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肌间隙的解剖学定位与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经腰大肌间隙行腰丛阻滞麻醉的效果,本文利用成人尸与童尸共40具,正常腰椎平片25张,对与腰大肌间隙定位有关的骶棘肌外侧缘、腰大肌外侧缘距后正中线间的距离,以及L4横突的体表投影及其与腰丛神经根的关系进行了观察与测量。根据上述各项测量结果,分别在L4横突上、下缘各确定了一个腰大肌间隙的定位穿剌点,经临床70例下肢手术应用,麻醉效果满意。此外,本文还就与麻醉效果有关的穿剌针粗细、麻药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雄家兔36只分两组,各18只。一组(对照组)进行失血性休克(血压在40~50毫米汞柱,持续3小时),另一组在失血性休克后用东莨菪硷麻醉;用光镜及电镜观察肾组织。对照组的肾小球及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均闭缩,近曲小管上皮表面微绒毛脱落,上皮细胞内线粒体膨大,线粒体嵴排列紊乱乃至消失,膜结构模糊;而在东莨菪硷麻醉组的肾小球及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近曲小管上皮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均接近正常形态。著者对
期刊
本文报告36只健康犬、20例心脏病人全麻后体外转流(CPB)采用多次剂量灌注法保护心肌的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和电镜检查的结果与讨论。研究结果提示病理心脏有线粒体、溶酶体和糖原颗粒大量增加等代偿性表现,其能量生成和储备均较正常为高,在良好的心肌保护下可获得较正常心脏更长的安全缺血时间;病理心脏给心肌保护带来的不利因素可采用多次剂量灌注法有效地降低心肌组织代谢率、避免酸中毒、保护酶体膜克服之。
期刊
本文用麻醉狗9条,自左颈总动脉逆行插管至左心室测压,经模拟计算装置,同步记录IECG, dp/dt,(dp/dt)/P(Vpm)及LVP。分别经静脉注射东莨菪硷2—30毫克/公斤,共13次,发现dp/dt、Vpm、MAP及LVSP在1分钟开始下降,5分钟下降最著,10分钟开始回升,60分钟恢复。指标改变程度与剂量有一定关系。同时对失血性休克模型也作上述实验,其结果相似。实验表明,大剂量东莨菪硷对狗
期刊
期刊
据我院1981年1~5月施行128例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资料,对术后早期拔管提出初步看法。临床资料表明:心功能Ⅰ~Ⅱ级与Ⅲ~Ⅳ级,早期拔管率分别为78.22%、32.00%;体外循环<1小时与>1小时,早期拔管率分别为78.10%、23.81%(P值均<0.01)。说明心功能状况及体外循环时间均影响早期拔管。笔者认为,心脏直视手术后是否需要呼吸支持,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必须综合考虑:(1)术前心肺功能
期刊
期刊
在全麻下施行血管瘤结扎术、嗜铬细胞瘤和鼻咽纤维瘤切除术的40例病人,应用0.01%硝酸甘油静脉滴注行控制性降压。根据心率、血压、心电图和收缩时间间期(STI)的连续观察,85%的病人取得较满意的降压效果。此药没有毒性,付作用少,应用方便,容易调节和逆转,降压比较平稳,同时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肌缺血,特别适合于合并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老年高血压施行手术时作控制性降压的病人。
期刊
自1980年2月至1982年11月在全麻手术中采用血氧仪(SM361)监测了151例的经皮氧分压,简称TcPO2。本文介绍了监测方法、结果以及TcPO2与PaO2数值的对比。本组病例TcPO2的变化与心肺功能、血容量状态、血压变化及组织供氧状态有密切相关。TcPO2可早期显示病人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尤其是外周血流量的变化。吸入不同氧浓度的气体或应用呼吸器时可连续显示肺部换气功能、呼吸道阻力及PaO2
期刊
本文以国产色谱技术,测定肺肺泡气或动脉血内氟烷浓度。从动物实验(兔5只)及临床资料(胸外病人45例)测试静吸复合全麻期间各药对氟烷浓度影响。发现静滴1.6mg/ml利多卡因混合液时吸气和肺泡气内氟烷浓度与对照相比减少不显著,静滴10mg/ml普鲁卡因混合液或滴注芬太尼时,则吸气内和肺泡气内氟烷浓度要比利多卡因混合时为低,有统计学意义。动物实验测定动脉血氟烷浓度,结果证实了临床上气样的测定,两者所说
期刊
我院24年间施行胸腔内手术应用双腔管3,579例次。所遇意外和并发症128例,分为五大类:插管损伤、导管意外、导管位置不当、导管弹入术侧肺内或脱出气管内及动脉血氧降低。本文分别对其产生原因、表现、判断、预防和处理进行分析和讨论。强调术前应仔细分析病情、胸片及气管镜检查结果,掌握插管指征和导管质量,操作应细致、轻柔。插管后应经严格鉴定导管位置无误并妥为固定、防止术中滑脱。术中加强呼吸管理,提高吸氧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