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树》是怀特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并为其赢得了国际声誉。怀特在小说中塑造了69位女性人物,并横跨三代。每代女性有其鲜明的特点,并承载了展示民族形象的功效。《人树》中的第三代女性人物形象揭示了澳大利亚逐渐融入国际舞台,走向多元化的进程。从第三代女性人物中选取三位具有代表意义的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其来展示怀特如何通过女性人物的视角来关注澳大利亚民族问题,以及他是如何通过《人树》来重塑澳大利亚历史,并以此来构建澳大利亚民族形象。
关键词:《人树》;第三代;女性形象;民族寓言
中图分类号:I61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070-04
帕特里克·怀特是澳大利亚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197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怀特的创作开创了澳大利亚文学界现代主义的先河,他的小说刻画出“开始由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转向人自身内心的冲突;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心理世界成为小说的重要表现对象;小说创作的‘国际化’代替了往昔的‘澳大利亚化’;久久无法再澳大利亚土地上生根的现代主义,代替了主宰文坛达半个多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表现手法比以往更丰富多彩,澳大利亚小说开始走向世界”[1]。
《人树》正是怀特被世界所认识的一部伟大作品。小说刻画了一对平凡的夫妻斯坦·帕克和艾米·帕克在悉尼的远郊开垦荒地、生儿育女的故事。在平淡和艰苦的劳作中,他们经历了最初的亲密无间到后来的貌合神离。虽然小说情节简单,但其内涵却显得扑朔迷离。此外,整部小说的容量之大与简单的构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难以捉摸。特别是怀特在小说中塑造的六十九位女性形象显得特别突出。由于笔者已在其他文章中解读了第一代女性形象和第二代女性形象,本文将着重分析小说中第三代女性形象身上所承载的民族意义。在第三代女性中,塞爾玛、埃尔西和罗拉这三位与女主人公艾米·帕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女性形象从不同方面来展示澳大利亚的形象。作为第三代女性形象的代表,她们比第一代和第二代女性更加独立、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梦想。这是充满希望的一代,同时她们也为了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而一直奋斗着。
一、埃尔西:无私奉献的澳大利亚
加勒特·巴登认为《人树》讲述的是关于成长的故事,“是对一个男人和对一座城镇发展的描述”[2]。但笔者认为《人树》不仅仅是讲述一个男人或者一座城镇的发展,而且阐述了一个民族的发展。特别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澳大利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帮助澳大利亚民族快速成长。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澳大利亚都元气大伤。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时候澳大利亚还是一个弱小的、脆弱的、完全依靠进口的一个小国家。但是,英国在那时也实力大损,也无力去支援另外一个国家。澳大利亚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拯救澳大利亚,才能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战争的洗礼后,澳大利亚女性的女权意识也逐渐加强起来。麦金泰尔认为战后“澳大利亚女性已经开始寻求增加自己的公民权。她们渴望提高对公众生活的参与,并且寻求工作的均等”[3]。澳大利亚女性的觉醒并为合法权利而战加速了民族发展的进程,这也是澳大利亚走向世界的一个信号。澳大利亚民族反思的不仅仅是硬实力的提升,同时还有文化和文明的进步。
澳大利亚的这段历史帮助读者探析怀特在《人树》中塑造埃尔西这样一个无私奉献角色的真实意图。历史证明,往往在一个牺牲的时代之后能够创造出一个有着更优秀品质和民族特点的民族。那么,笔者将探析怀特是如何通过埃尔西的故事和她的心理历程来实现这样的意图。
小说中,虽然埃尔西总是以一副完美的形象登场,但她却没有赢得所有人的心。在她丈夫眼里,她是个好妻子,但是魅力不足;她的婆婆艾米认为她会是个贤内助,却不够漂亮。但埃尔西本身就是一位充满慈爱的女性,怀特这样描述她:“因为说来奇怪,爱是她的天职。”[4]她对别人的爱总是发自心底的。埃尔西爱她的丈夫,即使他离开了埃尔西,她也从来没有抱怨过。还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好他们的孩子,并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来成长。而且并没有因此疏离了丈夫的父母,经常带着孩子回去让公公婆婆享受祖孙的天伦之乐。埃尔西总是尽可能地为他人着想,尽量使身边的人开心。
