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理是本不应该存在的职业!
照理说,业主有了装修需求,跟设计师谈想法谈习惯,通过现场或者设计师推荐挑选建材,委托施工方进行施工,其潜台词本来应该是——这些环节的人员都是专业的,施工过程都是规范的,业主是不需要成天到工地盯着的,最后装修的成品应该是符合质量标准的,总造价应该是合理的,是符合契约精神的。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这显然已经成了一个笑话,真是讽刺!
由于信息的极度不对称,业主看不懂图纸、看不懂预算、不懂材料、不懂施工、没时间看现场、也不懂验收、更不懂决算,恶补知识是杯水车薪、选择大公司又怕店大欺客、有熟人的可以找熟人、没熟人的广大业主怎么办呢?
于是市场上应运而生了一个本不应该存在的特殊职业——装修监理,作为业主的代言人,以其专业素养和经验为业主的装修过程保驾护航,帮助业主获得一个施工规范、造价合理、工期正常的新家。监理为什么要是第三方的?
随着这几年各大装修类网站的兴起,监理这个词汇也慢慢变得广为人知,但也引起了一些疑问:“装修公司不都有监理吗?监理不都是送的吗?为什么我们还要另请监理呢?”
装修公司赠送的监理服务,本质上是公司内部的质检员,职责是检验施工质量并进行内部考核。这样的一种体制结构,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相信无需多言。
现代政治和商业都讲究制衡,多方共同参与并相互牵制,是把事情做好并避免腐败的一种有效途径。就装修而言,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独立,协同工作却又相互牵制,共同为业主服务,才是能够最大限度保障业主利益的。
优质的服务需要有合理的利润
工作中和业主沟通的机会比较多,业主的想法和需求也是形形色色,发现最难沟通的一类业主是完全不关心监理的技术如何人品如何、公司的服务如何管理如何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问过好几家了,某某监理公司给我的报价是3000,你们还能更便宜吗?便宜我就请你们做。”
原本控制质量造价工期的技术工作,成天围绕价格说事,这不是南辕北辙了吗?
就以3000元的监理费为例,来给大家算笔账:
公寓的装修时间一般是3个月,每月按4周,每周至少3次,总共就要去现场36次,加上验房、审图纸、审预算、协助签订装修合同、开工交底、材料验收到最后的决算,总的监理次数不低于45次,加上额外的巡查,差不多就要50次。
3000元,50次,每次60元。似乎也还行?且慢。
国家规定监理不能个人执业,刨除公司运营成本之后,每次的监理费用最多也就是40元,按照每次现场2小时的最低标准,监理一天最多能跑3个工地,一个月完整工作30天,这样的理想状态满打满算也就是3600元。
可惜理想比较丰满,现实比较骨感。
一个天天担心有上顿没下顿的监理,怎么可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呢?
墙内损失墙外补
表面的不合理必然有其隐藏的逻辑。
高强度的劳动换来的是低收入,不少吃不饱的监理开始动起了小脑筋:
1、降低服务质量。比如每周少去一次、每次随便转转、图纸预算随便看看、不去公司协助签合同、不做开工交底、不做决算,这样每天就可以多跑一些工地,量上去了,收入也就上去了;
2、收取额外费用。比如装中央空调要收配套费、装净水要收配套费、做决算要收额外提成,初始报价确实是3000,但最后做下来多少谁知道呢;
3、与项目经理合谋。比如多敲一堵墙、多砌一堵墙、把一道工序拆成两道三道,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步骤,监理前面做睁眼瞎,后面就跟项目经理拿分成,吃亏的当然是业主了;
4、推荐建材。出于对监理的信任,业主往往会请监理帮助挑选和推荐建材,明知建材有问题,指出来帮业主避免损失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建材本身并没有问题,推荐建材就违背了监理的职业道德,更不要说故意指定建材来抽取提成了;
5、偷材料。和装修工人明里暗里的偷不一样,监理的偷是直接问项目经理拿,比如亲戚家要装修,这家拿一卷电线那家拿一桶乳胶漆的,还有要求工人免费施工的,亲戚家是不花钱了,可这笔账兜兜转转的还不是又记在业主头上了;
6、直接索贿。比如直接丢一张加油卡让项目经理充满、索要购物卡甚至现金。共同努力营造的未来
面对乱象,仅仅把希望寄托在人品、道德上显然是不够可靠的。
一方面监理公司要加强制度设计和管理体系建设,一是要从制度上减少寻租空间;二是要让监理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三是要有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阳光越多黑暗就越少。
另一方面业主也需要更加成熟,天下并没有免费的午餐,从装修公司的免费量房免费设计到各种五花八门的展会团购,看似诱人却是陷阱重重。没有合理的利润就不可能会有优质的服务,监理同样也是如此。
曾经有位网友十分激烈的说——我希望所有的监理公司都倒闭。
经过我们和业主共同的努力和成长,有一天,从设计到施工的人员都是专业的,施工过程都是规范的,业主不需要成天到工地盯着,最后装修的成品是符合质量标准的,总造价是合理的,工期是没有拖延的,是符合契约精神的。
到那时候,装修监理就真的可以欣慰的退出历史舞台了。
照理说,业主有了装修需求,跟设计师谈想法谈习惯,通过现场或者设计师推荐挑选建材,委托施工方进行施工,其潜台词本来应该是——这些环节的人员都是专业的,施工过程都是规范的,业主是不需要成天到工地盯着的,最后装修的成品应该是符合质量标准的,总造价应该是合理的,是符合契约精神的。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这显然已经成了一个笑话,真是讽刺!
