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2015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子课题,主要进行有关品格优势培养的研究。本文为项目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成果,主要阐述了一线教师参与实践研究的过程、操作方法、实践观察结果及反思。文章的主体部分为教学随笔,为致力于参与教育实践研究的一线教师提供参考。通过实践观察,发现品格优势的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但若想使训练效果更持久,还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养成环境。
〔关键词〕优势潜能;自信;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27-04
一、缘起
在多年的求学生涯和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由于现代教学往往以升学为目的,一些不满足升学条件的学生往往直接放弃学业,部分处于满足升学条件边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倍感压力[1]。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一点点丧失。自信心一旦丧失,人的生活品质就会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心理学上“20世纪的困惑”[2]。但是,丢失了的自信该如何找回呢?这样的问题一直萦绕着我,并驱使我开始接触积极心理学。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正准备开展的SEL项目。这些项目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它和现在的很多社会问题(如积极情绪、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自我效能感等)息息相关,在现代的学校教学中也有很广阔的研究前景[3]。终于,我在2015年10月得到了一个共同研究的机会。那是一个有关学生品格优势培养的项目,我欣喜于这样的相遇,让我能够在教学中做些什么来帮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未来。
二、我们的现实状况
之所以说帮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未来,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一批特殊的学生——80%以上是由于普及高中而入学的。中考满分800,学生入学平均成绩300分左右。除了成绩不理想,还普遍存在课堂纪律差(如玩手机、睡觉、说话、走动等)、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严重的还会有顶撞老师、在宿舍喝酒、抽烟、携带违禁物品(催泪弹)、打群架等情况[2]。
但除此之外,学生的才艺非同一般:他们自己创办书法社、跆拳道社、街舞协会、吉他社等,还有直接在校园做买卖的……头脑灵活到你无法将他们与“学困生”几个字联系到一起。他们乐于跟人沟通,但对于学校或班级的集体活动缺乏热情,一身才艺却不敢、不想展示,认为自己在集体场合无法胜任,自我效能感很低。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群很难取得成功,生命的幸福感也不高[3]。
三、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我们的学校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这里是广为人知的革命老区,这里的传统民俗非常完善,无论城乡,孩子从小接受书法教育的不在少数,一些家族技艺更不在话下,所以孩子们几乎从小就多才多艺[4]。
但目前对学校评价的标准以升学率为主[5],所以,学校的教学氛围变得更注重成绩,家长也会对成绩不好的孩子有看法。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求全责备,认为他们应做得更好,所以会放大孩子的缺点,缩小或忽视他们的优点。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或初中出现“成绩问题”,那么,一路走来就会受到很多的冷遇,甚至是打击。到高中后,遇到学习问题就会缺乏自信,产生怯意。这种心理会慢慢辐射,磨灭掉原有的才华对自己的影响,以至于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6]。这除了导致他们消极应对学习,不热衷于集体活动外,还伴随一些习惯性的行为问题(迟到成习惯、被训成习惯等)。
四、解决方法
二战以来,对各种心理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成為心理学界研究的主流。但大量的研究并没有使人变得更加幸福,相反,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大大增加,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7-8]。这不禁让人想到千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郊外的草地上问他的弟子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除掉这些地上的杂草?”他的弟子们有说烧掉的,有说埋掉的,有说铲平的……一年后弟子们发现“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地里种上庄稼。”拿这个故事来类比的话,改掉不良行为的方法就是用良好的行为去替代,去除消极心理的方法就是培养积极心理,让学生的积极品质得以发展。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8]研究总结出了人类的6大美德和24项优势(如表1),被称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核心价值模型。该模型成为我们本次实践研究的主要依据,马丁·塞里格曼所著的《真实的幸福》为本次实践研究的主要参考[9]。