此外,笔者认为埃尔西嫁给雷也是奉献的一种体现。从初识雷到与雷结婚的过程突显了埃尔西的心理动态。最初,她是害怕雷的。因为不认识雷的她夜晚在街上被雷拦截,而后,雷闯进了埃尔西的家庭。当他向埃尔西求婚时,还坦诚了他的一些小毛病,而埃尔西是在经过“极其慎重地考虑这桩事情”[5],之后同意了婚事。而因为埃尔西是那种“喜欢干一些自己承担不了的事”[6]的女孩,所以笔者认为她的接受在埃尔西眼里是挽救雷的一种方式。在埃尔西的生活信条里,帮助他人是最重要的。而她所有承受的忍耐、坚持和牺牲都源于这样的信仰—“痛苦之中孕育着幸福”[7]。
自从埃尔西和雷结婚后,她“经常带着孩子去杜瑞尔盖他爷爷奶奶那儿,而且尽量让自己喜欢这份责任”[8]。她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帕克家庭。即使在雷已多年杳无音讯,当斯坦·帕克离开人世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埃尔西在完成作为儿媳的使命,送老育幼。快乐是埃尔西的本性流露,即使自己的人生遭遇了重大挫折,也并未影响她的生活准则。也许正是她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本性使得埃尔西更加成熟。
二、罗拉:不断追求的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一个新的开端,是自由和充满未来的国度”[9]。从澳大利亚进入多元化阶段开始,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移民到澳洲。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多元文化政策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主要趋势,这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希望,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多元文化政策也已经成为稳定各国移民群体的一个必要措施,并以此来保护和尊重移民群体之间的不同,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此外,多元文化政策也可以为一个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在澳大利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澳大利亚走上国际舞台。 除了澳大利亚的历史问题,怀特在西方国家的生活经历让他怀有国际意识,这种国际化的情怀也在他的小说中体现除了。怀特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具有普世性,就像马克说的怀特把“澳大利亚文学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超越了民族界限”[10]。这也是怀特获得国际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笔者认为,小说中那些积极地、正面的人物也是读者喜爱《人树》的一个原因,特别是不同的角色身上流淌着对未来持续不断追求的那种精神。
《人树》中罗拉,是雷的情妇,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追求自由和未来的女性形象。当我们读完整部小说,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怀特仅仅用了几个段落来讲述罗拉的故事。而这短短的几个段落却涵盖了罗拉的梦想和追求,生活现实和生活態度。她的出现是以雷的死亡为代价的。怀特这样特殊的构思不但显示了这个角色的重要性,更说明了罗拉的特别。
首先,雷和罗拉之间的关系是不正常的,这象征了澳大利亚在文化融合道路上的艰辛。雷和罗拉是同居关系,并且育有一子。然而,有时雷“心理纳闷,要是走进这个屋子,第一次看见她,他会怎样看待这个女人。也许觉得她非常讨厌。可是现在,她对于他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了”[11]。另一方面,当罗拉与雷对话时,并不是直接对着雷,而是“把头扭向另外一个方向,因为她不愿意当着别人的面跟他说话”[12]。显而易见,罗拉和雷的关系是不稳定的,而且是非法的。萨默曾说过,“婚姻不仅仅反映了一种理想的状态,而且能够帮助实现家庭联盟,进而来支持国家政府。如果婚姻是国家稳定的根源,那么它也是民族的影响”[13]。澳大利亚的多民族融合过程中也出现过这种奇怪的联系。不和谐是他们之间沟通的障碍,幸运的是,生活在澳洲大陆上的人们怀着同样的信念,为自己和澳大利亚美好的未来一起奋斗。
罗拉的生活态度是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在一起跨越鸿沟的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罗拉为了追求梦想,在夜晚爬上火车远离家乡,在异地经历了很多失败和伤痛,给她留下的只有那么一段关系、一个孩子和自由。这恰如澳大利亚人与土著居民;英国人和其他国家移民者之间的关系一样,他们之间出现过民族冲突。著名的“白澳政策”曾经给澳大利亚移民带来伤痛,并让澳洲这片土地重新陷入孤立。随着政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到澳大利亚。各种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为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说中,怀特并没有描绘甚至暗示罗拉和她孩子未来该走向何方,但罗拉那明确的生活态度至少可以帮助读者去了解罗拉:她是不会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并会一直努力!
