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的北京,终于在最后时刻迎来了久违的漫天飞雪。
坐在杂志社,推开落地窗门,雪在纷飞,行人迟缓,几位同事就这样开始了回顾这一年绿色领域的风风雨雨。
一年来,活跃在绿色领域那些忙碌的人们,从来不及停下。呐喊、宣誓、书籍、电影、图展以及诸色人等,以激昂的词语和强烈的视觉刺激着我们的神经,给我们叹服、震撼、欣慰和悲痛。
站在岁末,在时光流水的这端,所有的镜头串成倒叙的过程,带我们回味或感受绿色生活圈的风,雷,雨,电,雾,虹,寒流,沙尘暴……还有那吹拂希望的温暖的微风。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年里的绿色比我们想的更多更精彩。
“绿色GDP”获“两会”高度重视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与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排泄废弃物或浪费资源使生态、环境与资源从质量上日益恶化。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针对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存在的弊病,在2004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并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已据此着手修订GDP核算体系。这表明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生态与环境资源的珍重。
所谓绿色GDP,就是把资源和环境损失因素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在现有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经济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率,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同时,采用绿色GDP这一总量指标,也有助于更实际地测算一国或地区经济的生产能力。
我国首次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循环经济模式成为长远发展根本大计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2004年9月28至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这是我国首次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召开的全国性会议。
所谓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5个环节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会议还确定,到2010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力争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全国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显著削减,为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由国家建设部牵头、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的《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循环经济促进法》有望2005年出台。这表明,中央正式确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APP云南圈地毁林种桉树引起强烈反响
由国际NGO(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及《绿色中国》等多家媒体披露和报道的金光集团APP(亚洲浆纸业总公司)云南圈地毁林种桉树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APP自2002年8月开始,先后在云南思茅、文山、临沧三地承包2750万亩地,用于建设“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基地”。专家认为,大面积毁林种植速生桉树,将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将对云南生态产生颠覆性的破坏。
印尼金光集团1962年创建于雅力n达,是印尼最大的财阀之一。食品加工业、金融证券业、房地产业和林浆纸一体化产业是该集团公司的四大核心产业。其中,浆纸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同行业十强,亚洲第一。
绿色和平中国森林项目副主任刘兵忧心忡忡地指出:“动植物王国”云南,正面临着悄悄来临的一场危机——APP正在那里推行一项巨大的林浆纸基地规划,规划中的林浆纸用地达2750万亩,其中将近一半是繁茂的森林。如果规划得以顺利落实,这些林木资源将遭到砍伐,整个滇南的生态将受到致命性打击。
“绿色和平”项目主任钟峪介绍,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绿色和平一直要求金光集团APP立即停止在云南的项目,在进一步落实其规划之前,让第三方对该项目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操作做真正透明和独立的评估,并修改原计划,确保保护中国的天然林,遵守中国政府所有有关的法律程序和规定。但金光集团APP拒绝作出承诺。
2004年11月18日,浙江省饭店业协会起草了《关于抵制APP纸产品的通知》,提出:“鉴于APP公司严重的破坏生态、损害环境的行为,协会呼吁全省饭店立即行动起来,坚决抵制金光集团APP纸产品及其附属产品。我们要求全省会员饭店拒绝采购APP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并以此作为创建和评定绿色饭店的一项要求。”
更具戏剧性的是,APP将浙江饭店业协会告上法庭。2004年11月30日金光集团APP以“侵犯金光纸业与金光集团的名誉权”向浙江省饭店业协会提出法律诉讼。杭州市西湖区法院已经正式立案,2005年1月开庭审理。
环境生态专家质疑怒江水坝
我国云南怒江大峡谷,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以“世界第二大峡谷”闻名中外;怒江,在巍巍横断山的呵护下,成为中国最后两条原始生态河之一;“三江并流”,以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平行奔流170公里的奇观,于去年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山崖险峻的怒江地区,还是全球最大的生物 资源库之一,拥有北半球几乎所有的生物类型。2003年末,就是这块天赐的瑰宝,却要被有关开发部门拦腰截断,打算兴建装机容量超过三峡的13级水电站。
于是,环境生态专家纷纷质疑。人们担心,位于地质板块交界的怒江大峡谷,地质和生态条件都十分脆弱,怎能经得住人类花费1000亿元人民币的大肆改造。9607平方公里辽阔的中国大陆上能不能留下两条生态河流?是否需要为水文、气候、地质、地理、生物多样性等各类学科的研究留下一条可与人类干预河流进行比较分析的自然基准河流,以免我们在匆忙的经济大开发之中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
怒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中的一条,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反映地球演化重大事件的关键地区,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
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官员认为,一条生态河流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河水的奔涌流淌,它养育着整个流域——高山、峡谷、沼泽、草甸、森林、湖泊中万千种生物。在这样海拔落差巨大、地势、气候多变的区域,每一个物种对河流的变化都非常敏感,任何一个生物链条的改变(大坝的改变是巨大的)都直接影响到众多物种的生存。
有专家指出,100多年来,怒江河谷始终是世界各国科学家最为关注的生态热点地区之一。一旦对这个尚有很多未解之谜的世界瑰宝动“手术”——拦起13道大坝,我们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
羌塘保护区上演生态悲剧