五、品格优势训练的实践研究
我们本次研究样本选取的实验组是我所带的班级,对照组是一个平行班级,两个班级入学平均成绩一致。我们在两个班级同时进行同样的问卷测试,不同的是实验组进行优势潜能培训课程,而对照组不进行类似的培训。优势潜能培训课程在每周一下午的班会课按主题班会的形式举行,连续进行八周。
实验组学生刚进高一时最大特点就是非常自我——对教师的提议充耳不闻,无论是学习还是集体活动。例如:有很多唱歌非常不错的孩子,却不愿意参加学校的合唱队;有舞蹈表演才能的不愿意在班会上表演节目;班级的板报、集体饮用水取送基本都要拖两星期以上才能完成;经常被科任老师投诉等。
2015年10月,接到研究项目,经过学习,我们于2016年2月29日开展了第一次主题班会——优势品格知多少。
我以“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引入,马上就引起了班级学生的共鸣。当我问“为什么父母总要在自己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时,一个学生说希望自己比别人家的孩子好。然后我们就哪些方面好、哪些方面不足进行了归纳。这样,学生初步知道了“什么是优势品格”后,我们提出下一周的主题——发现自己的优势品格(问卷),发现同学的优势品格。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观察,去体会。 2016年3月7日,我们进行了第一次问卷测试,这次测试是在干扰课开始之前。从时间角度讲,学生只是在前一周简单地认识了优势品格,还没来得及细细体会,但是这次的问卷已然让他们兴奋。除去很少接触这种集体形式的问卷调查外,问卷中的问题是感受性的,有行为表述性的,还有自我认知的,这让他们更立体地了解到优势品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稍有遗憾的是,问卷中题目数量过大,我们班的部分学生无法全神贯注地答题到最后。这和他们以往的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值得欣喜的是,有些细心的科任教师在那个周末已经开始感受到学生的变化了。也就是说,学生们的认知已开始影响他们的行为。
2016年3月14日,这一周要进行的主题是“环保时装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公正和领导力”等优秀品质。这期正好赶上高一年级的教学开放周活动,学校要求步调一致,我又不想把干扰课程落下。所以就把学校的“学雷锋”活动月和这次的干扰课结合在一起。
班会开始前四天,我把任务布置给班委会的学生,同时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参考材料。但是直到14号上午,他们还在说不知道怎么弄,准备的材料也没有完整的体系。不得以,我用整个上午的时间来整理活动方案,中午留下一部分同学进行排练。下午第三节班会课开始,学校领导及老师入座后,整个课室就交给了学生们。他们的表演稍显生涩,一些羞涩的孩子说话声音几乎是听不到的。但作为观众的学生们格外安静,看得很认真,对精彩处报以掌声。到环保时装秀环节,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每个小组的活动都很积极,作品展示开始时没人愿意走出来,一段时间后,一些没有被要求展示的孩子也主动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我认为是因其他教师在,他们怕冷场而丢人),每组一份简单的报纸被做成草裙、哈利波特的扫把、火炬、船、手套、帽子……不一而足。孩子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是在平时的教学中难以见到的。
第一次干扰课程结束,虽然没有完全按照预设的课程进行,但是学生依然感受到了合作、自尊等品格,班委会的领导力和公正的品格得以展示,和我们的主题要求一致。这周的班级常规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2016年3月21日,这周的主题是“我欣赏的Ta”,通过大家欣赏的公众人物感受“善良、正直、爱”。所以,在周末的时候,我安排各组组长对他们喜爱的公众人物进行统計,采取把人物头像做成卡片的形式。班会课的时候,由同学抽取人物,投影后讲述该人物的故事。他们选择的人物有政治领袖、歌手、演员、作家、军人、影视人物和卡通人物。因为是自己喜爱的公众人物,大家的兴趣很高,课堂上无论是交流还是聆听,氛围都非常好。以前那种羞涩的状态慢慢消失,大家也很容易接受他们受人爱戴的原因——善良、正直、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了解到不同职业人物的特点和信念的力量。
在这周的时间里,我利用早读的时间跟大家交流一些关于本次班会的内容,表现出任何优势品格的孩子都会受到表扬。有更多的科任教师开始表扬班级学生的精神状态,我也欣喜于这个结果。
2016年3月28日,这周的活动是通过观赏影片《追风筝的孩子》体会感恩和宽恕。在影片之后,我们一起在教室后面制作了“善行树”。树上的每片叶子都是学生亲手贴上的,上面写满了他们要感恩和要原谅的人。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不再扭捏,一些个子高的学生还会主动帮助个子稍矮的同学贴树叶。后来,我发现还有人慢慢往树上补充叶子,我明白,我们的教育没有止于一节班会课。
