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停止核准年产60万吨新煤矿淘汰300万吨落后产能
空气污染、安全隐患、产能落后……提起小煤矿,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当然,在政策调控时,小煤矿也一般是整治的重点。
2015年1月4日,为促进全省煤炭行业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河南省将科学调控产煤总量,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在关闭小煤矿的同时,严格新建煤矿准入标准,控制产煤增量。
目标:淘汰落后产能300万吨以上
关闭开采条件差、资源储量少、安全基础薄弱的小煤矿20处以上,淘汰落后产能300万吨以上,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小煤矿依法予以关闭。
重点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加快关闭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隐患严重且又不能有效防治的煤矿,全省煤炭产能稳定在2.2亿吨。
除此之外,河南省政府还要求严格新建煤矿准入标准,控制产煤增量。包括停止核准新建低于60万吨/年产能的煤矿、低于90万吨/年产能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举措:推进煤电一体化,加快煤炭现代物流园区建设
对生产高硫、高灰、低发热量且经洗选加工仍达不到环保规定标准煤炭的煤矿,研究制定退出机制,在人员安置、企业转型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资不抵债、亏损严重且扭亏无望的煤矿,依法及时关闭破产。
提出要以郑州、义马、平顶山矿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河南省煤电一体化发展;鼓励煤炭企业建设精深加工、低热值煤发电等煤炭转化项目和煤炭分质利用项目,发展循环经济。
千钧使命与切肤之痛并重山西煤炭发展理旧立新向生态转型 段伟华
有能源保障不可推卸之责,有表里山河不能承受之痛。山西煤炭产业向“生态环保型”转变势在必行。
地下水位下降,“千泉之省”其实难副;林草遭到破坏,“风吹草低见牛羊”几成追忆;甚至出现因煤炭开采而墙崩地裂的个例,举村搬迁者有之。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粗放式的煤炭开采,特别是开采后修复治理不到位,让山西本就脆弱的生态不堪重负。
山西省吨煤破坏或影响地下水资源2.48立方米,开采沉陷面积数千平方公里,沉陷搬迁避让治理资金投入需以百亿元计……这些数据揪人心、发人省。排污量大、破坏性大、损失率高,生态修复欠账多、难度大、成本高,山西煤炭产业还没有走出生态困境。
经济与生态协调同步实非易事,却是不得不为之事。快速发展总要付出代价,鱼与熊掌兼得的捷径难寻。生态问题没有转嫁回旋的余地,唯有引以为戒,背水一战,加快转型。
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近1/5,优质稀缺煤种全国占比近半。先不说难改全国能源基地的定位,试问山西经济除了煤炭还能以何为基?不能脱离煤炭谈生态,不能摆脱煤炭说发展。
山西煤炭产业的“生态环保型”转变,既要理旧账更要立新规。
按照规划,山西省到2020年基本解决采煤沉陷区受灾群众安居问题,并力争提前。今后则要把沉陷区问题降到最低限度,“谁生产谁负责,谁开采谁治理,谁损坏谁搬迁”,把治理责任明确落实到煤炭生产企业和各级党委、政府身上。企业要对矿区生态修复制定规划,细化方案,确定目标,实施多模式修复。新办矿业企业则实行土地复垦费预存制度,留足生态修复资金。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再走,必须用制度保护生态。今后山西省将严格实施“三个同步”,即所有新建煤炭项目的环保设施必须与项目主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同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改革煤炭资源税、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市场化手段,实现生态补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空气污染、安全隐患、产能落后……提起小煤矿,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当然,在政策调控时,小煤矿也一般是整治的重点。
2015年1月4日,为促进全省煤炭行业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河南省将科学调控产煤总量,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在关闭小煤矿的同时,严格新建煤矿准入标准,控制产煤增量。
目标:淘汰落后产能300万吨以上
关闭开采条件差、资源储量少、安全基础薄弱的小煤矿20处以上,淘汰落后产能300万吨以上,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小煤矿依法予以关闭。
重点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加快关闭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隐患严重且又不能有效防治的煤矿,全省煤炭产能稳定在2.2亿吨。
除此之外,河南省政府还要求严格新建煤矿准入标准,控制产煤增量。包括停止核准新建低于60万吨/年产能的煤矿、低于90万吨/年产能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举措:推进煤电一体化,加快煤炭现代物流园区建设
对生产高硫、高灰、低发热量且经洗选加工仍达不到环保规定标准煤炭的煤矿,研究制定退出机制,在人员安置、企业转型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资不抵债、亏损严重且扭亏无望的煤矿,依法及时关闭破产。
提出要以郑州、义马、平顶山矿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河南省煤电一体化发展;鼓励煤炭企业建设精深加工、低热值煤发电等煤炭转化项目和煤炭分质利用项目,发展循环经济。
千钧使命与切肤之痛并重山西煤炭发展理旧立新向生态转型 段伟华
有能源保障不可推卸之责,有表里山河不能承受之痛。山西煤炭产业向“生态环保型”转变势在必行。
地下水位下降,“千泉之省”其实难副;林草遭到破坏,“风吹草低见牛羊”几成追忆;甚至出现因煤炭开采而墙崩地裂的个例,举村搬迁者有之。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粗放式的煤炭开采,特别是开采后修复治理不到位,让山西本就脆弱的生态不堪重负。
山西省吨煤破坏或影响地下水资源2.48立方米,开采沉陷面积数千平方公里,沉陷搬迁避让治理资金投入需以百亿元计……这些数据揪人心、发人省。排污量大、破坏性大、损失率高,生态修复欠账多、难度大、成本高,山西煤炭产业还没有走出生态困境。
经济与生态协调同步实非易事,却是不得不为之事。快速发展总要付出代价,鱼与熊掌兼得的捷径难寻。生态问题没有转嫁回旋的余地,唯有引以为戒,背水一战,加快转型。
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近1/5,优质稀缺煤种全国占比近半。先不说难改全国能源基地的定位,试问山西经济除了煤炭还能以何为基?不能脱离煤炭谈生态,不能摆脱煤炭说发展。
山西煤炭产业的“生态环保型”转变,既要理旧账更要立新规。
按照规划,山西省到2020年基本解决采煤沉陷区受灾群众安居问题,并力争提前。今后则要把沉陷区问题降到最低限度,“谁生产谁负责,谁开采谁治理,谁损坏谁搬迁”,把治理责任明确落实到煤炭生产企业和各级党委、政府身上。企业要对矿区生态修复制定规划,细化方案,确定目标,实施多模式修复。新办矿业企业则实行土地复垦费预存制度,留足生态修复资金。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再走,必须用制度保护生态。今后山西省将严格实施“三个同步”,即所有新建煤炭项目的环保设施必须与项目主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同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改革煤炭资源税、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市场化手段,实现生态补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