羌塘保护区是西藏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简称,位于羌塘高原(即“藏北高原”)北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羌塘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而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羌塘保护区则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屋脊”。自古以来,现在的羌塘保护区境内因高寒、干燥、缺氧而人迹罕至,遂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目前,在人满为患的中国,羌塘保护区成了中国陆地上野生动物的最大避难所。
然而,近几年来,羌塘保护区的亘古宁静被彻底打破,这里正在上演一幕幕空前惨烈的悲剧:大量非法开采金矿、偷猎现象屡禁不止、人口与家畜数量逐渐增加。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件》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第三十二条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然而,这些严肃的法律条文,在羌塘保护区成了一纸空文。
目前,有大约3000户牧民,17000人、110万头(只)家畜生活在羌塘保护区里。这里的人口与家畜数量都在增长。据有关专家估计,在羌塘保护区里,野耗牛和家耗牛杂交的混血耗牛已达一两万头。家耗牛会把自身携带的一些寄生虫、传染病带给野耗牛,并在野耗牛种群中传播。按这样的发展势头,数年之内野耗牛种群将遭受致命的打击。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在历年公布的题为《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保护》报告中写到:“中国现有野耗牛的种群数量可能已超过15000头。野耗牛如果得不到积极的保护以防止狩猎和与家耗牛杂交,从而保护它们有一个确实的野生种群(如在保护区的北部那样),那么它们将在21世纪消失。一保护区这片富饶地区的完整性需要很强的责任感和持之以恒的警惕性。我们对未来的设想就是过去那种人类、家畜和野动物在辽阔的草原上和平共处的景象。”这片广阔天边的、美丽的高原将会永存,但是缺少了野生动物,它不仅会显得空旷,而且西藏自治区,中国以至全世界也将会失去一个重要的自然遗产。”
羌塘保护区的悲剧正在上演。在此危急关头,所有关注此事的人无疑要产生一个悬念:羌塘保护区的明天会怎么样?答案取决于的有关注者今天的努力。
高压线铁塔使“世界遗产”颐和圆面临窘境
2004年7月4日,香港文汇报批评,北京市著名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风景保护区北侧不到2公里处,不知何时耸立起一排排正在施工的高压线铁塔,严重破坏了这一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
报道说,从南往北望,除了原有林立的小高压线(35千瓦)铁塔外,正在施工的一排高压线铁塔明显要比原有的铁塔高出很多。
正在施工的是北京市西沙屯至六郎庄220千瓦高压线重点工程。北京当地媒体今年4月曾报道说,为了保护该高压线路经过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周边环境,该工程全部“入地”,即采用地下铺设新技术。但文汇报报道说,在施工现场可看到,除了“颐和园”旁边一段线路入地外,在离园区不到2公里处该高压线的高压铁塔冒地而出,一直往北蜿蜒而行。
据北京市环保部门有关官员透露,该高压线工程并没有申报工程实施前的环保审批程序。如今工程已建成2/3,有的甚至接近尾声,工程的环保审批材料才补报上来。另外根据环保有关规定,该工程的环保显然不达标。第一,高压线离居民小区的最近距离只有30米左右,并且发电功率高达220千瓦;第二,在高压线下面70米的地方,就是北京市引水渠。这种电磁污染是明显存在的。
报道说,颐和园自从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周边由于商业发展出现了很多违章建筑,严重影响和破坏了“颐和园”原有的历史氛围和人文氛围。为此,北京市政府投入60亿巨额资金,准备在2007年彻底整治和改造“颐和园”周边3公里之内环境。
颐和园副园长高大伟说,为了保护“颐和园”这个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其中提到,如果市政建设与世界遗产保护相冲突时,以保护世界遗产为主。
根据《世界遗产名录》相关规定,在列入名录的一段时间内(大约5年左右),如果“世界遗产”周边有关公共或私人工程威胁到其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世界遗产管理组织将会把其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
目前,颐和园正面临着这样的窘境。
“投资速丰林必有高回报”的谎言被揭穿
“8至10年一亩速生杨可净收入1.5-3万元”“投资速生丰产林没有风险”……一时间这样的广告宣传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如今人们都梦想致富的年代,国人似乎又多了一个快速富裕的投资渠道。零风险、高回报,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吗?然而,当这种快速致富的谎言被揭穿时,一些人致富梦想又被击得粉碎。
2004年8月17日,北京市公安、工商联合宣布2004年上半年对传销和变相传销的查处情况,工商人员提醒市民警惕“合作造林”陷阱。
随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警惕“托管造林”陷阱》,指出某些公司所谓的合作造林就是让老百姓出钱,用集资的方式购买速生丰产用材林。据报道,在北京就有20多家这样的公司,而且在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省份也相继出现。
2004年12月16日,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合作(托管)造林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合作(托 管)造林公司的集资和招商行为,必须符合社会融资和广告宣传等有关法律法规,并接受国家金融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和规范。
《通知》说,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某些公司在宣传中,以超出正常的高回报率诱导、吸引公众投资造林,采取城市集资、异地造林,“两头不见面”方式,而资金使用周转期长(一般6年一8年),这种“托管造林”,缺乏全过程监管的有效手段,存在很大风险和隐患。各级林业执纪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力口大监督检查力度,依法严历查处打着“社会招商托管造林”旗号,实质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国家林业局获“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
2004年12月7日,湿地国际7日在北京向中国国家林业局颁发了第一个“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湿地国际首席执行官珍妮·马德维克女士向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颁发了获奖证书。
珍妮·马德维克说,中国政府制定了湿地保护国家行动计划和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并为执行工程规划进行了项目设计,而且启动了湿地保护立法工作。中国国家林业局和相关部门所作出的以上承诺和行动为全球湿地保护工作树立了典范。
周生贤说,经过多方面努力,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353处,21块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隶;保护区总面积达5542万公顷,使40%的天然湿地及33种国家重点珍奇水禽得到了有效保护。
根据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到2030年,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将达到713处,国际重要湿地将达到80处,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湿地恢复工程140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形成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建设体系。
湿地国际成立于1955年,是致力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管理的非盈利性国际组织。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正式加入湿地国际。“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是湿地国际设立的最高奖项,主要颁发给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和其他组织。
我国太空林木花卉育种研究启动
