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煎中药最关键的是能否最大限度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煎成中药汤剂,达到最佳的临床药效。中国历代名医都对中药的煎药法非常重视。李时珍对于煎药和服用中药,有这样说法:“若发汗药,必用急火,热服。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温服。补中药,宜慢火,温服。阴寒急病,亦宜紧火急煎服之。”可见,不同中药或者同一方剂中不同药味煎煮方法、火候、时间各有不同,临床疗效也会随之不同。
现在人们一般采用传统的砂锅煎药或由医院和药店的煎药机煎药两种方式。
〓砂锅煎药〓
优点:一般采用传统的砂锅,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导热均匀,且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能够保证药物疗效,不会产生毒副作用。
1.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一般情况下,先用武火将药液烧至沸腾,再改用文火慢慢煎熬。煎煮时间的长短及次数根据药性的不同而确定:滋补药一般采用文火,头煎30分钟,二次煎20分钟。解表药一般采用武火快煎,使药物保持易散作用。我院刘亚娴临床用银翘散处方治疗发热,经实验及临床应用证实,发挥银翘散作用的关键是煎煮时间3~6分钟,解热效果最好。实践证明,不同的煎煮火候会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率,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2.中药品种繁多,砂锅熬药一般可根据药性选择适宜的方法。如矿物类药物应先煎,挥发性、芳香性药物应后下,胶质类药物应烊化,毛茸、粘稠性、粉末类药物应包煎,贵重药物应另煎等等,都是传统煎药法中提高药物有效性的方法。
缺点:一是砂锅煎药由于砂锅内壁粗糙、空隙纹理多,容易吸附各种药物成分造成串味。二是煎煮过程一般需要专人看管,经常搅拌,容易出现药液溢出、烧糊、砂锅裂缝等现象。三是砂锅容量小,只能每剂单煎比较麻烦,且携带、服用不方便。
〓煎药机煎药〓
传统中药存在煎药麻烦、携带不便等缺点。因此,简便易行、方便快捷的中药煎药机应运而生。
优点:一般采用优质不锈钢为容器内壁,传热性及化学性质稳定;可自动化控制,可定时、定温,能自动停止,避免了药液溢出或糊焦现象;高温高压,可缩短煎药时间,有灭菌作用;可以批量煎制,自动分剂量包装,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患者携带及服用。
缺点:煎煮机煎药受热时间长,对有特殊要求的“先煎”、“后下”等矿物性药物和含挥发性成分、易受热分解的药物降低了药效,同时由于煎药机一般只煎一次,使某些矿物质药物有效成分难以充分煎出。
〓比较和选择〓
煎药机煎药使服用中药汤剂变得简便易行、方便快捷,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模式,也改变了许多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对服用中药汤剂的抵触情绪,使广大患者更乐于接受中医中药的治疗。但煎药机千篇一律的煎煮模式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中药的药效。
而传统的砂锅煎药,由于容器成本低、火候可控、可重复煎制、能满足各种特殊药物的要求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目前仍为大多数患者首选。近些年市场上出现的电紫砂药壶,对传统砂锅的一些缺点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不失为钟情于传统砂锅煎药的患者的另一个选择。
广大患者服用中药首先要确保用药安全和药物临床疗效,其次才是煎煮、服用方便。患者应根据自身疾病情况,结合中药药性和药剂的组成,选择适合自己的合理煎药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疗疾的效果,才是治病根本。
天气逐渐由凉转寒,冬季进补成为了很多人热衷的话题。其实,针灸有着食补不能比拟的优势,很多冬季爱犯的老毛病,如形寒肢冷、退行性关节炎、脾虚泄泻、老慢支、失眠、痛经、哮喘……等疑难杂症,从中医辨证分型来说,多属于虚寒症候,冬季则是一个调理的好时机。所谓“寒者热之”,采用温针灸、艾灸等温热疗法,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调整人体的内分泌,增强血液循环,提高抗病能力,改善气滞血瘀、代谢不畅导致的亚健康状况。
温针灸的由来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在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此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的患者,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疾病实例
治疗肩周炎:可取阿是穴、肩髃、肩贞、肩前、肩髎、曲池等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后提、插、捻、转,得气后把预先准备好的2厘米长的艾团插到针尾上,距离以不灼伤皮肤为度,使艾团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到穴位上,待艾团烧完熄灭冷却后起针。每次灸15分钟左右,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日。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穴取突出节段及上下节段之夹脊穴、委中;配穴取环跳穴、秩边、承山、足三里、太冲、肾俞、大肠俞、膀胱俞、风市、中渎、阳陵泉,绝骨等针刺得气后,针柄装上2.5厘米长的艾条,连续灸3壮起针后,按压针孔,两组穴位交替。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中医机理
现代中医经络理论研究证实,艾灸时发出的红外线可穿透较深部组织,加强患处局部组织代谢,降低患处周围神经的兴奋性而有利于患处的功能恢复。此外,艾灸还可通过温热效应、光辐射效应和艾灸的药力等因素作用于患处穴位附近的神经血管,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促进炎症消退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安全性高,对于寒湿体质,因风寒冷湿所诱发的各种骨、关节疼痛有良好的疗效,值得广大患者朋友一试。
