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富:以文养文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ul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有人把收藏当作兴趣,有人把收藏当作财富,而澳门文化艺术学会会长赵维富先生,则把收藏当作文化,当作艺术的传承。
  他对待收藏之物,乃于偶尔把玩中,藉以获得片刻清娱;或于随手抚弄中,以赏其妙音,由此顿悟人生价值。他收藏的本心,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发展。
  收藏的人都有故事,而赵维富先生用岁月的收藏,写下了“以文养文”和艺术水乳交融的故事……
  
  岁月收藏庆盛世
  
  2009年,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举国同庆。只不过,对于澳门人而言,2009年,亦是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喜庆之年,理当双庆。因此,澳门各个社团纷纷举办庆典,而其中,以赵维富先生为代表的澳门文化艺术学会,则别开生面地先后举办两场艺术展览,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中,预祝双庆。
  首场举行的“第十二届新春陶瓷书画文玩展”,展出会员藏品达二百多件,包括名家字画、古代玉器、象牙、木雕、百年前的妈阁庙旧照片、明清陶瓷、石湾公仔及鼻烟壶等,颇具观赏性。而随后举行的“第十二届澳门文化艺术学会会员艺术作品展”,参展作者六十五人,包括广州、深圳、斗门、台湾、香港、澳门本土及美国的艺术家,展出作品有书法、国画、水彩、油画、陶塑、木雕、摄影、著作书籍等,品类多样。
  其中,作为会长的赵维富先生,欣然将自己的一部分珍贵的藏品毫无保留地展示于众,不仅让大家在鉴赏中,分享到其中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更是让自己的藏品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发挥了最大的社会效应。
  赵维富先生从小便痴迷于收藏。收藏于他,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喜好,尽管当时年纪不大,但却已经具备了敏锐的收藏意识,看到好的字画,已经忍不住有见猎心喜之感:倘若买了回去,则不仅可以时时把玩,更可以从中汲取艺术之精华。因此,从十来岁开始,赵维富先生已经开始收藏一些字画和一些“旧东西”。
  他言:“我的藏品中,以书画居多,皆因我喜欢收藏以前澳门的书法字画。我也有到内地,看到有好的,也忍不住就会买下来。其实这个不是好玩的,但是我自己喜欢,没办法。”虽然大部分人收藏是为了投资,但赵维富先生收藏,却的确是因为兴趣所在,对于他而言,收藏可能是生命旅程中的美好记忆,正因为与保值、升值无关,所以收藏的乐趣更纯粹。
  只不过,在收藏的过程中,赵维富先生收藏的目的,随着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也由纯粹的兴趣,参杂了对艺术的独特感情。众所周知,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够陶冶性情,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水平,更可以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有心人还常常能够从中感受出作品所传递和记载着的时代精神与文化信息。
  赵维富先生显然就是这个有心人,在不断的收藏过程中,显而易见的不仅是愈来愈丰富的藏品,且不说那些字画、古玩堆满了箱子,摆满了柜子,装满了屋子,水涨船高的还有他那越来越令人信服的收藏水平,以及取之于藏品中的知识。
  “收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多学一点东西。”赵维富先生如是说。过往的岁月中,虽然收藏贯穿了赵维富先生的生活主题,但其中一个不变的旋律,却是学习。或是于偶尔把玩中,藉以获得片刻清娱;或于随手抚弄中,以赏其妙音;又或于真假藏品的辨析中,以长真知灼见,但无不由此令他顿悟人生价值,令他感悟到艺术的浩瀚与博大,文化的源远流长,更令他增长了促进澳门文化艺术的决心。
  因此,在2009年这个“双庆”之年,已经服务于澳门文化艺术学会数届之久的赵维富先生,不仅发起了两场艺术展览,更是组织会员们编写了以“海国红霞”为主题的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藏品作品集。在这个藏品作品集中,赵维富先生选录了自己藏品之中杨福音先生于1983年所作《驱鬼图》,陶剑秋先生于1946年所作《七言篆联》,林近、余君慧二位于2002年合作之《桃花鸜鹆图》,戒闻大师于1975年所作之《迦叶尊者》,这些藏品在市面上的价值,无不令人动容。
  然而,赵维富先生却将其目的,寄望于“红霞”,希望澳门的文化艺术,能够像朝阳一样,徐徐升起,欣欣向荣。
  
