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影是艺术殿堂中的银河,动画是这条银河中新生的一颗闪亮的恒星。纵观各大知名电影节,越来越多的动画影片越居榜首已不足为奇,然而在这个动画的时代里,中国动画又应该何去何从呢?中国动画在20世纪里曾经一度辉煌过,然而在如今这个世界市场中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动画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在外来动画的冲击、挑战下,积极改进自己的动画体系,以及保持中国民族特色,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动画。
1979年中国上映了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火童》结合了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等也延续这一创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将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孙悟空形象;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新导向。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偷东西的驴》等,也都赋予民族风情。
可见中国动画题材多是充满童趣、拟人化动物故事、神仙传说等。动画片是一个充满幻想充满活力的世界。传说故事虽然人们都喜闻乐见,但也不能总是一成不变。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是中国对外发展互相交流的时代,中国动画也需要发展、需要改革,对外交流。
首先在故事情节上、剧本编排上还不够完善,没有创新。例如《宝莲灯》,是取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上没有太多的改动,观众在看影片之前,对于剧情已是十分清楚,试问这样的影片又能吸引多少观众呢?没有创新,就好像一个人失 去了内心,空有一具躯壳。尽管外表再漂亮,却没有新意,观众看完影片后,什么也没得到,心灵是空虚的。整片缺乏力量,描写过于单薄,小沉香的成长过程寥寥几笔,在土地爷的指点下找到孙悟空历经磨难学成武艺,以坚强的信念打败二郎神,情节缺少细节铺垫,且人物的塑造过于脸谱化,坏人坏到底,缺乏性格依据,导致人物平淡,不生动。这需要创作者对艺术感悟力和想像力进行深度开掘。
其次,中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太小,人们对动画还有些偏见,认为动画只适合少儿和幼儿。这种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其实动画与电影、电视剧一样,都是影视作品,只不过体裁不同罢了。它们不应有观众年龄上的偏见。只不过动画可以满足作者的“创作想象”,也能满足观众的“观赏想象”。优秀的动画作品,是老少皆宜的。可在中国,正是因为在观众年龄定位上的误区,导致了现在这样的局面:12岁以上的中国青少年很少有人喜爱国产动画;12岁以下的儿童因为人数、思想、社会影响力方面的限制(被管得太严了),不可能是观众的主体。其实动画最大的市场主要在14-25岁的青少年,这个群体不但思想上较为成熟,有判别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群体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是动画衍生产品的主要市场。这一点对于动画制作的良性循环是极为重要的。现在一提起动画片,我感保证绝大多数40岁以上的人第一个反映就是幼稚,在他们看来,动画只是小孩子的玩意儿。
最后一点,中国动画跟不上潮流,时代是在改变的,现在的人们喜欢时尚、流行、新鲜的东西。做动画应该适应观众,而不是做出动画后去讓观众适应你。如果把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中国神话改成外国的,比如魔幻、魔法等,这样的话观众就会逐渐增多,因为人们想了解外国神话,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生疏的,去看描写自己从没见过的事物的影片总会比看拥有自己不看都能顺畅的背下来的剧情的影片要好,观众看动画或是看电影是要有收获的。现在是市场经济的,如果你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那么谁又会去满足你的票房呢?