2004年12月23日,我国第十二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的6种树木种子、5个花卉品种培育试验项目,在甘肃省林业厅的主持下,与兰州市林木种苗繁育中心、甘肃省小陇山林科所等4个实施单位正式签订合同,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在生态林、花卉领域进行太空育种研究进入实质性阶段。
这次实验研究的树种有侧柏、沙棘、拧条、刺槐、华山松、白皮松,花卉有以紫斑牡丹为主的5个品种。计划12月底前开封种子,依各自单位所承担的种子试验任务分发和备份太空种子样品。2005年春季,种子试验全面启动。
据专家介绍,太空种子的培育试验,是甘肃省进行太空育种的第一次尝试,试验将对太空种子从种子处理、发芽、芽苗移植到大田移栽的整个苗木培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探讨太空辐射对林木及花卉种子诱发突变的机理及其对种子活力、发芽率、出苗率生产的影响,为太空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第一手技术资料。同时结合生产实际,总结太空种子苗木培育规律、技术要点及相关技术开发,为我国西部地区林木种苗生产提供新的科技成果。
卫星搭载林木、花卉种子苗木培育试验项目由甘肃省林木种苗管理总站主持,甘肃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林业科学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
我国第一所自然保护区学院成立
2004年12月27日,我国第一所自然保护区学院在北京林业大学正式成立。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说,目前,我国有各类保护区199C个,其中由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有1672个,但人才不足已制约各保护区管理水平的提升。北京林业大学成立自然保护区学院,将会有效缓解和解决高素质人才缺乏问题,也将有效地摊动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
国家林业局将把自然保护区学院建设列入国家林业局与教育部共建的优先领域,支持“自然保护区学”重点学科、“自然保护区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标本馆”建设。
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专业性、技术要求高,迫切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专业的硕土和博土还很不足,各保护区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还有一些是来自基层乡(镇)人员,大部分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很难适应。
新成立的自然保护区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学院,组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野生植物资源、湿地、自然遗产、保护经济等6个研究室。近期学院将以培养博土、硕土研究生为主,两年后将增设“湿地学”等4个本科专业。
写“错”改“错”的绿色大书问世
2004年12月,一本由18家出版社联合出版、170多位各界人士参与评点、作者稿酬为零的绿色大书——《错错错——唐锡阳绿色沉思与百家点评》在人们的期待中问世。
作者唐锡阳先生是中国第一代环保活动家,曾创办北京自然博物馆下属的《大自然》杂志,并担任主编。在为《大自然》杂志工作期间,唐先生亲自跑遍了中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详实地记录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初创时期的情状。之后,他又与因采访保护区而相识、相知、相爱并最终结合的美国妻子马霞女土,自费前往全世界7个国家50多个自然保护区,考察当地自然保护的情况。回国后,发奋三年,写出了一部厚重的《环球绿色行》,被人称赞为“百科全书式的绿色经典”,影响了一大批人走上了或坚定了走环保道路。为了培养中国环保活动年轻的血液,唐锡阳还发起了大学生“绿色营”环保活动。
唐先生在全国各地的绿色征途和反思中,强烈地感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犯了“一个历史的、根本的、越来越严重的、迄今尚未认识的大错”,也就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用陆游《钗头凤》中的“错!错!错!”作为书名涵盖了这本书的潜在主题。写出这个“错”字需要勇气;改正这个“错”字更非容易,但这是不可回避的惟一出路。
本书主要的部分即是唐先生近几年的随笔,即“绿色沉思”。为了聚集更多的力量和智慧,2001年,《错错错》初稿编定之后,唐先生又耗费了三年的时间征集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点评,以期本书能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的园圃。
唐锡阳先生的这部书稿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在一次出版界的研讨会上,18家出版社达成共识:联合出版,共同打造精品,这在出版史上堪称奇迹。全书60万字、300多幅图片、四色印刷,售价仅为50元。为了这本书的出版,唐先生自学排版软件,一点点亲自编排这部拥有300多幅图片,800多条点评、格言的大书。因为除了他自己,也许很难有编辑能够恰当地将这些图片、评点编排融入书中;出版社不仅付出了艰辛的工作,而且不牟利润;环保自愿者主动募捐、环保组织解囊相助。这可以说是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它真实地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判断和精神取向。
绿色电影《可可西里》震撼上映
2004年9月17日在宁夏银川进行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年轻导演陆川的新作《可可西里》举办了盛大的首映式。10月1日,《可可西里》开始在全国上映,给国人沉寂已久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电影《可可西里》根据发生在可可西里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但随着欧洲和美洲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羚羊。短短几年间,上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现在大约只残存不到两万只藏羚羊。
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五年多的时间中,野牦牛队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进行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千万年来,可可西里,这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在宁静与和谐中存在着。不知何时,人类的大脚踏了进来,和谐被打破了。当罪恶的枪声在可可西里响起后,宁静就不复存在。贪婪与血腥、保护与再生,构成了当今的可可
《可可西里》正是通过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讲述了人从自然中获得的力量——那种最贴近生命核心、生命根源的力量。
《绿镜头》使人们更加走近自然,珍惜自然
2004年11月,继中国新闻摄影作品系列《红镜头》、《黑镜头》、《白镜头》之后,一本用镜头记录大自然的书——《绿镜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
该书的作者汪永晨,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知名的环保活动家。她于1995年创办了“绿家园志愿者”民间环保群体,并担任了《绿家园之窗》杂志的主编。1999年她获得中国环境最高奖“地球奖”,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使者”。
1993年的青藏高原之行使汪永晨开始走上环保之路。四年前,她拿起照相机,开始有意识地让事实说话,让镜头说话。她以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加上数十万公里的环保考察,造就了这本直指中国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绿镜头”。
从1997年至2003年,汪永晨在我国长江源头、珠穆朗玛峰脚下、贵州草海、四川九寨沟和黄龙、内蒙古草原、高黎贡山、武夷山,以及在芬兰、美国、北极等国家和地区采访、考察和参加会议期间,拍摄了几百幅照片,并为这些照片撰写了沉静质朴而又富有情趣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绿色情结和对地球——人类家园的拳拳之心。