  义捐明清贸易瓷
  
  以收藏促进澳门文化艺术,对于赵维富先生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两场展览的努力,很早以前,他在收藏界的故事,就已经广为人知。
  在此之前,设于大炮台气象台原址,共耗资一亿两千万兴建的澳门博物馆决定设立专柜,陈列和展出赵维富先生、邓贵文先生、梁教智先生、潘国雄先生、许永秀先生五位陶瓷藏家在龙嵩街一个建筑地盘挖掘的明清贸易瓷器制品三千件。澳门博物馆方面称,赵维富先生等人捐赠的瓷品,是澳门十分重要的文物。
  首先发现这批古瓷的是赵维富先生,在1995年7月的一天,他在经过一个正在清土的建筑工地时,发现泥土中夹杂着一些陶瓷碎片,收藏意识敏锐的赵维富先生留上了心,遂约几位同好一起研究发掘。结果,他们从清土的机器前,抢救下了数以百斤大小不一的明清瓷片。这些瓷器,均为明清贸易瓷器,其中一些更有底款,价值极高,更有一件底款“天启五年承造”的凤纹瓷片,得到专家们的垂青。
  这批瓷器的发现,无疑成为澳门曾在中西贸易中担任中介角色的重要物质证据之一。而赵维富先生等人无私地公诸同好,将瓷器捐给博物馆,固然与他们心繋澳门文化的责任心密不可分,但作为最先发现瓷器的赵维富先生,倘若没有丰富的收藏知识,敏锐的收藏眼光,又怎么可能从清土的建筑中抢救下如此重要的文物。
  然而,这种收藏的水平,却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赵维富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结果。
  正如赵维富先生所说,收藏不是好玩的。最初因经济所限,许多东西都不敢问津,而且收藏的东西,如果保存不当,没有一个安全良好的保管收藏环境,不幸被鼠咬、虫蛀或者发霉,藏品少则价值上大打折扣,重则由此报废,损失惨重,成为历史的罪人。
  然而,从收藏之初的经济所限,到收藏的字画或者古玩价值越来越高,藏品越来越丰富,赵维富先生却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收藏之路。皆因他收藏,不是想要将之据为己有,而又懂得灵活变通,肯将一些藏品卖出去,然后换回更好的藏品,如此一来,不仅收藏的能力提高,收藏的东西也并非再是一成不变。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以文养文的收藏道路,只是这条路上,没有赤裸裸的铜臭味,没有充斥于艺术中的利益纠缠,有的只是对于艺术的渴望,和对于澳门本土艺术无形中升起的责任。
  