三、塞尔玛:走向独立的澳大利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澳大利亚使澳大利亚遭受巨大的损失,但同时也为其独立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二战后,澳大利亚意识到英国的急速衰弱,他们不能再依靠所谓的“母国”。唯一的出路就是独立自主地发展。另一方面,美国的迅速发展为澳大利亚提供的样本。澳大利亚迎来了黄金时代,他们终于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而且从来没有享受过如此奢侈的自主选择权或者是感受到如此真实的自信”[14]。正是澳大利亚人们不断的追求才使他们走向独立自己的道路。
《人树》中的塞尔玛这部小说中的“新女性”,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不断努力、不断追求的现代女性的代表。卖金太尔认为“高学历、职业生涯、宽松的着衣、甚至是骑自行车的自由都可以成为‘新女性’的标志”[15]。但泰西却认为“塞尔玛从另一方面来说已经融入并认同社会结构。她在社会中寻求一种合适的位置,愚蠢地采用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并没有追求作为独立女性的思想。”[16]塞尔玛从非常年轻的年纪就开始计划自己的人生,而且从未停止努力的脚步。
塞尔玛从一出生就与她的哥哥雷是不一样的。她的母亲在报纸上看到“塞尔玛”这个名字,而且这是一个“牧场主女继承人的名字”[17]。不像她哥哥的名字就像是随手拈来一样。这个“特别”的名字开始了她与自己成长的家庭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塞尔玛小的时候就把自己收拾得很整洁,而且有那么一种比较庄重的气质。与她的哥哥雷相比,她显得更加有主见,有自己的计划。她总是学得比哥哥更努力、更多。除了学业,她也学高雅的艺术—弹钢琴。顺理成章,塞尔玛在城市里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过着有品质的生活。而她的哥哥却只是到处晃荡,甚至还卷入一些犯罪案件。塞尔玛对自己的将来和爱情总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当小时候被问到将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她很肯定地说“我就不结婚。我想干点事情。我想去赛马,或者徒步横跨澳大利亚。”[18]虽然这只是儿时的戏言,但却从侧面显示了塞尔玛从那时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而且要怎么做。到悉尼读商业学校后,她变得更加独立、更加自信,她“认为自己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会成功,而不会惶惶然,手足无措”[19]。笔者认为,塞尔玛的自信来源于她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准备。为了她美好的未来,她一直在奋斗。而且我们看到她的付出也有了回报:财富、舒适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塞尔玛也是一位热爱自由的女性。尽管她一个人在城市中生活,但无论当她是学生的时候,还是已经工作了,她总能找到适合的方式去享受自由的生活。还是学生的时候,由于经济原因,她就选择坐有轨电车在城市中转悠。音乐对她来说是一项高雅的艺术,虽然她自己本身的造诣已难以提高,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经常去音乐会去感受、去聆听艺术的魅力。为了让自己更完美,塞尔玛特别注重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她曾经在自己的工资中支出不小的一部分用来培训和练习自己讲话的声音,把声音练得“让人们总能记得她的声音”,此后,人们就记住了她那“有教养、不紧张、声调控制得体但又不模棱两可”的声音[20]。以上所有提到的细节都是塞尔玛为了进入上流社会而做的一系列准备和努力。此外,她本身具有对财富比较敏感的天性。即使她只见过一次的人,而且并不喜欢的话,但是她也总能够记住那个人身上穿的或佩戴的贵重的物品。塞尔玛对自己的工作也是得心应手的,她“仍然受雇于那家航运公司办公室。在那儿,人家对她敬而远之。她的铅笔一直是削得最尖的”[21]。塞尔玛无时无刻不让自己处于最好的状态中,也许是她的家庭背景让她更加注重和珍惜自己的骄傲。但是从她内心深处涌出来的那种希望成为上流社会一员的渴望使他时刻保持完美的形象,即高贵又有气质。 《人树》中怀特塑造的第三代女性形象已经形成了新的优秀品质—独立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追求梦想。笔者从这三代女性身上读到了澳大利亚的未来。塞尔玛·帕克对物质和个人身份地位的追求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决心和坚持使她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埃尔西的犧牲和懦弱让读者难以接受和理解,但是她是一个有信仰的女性,相信她也会为自己和孩子的美好明天继续奋斗。