汪永晨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短短十几年甚至几年间所发生的怵目惊心的变化。长江源头曾经是冰川博物馆,到处是高原草甸和网状水系,现在冰川没了,牦牛啃着地皮,砾石滩遍布各处;被人们誉为香格里拉的云南,现在虽然有美丽的高山杜鹃,但还有被砍得只剩下根的大树和埋掉整个村庄的泥石流。一组组强烈对比的摄影作品,既能看到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美,也仿佛能听到生态与环境严重恶化地区风沙的喧嚣;既能看到长江源冰川的壮丽,也能听到江河的呜咽。汪永晨希望通过这些画面和文字,能让读者听到自然与人类各自讲述着的有关自己的故事。”
翻开《绿镜头》的每一个章节,可以得到许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同时又充满现代色彩的关于大自然中的高山峡谷、江河冰川、森林湖泊、野生动物、沙漠荒山的知识和趣闻,从而使我们了解自然,走近自然,亲近自然。
书中大量精美的图片和精彩的文字展现的主要是大自然的昨天,而那些关于人类盲目破坏造成的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忧思和沉重,更可能激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爱”。但愿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汪永晨能实现她的理想——尽量珍惜并保留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它的美丽。
“最后的净土——我们眼中的保护地”图片展在北京等地巡展
2004年11月13日至11月21日,由“自然之友”、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主办的“最后的净土一一我们眼中的保护地”图片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展。
本次展览内容是根据一些学者对我国十几个有代表性的保护地进行多年个案研究的成果、联合社会团体、媒体和环保志愿者奔赴保护地实地拍摄的图片整理而成。75块展板用大量精美的照片和言简意赅的文字,阐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冲突,很多内容触目惊心、令人震撼。展览还通过调查问卷、义卖、专家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普及保护地知识,引起人们对生态与环境的重视。
在我国,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地。自1965年在广东省鼎湖山建立第一个保护地以来,我国已建有各类保护地近3500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6%,保护地在数量上和面积上都具有一定规模。正如“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所言,生物多样化和文化多样化完美结合的、浓缩了民族自然与文化遗产中精华的保护地,是大自然和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保护地的学者沈孝辉先生指出,保护地受损的主要来源有三大块:水电开发、旅游开发和矿产开发。这些开发使得我国的一些重要的保护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付出了高昴的生态成本与社会成本。甚至,在无知和贪婪驱使下的无序开发浪潮中,一些世所罕见的保护地,已被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得满目疮痍。它们被蚕食、毁坏,日趋萎缩、窒息,有的甚至濒于消亡。保护地面临的困境折射出了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
当然,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并非不可破解。“成功的保护地模式”展区展示了和谐共存的持续文明发展之路。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福建武夷山、贵州草海、四川王朗的成功经验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尽管这次展览所显示的只是“冰山之一角”,但失败的典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反思;而成功的范例;则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
该展览制作了两套展板,11月21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结束后,一套前往南京、上海、昆明、成都等全国各地巡展;一套陆续在北京十几所高校开展。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看了这样的展览,、利欲熏心的人们或许能够静下心来,停止对自然野蛮的践踏,让这最后的净土能永恒地存在;我们的心灵也许能够找到一方没有蒙尘的家园,生活在保护地的人民也许永远能够听到流水的欢歌、飞鸟的鸣唱……
绿色厨师“拒烹”签名活动遍及18省市
1996年,一位厨师,扛起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大旗;2004年,一群厨师,高举起新厨艺主义旗帜,在一起宣誓:“珍爱自然,保护环境,净化心灵,净化灶台,拒烹珍稀野生动植物。”这在今年不可不谓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义举。这群不杀生的厨师究竟是现代社会的唐吉诃德还是一群务实的环保主义者?多家媒体的不断报道揭示了他们的“绿色人生”和内心世界。 “绿色厨师”张兴国,国家一级厨师,这位小个子的厨师界传奇人物,10年来一直拒绝烹饪野生动物,先后因此被酒店老板12次“炒鱿鱼”,主动辞职20余次,生活困窘却依然痴心不改。
陈辉,厨艺在湖北襄樊小有名气,因为“拒烹”,被老板炒掉,和相处两年的女友分手,却至今坚守信念。
邹云翔,国家特级厨师,也是因为“拒烹”,被吉林当地酒店集体“封杀”。
越来越多的厨师开始行动起来,加入到这群团体,用自己的双手和意志开创新的饮食文化。正如“绿色厨艺大使”张兴国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在厨艺上有创新,对客人有爱心,对野生动物有良心。
10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继2001年之后在京再次倡导全国厨师拒绝烹饪珍稀动植物。真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全国23万名厨师表示积极响应中国野生动物协会的倡议,并宣誓拒绝烹饪珍稀动植物。
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负责人介绍,到2008年,他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100万厨师签名拒烹珍稀动植物,届时将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从中推选出800名奥运志愿者,免费为国内外奥运健儿、教练员奉献厨艺。截至目前,已征集厨师签名23万人次,“拒烹”签名活动也已发展到18个省、46个地市。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一群志在千里,义薄云天的优秀厨师,我们的饮食文化将会更加健康!
彩棉成为“绿色天然、健康环保”的象征
彩棉的出现、成长和风行,是国际内衣市场上的一场革命。
当保暖已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内衣剩下的就是其最本质的功能:对肌肤的健康呵护!
在传统保暖等功能性内衣经历了纷乱的广告战、概念战、价格战之后,整个行业面临着严峻信任危机。面对各种高科技的说法,消费者无所适从,消费者的观念开始走向理性。众多追求环保、健康的时尚人土已逐渐意识到选购绿色、环保的健康内衣的重要性。彩棉的出现,无疑成为内衣革命的始作俑者。
彩棉,顾名思义,就是彩色棉花,用它做衣服不用染色——这个“逻辑”简单而且令人信服,丝毫用不着人们费劲地理解其背后的“高科技”到底有多高多复杂。而其“绿色天然、健康环保”的特性对于消费者需求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一拍即合。
“顶瓜瓜”和“朵彩”等品牌的出现,是给相对新生的彩棉又一剂强心针。品牌的价值带给人们无比的信心,凭借彩棉产品“绿色天然,健康环保”,生产加工过程无污染,加工废料可回收或自然风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特性对我国纺织出口打破国际市场“绿色壁垒”的意义非常。今年,朵彩与韩国、日本经销商的签约,可谓是正式地将彩棉内衣的火势烧到了国际市场!和对此,上海朵彩董事长鲁晓强曾经说道:“从彩棉技术的成熟、到消费市场的期待加上国家政府对彩棉产业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扶持,彩棉内衣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如果加上一个强势品牌的策划与推进,彩棉内衣不热也不行!”鲁晓强一语破天机,一场由彩棉引发的“内衣革命”从此进入酝酿状态。
故而,2004中国彩棉年和日韩刮起的中国彩棉内衣风足以让我们将彩棉列入盘点!