由于阶段考和清明假期,我们的干扰课程中断了两周,但这两周里,我们依然通过微信等形式持续跟踪。2016年4月18日,我们进行第四次干扰课程——(角色扮演)荒岛求生,训练幽默、希望、热情、创造力和社交智慧等品格。可能是孩子们平时学习就经常出现审题问题,这次部分学生把“自己扮演觉得需要被救的角色”当成“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把“劝说别人让自己离开”当成“让别人离开的理由”……虽然角色扮演稍显混乱,但是孩子们的善良、爱、思辨性、自信展示得很充分。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愿意带给别人希望,热爱生命,愿意创造生活……这让我看到一群“不一样”的孩子,我认为这次的干预课是成功的。
2016年4月25日,第五次干预课——连点成线,用一笔四条线连接平面中九点图中所有的点,训练学生的洞察力和好奇心。在课堂上讲完要求后,我观察到,几乎所有学生都认真地思考尝试过。一些实在想不出来的学生,也会好奇地跟同学讨论、研究。这种状态是我们的课堂上希望见到,而又难得一见的。
2016年5月9日,第六次干预培训——《阿甘正传》,训练勇敢、信念、对美和卓越的欣赏。虽然我觉得有一些优势品格在之前的干预课中有所涉及,但像影片这样系统完整地阐述的不多。所以在五一假期期间,孩子们被要求观看这部影片,在课堂上交流心得。这次的干预课,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最后在我的引导下演变成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克服困难的经历和当时的心理状况”分享会。这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
2016年5月16日,第七次干预培训——时间都去哪儿了,训练自我管理、坚韧和判断力。这次主题班会前,我给学生准备了两个饼状图,一个用于查看当前的时间分配状况,另一个用于重新规划。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我大概看了一遍——多数同学一周内60%~70%的时间是用于睡觉、玩,剩下的时间稍有差别,但用于读书的不多(这个班级的学生几乎没有作业,有作业时,也是全班两三个版本)。重新规划后,有些孩子是看着你在场,不情愿地把读书时间增加一点点。我们的要求是新规划好的时间要坚持下去,但在后来的观察中发现,70%以上的同学坚持了三天,这种结果无疑是让人感到遗憾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生慢慢开朗起来,也表现出一定的“亲师性”。他们看到老师,十米左右都会很开心地打招呼,下课时也会围着老师交流——这是以前不常见的,我认为是学生们在受教育过程中真的成长了。
2016年5月23日,我们进行了最后一次干预课——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信的内容我没有看(我不知道在研究的需要下能不能看,只是觉得应尊重他们的隐私),并且也事先声明过不是写给老师的作文,是写给未来的自己,现在想对未来的自己说的话。后来想想,发信纸的时候直接再发一个信封可能效果更好,那样学生可能会更用心一些。在课堂上能看出来,孩子们是在认真思考的。有的人还给自己画了一幅画……希望他们五年后,都能实现自己今天的期冀。
〔关键词〕优势潜能;自信;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27-04
一、缘起
在多年的求学生涯和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由于现代教学往往以升学为目的,一些不满足升学条件的学生往往直接放弃学业,部分处于满足升学条件边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倍感压力[1]。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一点点丧失。自信心一旦丧失,人的生活品质就会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心理学上“20世纪的困惑”[2]。但是,丢失了的自信该如何找回呢?这样的问题一直萦绕着我,并驱使我开始接触积极心理学。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正准备开展的SEL项目。这些项目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它和现在的很多社会问题(如积极情绪、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自我效能感等)息息相关,在现代的学校教学中也有很广阔的研究前景[3]。终于,我在2015年10月得到了一个共同研究的机会。那是一个有关学生品格优势培养的项目,我欣喜于这样的相遇,让我能够在教学中做些什么来帮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未来。
二、我们的现实状况
之所以说帮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未来,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一批特殊的学生——80%以上是由于普及高中而入学的。中考满分800,学生入学平均成绩300分左右。除了成绩不理想,还普遍存在课堂纪律差(如玩手机、睡觉、说话、走动等)、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严重的还会有顶撞老师、在宿舍喝酒、抽烟、携带违禁物品(催泪弹)、打群架等情况[2]。
