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说”是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思维学习的重要外在表现。让学生拥有话语权,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说 小学数学 思维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62
放眼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然充斥其中,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个性发展,制约着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而“说”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对话的平台,把“说”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增加师生的交流与对话,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思维的桥梁。
一、说思路,发展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很多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全盘讲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收,遏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不妨停一停授课的脚步,适时让学生各抒己见,以“说”促“思”,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如,在教学“体积”时,教师出示例题“把4个棱长是2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师:这个题目该怎么解答呢?谁能说说理由。
生1:可以将4个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底是8厘米、宽和高都是2厘米的长方体,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列式得8×2×2=32(立方厘米)。
生2:还可以将4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和高是4 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体,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列式得4×2×4=32(立方厘米)。
生3:4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无论怎样拼只是摆放位置的不同,长方体的体积都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这样列式2×2×2×4=32(立方厘米)。
上述案例,教师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并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使这道题目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前面两位学生主要从所拼成的长方体入手,先判断长、宽、高,再根据体积公式列出算式。而最后一位学生另辟蹊径,从体积不随位置变化的本质入手,轻松地解决了问题。殊途同归,让学生通过“说”解答了问题,这远比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效果要好得多。
二、说算理,提升计算能力
计算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因不能理解算理,造成计算错误。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教师忽视算理,只是把计算的方法直接告知学生,然后进行大量机械、重复性的练习,造成学生对算理一知半解。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出示例题“9 4=?”
师:你能说一说9 4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1:我从9开始,接着再数4个数,就是13。
生2:先算9 1=10,再算10 3=13。
生3:先算6 4=10,再算10 3=13。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算法。上面这么多的算法中,你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
生4:我喜欢生2、生3的算法,因为都运用了凑十法,计算起来更简便快捷。
上述案例,改变了以往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的陈旧套路,通过主动观察、验证、交流等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比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甄别并选择适合自己且具有广泛意义的算法,并明晰其中的算理。
三、说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低,他们的思维大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如,教学“角”时,教师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尝试拉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说一说你们手中的活动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两条边叉开得越大,所得到的角就越大。
生2:从锐角到直角,再到钝角,角在慢慢变大。
师:请你先拉出钝角,然后再拉出直角和锐角,看看这时活动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3:角变得越来越小了。
师:通过刚才两次拉动活动角,你觉得这三种角的大小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生4:锐角﹤直角﹤钝角。
上述案例,教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参与到拉一拉、比一比、说一说的操作活动中,为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感知有机地结合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而让学生主动地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也是对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敢说、想说、会说,体验思维角逐的乐趣,实现富有魅力的数学课堂。
(责编 李琪琦)
[关键词]说 小学数学 思维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62
放眼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然充斥其中,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个性发展,制约着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而“说”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对话的平台,把“说”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增加师生的交流与对话,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思维的桥梁。
一、说思路,发展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很多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全盘讲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收,遏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不妨停一停授课的脚步,适时让学生各抒己见,以“说”促“思”,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如,在教学“体积”时,教师出示例题“把4个棱长是2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师:这个题目该怎么解答呢?谁能说说理由。
生1:可以将4个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底是8厘米、宽和高都是2厘米的长方体,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列式得8×2×2=32(立方厘米)。
生2:还可以将4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和高是4 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体,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列式得4×2×4=32(立方厘米)。
生3:4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无论怎样拼只是摆放位置的不同,长方体的体积都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这样列式2×2×2×4=32(立方厘米)。
上述案例,教师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并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使这道题目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前面两位学生主要从所拼成的长方体入手,先判断长、宽、高,再根据体积公式列出算式。而最后一位学生另辟蹊径,从体积不随位置变化的本质入手,轻松地解决了问题。殊途同归,让学生通过“说”解答了问题,这远比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效果要好得多。
二、说算理,提升计算能力
计算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因不能理解算理,造成计算错误。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教师忽视算理,只是把计算的方法直接告知学生,然后进行大量机械、重复性的练习,造成学生对算理一知半解。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出示例题“9 4=?”
师:你能说一说9 4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1:我从9开始,接着再数4个数,就是13。
生2:先算9 1=10,再算10 3=13。
生3:先算6 4=10,再算10 3=13。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算法。上面这么多的算法中,你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
生4:我喜欢生2、生3的算法,因为都运用了凑十法,计算起来更简便快捷。
上述案例,改变了以往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的陈旧套路,通过主动观察、验证、交流等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比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甄别并选择适合自己且具有广泛意义的算法,并明晰其中的算理。
三、说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低,他们的思维大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如,教学“角”时,教师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尝试拉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说一说你们手中的活动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两条边叉开得越大,所得到的角就越大。
生2:从锐角到直角,再到钝角,角在慢慢变大。
师:请你先拉出钝角,然后再拉出直角和锐角,看看这时活动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3:角变得越来越小了。
师:通过刚才两次拉动活动角,你觉得这三种角的大小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生4:锐角﹤直角﹤钝角。
上述案例,教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参与到拉一拉、比一比、说一说的操作活动中,为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感知有机地结合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而让学生主动地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也是对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敢说、想说、会说,体验思维角逐的乐趣,实现富有魅力的数学课堂。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