(责编:曹杰明)
坐在杂志社,推开落地窗门,雪在纷飞,行人迟缓,几位同事就这样开始了回顾这一年绿色领域的风风雨雨。
一年来,活跃在绿色领域那些忙碌的人们,从来不及停下。呐喊、宣誓、书籍、电影、图展以及诸色人等,以激昂的词语和强烈的视觉刺激着我们的神经,给我们叹服、震撼、欣慰和悲痛。
站在岁末,在时光流水的这端,所有的镜头串成倒叙的过程,带我们回味或感受绿色生活圈的风,雷,雨,电,雾,虹,寒流,沙尘暴……还有那吹拂希望的温暖的微风。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年里的绿色比我们想的更多更精彩。
“绿色GDP”获“两会”高度重视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与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排泄废弃物或浪费资源使生态、环境与资源从质量上日益恶化。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针对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存在的弊病,在2004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并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已据此着手修订GDP核算体系。这表明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生态与环境资源的珍重。
所谓绿色GDP,就是把资源和环境损失因素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在现有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经济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率,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同时,采用绿色GDP这一总量指标,也有助于更实际地测算一国或地区经济的生产能力。
我国首次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循环经济模式成为长远发展根本大计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2004年9月28至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这是我国首次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召开的全国性会议。
所谓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5个环节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会议还确定,到2010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力争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全国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显著削减,为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由国家建设部牵头、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的《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循环经济促进法》有望2005年出台。这表明,中央正式确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APP云南圈地毁林种桉树引起强烈反响
由国际NGO(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及《绿色中国》等多家媒体披露和报道的金光集团APP(亚洲浆纸业总公司)云南圈地毁林种桉树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APP自2002年8月开始,先后在云南思茅、文山、临沧三地承包2750万亩地,用于建设“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基地”。专家认为,大面积毁林种植速生桉树,将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将对云南生态产生颠覆性的破坏。
印尼金光集团1962年创建于雅力n达,是印尼最大的财阀之一。食品加工业、金融证券业、房地产业和林浆纸一体化产业是该集团公司的四大核心产业。其中,浆纸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同行业十强,亚洲第一。
绿色和平中国森林项目副主任刘兵忧心忡忡地指出:“动植物王国”云南,正面临着悄悄来临的一场危机——APP正在那里推行一项巨大的林浆纸基地规划,规划中的林浆纸用地达2750万亩,其中将近一半是繁茂的森林。如果规划得以顺利落实,这些林木资源将遭到砍伐,整个滇南的生态将受到致命性打击。
“绿色和平”项目主任钟峪介绍,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绿色和平一直要求金光集团APP立即停止在云南的项目,在进一步落实其规划之前,让第三方对该项目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操作做真正透明和独立的评估,并修改原计划,确保保护中国的天然林,遵守中国政府所有有关的法律程序和规定。但金光集团APP拒绝作出承诺。
2004年11月18日,浙江省饭店业协会起草了《关于抵制APP纸产品的通知》,提出:“鉴于APP公司严重的破坏生态、损害环境的行为,协会呼吁全省饭店立即行动起来,坚决抵制金光集团APP纸产品及其附属产品。我们要求全省会员饭店拒绝采购APP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并以此作为创建和评定绿色饭店的一项要求。”
更具戏剧性的是,APP将浙江饭店业协会告上法庭。2004年11月30日金光集团APP以“侵犯金光纸业与金光集团的名誉权”向浙江省饭店业协会提出法律诉讼。杭州市西湖区法院已经正式立案,2005年1月开庭审理。
环境生态专家质疑怒江水坝
我国云南怒江大峡谷,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以“世界第二大峡谷”闻名中外;怒江,在巍巍横断山的呵护下,成为中国最后两条原始生态河之一;“三江并流”,以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平行奔流170公里的奇观,于去年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山崖险峻的怒江地区,还是全球最大的生物 资源库之一,拥有北半球几乎所有的生物类型。2003年末,就是这块天赐的瑰宝,却要被有关开发部门拦腰截断,打算兴建装机容量超过三峡的13级水电站。
于是,环境生态专家纷纷质疑。人们担心,位于地质板块交界的怒江大峡谷,地质和生态条件都十分脆弱,怎能经得住人类花费1000亿元人民币的大肆改造。9607平方公里辽阔的中国大陆上能不能留下两条生态河流?是否需要为水文、气候、地质、地理、生物多样性等各类学科的研究留下一条可与人类干预河流进行比较分析的自然基准河流,以免我们在匆忙的经济大开发之中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
怒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中的一条,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反映地球演化重大事件的关键地区,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
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官员认为,一条生态河流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河水的奔涌流淌,它养育着整个流域——高山、峡谷、沼泽、草甸、森林、湖泊中万千种生物。在这样海拔落差巨大、地势、气候多变的区域,每一个物种对河流的变化都非常敏感,任何一个生物链条的改变(大坝的改变是巨大的)都直接影响到众多物种的生存。
有专家指出,100多年来,怒江河谷始终是世界各国科学家最为关注的生态热点地区之一。一旦对这个尚有很多未解之谜的世界瑰宝动“手术”——拦起13道大坝,我们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
羌塘保护区上演生态悲剧
羌塘保护区是西藏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简称,位于羌塘高原(即“藏北高原”)北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羌塘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而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羌塘保护区则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屋脊”。自古以来,现在的羌塘保护区境内因高寒、干燥、缺氧而人迹罕至,遂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目前,在人满为患的中国,羌塘保护区成了中国陆地上野生动物的最大避难所。
