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5月2日,23岁的吉林财经大学学生辅导员张爽,获得第1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张爽得知自己考上吉林财经大学时,喜悦中的她了解到,自己很多小学同学,因为英语成绩差导致辍学回家务農,便萌生辅导孩子英语的念头。张爽让正在上小学的妹妹:“你去找几个小伙伴来。”妹妹觉得奇怪:“找来做什么?”张爽回答:“让小伙伴来家里,我给他们免费补习英语。”仅仅出门20分钟,妹妹就从村里带来3个小朋友,张爽让他们坐在客厅里,开始教他们英语。
村里人知道张爽在家中给孩子补课,不收取任何费用,于是就都把孩子送来。孩子多起来,从几个变为几十个。平时淘气的孩子,来到她的课堂,都会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听课。每天她除了做家务之外,就是给孩子上课,白天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将自己的知识传授孩子,她感觉到很幸福。
在上课的时候,张爽先教字母、单词,然后教简单对话。讲课的过程中,她会有意穿插很多哲理小故事,或者讲述自己看到的外面的世界,尽力开阔孩子的眼界,让他们知道更多的道理。看着洗耳恭听的孩子,她会趁机引导他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走出山村,到城里读大学,利用知识改变命运。”
接近吉林财经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张爽发起愁来:“我去读书后,村里的几十个孩子怎么办?”面对孩子渴望学习的眼神,经过认真思考,最后在两难之中作出选择,她决定每周五下午返回家乡伊通满族自治县,给河源镇大湾村里的孩子教英语。坐在大学教室里,她总是惦记着家乡的孩子,周五放学后,就坐车往家赶。从长春到伊通,有100多公里,她需要坐3趟车,即使不考虑等车的时间,单程也需要两个小时:从学校到客运站,25分钟;坐高速客车到伊通县城,40分钟;从县城再到大湾村,55分钟。下车之后,她还必须踏着崎岖的土路,辛苦地翻山越岭。有一天,赶上下雨,从学校出发时比较匆忙,她忘记带雨伞,她只能冒雨走路,雨水不停地从头发上淌下来。到家里的时候,她身上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夜里竟然发了高烧。第二天清早,村里的孩子争先恐后地来到家里,尽管她感冒,精疲力竭,不过还是鼓足精神,耐心给孩子上课,不想让他们失望。
张爽的父母都是普通庄稼人,家庭不富裕,她每个月只有400元生活费,从家到学校的往返路费,就要用去200元。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她只好省吃俭用,把每天的伙食费降到6元。在张爽读大二期间,家里养鹿失败,父母再也无力承担她的学费,她只得向学校申请助学贷款,学校才知道她每周回家乡支教的事。经济过分拮据、时间非常紧张的时候,她特别焦虑,准备放弃辅导孩子,以便减少开销,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但到周五她就打消了想法,决心继续做下去。
坐车匆匆返回家乡,看见孩子追求知识的眼神,张爽会有莫名的感动:“我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去城里读书后我的英语与城里孩子的有很大差距,需要好好给乡村孩子补习英语。”面对路途的遥远以及生活的艰辛,她毅然坚持了下来。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酷暑严寒,她从来没有与盼望知识的孩子失约。当知道自己教过的两个学生参加中考,取得英语120分满分的好成绩,顺利考取重点高中时,她喜出望外:“我支教多少年都无所谓,只要孩子有收获,吃再多的苦都值得。”在张爽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她所在的学院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义务支教小分队,轮流前往大湾村支教,接受辅导的中小学生有500多人。
回乡支教占用了张爽很多时间,她的学习成绩却非常优秀。大学毕业后,她不仅考取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而且成为学院辅导员。6年来,她始终坚持每周五、寒暑假回大湾村义务支教。在她的号召下,社会各界为村小捐赠总计将近20万元的教学设备和学习用品。张爽是教育领域的星星之火,已经点燃无数山村孩子的希望。多年支教的经历让她体会到:“只要踏踏实实地付出,哪怕微小的个体,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广泛影响。”