由于信息的极度不对称,业主看不懂图纸、看不懂预算、不懂材料、不懂施工、没时间看现场、也不懂验收、更不懂决算,恶补知识是杯水车薪、选择大公司又怕店大欺客、有熟人的可以找熟人、没熟人的广大业主怎么办呢?
于是市场上应运而生了一个本不应该存在的特殊职业——装修监理,作为业主的代言人,以其专业素养和经验为业主的装修过程保驾护航,帮助业主获得一个施工规范、造价合理、工期正常的新家。监理为什么要是第三方的?
随着这几年各大装修类网站的兴起,监理这个词汇也慢慢变得广为人知,但也引起了一些疑问:“装修公司不都有监理吗?监理不都是送的吗?为什么我们还要另请监理呢?”
装修公司赠送的监理服务,本质上是公司内部的质检员,职责是检验施工质量并进行内部考核。这样的一种体制结构,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相信无需多言。
现代政治和商业都讲究制衡,多方共同参与并相互牵制,是把事情做好并避免腐败的一种有效途径。就装修而言,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独立,协同工作却又相互牵制,共同为业主服务,才是能够最大限度保障业主利益的。
优质的服务需要有合理的利润
工作中和业主沟通的机会比较多,业主的想法和需求也是形形色色,发现最难沟通的一类业主是完全不关心监理的技术如何人品如何、公司的服务如何管理如何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问过好几家了,某某监理公司给我的报价是3000,你们还能更便宜吗?便宜我就请你们做。”
原本控制质量造价工期的技术工作,成天围绕价格说事,这不是南辕北辙了吗?
就以3000元的监理费为例,来给大家算笔账:
公寓的装修时间一般是3个月,每月按4周,每周至少3次,总共就要去现场36次,加上验房、审图纸、审预算、协助签订装修合同、开工交底、材料验收到最后的决算,总的监理次数不低于45次,加上额外的巡查,差不多就要50次。
3000元,50次,每次60元。似乎也还行?且慢。
国家规定监理不能个人执业,刨除公司运营成本之后,每次的监理费用最多也就是40元,按照每次现场2小时的最低标准,监理一天最多能跑3个工地,一个月完整工作30天,这样的理想状态满打满算也就是3600元。
可惜理想比较丰满,现实比较骨感。
一个天天担心有上顿没下顿的监理,怎么可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呢?
墙内损失墙外补
表面的不合理必然有其隐藏的逻辑。
高强度的劳动换来的是低收入,不少吃不饱的监理开始动起了小脑筋:
1、降低服务质量。比如每周少去一次、每次随便转转、图纸预算随便看看、不去公司协助签合同、不做开工交底、不做决算,这样每天就可以多跑一些工地,量上去了,收入也就上去了;
2、收取额外费用。比如装中央空调要收配套费、装净水要收配套费、做决算要收额外提成,初始报价确实是3000,但最后做下来多少谁知道呢;
3、与项目经理合谋。比如多敲一堵墙、多砌一堵墙、把一道工序拆成两道三道,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步骤,监理前面做睁眼瞎,后面就跟项目经理拿分成,吃亏的当然是业主了;
4、推荐建材。出于对监理的信任,业主往往会请监理帮助挑选和推荐建材,明知建材有问题,指出来帮业主避免损失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建材本身并没有问题,推荐建材就违背了监理的职业道德,更不要说故意指定建材来抽取提成了;
5、偷材料。和装修工人明里暗里的偷不一样,监理的偷是直接问项目经理拿,比如亲戚家要装修,这家拿一卷电线那家拿一桶乳胶漆的,还有要求工人免费施工的,亲戚家是不花钱了,可这笔账兜兜转转的还不是又记在业主头上了;
6、直接索贿。比如直接丢一张加油卡让项目经理充满、索要购物卡甚至现金。共同努力营造的未来
面对乱象,仅仅把希望寄托在人品、道德上显然是不够可靠的。
一方面监理公司要加强制度设计和管理体系建设,一是要从制度上减少寻租空间;二是要让监理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三是要有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阳光越多黑暗就越少。
另一方面业主也需要更加成熟,天下并没有免费的午餐,从装修公司的免费量房免费设计到各种五花八门的展会团购,看似诱人却是陷阱重重。没有合理的利润就不可能会有优质的服务,监理同样也是如此。
曾经有位网友十分激烈的说——我希望所有的监理公司都倒闭。
经过我们和业主共同的努力和成长,有一天,从设计到施工的人员都是专业的,施工过程都是规范的,业主不需要成天到工地盯着,最后装修的成品是符合质量标准的,总造价是合理的,工期是没有拖延的,是符合契约精神的。
到那时候,装修监理就真的可以欣慰的退出历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