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中走几个来回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看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出示标有课题及作者的幻灯片。)
  师:这几幅图片美不美?
  生:(大声)美!
  师:这四幅图片拍摄方式有什么不同?
  生:第1、2幅是远景所拍,第3、4幅是近景所拍。
  师:这四幅图片构图有什么不同?
  生:第1、2幅图画是整片紫藤萝花,第3幅图画是一穗紫藤萝花,第4幅图画是一串紫藤萝花。
  师: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美传达出来的呢?请看文章第2段,全班齐读。
  (生齐读。)
  师:第1句写的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第1句写的是紫藤萝花,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藤萝花比喻成瀑布。
  师:回答得很好。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紫藤萝花,喻体是瀑布,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什么?
  生:气势磅礴、壮观,还有从天而降的动感。
  师:相对静止的紫藤萝花,因蓬勃旺盛,因悬垂倒挂,因光泽闪耀,像真的瀑布在流动,使人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动感。第1句还用了哪些修饰语呢?
  生:“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一片辉煌”“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师:“辉煌”的意思是什么?这几个修饰语写出了紫藤萝花的什么特点?
  生:“光辉灿烂”的意思。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美丽、繁盛、生机盎然。
  师:用同样的方法,我们来研读第2句。
  生:“仿佛在流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流动”只有水才会流动,这个词用得好。
  师:本体是什么呢?是紫藤萝花,还是花的颜色?
  生:(恍然大悟)描写的是紫藤萝花的颜色。颜色在流动。颜色是由浅到深的,由淡到浓的渐变过程,好像紫色在流淌。
  师:这一句用了什么写法呢?还用了哪些词呼应了这种动感呢?写出了紫藤萝花的什么特点?
  生:化静为动。还用了“欢笑”“生长”呼应这种动感与活力,表现了紫藤萝花充满生机与活力。
  师:请一位同学分析一下第3句。
  生:这句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泛着点点银光”比作“像进溅的水花”。
  师:为什么会“像进溅的水花”?写出了紫藤萝花的什么特点?
  生:花上会有清晨的露珠或者是淡淡的几乎呈白色的紫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水花一样闪着光亮,從上到下进射溅落,进一步写出了花的动感与活力。
  师:还有别的比喻吗?
  生:“紫色的大条幅上”这一句直接把紫藤萝花比作大条幅,写了紫藤萝花从上往下地倒挂、坠落,非常有气势,也很壮观。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4句。
  生:用了拟人的修辞,“挑逗”赋予花人性,好像在和阳光嬉戏、玩耍、捉迷藏,表现了花的调皮可爱。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四句的写法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师:除了这两种修辞,还有很多的修饰语。
  师:那我们来归纳一下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那就是:景物是什么+怎么样(修饰语+修辞手法)。
  师:有没有人能用这个方法来验证一下“第6节”?(出示第6节文字的PPT)请一位同学朗读。
  生:我觉得第6节第3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花”比喻成了“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这个“帆”用得好,“舱”是未开的花苞。“帆”和“舱”让人联想到航船,这只生命的小船带着无尽的希望就要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生:第1句也用了比喻,“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师:这一句的本体是什么?
  生:本体是“每一穗花”。
  师:“沉淀”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写出了紫藤萝什么特点?
  生:“沉淀”是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部。写出了紫藤萝花颜色上浅下深,下面的紫尤其浓,尤其艳。
  师:用了什么手法?
  生:化静为动。
  生:这一句“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也用了拟人,把未完全开放的花骨朵写成了孩子龇牙咧嘴的笑脸,单纯无邪,透出一股顽皮劲儿。“忍俊不禁”的笑是发自心底的、纯真的、无邪的、甜美的笑。
  生:我觉得“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也用了比喻修辞。“那里”指花骨朵里。花骨朵里有花瓣、花蕊、也可能有未干的露珠。“仙露琼浆”就是供给花苞绽放的营养液,是动能。
  师: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学习了第6小节。作者把紫藤萝花描写得这么美好,充满活力,其目的是抒发什么情感?