然而,近几年来,羌塘保护区的亘古宁静被彻底打破,这里正在上演一幕幕空前惨烈的悲剧:大量非法开采金矿、偷猎现象屡禁不止、人口与家畜数量逐渐增加。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件》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第三十二条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然而,这些严肃的法律条文,在羌塘保护区成了一纸空文。
目前,有大约3000户牧民,17000人、110万头(只)家畜生活在羌塘保护区里。这里的人口与家畜数量都在增长。据有关专家估计,在羌塘保护区里,野耗牛和家耗牛杂交的混血耗牛已达一两万头。家耗牛会把自身携带的一些寄生虫、传染病带给野耗牛,并在野耗牛种群中传播。按这样的发展势头,数年之内野耗牛种群将遭受致命的打击。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在历年公布的题为《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保护》报告中写到:“中国现有野耗牛的种群数量可能已超过15000头。野耗牛如果得不到积极的保护以防止狩猎和与家耗牛杂交,从而保护它们有一个确实的野生种群(如在保护区的北部那样),那么它们将在21世纪消失。一保护区这片富饶地区的完整性需要很强的责任感和持之以恒的警惕性。我们对未来的设想就是过去那种人类、家畜和野动物在辽阔的草原上和平共处的景象。”这片广阔天边的、美丽的高原将会永存,但是缺少了野生动物,它不仅会显得空旷,而且西藏自治区,中国以至全世界也将会失去一个重要的自然遗产。”
羌塘保护区的悲剧正在上演。在此危急关头,所有关注此事的人无疑要产生一个悬念:羌塘保护区的明天会怎么样?答案取决于的有关注者今天的努力。
高压线铁塔使“世界遗产”颐和圆面临窘境
2004年7月4日,香港文汇报批评,北京市著名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风景保护区北侧不到2公里处,不知何时耸立起一排排正在施工的高压线铁塔,严重破坏了这一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
报道说,从南往北望,除了原有林立的小高压线(35千瓦)铁塔外,正在施工的一排高压线铁塔明显要比原有的铁塔高出很多。
正在施工的是北京市西沙屯至六郎庄220千瓦高压线重点工程。北京当地媒体今年4月曾报道说,为了保护该高压线路经过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周边环境,该工程全部“入地”,即采用地下铺设新技术。但文汇报报道说,在施工现场可看到,除了“颐和园”旁边一段线路入地外,在离园区不到2公里处该高压线的高压铁塔冒地而出,一直往北蜿蜒而行。
据北京市环保部门有关官员透露,该高压线工程并没有申报工程实施前的环保审批程序。如今工程已建成2/3,有的甚至接近尾声,工程的环保审批材料才补报上来。另外根据环保有关规定,该工程的环保显然不达标。第一,高压线离居民小区的最近距离只有30米左右,并且发电功率高达220千瓦;第二,在高压线下面70米的地方,就是北京市引水渠。这种电磁污染是明显存在的。
报道说,颐和园自从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周边由于商业发展出现了很多违章建筑,严重影响和破坏了“颐和园”原有的历史氛围和人文氛围。为此,北京市政府投入60亿巨额资金,准备在2007年彻底整治和改造“颐和园”周边3公里之内环境。
颐和园副园长高大伟说,为了保护“颐和园”这个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其中提到,如果市政建设与世界遗产保护相冲突时,以保护世界遗产为主。
根据《世界遗产名录》相关规定,在列入名录的一段时间内(大约5年左右),如果“世界遗产”周边有关公共或私人工程威胁到其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世界遗产管理组织将会把其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
目前,颐和园正面临着这样的窘境。
“投资速丰林必有高回报”的谎言被揭穿
“8至10年一亩速生杨可净收入1.5-3万元”“投资速生丰产林没有风险”……一时间这样的广告宣传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如今人们都梦想致富的年代,国人似乎又多了一个快速富裕的投资渠道。零风险、高回报,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吗?然而,当这种快速致富的谎言被揭穿时,一些人致富梦想又被击得粉碎。
2004年8月17日,北京市公安、工商联合宣布2004年上半年对传销和变相传销的查处情况,工商人员提醒市民警惕“合作造林”陷阱。
随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警惕“托管造林”陷阱》,指出某些公司所谓的合作造林就是让老百姓出钱,用集资的方式购买速生丰产用材林。据报道,在北京就有20多家这样的公司,而且在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省份也相继出现。
2004年12月16日,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合作(托管)造林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合作(托 管)造林公司的集资和招商行为,必须符合社会融资和广告宣传等有关法律法规,并接受国家金融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和规范。
《通知》说,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某些公司在宣传中,以超出正常的高回报率诱导、吸引公众投资造林,采取城市集资、异地造林,“两头不见面”方式,而资金使用周转期长(一般6年一8年),这种“托管造林”,缺乏全过程监管的有效手段,存在很大风险和隐患。各级林业执纪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力口大监督检查力度,依法严历查处打着“社会招商托管造林”旗号,实质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国家林业局获“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
2004年12月7日,湿地国际7日在北京向中国国家林业局颁发了第一个“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湿地国际首席执行官珍妮·马德维克女士向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颁发了获奖证书。
珍妮·马德维克说,中国政府制定了湿地保护国家行动计划和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并为执行工程规划进行了项目设计,而且启动了湿地保护立法工作。中国国家林业局和相关部门所作出的以上承诺和行动为全球湿地保护工作树立了典范。
周生贤说,经过多方面努力,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353处,21块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隶;保护区总面积达5542万公顷,使40%的天然湿地及33种国家重点珍奇水禽得到了有效保护。
根据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到2030年,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将达到713处,国际重要湿地将达到80处,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湿地恢复工程140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形成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建设体系。
湿地国际成立于1955年,是致力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管理的非盈利性国际组织。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正式加入湿地国际。“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是湿地国际设立的最高奖项,主要颁发给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和其他组织。
我国太空林木花卉育种研究启动
2004年12月23日,我国第十二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的6种树木种子、5个花卉品种培育试验项目,在甘肃省林业厅的主持下,与兰州市林木种苗繁育中心、甘肃省小陇山林科所等4个实施单位正式签订合同,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在生态林、花卉领域进行太空育种研究进入实质性阶段。