虽然罗拉的生活信条并未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在面对各种挫折时,她也没有被打倒,而且继续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因此,笔者认为这三位女性为了获得尊重和认可而奋斗,她们象征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一个迎接美好未来的国家。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Barden. Patrick White's The Tree of Man[M]. Studies: an Irish quarterly review. 1968(225).78-85.
〔3〕〔14〕〔15〕Mcintyre.A concise history of Australia[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5〕〔6〕〔7〕〔8〕〔11〕〔12〕〔17〕〔18〕〔19〕〔20〕〔21〕帕特里克·怀特著,胡文仲译.人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9〕〔16〕Lacey.Patrick White: fiction and the unconscious[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0〕Mack.Shakespearean Reference as Structural Principle in Patrick White’s The Tree of Man and The Eye of the Storm[M].Southerly, The Wentworth Press. 1978.
〔13〕Sommer.Irresistible Romance: the Foundational Fictions of Latin America[M].Nation and Narration. 1990.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关键词:《人树》;第三代;女性形象;民族寓言
中图分类号:I61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070-04
帕特里克·怀特是澳大利亚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197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怀特的创作开创了澳大利亚文学界现代主义的先河,他的小说刻画出“开始由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转向人自身内心的冲突;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心理世界成为小说的重要表现对象;小说创作的‘国际化’代替了往昔的‘澳大利亚化’;久久无法再澳大利亚土地上生根的现代主义,代替了主宰文坛达半个多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表现手法比以往更丰富多彩,澳大利亚小说开始走向世界”[1]。
《人树》正是怀特被世界所认识的一部伟大作品。小说刻画了一对平凡的夫妻斯坦·帕克和艾米·帕克在悉尼的远郊开垦荒地、生儿育女的故事。在平淡和艰苦的劳作中,他们经历了最初的亲密无间到后来的貌合神离。虽然小说情节简单,但其内涵却显得扑朔迷离。此外,整部小说的容量之大与简单的构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难以捉摸。特别是怀特在小说中塑造的六十九位女性形象显得特别突出。由于笔者已在其他文章中解读了第一代女性形象和第二代女性形象,本文将着重分析小说中第三代女性形象身上所承载的民族意义。在第三代女性中,塞爾玛、埃尔西和罗拉这三位与女主人公艾米·帕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女性形象从不同方面来展示澳大利亚的形象。作为第三代女性形象的代表,她们比第一代和第二代女性更加独立、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梦想。这是充满希望的一代,同时她们也为了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而一直奋斗着。
一、埃尔西:无私奉献的澳大利亚
