本上搞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没有跳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受了重大挫折与考验。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的理论概括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③他在1985年8月针对"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的疑问明确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④与此同时,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⑤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已比较丰富,完整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成为可能。他在1990年12月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⑥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全面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⑦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理论概括,他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最终形成。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生产力也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优越,首先就要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才能最直接的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正如邓小平所说:"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由于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从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社会有必要破除各种束缚,把生产力解放出来。所以邓小平强调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本质特征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获得加速发展生产力的条件和原动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过程,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因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邓小平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应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有条件、发展快的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帮助和带动发展慢的地区和个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方面的规定;"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规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方面做出的规定。
社会主义不仅需要注重生产关系方面的建设,更要注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绝不能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排除在自己的本质之外,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主义也不能放松生产关系方面的建设,而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动态统一中完成。
五、新世纪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江泽民强调"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⑧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从而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对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以人为本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不断升华。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概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都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既超越了原来纯粹从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角度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思维定势,又完善了邓小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主要从生产力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特质,拓展了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本质属性的思路。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和发展,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更加清醒、更加努力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懈奋斗。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根本性的突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第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这一理论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财富,又创造性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经验,填补了社会主义思想史和国际共运史的一大空白。
第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它廓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排除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左"和右的干扰,凝聚了党心、民心,把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第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4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5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⑧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2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刘文娟 性别:女 民族:汉,华中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09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 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回答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进行再认识,可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背景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直接论述,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但却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在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从他们的一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俄国的具体实际,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做出了新判断: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最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情况下,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等等。但由于列宁逝世过早,他对社会主义的具体发展道路未作系统论述,未能科学解决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渐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把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程度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这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也深深影响了我国。邓小平曾经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②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探索,提出过一些富有创见性的思想。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他没有从根本上搞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没有跳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受了重大挫折与考验。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的理论概括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③他在1985年8月针对"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的疑问明确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④与此同时,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⑤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已比较丰富,完整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成为可能。他在1990年12月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⑥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全面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⑦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理论概括,他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最终形成。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生产力也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优越,首先就要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才能最直接的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正如邓小平所说:"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由于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从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社会有必要破除各种束缚,把生产力解放出来。所以邓小平强调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本质特征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获得加速发展生产力的条件和原动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过程,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因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邓小平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应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有条件、发展快的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帮助和带动发展慢的地区和个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方面的规定;"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规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方面做出的规定。
社会主义不仅需要注重生产关系方面的建设,更要注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绝不能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排除在自己的本质之外,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主义也不能放松生产关系方面的建设,而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动态统一中完成。
五、新世纪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江泽民强调"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⑧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从而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对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以人为本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不断升华。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概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都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既超越了原来纯粹从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角度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思维定势,又完善了邓小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主要从生产力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特质,拓展了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本质属性的思路。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和发展,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更加清醒、更加努力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懈奋斗。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根本性的突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第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这一理论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财富,又创造性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经验,填补了社会主义思想史和国际共运史的一大空白。
第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它廓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排除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左"和右的干扰,凝聚了党心、民心,把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第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4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5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⑧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2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刘文娟 性别:女 民族:汉,华中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09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