这次实验研究的树种有侧柏、沙棘、拧条、刺槐、华山松、白皮松,花卉有以紫斑牡丹为主的5个品种。计划12月底前开封种子,依各自单位所承担的种子试验任务分发和备份太空种子样品。2005年春季,种子试验全面启动。
据专家介绍,太空种子的培育试验,是甘肃省进行太空育种的第一次尝试,试验将对太空种子从种子处理、发芽、芽苗移植到大田移栽的整个苗木培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探讨太空辐射对林木及花卉种子诱发突变的机理及其对种子活力、发芽率、出苗率生产的影响,为太空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第一手技术资料。同时结合生产实际,总结太空种子苗木培育规律、技术要点及相关技术开发,为我国西部地区林木种苗生产提供新的科技成果。
卫星搭载林木、花卉种子苗木培育试验项目由甘肃省林木种苗管理总站主持,甘肃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林业科学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
我国第一所自然保护区学院成立
2004年12月27日,我国第一所自然保护区学院在北京林业大学正式成立。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说,目前,我国有各类保护区199C个,其中由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有1672个,但人才不足已制约各保护区管理水平的提升。北京林业大学成立自然保护区学院,将会有效缓解和解决高素质人才缺乏问题,也将有效地摊动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
国家林业局将把自然保护区学院建设列入国家林业局与教育部共建的优先领域,支持“自然保护区学”重点学科、“自然保护区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标本馆”建设。
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专业性、技术要求高,迫切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专业的硕土和博土还很不足,各保护区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还有一些是来自基层乡(镇)人员,大部分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很难适应。
新成立的自然保护区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学院,组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野生植物资源、湿地、自然遗产、保护经济等6个研究室。近期学院将以培养博土、硕土研究生为主,两年后将增设“湿地学”等4个本科专业。
写“错”改“错”的绿色大书问世
2004年12月,一本由18家出版社联合出版、170多位各界人士参与评点、作者稿酬为零的绿色大书——《错错错——唐锡阳绿色沉思与百家点评》在人们的期待中问世。
作者唐锡阳先生是中国第一代环保活动家,曾创办北京自然博物馆下属的《大自然》杂志,并担任主编。在为《大自然》杂志工作期间,唐先生亲自跑遍了中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详实地记录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初创时期的情状。之后,他又与因采访保护区而相识、相知、相爱并最终结合的美国妻子马霞女土,自费前往全世界7个国家50多个自然保护区,考察当地自然保护的情况。回国后,发奋三年,写出了一部厚重的《环球绿色行》,被人称赞为“百科全书式的绿色经典”,影响了一大批人走上了或坚定了走环保道路。为了培养中国环保活动年轻的血液,唐锡阳还发起了大学生“绿色营”环保活动。
唐先生在全国各地的绿色征途和反思中,强烈地感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犯了“一个历史的、根本的、越来越严重的、迄今尚未认识的大错”,也就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用陆游《钗头凤》中的“错!错!错!”作为书名涵盖了这本书的潜在主题。写出这个“错”字需要勇气;改正这个“错”字更非容易,但这是不可回避的惟一出路。
本书主要的部分即是唐先生近几年的随笔,即“绿色沉思”。为了聚集更多的力量和智慧,2001年,《错错错》初稿编定之后,唐先生又耗费了三年的时间征集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点评,以期本书能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的园圃。
唐锡阳先生的这部书稿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在一次出版界的研讨会上,18家出版社达成共识:联合出版,共同打造精品,这在出版史上堪称奇迹。全书60万字、300多幅图片、四色印刷,售价仅为50元。为了这本书的出版,唐先生自学排版软件,一点点亲自编排这部拥有300多幅图片,800多条点评、格言的大书。因为除了他自己,也许很难有编辑能够恰当地将这些图片、评点编排融入书中;出版社不仅付出了艰辛的工作,而且不牟利润;环保自愿者主动募捐、环保组织解囊相助。这可以说是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它真实地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判断和精神取向。
绿色电影《可可西里》震撼上映
2004年9月17日在宁夏银川进行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年轻导演陆川的新作《可可西里》举办了盛大的首映式。10月1日,《可可西里》开始在全国上映,给国人沉寂已久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电影《可可西里》根据发生在可可西里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但随着欧洲和美洲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羚羊。短短几年间,上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现在大约只残存不到两万只藏羚羊。
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五年多的时间中,野牦牛队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进行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千万年来,可可西里,这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在宁静与和谐中存在着。不知何时,人类的大脚踏了进来,和谐被打破了。当罪恶的枪声在可可西里响起后,宁静就不复存在。贪婪与血腥、保护与再生,构成了当今的可可
《可可西里》正是通过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讲述了人从自然中获得的力量——那种最贴近生命核心、生命根源的力量。
《绿镜头》使人们更加走近自然,珍惜自然
2004年11月,继中国新闻摄影作品系列《红镜头》、《黑镜头》、《白镜头》之后,一本用镜头记录大自然的书——《绿镜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
该书的作者汪永晨,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知名的环保活动家。她于1995年创办了“绿家园志愿者”民间环保群体,并担任了《绿家园之窗》杂志的主编。1999年她获得中国环境最高奖“地球奖”,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使者”。
1993年的青藏高原之行使汪永晨开始走上环保之路。四年前,她拿起照相机,开始有意识地让事实说话,让镜头说话。她以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加上数十万公里的环保考察,造就了这本直指中国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绿镜头”。
从1997年至2003年,汪永晨在我国长江源头、珠穆朗玛峰脚下、贵州草海、四川九寨沟和黄龙、内蒙古草原、高黎贡山、武夷山,以及在芬兰、美国、北极等国家和地区采访、考察和参加会议期间,拍摄了几百幅照片,并为这些照片撰写了沉静质朴而又富有情趣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绿色情结和对地球——人类家园的拳拳之心。