加勒特·巴登认为《人树》讲述的是关于成长的故事,“是对一个男人和对一座城镇发展的描述”[2]。但笔者认为《人树》不仅仅是讲述一个男人或者一座城镇的发展,而且阐述了一个民族的发展。特别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澳大利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帮助澳大利亚民族快速成长。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澳大利亚都元气大伤。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时候澳大利亚还是一个弱小的、脆弱的、完全依靠进口的一个小国家。但是,英国在那时也实力大损,也无力去支援另外一个国家。澳大利亚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拯救澳大利亚,才能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战争的洗礼后,澳大利亚女性的女权意识也逐渐加强起来。麦金泰尔认为战后“澳大利亚女性已经开始寻求增加自己的公民权。她们渴望提高对公众生活的参与,并且寻求工作的均等”[3]。澳大利亚女性的觉醒并为合法权利而战加速了民族发展的进程,这也是澳大利亚走向世界的一个信号。澳大利亚民族反思的不仅仅是硬实力的提升,同时还有文化和文明的进步。
澳大利亚的这段历史帮助读者探析怀特在《人树》中塑造埃尔西这样一个无私奉献角色的真实意图。历史证明,往往在一个牺牲的时代之后能够创造出一个有着更优秀品质和民族特点的民族。那么,笔者将探析怀特是如何通过埃尔西的故事和她的心理历程来实现这样的意图。
小说中,虽然埃尔西总是以一副完美的形象登场,但她却没有赢得所有人的心。在她丈夫眼里,她是个好妻子,但是魅力不足;她的婆婆艾米认为她会是个贤内助,却不够漂亮。但埃尔西本身就是一位充满慈爱的女性,怀特这样描述她:“因为说来奇怪,爱是她的天职。”[4]她对别人的爱总是发自心底的。埃尔西爱她的丈夫,即使他离开了埃尔西,她也从来没有抱怨过。还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好他们的孩子,并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来成长。而且并没有因此疏离了丈夫的父母,经常带着孩子回去让公公婆婆享受祖孙的天伦之乐。埃尔西总是尽可能地为他人着想,尽量使身边的人开心。
此外,笔者认为埃尔西嫁给雷也是奉献的一种体现。从初识雷到与雷结婚的过程突显了埃尔西的心理动态。最初,她是害怕雷的。因为不认识雷的她夜晚在街上被雷拦截,而后,雷闯进了埃尔西的家庭。当他向埃尔西求婚时,还坦诚了他的一些小毛病,而埃尔西是在经过“极其慎重地考虑这桩事情”[5],之后同意了婚事。而因为埃尔西是那种“喜欢干一些自己承担不了的事”[6]的女孩,所以笔者认为她的接受在埃尔西眼里是挽救雷的一种方式。在埃尔西的生活信条里,帮助他人是最重要的。而她所有承受的忍耐、坚持和牺牲都源于这样的信仰—“痛苦之中孕育着幸福”[7]。
自从埃尔西和雷结婚后,她“经常带着孩子去杜瑞尔盖他爷爷奶奶那儿,而且尽量让自己喜欢这份责任”[8]。她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帕克家庭。即使在雷已多年杳无音讯,当斯坦·帕克离开人世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埃尔西在完成作为儿媳的使命,送老育幼。快乐是埃尔西的本性流露,即使自己的人生遭遇了重大挫折,也并未影响她的生活准则。也许正是她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本性使得埃尔西更加成熟。
二、罗拉:不断追求的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一个新的开端,是自由和充满未来的国度”[9]。从澳大利亚进入多元化阶段开始,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移民到澳洲。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多元文化政策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主要趋势,这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希望,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多元文化政策也已经成为稳定各国移民群体的一个必要措施,并以此来保护和尊重移民群体之间的不同,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此外,多元文化政策也可以为一个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在澳大利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澳大利亚走上国际舞台。 除了澳大利亚的历史问题,怀特在西方国家的生活经历让他怀有国际意识,这种国际化的情怀也在他的小说中体现除了。怀特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具有普世性,就像马克说的怀特把“澳大利亚文学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超越了民族界限”[10]。这也是怀特获得国际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笔者认为,小说中那些积极地、正面的人物也是读者喜爱《人树》的一个原因,特别是不同的角色身上流淌着对未来持续不断追求的那种精神。