(编辑/张金余 贾培生图)
张爽得知自己考上吉林财经大学时,喜悦中的她了解到,自己很多小学同学,因为英语成绩差导致辍学回家务農,便萌生辅导孩子英语的念头。张爽让正在上小学的妹妹:“你去找几个小伙伴来。”妹妹觉得奇怪:“找来做什么?”张爽回答:“让小伙伴来家里,我给他们免费补习英语。”仅仅出门20分钟,妹妹就从村里带来3个小朋友,张爽让他们坐在客厅里,开始教他们英语。
村里人知道张爽在家中给孩子补课,不收取任何费用,于是就都把孩子送来。孩子多起来,从几个变为几十个。平时淘气的孩子,来到她的课堂,都会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听课。每天她除了做家务之外,就是给孩子上课,白天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将自己的知识传授孩子,她感觉到很幸福。
在上课的时候,张爽先教字母、单词,然后教简单对话。讲课的过程中,她会有意穿插很多哲理小故事,或者讲述自己看到的外面的世界,尽力开阔孩子的眼界,让他们知道更多的道理。看着洗耳恭听的孩子,她会趁机引导他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走出山村,到城里读大学,利用知识改变命运。”
接近吉林财经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张爽发起愁来:“我去读书后,村里的几十个孩子怎么办?”面对孩子渴望学习的眼神,经过认真思考,最后在两难之中作出选择,她决定每周五下午返回家乡伊通满族自治县,给河源镇大湾村里的孩子教英语。坐在大学教室里,她总是惦记着家乡的孩子,周五放学后,就坐车往家赶。从长春到伊通,有100多公里,她需要坐3趟车,即使不考虑等车的时间,单程也需要两个小时:从学校到客运站,25分钟;坐高速客车到伊通县城,40分钟;从县城再到大湾村,55分钟。下车之后,她还必须踏着崎岖的土路,辛苦地翻山越岭。有一天,赶上下雨,从学校出发时比较匆忙,她忘记带雨伞,她只能冒雨走路,雨水不停地从头发上淌下来。到家里的时候,她身上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夜里竟然发了高烧。第二天清早,村里的孩子争先恐后地来到家里,尽管她感冒,精疲力竭,不过还是鼓足精神,耐心给孩子上课,不想让他们失望。
张爽的父母都是普通庄稼人,家庭不富裕,她每个月只有400元生活费,从家到学校的往返路费,就要用去200元。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她只好省吃俭用,把每天的伙食费降到6元。在张爽读大二期间,家里养鹿失败,父母再也无力承担她的学费,她只得向学校申请助学贷款,学校才知道她每周回家乡支教的事。经济过分拮据、时间非常紧张的时候,她特别焦虑,准备放弃辅导孩子,以便减少开销,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但到周五她就打消了想法,决心继续做下去。
坐车匆匆返回家乡,看见孩子追求知识的眼神,张爽会有莫名的感动:“我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去城里读书后我的英语与城里孩子的有很大差距,需要好好给乡村孩子补习英语。”面对路途的遥远以及生活的艰辛,她毅然坚持了下来。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酷暑严寒,她从来没有与盼望知识的孩子失约。当知道自己教过的两个学生参加中考,取得英语120分满分的好成绩,顺利考取重点高中时,她喜出望外:“我支教多少年都无所谓,只要孩子有收获,吃再多的苦都值得。”在张爽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她所在的学院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义务支教小分队,轮流前往大湾村支教,接受辅导的中小学生有500多人。
回乡支教占用了张爽很多时间,她的学习成绩却非常优秀。大学毕业后,她不仅考取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而且成为学院辅导员。6年来,她始终坚持每周五、寒暑假回大湾村义务支教。在她的号召下,社会各界为村小捐赠总计将近20万元的教学设备和学习用品。张爽是教育领域的星星之火,已经点燃无数山村孩子的希望。多年支教的经历让她体会到:“只要踏踏实实地付出,哪怕微小的个体,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广泛影响。”
(编辑/张金余 贾培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