  文房四宝促艺术
  
  因为兴趣而成就收藏,因为收藏而成就艺术,赵维富先生已经从收藏中走出来,成为澳门本土的一个艺术家。
  赵维富先生1949年生于广东斗门,7岁移居澳门。或许收藏与艺术本就并肩而生,他自幼对艺术也颇为爱好,在年幼时已受到谭弼老师美术的启蒙,而在1975年,就进入理论美术学院随李论老师学习素描、油画、书法及装裱。1978年入赤瓦堂美术学苑随赵伟夫老师深造水彩、油画,同年,于澳门摄影学会摄影研究班毕业,获最佳学员奖。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谭智生、杜连玉、郭士、关万里、林近、甘长龄、甘恒、孙锡昆、朱锵、周云、谭允猷、冯戒闻、招文峰、余君慧、潘筱瑛诸师长游学,深受熏陶,获益良多。
  在拜师学艺上花费不少功夫,赵维富先生已然自成一艺,不仅精于油画和水彩,也精于书法,而书法尤其工于狂草,行起笔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胸有丘壑而笔下自有神韵。或许因为艺术之书画两成,赵维富先生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竟然有过许多笔名,譬如赵丕显、阿维、为肖、夏语冰,但无不为人所关注。作品被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基金会、澳门教科文中心、澳门大学、澳门高等校际学院、葡萄牙驻港澳领事馆、胶东民族画院等机构及私人收藏。2005年,赵维富先生更荣获“21世纪中华艺术明星杯金奖”。
  1982年,赵维富先生已经意识到需要为澳门这块艺术土壤做点什么,于是,和友人一起,合作开办了艺之轩美术用品专门店。因为当时,在澳门几乎就没有专门卖美术用品的店铺,而对于爱好艺术的人来说,专程跑到香港或者广州等地去买,实际上也是很困难,影响到了艺术创作。赵维富先生从最基本的开始做起,希望为澳门的艺术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然而,随着对艺术的理解日益深刻,自身艺术水平的日益大成,赵维富先生意识到,仅仅如此作,尚不足以解决澳门艺术氛围越来越不浓的问题。澳门的文化艺术,东西交汇,也曾经一度辉煌过,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他开始走入社团,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澳门作为一个社团社会,但是澳门的文化艺术界的社团组织,赵维富先生却几乎参与,他本身就担任多家社团要职,而没有参与职务的社团,如若有需要帮忙,他一定亦是义不容辞。而作为澳门文化艺术学会会长,自继任以来,他延续着一年两次艺术展览的传统。这些艺术展览,至今坚持开办不同形式的书画艺术展及收藏品展,从而促进会员与澳门乃至邻近地区书画界的交流与合作。更重要的是,展出的作品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丰富,书法作品与绘画作品各呈风姿,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切磋交流的场所,搭建了一个文化的平台,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对于增强艺术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前不久,赵维富先生在北京参加一个美术界的画展,更亲见澳门艺术家梁晚年大师为人民大会堂献上“滴翠盈银”大型妈祖翡翠玉雕的捐赠仪式,心中倍感兴奋。其实,赵维富先生经常前往内地交流,遇有展览也决不肯错过,更由此认识到澳门与内地艺术之间的差距。澳门定位为旅游产业,以赌业为龙头,自然缺失了一份文化气息。在澳门本土的艺术文化推广上,赵维富先生自觉任重而道远,作为澳门本土艺术家,有责任去将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小孩子从小接受艺术的教育和熏陶,甚至让外国人,也懂得欣赏中国的艺术。
  曾经,澳门基金会计划为赵维富先生举办一个个人的艺术展览,但赵维富先生婉拒了。虽然基金会是一番好意,但他自觉一来没有准备,太过仓促,二来没有新的作品。但对于艺术的执着,却让他有一个努力的方向——他会做出一个真正精彩的个人展览,作为献给澳门艺术土壤的一份礼物!
  
  【人物简介】
  赵维富先生,黄杨书屋主理,澳门文化艺术学会会长。现担任澳门斗门文化艺术协会会长、澳门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会长、澳门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澳门当代艺术学会副会长、澳门会展旅游文化业学会副会长、澳门书画社理事长、赏心堂(澳门)书画会理事长、澳门斗门同乡会秘书长、澳门桃李艺术协会名誉会长、澳门美学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珠海市德艺门文化工作室艺术顾问、斗门美术书法协会顾问、胶州民族画院院士顾问、中西创新学院总务、全国书画等级考核委员会澳门特别行政区办公室委员等社会职务。
其他文献
茶树生绿蕊,王侯溢甘津,  白云绕杯皿,水色泛玉莹,  清饮满口香,赞言一身轻。   —— 题赠白水清先生    绿茶,可以收藏春天吗?当然。瓜果菜蔬因时而异,绿茶却可以四季常饮,沏上一杯便是满目春色;什么茶可以珍藏人生和历史呢?普洱。不信,品上一杯百年藏品,苦涩的晚清历史便如记忆般被唤醒,转瞬间,化为革命胜利后的甘甜,历史走近了现代。因此,在琳琅满目的茶品中,普洱是惟一可以记录历史,反映人生的载
期刊
与牧羊犬的驱赶不同,领头羊对羊群的领导,是靠道德信任、领袖魅力,而使得羊群心甘情愿、充满信任地追随——在现实的各行各业中,都会涌出这样的“领头羊”,区国泉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一位。  单单是引进国际化的停车场管理专业,将香港的停车场这样一个向来不受重视的行业,打造成为一个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行业,他就堪称行业领跑人;而在其后,他一改保龄球行业多年来的积弊,使之健康化、时尚化,挽救了这个濒临被淘汰的
期刊
  