很重要的一点,要做好动画,就要富有想象力,创造力,拓展力,这必不可少。所谓想象力是指思维层面上的创新,换句话说就是想新点子的能力!我们总说自己缺乏想象力,墨守成规,照章办事!我觉得不,其实我们的想象力也是非常丰富的!所谓创造力是指当你有一个好的点子,你如何将这个点子变成现实!这是管理学上经常提到的!在动画、漫画中反到被人忽略,当你想到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和想法时,如何去实现它,这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不是说“拿起笔画就可以了!”,如果你不能利用你的创造力去丰富你这个点子,只是一味的傻画,除非你是天才,要不然这样画出来的东西决不能称之为是“好作品”,我们经常感叹有些好的题材被某某浪费了...这就代表着想到了却作不到!根据脚本确定风格,作出详细的分镜,对白,讨论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故事发展节奏……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去明确!而这些工作都要建立在有一个完善的脚本的基础上。
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在对影片故事的构架上、情节的编排上、造型的设计上,角色性格的刻画上等等方面。其实美国的动画创作有许多是借鉴他国的故事原型,进行二次再创作,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狮子王》就是演绎了《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在动画的创作空间上宽容度大,动画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就能吸引大众。同样日本的许多动画创作也借鉴他国的故事人物原型,如《七龙珠》中的孙悟空,完全是日本人的重新创作的形象,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完全是两个角色、可是日本人就根据孙悟空这三个字,创作了一系列的龙珠传奇,而且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同时艺术水准也很高,故事有深度。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设定的故事不在乎时空,而强调“画”中有“话”,用作品去呼唤,呼唤人类对过去的认同与记忆、对未来的保护和探寻。影片能给人以深刻的思索。
美国动画中多是穿插一个爱情故事,是好莱坞式的传统套路。如《狮子王》、《泰山》,似乎这也是主人公成功的一方面。在这样的影片当中主人公都是经历一番磨难,最后修成正果。粘土动画片《小鸡快跑》俨然是一个成人世界的寓言故事,无辜弱小的小鸡被宰杀,于是它们奋起反抗为赢得自由而抗争。一个动画版的集中营故事,这样的动画展现可以说不仅是给孩子看的;动画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大胆的想像,大胆的创作。1988年的上映的动画与真人结合的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就是具有非凡的想像力的杰作,它讲述了一个现代童话,以“瑰丽、奇幻的色彩和异想天开的艺术想像力,不仅使孩子们十分着迷,许多成人也被它吸引而津津乐道”。动画的创作需要创作者拥有丰富的想像力。美国动画以它的幽默滑稽,还有他的立体性思维取胜。美国日本动画体现在动画上的思维创造,是值得借鉴学习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和快速,世界各国文艺的交流都是十分广泛和便捷的。人们每天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从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欣赏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人们需要新鲜的,富有刺激性、创造性的东西。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动画片也必然紧密关注人们的所思所想。
中国的动画片创作要跟上世界动画轨迹就必须更新创作理念。在世界动画领域的发展中,特别是在国外影片的影响下,观众的欣赏口味也日益复杂,中国的动画创作者更肩负重任,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观众所喜爱的作品。中国的动画不仅要赢得国内的观众,更要再造辉煌、再次走向世界。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当今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新的世纪,让我们展望中国动画的灿烂的未来!
1979年中国上映了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火童》结合了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等也延续这一创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将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孙悟空形象;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新导向。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偷东西的驴》等,也都赋予民族风情。
可见中国动画题材多是充满童趣、拟人化动物故事、神仙传说等。动画片是一个充满幻想充满活力的世界。传说故事虽然人们都喜闻乐见,但也不能总是一成不变。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是中国对外发展互相交流的时代,中国动画也需要发展、需要改革,对外交流。
首先在故事情节上、剧本编排上还不够完善,没有创新。例如《宝莲灯》,是取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上没有太多的改动,观众在看影片之前,对于剧情已是十分清楚,试问这样的影片又能吸引多少观众呢?没有创新,就好像一个人失 去了内心,空有一具躯壳。尽管外表再漂亮,却没有新意,观众看完影片后,什么也没得到,心灵是空虚的。整片缺乏力量,描写过于单薄,小沉香的成长过程寥寥几笔,在土地爷的指点下找到孙悟空历经磨难学成武艺,以坚强的信念打败二郎神,情节缺少细节铺垫,且人物的塑造过于脸谱化,坏人坏到底,缺乏性格依据,导致人物平淡,不生动。这需要创作者对艺术感悟力和想像力进行深度开掘。
其次,中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太小,人们对动画还有些偏见,认为动画只适合少儿和幼儿。这种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其实动画与电影、电视剧一样,都是影视作品,只不过体裁不同罢了。它们不应有观众年龄上的偏见。只不过动画可以满足作者的“创作想象”,也能满足观众的“观赏想象”。优秀的动画作品,是老少皆宜的。可在中国,正是因为在观众年龄定位上的误区,导致了现在这样的局面:12岁以上的中国青少年很少有人喜爱国产动画;12岁以下的儿童因为人数、思想、社会影响力方面的限制(被管得太严了),不可能是观众的主体。其实动画最大的市场主要在14-25岁的青少年,这个群体不但思想上较为成熟,有判别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群体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是动画衍生产品的主要市场。这一点对于动画制作的良性循环是极为重要的。现在一提起动画片,我感保证绝大多数40岁以上的人第一个反映就是幼稚,在他们看来,动画只是小孩子的玩意儿。
最后一点,中国动画跟不上潮流,时代是在改变的,现在的人们喜欢时尚、流行、新鲜的东西。做动画应该适应观众,而不是做出动画后去讓观众适应你。如果把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中国神话改成外国的,比如魔幻、魔法等,这样的话观众就会逐渐增多,因为人们想了解外国神话,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生疏的,去看描写自己从没见过的事物的影片总会比看拥有自己不看都能顺畅的背下来的剧情的影片要好,观众看动画或是看电影是要有收获的。现在是市场经济的,如果你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那么谁又会去满足你的票房呢?
