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金秋,我们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后代一行10人,在参加香港特区政府每年一度的纪念为保卫香港而捐躯人士的仪式后,前往位于香港岛北岸之东的筲箕湾,参观在那里的香港海防博物馆。博物馆是利用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鲤鱼门堡垒改建的,周围建有炮台面向大海,这里也是1941年香港抵抗日军侵略时的重要战场。
对于筲箕湾,我们一行人中最熟悉的莫过于邓国志了。他的父亲是广州港九大队老战士联谊会会长邓和,1939年入党的老党员,当年在香港从事地下工作,与市区中队密切配合开展城市游击战。邓国志说,他们家老屋就在筲箕湾的天后庙对面。我们兴冲冲跟着他顺道“回家看看”,没想到眼前的老屋却成了一栋大楼的变电房。原来,邓和解放初期因其工运领导人的身份,港英政府将他列入了黑名单,在这种情况下,由组织安排来广州工作,房子已经处理。岁月沧桑,高楼叠起,老屋已不复存在。
邓家对筲箕湾是很有感情的,尽管老屋成了变电房,邓国志还是正儿八经地站在那里照相留念。
一番感慨之后,我们沿着山边的马路前往海防博物馆。2013年4月25日至10日23日,香港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由香港海防博物馆筹划的“抗日英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文物展”在此展出。重阳节这天,博物馆迎来了这支队伍的后人。
1941年12月8日,日军全面进攻香港。12月25日,港督杨慕琦宣布向日军投降。两个多月之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就在香港西贡黄毛应教堂宣告成立。除了一部分队员是从内地调来的之外,后来发展到近千人的队伍,队员绝大多数是香港本土人士,其中包括我的母亲和舅舅。
队伍成立之后,肩负起特殊任务,除了与敌人作战外,还秘密营救了大批滞留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返回内地,营救了不少英军战俘逃离日军的牢狱,也营救了多名的空战坠落的盟军飞行员。
展馆展出了60件珍贵文物和历史图片,包括战士使用过的军备和日用品,例如望远镜、干粮袋和指南针等,其中望远镜是港九大队首任大队长蔡国梁使用的,其子蔡建中十多年前就捐献给了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营救行动涉及的12条路线图是这次展览的亮点之一,陪同我们参观的徐月清大姐,其父亲徐观生是开明人士,在抗战期间积极支持秘密大营救,她多年来潜心研究有关营救的路线,并将其制作成图。华工建筑系毕业的她,把这12条路线图制作得十分清晰详细,有地图、有线路、有文字介绍。12条路线可归类为三条,一条是西线,将人员从市区经荃湾、元朗、落马洲送达深圳和惠州;另一条是东线,将人员从市区经西贡,乘船东渡大鹏湾送达南澳和惠州;第三条为澳门线,由西营盘经长洲送达澳门,再转赴内地。
展馆还专门开辟一个区域,展示为营救文化人供住宿的茅草棚模型,参观者可以进去亲身体会,只见一个金发碧眼的男孩子好奇地在草棚子钻进钻出,衣架上的唐装便服、客家妇女的凉帽,也可以随意试穿试戴,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留言板上贴着密密麻麻的感言吸引了我们,其中有一张这样写道:
“正视历史是一个卓越地区人民该做的,虽说香港只是个弹丸之地,但地灵人杰,香港人也能干一番大事!如果香港是个人的话,他实在是坚强无比,希望他可以再接再厉,不论遇上什么是,香港不倒!”
我们之中的翟延军也提笔写下感言:“这种展览很有教育意义,深受感动!”