汪永晨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短短十几年甚至几年间所发生的怵目惊心的变化。长江源头曾经是冰川博物馆,到处是高原草甸和网状水系,现在冰川没了,牦牛啃着地皮,砾石滩遍布各处;被人们誉为香格里拉的云南,现在虽然有美丽的高山杜鹃,但还有被砍得只剩下根的大树和埋掉整个村庄的泥石流。一组组强烈对比的摄影作品,既能看到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美,也仿佛能听到生态与环境严重恶化地区风沙的喧嚣;既能看到长江源冰川的壮丽,也能听到江河的呜咽。汪永晨希望通过这些画面和文字,能让读者听到自然与人类各自讲述着的有关自己的故事。”
翻开《绿镜头》的每一个章节,可以得到许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同时又充满现代色彩的关于大自然中的高山峡谷、江河冰川、森林湖泊、野生动物、沙漠荒山的知识和趣闻,从而使我们了解自然,走近自然,亲近自然。
书中大量精美的图片和精彩的文字展现的主要是大自然的昨天,而那些关于人类盲目破坏造成的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忧思和沉重,更可能激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爱”。但愿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汪永晨能实现她的理想——尽量珍惜并保留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它的美丽。
“最后的净土——我们眼中的保护地”图片展在北京等地巡展
2004年11月13日至11月21日,由“自然之友”、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主办的“最后的净土一一我们眼中的保护地”图片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展。
本次展览内容是根据一些学者对我国十几个有代表性的保护地进行多年个案研究的成果、联合社会团体、媒体和环保志愿者奔赴保护地实地拍摄的图片整理而成。75块展板用大量精美的照片和言简意赅的文字,阐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冲突,很多内容触目惊心、令人震撼。展览还通过调查问卷、义卖、专家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普及保护地知识,引起人们对生态与环境的重视。
在我国,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地。自1965年在广东省鼎湖山建立第一个保护地以来,我国已建有各类保护地近3500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6%,保护地在数量上和面积上都具有一定规模。正如“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所言,生物多样化和文化多样化完美结合的、浓缩了民族自然与文化遗产中精华的保护地,是大自然和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保护地的学者沈孝辉先生指出,保护地受损的主要来源有三大块:水电开发、旅游开发和矿产开发。这些开发使得我国的一些重要的保护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付出了高昴的生态成本与社会成本。甚至,在无知和贪婪驱使下的无序开发浪潮中,一些世所罕见的保护地,已被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得满目疮痍。它们被蚕食、毁坏,日趋萎缩、窒息,有的甚至濒于消亡。保护地面临的困境折射出了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
当然,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并非不可破解。“成功的保护地模式”展区展示了和谐共存的持续文明发展之路。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福建武夷山、贵州草海、四川王朗的成功经验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尽管这次展览所显示的只是“冰山之一角”,但失败的典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反思;而成功的范例;则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
该展览制作了两套展板,11月21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结束后,一套前往南京、上海、昆明、成都等全国各地巡展;一套陆续在北京十几所高校开展。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看了这样的展览,、利欲熏心的人们或许能够静下心来,停止对自然野蛮的践踏,让这最后的净土能永恒地存在;我们的心灵也许能够找到一方没有蒙尘的家园,生活在保护地的人民也许永远能够听到流水的欢歌、飞鸟的鸣唱……
绿色厨师“拒烹”签名活动遍及18省市
1996年,一位厨师,扛起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大旗;2004年,一群厨师,高举起新厨艺主义旗帜,在一起宣誓:“珍爱自然,保护环境,净化心灵,净化灶台,拒烹珍稀野生动植物。”这在今年不可不谓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义举。这群不杀生的厨师究竟是现代社会的唐吉诃德还是一群务实的环保主义者?多家媒体的不断报道揭示了他们的“绿色人生”和内心世界。 “绿色厨师”张兴国,国家一级厨师,这位小个子的厨师界传奇人物,10年来一直拒绝烹饪野生动物,先后因此被酒店老板12次“炒鱿鱼”,主动辞职20余次,生活困窘却依然痴心不改。
陈辉,厨艺在湖北襄樊小有名气,因为“拒烹”,被老板炒掉,和相处两年的女友分手,却至今坚守信念。
邹云翔,国家特级厨师,也是因为“拒烹”,被吉林当地酒店集体“封杀”。
越来越多的厨师开始行动起来,加入到这群团体,用自己的双手和意志开创新的饮食文化。正如“绿色厨艺大使”张兴国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在厨艺上有创新,对客人有爱心,对野生动物有良心。
10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继2001年之后在京再次倡导全国厨师拒绝烹饪珍稀动植物。真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全国23万名厨师表示积极响应中国野生动物协会的倡议,并宣誓拒绝烹饪珍稀动植物。
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负责人介绍,到2008年,他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100万厨师签名拒烹珍稀动植物,届时将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从中推选出800名奥运志愿者,免费为国内外奥运健儿、教练员奉献厨艺。截至目前,已征集厨师签名23万人次,“拒烹”签名活动也已发展到18个省、46个地市。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一群志在千里,义薄云天的优秀厨师,我们的饮食文化将会更加健康!
彩棉成为“绿色天然、健康环保”的象征
彩棉的出现、成长和风行,是国际内衣市场上的一场革命。
当保暖已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内衣剩下的就是其最本质的功能:对肌肤的健康呵护!
在传统保暖等功能性内衣经历了纷乱的广告战、概念战、价格战之后,整个行业面临着严峻信任危机。面对各种高科技的说法,消费者无所适从,消费者的观念开始走向理性。众多追求环保、健康的时尚人土已逐渐意识到选购绿色、环保的健康内衣的重要性。彩棉的出现,无疑成为内衣革命的始作俑者。
彩棉,顾名思义,就是彩色棉花,用它做衣服不用染色——这个“逻辑”简单而且令人信服,丝毫用不着人们费劲地理解其背后的“高科技”到底有多高多复杂。而其“绿色天然、健康环保”的特性对于消费者需求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一拍即合。
“顶瓜瓜”和“朵彩”等品牌的出现,是给相对新生的彩棉又一剂强心针。品牌的价值带给人们无比的信心,凭借彩棉产品“绿色天然,健康环保”,生产加工过程无污染,加工废料可回收或自然风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特性对我国纺织出口打破国际市场“绿色壁垒”的意义非常。今年,朵彩与韩国、日本经销商的签约,可谓是正式地将彩棉内衣的火势烧到了国际市场!和对此,上海朵彩董事长鲁晓强曾经说道:“从彩棉技术的成熟、到消费市场的期待加上国家政府对彩棉产业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扶持,彩棉内衣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如果加上一个强势品牌的策划与推进,彩棉内衣不热也不行!”鲁晓强一语破天机,一场由彩棉引发的“内衣革命”从此进入酝酿状态。
故而,2004中国彩棉年和日韩刮起的中国彩棉内衣风足以让我们将彩棉列入盘点!
(责编:曹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