《人树》中罗拉,是雷的情妇,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追求自由和未来的女性形象。当我们读完整部小说,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怀特仅仅用了几个段落来讲述罗拉的故事。而这短短的几个段落却涵盖了罗拉的梦想和追求,生活现实和生活態度。她的出现是以雷的死亡为代价的。怀特这样特殊的构思不但显示了这个角色的重要性,更说明了罗拉的特别。
首先,雷和罗拉之间的关系是不正常的,这象征了澳大利亚在文化融合道路上的艰辛。雷和罗拉是同居关系,并且育有一子。然而,有时雷“心理纳闷,要是走进这个屋子,第一次看见她,他会怎样看待这个女人。也许觉得她非常讨厌。可是现在,她对于他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了”[11]。另一方面,当罗拉与雷对话时,并不是直接对着雷,而是“把头扭向另外一个方向,因为她不愿意当着别人的面跟他说话”[12]。显而易见,罗拉和雷的关系是不稳定的,而且是非法的。萨默曾说过,“婚姻不仅仅反映了一种理想的状态,而且能够帮助实现家庭联盟,进而来支持国家政府。如果婚姻是国家稳定的根源,那么它也是民族的影响”[13]。澳大利亚的多民族融合过程中也出现过这种奇怪的联系。不和谐是他们之间沟通的障碍,幸运的是,生活在澳洲大陆上的人们怀着同样的信念,为自己和澳大利亚美好的未来一起奋斗。
罗拉的生活态度是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在一起跨越鸿沟的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罗拉为了追求梦想,在夜晚爬上火车远离家乡,在异地经历了很多失败和伤痛,给她留下的只有那么一段关系、一个孩子和自由。这恰如澳大利亚人与土著居民;英国人和其他国家移民者之间的关系一样,他们之间出现过民族冲突。著名的“白澳政策”曾经给澳大利亚移民带来伤痛,并让澳洲这片土地重新陷入孤立。随着政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到澳大利亚。各种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为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说中,怀特并没有描绘甚至暗示罗拉和她孩子未来该走向何方,但罗拉那明确的生活态度至少可以帮助读者去了解罗拉:她是不会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并会一直努力!
三、塞尔玛:走向独立的澳大利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澳大利亚使澳大利亚遭受巨大的损失,但同时也为其独立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二战后,澳大利亚意识到英国的急速衰弱,他们不能再依靠所谓的“母国”。唯一的出路就是独立自主地发展。另一方面,美国的迅速发展为澳大利亚提供的样本。澳大利亚迎来了黄金时代,他们终于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而且从来没有享受过如此奢侈的自主选择权或者是感受到如此真实的自信”[14]。正是澳大利亚人们不断的追求才使他们走向独立自己的道路。
《人树》中的塞尔玛这部小说中的“新女性”,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不断努力、不断追求的现代女性的代表。卖金太尔认为“高学历、职业生涯、宽松的着衣、甚至是骑自行车的自由都可以成为‘新女性’的标志”[15]。但泰西却认为“塞尔玛从另一方面来说已经融入并认同社会结构。她在社会中寻求一种合适的位置,愚蠢地采用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并没有追求作为独立女性的思想。”[16]塞尔玛从非常年轻的年纪就开始计划自己的人生,而且从未停止努力的脚步。
塞尔玛从一出生就与她的哥哥雷是不一样的。她的母亲在报纸上看到“塞尔玛”这个名字,而且这是一个“牧场主女继承人的名字”[17]。不像她哥哥的名字就像是随手拈来一样。这个“特别”的名字开始了她与自己成长的家庭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塞尔玛小的时候就把自己收拾得很整洁,而且有那么一种比较庄重的气质。与她的哥哥雷相比,她显得更加有主见,有自己的计划。她总是学得比哥哥更努力、更多。除了学业,她也学高雅的艺术—弹钢琴。顺理成章,塞尔玛在城市里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过着有品质的生活。而她的哥哥却只是到处晃荡,甚至还卷入一些犯罪案件。塞尔玛对自己的将来和爱情总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当小时候被问到将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她很肯定地说“我就不结婚。