但除此之外,学生的才艺非同一般:他们自己创办书法社、跆拳道社、街舞协会、吉他社等,还有直接在校园做买卖的……头脑灵活到你无法将他们与“学困生”几个字联系到一起。他们乐于跟人沟通,但对于学校或班级的集体活动缺乏热情,一身才艺却不敢、不想展示,认为自己在集体场合无法胜任,自我效能感很低。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群很难取得成功,生命的幸福感也不高[3]。
三、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我们的学校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这里是广为人知的革命老区,这里的传统民俗非常完善,无论城乡,孩子从小接受书法教育的不在少数,一些家族技艺更不在话下,所以孩子们几乎从小就多才多艺[4]。
但目前对学校评价的标准以升学率为主[5],所以,学校的教学氛围变得更注重成绩,家长也会对成绩不好的孩子有看法。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求全责备,认为他们应做得更好,所以会放大孩子的缺点,缩小或忽视他们的优点。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或初中出现“成绩问题”,那么,一路走来就会受到很多的冷遇,甚至是打击。到高中后,遇到学习问题就会缺乏自信,产生怯意。这种心理会慢慢辐射,磨灭掉原有的才华对自己的影响,以至于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6]。这除了导致他们消极应对学习,不热衷于集体活动外,还伴随一些习惯性的行为问题(迟到成习惯、被训成习惯等)。
四、解决方法
二战以来,对各种心理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成為心理学界研究的主流。但大量的研究并没有使人变得更加幸福,相反,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大大增加,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7-8]。这不禁让人想到千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郊外的草地上问他的弟子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除掉这些地上的杂草?”他的弟子们有说烧掉的,有说埋掉的,有说铲平的……一年后弟子们发现“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地里种上庄稼。”拿这个故事来类比的话,改掉不良行为的方法就是用良好的行为去替代,去除消极心理的方法就是培养积极心理,让学生的积极品质得以发展。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8]研究总结出了人类的6大美德和24项优势(如表1),被称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核心价值模型。该模型成为我们本次实践研究的主要依据,马丁·塞里格曼所著的《真实的幸福》为本次实践研究的主要参考[9]。
五、品格优势训练的实践研究
我们本次研究样本选取的实验组是我所带的班级,对照组是一个平行班级,两个班级入学平均成绩一致。我们在两个班级同时进行同样的问卷测试,不同的是实验组进行优势潜能培训课程,而对照组不进行类似的培训。优势潜能培训课程在每周一下午的班会课按主题班会的形式举行,连续进行八周。
实验组学生刚进高一时最大特点就是非常自我——对教师的提议充耳不闻,无论是学习还是集体活动。例如:有很多唱歌非常不错的孩子,却不愿意参加学校的合唱队;有舞蹈表演才能的不愿意在班会上表演节目;班级的板报、集体饮用水取送基本都要拖两星期以上才能完成;经常被科任老师投诉等。
2015年10月,接到研究项目,经过学习,我们于2016年2月29日开展了第一次主题班会——优势品格知多少。
我以“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引入,马上就引起了班级学生的共鸣。当我问“为什么父母总要在自己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时,一个学生说希望自己比别人家的孩子好。然后我们就哪些方面好、哪些方面不足进行了归纳。这样,学生初步知道了“什么是优势品格”后,我们提出下一周的主题——发现自己的优势品格(问卷),发现同学的优势品格。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观察,去体会。 2016年3月7日,我们进行了第一次问卷测试,这次测试是在干扰课开始之前。从时间角度讲,学生只是在前一周简单地认识了优势品格,还没来得及细细体会,但是这次的问卷已然让他们兴奋。除去很少接触这种集体形式的问卷调查外,问卷中的问题是感受性的,有行为表述性的,还有自我认知的,这让他们更立体地了解到优势品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稍有遗憾的是,问卷中题目数量过大,我们班的部分学生无法全神贯注地答题到最后。这和他们以往的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值得欣喜的是,有些细心的科任教师在那个周末已经开始感受到学生的变化了。也就是说,学生们的认知已开始影响他们的行为。
2016年3月14日,这一周要进行的主题是“环保时装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公正和领导力”等优秀品质。这期正好赶上高一年级的教学开放周活动,学校要求步调一致,我又不想把干扰课程落下。所以就把学校的“学雷锋”活动月和这次的干扰课结合在一起。