从展览中,我们看到了父辈的足迹。鲁慧在父亲鲁风、时任港九大队副大队长的照片前郑重留影。不少人提议,希望这个展览能到广州、深圳等地巡展。
步出展馆,旁边是葱茏的青山,前面是苍茫的大海,炮台已经没有硝烟,蓝天下我们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从战争到和平,这个过程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同时,我深感香港特区政府正视历史,重视国民教育。香港回归祖国后的次年即1998年,特区政府于重阳节隆重举行“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阵亡战士名册安放仪式”,行政长官董建华亲手将港九大队牺牲的115名烈士名册安放在香港大会堂纪念龛,供市民凭吊;同时正式宣布: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是香港沦陷时期一支正式的武装部队,在保卫香港的战斗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04年,海防博物馆在也曾举办过类似的讲座。2007年我来过香港,当时香港历史博物馆有专门介绍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展区。我们最近看到,香港新界乡议会举办介绍东纵港九大队的展览,港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和中联办新界工作部官员参加剪彩。展览专门设有与观众互动的部分,提出一些历史与现实的问题让参观者思考,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这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在弹丸之地香港,寸金尺土,就有两处与东江纵队有关的抗日英烈纪念园,在中环政府大礼堂有一座纪念花园,纪念龛安放着包括东纵港九大队115位为保卫香港而捐躯的烈士名单。
对于筲箕湾,印象很模糊,记得舅舅好像在筲箕湾住过,还有就是著名作家田汉作词的一首歌《再会吧,香港!》好像提到过这个地方,好些老同志会唱。歌曲产生的背景,是日军攻陷香港,许多文化界人士撤回内地,但他们坚信有一天会打败侵略者,迎来明日的香港。
正巧,展板上有这首歌:
“再会吧,香港!你是旅行家的走廊,也是中国渔民的家乡;你是享乐者的天堂,也是革命战士的沙场。这儿洋溢着骄淫的美酒,也横流着英雄的血浆;这儿有出卖灵魂的名姬,也有献身祖国的姑娘。这儿有迷恋着玉腿的浪子,也有担当起国运的儿郎。这儿有一攫万金的暴发户,也有义卖三年的行商。一切善的矛盾中生长,一切恶的矛盾中灭亡。
再会吧,香港!你是这样使我难忘!你筲箕湾的月色,升旗山的斜阳,皇后大道的灯火,香港仔的渔光,浅水湾的碧波荡漾,大埔松林的猿声惨伤,宋王台的蔓草荒芜,青山禅院的晚钟悠扬,西高岭的夏兰怒放,鲤鱼门的归帆饱张。对着海边残垒,想起保仔与阿香。啊!百年前的海上霸王,真值得民族的后辈传唱。
再会吧,香港!可听得海的那一方,奔号着凶猛的豺狼?它们践踏着我们的田园,伤害着我们的爷娘!我们还等什么?莫只靠别人帮忙,可靠的是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力量。提起了行囊,穿上了戎装,踏上了征途,顾不了风霜。只有全民的团结,才能阻遏法西斯的疯狂!只有青年的血花,才能推动反侵略的巨浪!
再会吧,香港!你是民主国的营房,反侵略的城墙。看吧!侵略者的烽火已经烧遍了太平洋!别留恋着一时的安康,疏忽了对敌人的提防。地莫分东西南,色莫论棕白黄,人人扛起枪,朝着共同的敌人齐放!用我们的手,奠定了今日的香港;用我们的手,争取明日的香港!
再会吧,香港!再会吧,香港!再会吧,香港……”
是的,香港确实是革命战士的沙场,是我们父辈战斗过的地方。我也向你道一声:再会吧,香港!为保卫香港而捐躯的英烈,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
对于筲箕湾,我们一行人中最熟悉的莫过于邓国志了。他的父亲是广州港九大队老战士联谊会会长邓和,1939年入党的老党员,当年在香港从事地下工作,与市区中队密切配合开展城市游击战。邓国志说,他们家老屋就在筲箕湾的天后庙对面。我们兴冲冲跟着他顺道“回家看看”,没想到眼前的老屋却成了一栋大楼的变电房。原来,邓和解放初期因其工运领导人的身份,港英政府将他列入了黑名单,在这种情况下,由组织安排来广州工作,房子已经处理。岁月沧桑,高楼叠起,老屋已不复存在。
邓家对筲箕湾是很有感情的,尽管老屋成了变电房,邓国志还是正儿八经地站在那里照相留念。
一番感慨之后,我们沿着山边的马路前往海防博物馆。2013年4月25日至10日23日,香港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由香港海防博物馆筹划的“抗日英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文物展”在此展出。重阳节这天,博物馆迎来了这支队伍的后人。
1941年12月8日,日军全面进攻香港。12月25日,港督杨慕琦宣布向日军投降。两个多月之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就在香港西贡黄毛应教堂宣告成立。除了一部分队员是从内地调来的之外,后来发展到近千人的队伍,队员绝大多数是香港本土人士,其中包括我的母亲和舅舅。
队伍成立之后,肩负起特殊任务,除了与敌人作战外,还秘密营救了大批滞留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返回内地,营救了不少英军战俘逃离日军的牢狱,也营救了多名的空战坠落的盟军飞行员。
展馆展出了60件珍贵文物和历史图片,包括战士使用过的军备和日用品,例如望远镜、干粮袋和指南针等,其中望远镜是港九大队首任大队长蔡国梁使用的,其子蔡建中十多年前就捐献给了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营救行动涉及的12条路线图是这次展览的亮点之一,陪同我们参观的徐月清大姐,其父亲徐观生是开明人士,在抗战期间积极支持秘密大营救,她多年来潜心研究有关营救的路线,并将其制作成图。华工建筑系毕业的她,把这12条路线图制作得十分清晰详细,有地图、有线路、有文字介绍。12条路线可归类为三条,一条是西线,将人员从市区经荃湾、元朗、落马洲送达深圳和惠州;另一条是东线,将人员从市区经西贡,乘船东渡大鹏湾送达南澳和惠州;第三条为澳门线,由西营盘经长洲送达澳门,再转赴内地。
展馆还专门开辟一个区域,展示为营救文化人供住宿的茅草棚模型,参观者可以进去亲身体会,只见一个金发碧眼的男孩子好奇地在草棚子钻进钻出,衣架上的唐装便服、客家妇女的凉帽,也可以随意试穿试戴,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留言板上贴着密密麻麻的感言吸引了我们,其中有一张这样写道:
“正视历史是一个卓越地区人民该做的,虽说香港只是个弹丸之地,但地灵人杰,香港人也能干一番大事!如果香港是个人的话,他实在是坚强无比,希望他可以再接再厉,不论遇上什么是,香港不倒!”