很重要的一点,要做好动画,就要富有想象力,创造力,拓展力,这必不可少。所谓想象力是指思维层面上的创新,换句话说就是想新点子的能力!我们总说自己缺乏想象力,墨守成规,照章办事!我觉得不,其实我们的想象力也是非常丰富的!所谓创造力是指当你有一个好的点子,你如何将这个点子变成现实!这是管理学上经常提到的!在动画、漫画中反到被人忽略,当你想到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和想法时,如何去实现它,这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不是说“拿起笔画就可以了!”,如果你不能利用你的创造力去丰富你这个点子,只是一味的傻画,除非你是天才,要不然这样画出来的东西决不能称之为是“好作品”,我们经常感叹有些好的题材被某某浪费了...这就代表着想到了却作不到!根据脚本确定风格,作出详细的分镜,对白,讨论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故事发展节奏……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去明确!而这些工作都要建立在有一个完善的脚本的基础上。
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在对影片故事的构架上、情节的编排上、造型的设计上,角色性格的刻画上等等方面。其实美国的动画创作有许多是借鉴他国的故事原型,进行二次再创作,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狮子王》就是演绎了《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在动画的创作空间上宽容度大,动画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就能吸引大众。同样日本的许多动画创作也借鉴他国的故事人物原型,如《七龙珠》中的孙悟空,完全是日本人的重新创作的形象,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完全是两个角色、可是日本人就根据孙悟空这三个字,创作了一系列的龙珠传奇,而且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同时艺术水准也很高,故事有深度。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设定的故事不在乎时空,而强调“画”中有“话”,用作品去呼唤,呼唤人类对过去的认同与记忆、对未来的保护和探寻。影片能给人以深刻的思索。
美国动画中多是穿插一个爱情故事,是好莱坞式的传统套路。如《狮子王》、《泰山》,似乎这也是主人公成功的一方面。在这样的影片当中主人公都是经历一番磨难,最后修成正果。粘土动画片《小鸡快跑》俨然是一个成人世界的寓言故事,无辜弱小的小鸡被宰杀,于是它们奋起反抗为赢得自由而抗争。一个动画版的集中营故事,这样的动画展现可以说不仅是给孩子看的;动画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大胆的想像,大胆的创作。1988年的上映的动画与真人结合的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就是具有非凡的想像力的杰作,它讲述了一个现代童话,以“瑰丽、奇幻的色彩和异想天开的艺术想像力,不仅使孩子们十分着迷,许多成人也被它吸引而津津乐道”。动画的创作需要创作者拥有丰富的想像力。美国动画以它的幽默滑稽,还有他的立体性思维取胜。美国日本动画体现在动画上的思维创造,是值得借鉴学习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和快速,世界各国文艺的交流都是十分广泛和便捷的。人们每天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从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欣赏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人们需要新鲜的,富有刺激性、创造性的东西。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动画片也必然紧密关注人们的所思所想。
中国的动画片创作要跟上世界动画轨迹就必须更新创作理念。在世界动画领域的发展中,特别是在国外影片的影响下,观众的欣赏口味也日益复杂,中国的动画创作者更肩负重任,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观众所喜爱的作品。中国的动画不仅要赢得国内的观众,更要再造辉煌、再次走向世界。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当今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新的世纪,让我们展望中国动画的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