  生:写景是为了抒情,抒发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也抒发了对生命的热爱。
  (教师出示三幅桃花图片:整片桃林、一穗桃花、一朵桃花。)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确定你要写什么景物,然后用合适的修饰语和恰当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师:(巡视,3-5分钟后)请写得较好的、相对完整的同学起来念给全班听。
  生甲: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桃花,只见一片浪漫的粉红色,像一个闭合的天窗,好似急切地让我们打开它。从头到尾,只是深深浅浅的红,仿佛在跳跃,在舞蹈,在不停地蹿动。粉红色的丝绸上,泛着条条丝线,就像跳跃的水滴。定睛一看,原来是清晨的露珠。
  师:这位同学活学活用,模仿第二节的写法,真精彩。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桃花的茂盛、绚烂、娇媚和生机。
  生乙:欣然放眼望去,朵朵桃花像一只只粉蝶儿振翅欲飞,几只待放的花蕾如娇羞的少女般羞答答地露出绒绒的粉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样娇媚,富有生机。
  师:这位同学写的是朵朵桃花,是局部描写,用了比喻的修辞,描写了桃花的美丽含蓄。
  生丙:我从未见过这样美的桃花,一眼望去,就像一条飘在空中的花带。这条红的花带,在不停地滚动。当风儿吹过的时候,便会向我们传递这种快乐,给我们下了一场美丽的花瓣雨。在这花带下走过,你仿佛置身于花的王国。
  师:这位同学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风儿与花的互动,展现了花海的多情、芬芳、浪漫。
  生丁:那芬芳迷人的桃花,从远处看,那一片片,一簇簇,仿佛是一片花的海洋。走进桃花林,我看到桃花有五片花瓣。有的展开了全部的花瓣;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还只是花骨朵,看起来马上要吹弹欲破似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美丽、绚烂。初绽的桃花,刚刚咧开一点小嘴,花瓣还没有全开,如同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脸涨得通红。
  师:这位同学运用排比写了花瓣开放的姿态,生动形象,也用比喻写了似开非开的桃花娇羞妩媚,惹人怜爱。
  师:这四位同学从不同角度对桃花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既体现了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还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感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描写景物最基本的方法,明白了阅读是为了写作服务的道理。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区第五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一课中有这样的片段: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文学大师福楼拜用一连串九个问句启发教导莫泊桑,让他明白观察之于写作的重
期刊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农村小学的学生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不浓,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面对现状,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呢?  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将多种电教媒体优化组合,对学生不断形成新异的刺激,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教《乌鸦喝水》一课,我用三幅复合投影在教学时演示,将课本上的静态图变为动态,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乌鸦喝水的过程。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从讲故事入手,先选
期刊
一堂有效的音乐欣赏课,应该能让学生享受到优美的旋律带来的幸福,更能让学生从中得到鼓舞和力量,而这种鼓舞和力量就蕴含在歌曲的“情”中。  那么,如何才能让音乐欣赏课发挥极大的情感熏陶潜能呢?将不同情感的歌曲进行归类欣赏成了破解此矛盾的一条蹊径。  一、撩拨心弦——关注歌曲中的“亲情”  现行各版本的音乐教科书中,都安排了与亲情有关的歌曲。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游子吟》为唐代大诗人孟郊所作
期刊
劳技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与技术素养,培养学生“能动手、能设计、能创新”的能力。  劳技课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水果拼盘》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拼盘实例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对一幅幅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拼盘进行欣赏,学生感到十分惊奇和欢喜,猜想这肯定是一位艺术家创作的。在学生的赞美中,教师抓住时机问学生:“看了这些水果拼盘,你们
期刊
依托语文教材,开发法治教育资源,可以为法治教育开辟一条蹊径。  留心插图,巧妙渗透。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这些精美的插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且有些插图中还蕴含着丰富法治教育资源。比如,统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封面上的图画就藏着法治教育资源。初看这幅插图,一下子就会被图上洋溢着的浓浓的节日气氛所吸引。图上三个孩子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女孩拿着拨浪鼓,
期刊
自读课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得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教师在过程中要保证两个要素:一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读;二是教授方法,让学生会读。  笔者在教授《台阶》一课时,充分利用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在导入时就告诉学生小说《台阶》已经改编成电影了,拍摄工作已经开始了,不久就要搬上银幕了。一下子,语文课堂从学一篇小说,变成了读一本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直观,进而让学生在与教师、课本对话时产生情感共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语文教学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挖掘情境资源。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理解阿炳精神是本课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年龄限制,他们并没有相似的经历,于是我便创设了这样的说话情境:想象一下,夏日炎炎,当人们在____,阿炳卻在
期刊
现在的孩子惰性强,学习的动力不够,加之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自我认同感。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建立信心和自尊。建设“学习银行”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怎么设立“学习银行”呢?学期初,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存单,存单划分成一个学期的周次,每周分成学习日的5天。每一堂课的举手发言,每一次正确的课堂练习,每一次及时的订正,每一个默
期刊
一、通过图、联、诗,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读一则对联。(展示:世上疮疾,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部沫若)  师:一幅画,两副对联,一看便知是谁。(板书:杜甫)读了这副对联,你们一定觉得杜甫的一生都是非常苦涩艰辛的,其实不是,他有一个天才的童年。(展示: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  师:他有一个快乐的少年时代,那时的杜甫和你们一样天真、快乐、顽皮。(
期刊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日趋广泛的应用,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在信息技术向课程整合挺进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经历着从“对传统教学的冷却与漠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热衷与追捧”到“信息技術手段与传统方法进行有机融合、渗透、实现优势互补”的理性回归。  一、优势与不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