我想干点事情。我想去赛马,或者徒步横跨澳大利亚。”[18]虽然这只是儿时的戏言,但却从侧面显示了塞尔玛从那时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而且要怎么做。到悉尼读商业学校后,她变得更加独立、更加自信,她“认为自己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会成功,而不会惶惶然,手足无措”[19]。笔者认为,塞尔玛的自信来源于她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准备。为了她美好的未来,她一直在奋斗。而且我们看到她的付出也有了回报:财富、舒适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塞尔玛也是一位热爱自由的女性。尽管她一个人在城市中生活,但无论当她是学生的时候,还是已经工作了,她总能找到适合的方式去享受自由的生活。还是学生的时候,由于经济原因,她就选择坐有轨电车在城市中转悠。音乐对她来说是一项高雅的艺术,虽然她自己本身的造诣已难以提高,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经常去音乐会去感受、去聆听艺术的魅力。为了让自己更完美,塞尔玛特别注重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她曾经在自己的工资中支出不小的一部分用来培训和练习自己讲话的声音,把声音练得“让人们总能记得她的声音”,此后,人们就记住了她那“有教养、不紧张、声调控制得体但又不模棱两可”的声音[20]。以上所有提到的细节都是塞尔玛为了进入上流社会而做的一系列准备和努力。此外,她本身具有对财富比较敏感的天性。即使她只见过一次的人,而且并不喜欢的话,但是她也总能够记住那个人身上穿的或佩戴的贵重的物品。塞尔玛对自己的工作也是得心应手的,她“仍然受雇于那家航运公司办公室。在那儿,人家对她敬而远之。她的铅笔一直是削得最尖的”[21]。塞尔玛无时无刻不让自己处于最好的状态中,也许是她的家庭背景让她更加注重和珍惜自己的骄傲。但是从她内心深处涌出来的那种希望成为上流社会一员的渴望使他时刻保持完美的形象,即高贵又有气质。 《人树》中怀特塑造的第三代女性形象已经形成了新的优秀品质—独立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追求梦想。笔者从这三代女性身上读到了澳大利亚的未来。塞尔玛·帕克对物质和个人身份地位的追求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决心和坚持使她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埃尔西的犧牲和懦弱让读者难以接受和理解,但是她是一个有信仰的女性,相信她也会为自己和孩子的美好明天继续奋斗。虽然罗拉的生活信条并未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在面对各种挫折时,她也没有被打倒,而且继续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因此,笔者认为这三位女性为了获得尊重和认可而奋斗,她们象征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一个迎接美好未来的国家。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Barden. Patrick White's The Tree of Man[M]. Studies: an Irish quarterly review. 1968(225).78-85.
〔3〕〔14〕〔15〕Mcintyre.A concise history of Australia[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5〕〔6〕〔7〕〔8〕〔11〕〔12〕〔17〕〔18〕〔19〕〔20〕〔21〕帕特里克·怀特著,胡文仲译.人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9〕〔16〕Lacey.Patrick White: fiction and the unconscious[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0〕Mack.Shakespearean Reference as Structural Principle in Patrick White’s The Tree of Man and The Eye of the Storm[M].Southerly, The Wentworth Press. 1978.
〔13〕Sommer.Irresistible Romance: the Foundational Fictions of Latin America[M].Nation and Narration. 1990.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