期刊
中国经济领域“双百”榜在京揭晓   12月20日,第二届中国经济百人榜、中国品牌百强榜暨第四届“人民社会责任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揭晓。  当天,被称为中国经济领域“双百”榜的“共和国60年经济盛典系列评选”共揭幕了“共和国60年影响中国经济60人”、“共和国60年最具影响力品牌60强”及2009年度人民社会责任奖等11个奖项。包括成思危、马万祺、厉以宁、经叔平、林毅夫、袁隆平、吴仁宝、严俊昌、
期刊
资本是一条河流。有险滩,有急流;有高低,有起伏。只有顺着河流的走势,或许才能够把握住前方的走向,是转弯,还是急进——对于投资界的“中国通”尹满华先生来说,这个方向,就是政策。  多年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尹满华先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投资和经营风格。本着“顺策而行”的投资、经营理念,尹满华先生屡次成功预测政策风向,洞悉先机,也因而创下了许多个“第一”和傲人的成就:于2004年首创亚洲区内中国首批A股基金,
期刊
三年前,在环境秀美辽阔的广西平原,在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却未能完全开发的河池大地上,有一个人在深情凝望。他在惊叹于祖国的这一片大好河山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经济状况感到担忧。在不断地寻找、挖掘、开发市场潜力的过程中,他更感受到创企立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值得坚守的执着精神。    他,就是陈龙辉先生——广西德胜环球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菱柏集团亚太区总裁。  作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在国外高等学府进
期刊
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一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而在有着多元美食文化的澳门,纵横厨艺界近50载的黄伟倍先生,无疑是将澳门饮食文化推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黄伟倍先生是澳门中厨协会会长、澳门饮食业联合商会副理事长,他一直致力于推广澳门的饮食文化,成为澳门饮食文化的推广大使。    为澳门饮食放异彩    大江流日月,岁月代古今。从遥远古代
期刊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安下心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实在是很不容易的,更何况象音乐艺术本来就是一项很高尚但却很艰辛的艺术创作。但本文的主人公——陈能济先生四十多年中,辗转于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却一直坚守在音乐殿堂中,无论面临怎样的环境,他始终不改音乐赤子的本色,在五线谱与指挥棒中寄托着那作为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激情和思想,实属难能可贵!    在陈能济先生看来,音乐艺术的发展路程就是自己对人生的认识过
期刊
一直以来,爱国都是一个深厚的话题。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志士,对此吟诵千古,也因此成就了多少传世绝唱。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壮,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再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私无畏。铿锵誓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奋斗在爱国之途中。    而作为专业人士,王志强先生同样以自身的行动诠释了满腔爱国浓情。在律师岗位上,他尽职尽责,为维护社会公正
期刊
在中华文化中,名士者,或懿行贞绝,道德通明;或慈心仁厚,长者风范;或志存高远,识见非凡;或侠肝义胆,风骨凛然;或才情兼备,倜傥风流。    如此,雷添良先生则实属名士也。在业界,他是一位知名的专业人士,是四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罗兵咸永道(内地称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他志存高远,识见非凡,更是才情兼备,在推动内地会计专业发展,加强中外企业的合作,促进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贡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