班会开始前四天,我把任务布置给班委会的学生,同时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参考材料。但是直到14号上午,他们还在说不知道怎么弄,准备的材料也没有完整的体系。不得以,我用整个上午的时间来整理活动方案,中午留下一部分同学进行排练。下午第三节班会课开始,学校领导及老师入座后,整个课室就交给了学生们。他们的表演稍显生涩,一些羞涩的孩子说话声音几乎是听不到的。但作为观众的学生们格外安静,看得很认真,对精彩处报以掌声。到环保时装秀环节,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每个小组的活动都很积极,作品展示开始时没人愿意走出来,一段时间后,一些没有被要求展示的孩子也主动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我认为是因其他教师在,他们怕冷场而丢人),每组一份简单的报纸被做成草裙、哈利波特的扫把、火炬、船、手套、帽子……不一而足。孩子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是在平时的教学中难以见到的。
第一次干扰课程结束,虽然没有完全按照预设的课程进行,但是学生依然感受到了合作、自尊等品格,班委会的领导力和公正的品格得以展示,和我们的主题要求一致。这周的班级常规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2016年3月21日,这周的主题是“我欣赏的Ta”,通过大家欣赏的公众人物感受“善良、正直、爱”。所以,在周末的时候,我安排各组组长对他们喜爱的公众人物进行统計,采取把人物头像做成卡片的形式。班会课的时候,由同学抽取人物,投影后讲述该人物的故事。他们选择的人物有政治领袖、歌手、演员、作家、军人、影视人物和卡通人物。因为是自己喜爱的公众人物,大家的兴趣很高,课堂上无论是交流还是聆听,氛围都非常好。以前那种羞涩的状态慢慢消失,大家也很容易接受他们受人爱戴的原因——善良、正直、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了解到不同职业人物的特点和信念的力量。
在这周的时间里,我利用早读的时间跟大家交流一些关于本次班会的内容,表现出任何优势品格的孩子都会受到表扬。有更多的科任教师开始表扬班级学生的精神状态,我也欣喜于这个结果。
2016年3月28日,这周的活动是通过观赏影片《追风筝的孩子》体会感恩和宽恕。在影片之后,我们一起在教室后面制作了“善行树”。树上的每片叶子都是学生亲手贴上的,上面写满了他们要感恩和要原谅的人。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不再扭捏,一些个子高的学生还会主动帮助个子稍矮的同学贴树叶。后来,我发现还有人慢慢往树上补充叶子,我明白,我们的教育没有止于一节班会课。
由于阶段考和清明假期,我们的干扰课程中断了两周,但这两周里,我们依然通过微信等形式持续跟踪。2016年4月18日,我们进行第四次干扰课程——(角色扮演)荒岛求生,训练幽默、希望、热情、创造力和社交智慧等品格。可能是孩子们平时学习就经常出现审题问题,这次部分学生把“自己扮演觉得需要被救的角色”当成“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把“劝说别人让自己离开”当成“让别人离开的理由”……虽然角色扮演稍显混乱,但是孩子们的善良、爱、思辨性、自信展示得很充分。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愿意带给别人希望,热爱生命,愿意创造生活……这让我看到一群“不一样”的孩子,我认为这次的干预课是成功的。
2016年4月25日,第五次干预课——连点成线,用一笔四条线连接平面中九点图中所有的点,训练学生的洞察力和好奇心。在课堂上讲完要求后,我观察到,几乎所有学生都认真地思考尝试过。一些实在想不出来的学生,也会好奇地跟同学讨论、研究。这种状态是我们的课堂上希望见到,而又难得一见的。
2016年5月9日,第六次干预培训——《阿甘正传》,训练勇敢、信念、对美和卓越的欣赏。虽然我觉得有一些优势品格在之前的干预课中有所涉及,但像影片这样系统完整地阐述的不多。所以在五一假期期间,孩子们被要求观看这部影片,在课堂上交流心得。这次的干预课,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最后在我的引导下演变成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克服困难的经历和当时的心理状况”分享会。这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
2016年5月16日,第七次干预培训——时间都去哪儿了,训练自我管理、坚韧和判断力。这次主题班会前,我给学生准备了两个饼状图,一个用于查看当前的时间分配状况,另一个用于重新规划。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我大概看了一遍——多数同学一周内60%~70%的时间是用于睡觉、玩,剩下的时间稍有差别,但用于读书的不多(这个班级的学生几乎没有作业,有作业时,也是全班两三个版本)。重新规划后,有些孩子是看着你在场,不情愿地把读书时间增加一点点。我们的要求是新规划好的时间要坚持下去,但在后来的观察中发现,70%以上的同学坚持了三天,这种结果无疑是让人感到遗憾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生慢慢开朗起来,也表现出一定的“亲师性”。他们看到老师,十米左右都会很开心地打招呼,下课时也会围着老师交流——这是以前不常见的,我认为是学生们在受教育过程中真的成长了。
2016年5月23日,我们进行了最后一次干预课——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信的内容我没有看(我不知道在研究的需要下能不能看,只是觉得应尊重他们的隐私),并且也事先声明过不是写给老师的作文,是写给未来的自己,现在想对未来的自己说的话。后来想想,发信纸的时候直接再发一个信封可能效果更好,那样学生可能会更用心一些。在课堂上能看出来,孩子们是在认真思考的。有的人还给自己画了一幅画……希望他们五年后,都能实现自己今天的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