现在人们一般采用传统的砂锅煎药或由医院和药店的煎药机煎药两种方式。
〓砂锅煎药〓
优点:一般采用传统的砂锅,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导热均匀,且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能够保证药物疗效,不会产生毒副作用。
1.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一般情况下,先用武火将药液烧至沸腾,再改用文火慢慢煎熬。煎煮时间的长短及次数根据药性的不同而确定:滋补药一般采用文火,头煎30分钟,二次煎20分钟。解表药一般采用武火快煎,使药物保持易散作用。我院刘亚娴临床用银翘散处方治疗发热,经实验及临床应用证实,发挥银翘散作用的关键是煎煮时间3~6分钟,解热效果最好。实践证明,不同的煎煮火候会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率,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2.中药品种繁多,砂锅熬药一般可根据药性选择适宜的方法。如矿物类药物应先煎,挥发性、芳香性药物应后下,胶质类药物应烊化,毛茸、粘稠性、粉末类药物应包煎,贵重药物应另煎等等,都是传统煎药法中提高药物有效性的方法。
缺点:一是砂锅煎药由于砂锅内壁粗糙、空隙纹理多,容易吸附各种药物成分造成串味。二是煎煮过程一般需要专人看管,经常搅拌,容易出现药液溢出、烧糊、砂锅裂缝等现象。三是砂锅容量小,只能每剂单煎比较麻烦,且携带、服用不方便。
〓煎药机煎药〓
传统中药存在煎药麻烦、携带不便等缺点。因此,简便易行、方便快捷的中药煎药机应运而生。
优点:一般采用优质不锈钢为容器内壁,传热性及化学性质稳定;可自动化控制,可定时、定温,能自动停止,避免了药液溢出或糊焦现象;高温高压,可缩短煎药时间,有灭菌作用;可以批量煎制,自动分剂量包装,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患者携带及服用。
缺点:煎煮机煎药受热时间长,对有特殊要求的“先煎”、“后下”等矿物性药物和含挥发性成分、易受热分解的药物降低了药效,同时由于煎药机一般只煎一次,使某些矿物质药物有效成分难以充分煎出。
〓比较和选择〓
煎药机煎药使服用中药汤剂变得简便易行、方便快捷,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模式,也改变了许多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对服用中药汤剂的抵触情绪,使广大患者更乐于接受中医中药的治疗。但煎药机千篇一律的煎煮模式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中药的药效。
而传统的砂锅煎药,由于容器成本低、火候可控、可重复煎制、能满足各种特殊药物的要求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目前仍为大多数患者首选。近些年市场上出现的电紫砂药壶,对传统砂锅的一些缺点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不失为钟情于传统砂锅煎药的患者的另一个选择。
广大患者服用中药首先要确保用药安全和药物临床疗效,其次才是煎煮、服用方便。患者应根据自身疾病情况,结合中药药性和药剂的组成,选择适合自己的合理煎药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疗疾的效果,才是治病根本。
天气逐渐由凉转寒,冬季进补成为了很多人热衷的话题。其实,针灸有着食补不能比拟的优势,很多冬季爱犯的老毛病,如形寒肢冷、退行性关节炎、脾虚泄泻、老慢支、失眠、痛经、哮喘……等疑难杂症,从中医辨证分型来说,多属于虚寒症候,冬季则是一个调理的好时机。所谓“寒者热之”,采用温针灸、艾灸等温热疗法,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调整人体的内分泌,增强血液循环,提高抗病能力,改善气滞血瘀、代谢不畅导致的亚健康状况。
温针灸的由来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在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此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的患者,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疾病实例
治疗肩周炎:可取阿是穴、肩髃、肩贞、肩前、肩髎、曲池等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后提、插、捻、转,得气后把预先准备好的2厘米长的艾团插到针尾上,距离以不灼伤皮肤为度,使艾团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到穴位上,待艾团烧完熄灭冷却后起针。每次灸15分钟左右,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日。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穴取突出节段及上下节段之夹脊穴、委中;配穴取环跳穴、秩边、承山、足三里、太冲、肾俞、大肠俞、膀胱俞、风市、中渎、阳陵泉,绝骨等针刺得气后,针柄装上2.5厘米长的艾条,连续灸3壮起针后,按压针孔,两组穴位交替。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中医机理
现代中医经络理论研究证实,艾灸时发出的红外线可穿透较深部组织,加强患处局部组织代谢,降低患处周围神经的兴奋性而有利于患处的功能恢复。此外,艾灸还可通过温热效应、光辐射效应和艾灸的药力等因素作用于患处穴位附近的神经血管,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促进炎症消退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安全性高,对于寒湿体质,因风寒冷湿所诱发的各种骨、关节疼痛有良好的疗效,值得广大患者朋友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