我们之中的翟延军也提笔写下感言:“这种展览很有教育意义,深受感动!”
从展览中,我们看到了父辈的足迹。鲁慧在父亲鲁风、时任港九大队副大队长的照片前郑重留影。不少人提议,希望这个展览能到广州、深圳等地巡展。
步出展馆,旁边是葱茏的青山,前面是苍茫的大海,炮台已经没有硝烟,蓝天下我们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从战争到和平,这个过程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同时,我深感香港特区政府正视历史,重视国民教育。香港回归祖国后的次年即1998年,特区政府于重阳节隆重举行“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阵亡战士名册安放仪式”,行政长官董建华亲手将港九大队牺牲的115名烈士名册安放在香港大会堂纪念龛,供市民凭吊;同时正式宣布: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是香港沦陷时期一支正式的武装部队,在保卫香港的战斗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04年,海防博物馆在也曾举办过类似的讲座。2007年我来过香港,当时香港历史博物馆有专门介绍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展区。我们最近看到,香港新界乡议会举办介绍东纵港九大队的展览,港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和中联办新界工作部官员参加剪彩。展览专门设有与观众互动的部分,提出一些历史与现实的问题让参观者思考,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这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在弹丸之地香港,寸金尺土,就有两处与东江纵队有关的抗日英烈纪念园,在中环政府大礼堂有一座纪念花园,纪念龛安放着包括东纵港九大队115位为保卫香港而捐躯的烈士名单。
对于筲箕湾,印象很模糊,记得舅舅好像在筲箕湾住过,还有就是著名作家田汉作词的一首歌《再会吧,香港!》好像提到过这个地方,好些老同志会唱。歌曲产生的背景,是日军攻陷香港,许多文化界人士撤回内地,但他们坚信有一天会打败侵略者,迎来明日的香港。
正巧,展板上有这首歌:
“再会吧,香港!你是旅行家的走廊,也是中国渔民的家乡;你是享乐者的天堂,也是革命战士的沙场。这儿洋溢着骄淫的美酒,也横流着英雄的血浆;这儿有出卖灵魂的名姬,也有献身祖国的姑娘。这儿有迷恋着玉腿的浪子,也有担当起国运的儿郎。这儿有一攫万金的暴发户,也有义卖三年的行商。一切善的矛盾中生长,一切恶的矛盾中灭亡。
再会吧,香港!你是这样使我难忘!你筲箕湾的月色,升旗山的斜阳,皇后大道的灯火,香港仔的渔光,浅水湾的碧波荡漾,大埔松林的猿声惨伤,宋王台的蔓草荒芜,青山禅院的晚钟悠扬,西高岭的夏兰怒放,鲤鱼门的归帆饱张。对着海边残垒,想起保仔与阿香。啊!百年前的海上霸王,真值得民族的后辈传唱。
再会吧,香港!可听得海的那一方,奔号着凶猛的豺狼?它们践踏着我们的田园,伤害着我们的爷娘!我们还等什么?莫只靠别人帮忙,可靠的是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力量。提起了行囊,穿上了戎装,踏上了征途,顾不了风霜。只有全民的团结,才能阻遏法西斯的疯狂!只有青年的血花,才能推动反侵略的巨浪!
再会吧,香港!你是民主国的营房,反侵略的城墙。看吧!侵略者的烽火已经烧遍了太平洋!别留恋着一时的安康,疏忽了对敌人的提防。地莫分东西南,色莫论棕白黄,人人扛起枪,朝着共同的敌人齐放!用我们的手,奠定了今日的香港;用我们的手,争取明日的香港!
再会吧,香港!再会吧,香港!再会吧,香港……”
是的,香港确实是革命战士的沙场,是我们父辈战斗过的地方。我也向你道一声:再会吧,香港!为保卫香港而捐躯的英烈,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