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型课作为陕西省教学能手的赛课类型,已有七年之久。选手们在备赛磨课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刚刚进入正题,时间就到了;课堂上“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只在细节上挖掘,缺乏整体观;不同体裁的文章,只局限于一个模板,而忽略了各种文体的独特性……尤其是现代诗的教学,只停留在表面的语言表达上,忽视了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文本的写作背景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的微型课自然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对于现代诗微型课的教学,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醒悟,逐步揭开“现代诗”神秘的面纱。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它的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因此,对于现代诗的微型课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从“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四个方面尝试。
一、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诗歌教学分学段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其中包括: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可见,在小学阶段的三个学段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已成为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现代诗分布在各个年段,以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形式呈现。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诗歌主题单元,内容有《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这些现代诗或短或长,或情感细腻,或想象丰富,或语言独特,或意韵深远。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韵味。
例如,冰心所作短诗《繁星(七一)》描写了诗人对童年的回忆,明月、藤萝、母亲三种意象,童年的幸福、对母亲的依恋在诗人的叙述中缓缓地流淌出来。“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月夜图,“上、下、中”三个方位词营造出了层次鲜明的空间感,进而形成鲜明的画面。学生自由读、分句读、配乐读等反复朗读,想象诗的图画美,感受诗的情感美和音乐美,体会到诗人对童年的美好的回忆、对母亲的眷恋。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宁静的月夜,皓月当空,洒下皎洁的清辉,寂静的园中只有夏虫的鸣叫。微风轻拂过树梢,藤萝的枝叶在窃窃私语。还是孩童的我,躺在母亲的膝上,听母亲喃喃的细语,讲述悠远的故事……
二、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学习现代诗,学生要细细品味语言,揣摩形象可感、意味丰厚、韵味独特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味。品味现代诗语言可以从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语言风格两方面着手,体会语言在表达感情、表现主题方面的精妙之处。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也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例如,《白桦》一诗中,“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这一小节彰显了白桦的动静之美。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诗歌从不同角度描写白桦的美,既具有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作者爱白桦,也爱自己的家乡、祖国和自然。在体味中,学生感受到这就是现代诗,字里行间抒发着作者情感,在品味语言中共同感受叶赛宁与他窗前的这棵美丽的白桦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例如,比较艾青的《绿》和宗璞的《西湖漫笔》中“绿”的异同之处。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让学生说一说。相同之处:都写出了绿色丰富和范围广的特点,表达了对“绿”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一篇是诗歌,一篇是散文。《西湖漫笔》的景象比较写实,而《绿》更多是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三、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学习现代诗,我们要追根溯源,知人论世,即对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详细了解,才能更加全面具体地理解诗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诗人独特的情感和创作背景各不相同,要深入地阅读理解,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既要依托文本自身,又需要借助有关的背景资料。能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才能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学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所以,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作者艾青的相关资料和《绿》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深入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课外收集艾青的其他诗歌,这时的收集资料就是摘抄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查找资料的目的和要求都很明确。
在《绿》的微型课设计环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作者艾青和写作背景:1979年2月,艾青率领的全国诗人访问团,在天涯海角拾贝,在长途汽车里讲笑话,他的《盆景》《绿》《天涯海角》《希望》等就是这时期写的。《绿》不只是在描写一个具体的意向,诗人唤起了我们的联想,在我们的眼前仿佛是绿色的原野,绿色的山林,绿色的草原,绿色的海洋,绿色的天空,绿色的心情,绿色的希望。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学生讨论“綠”的内涵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交流、总结自己查阅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可从书籍、网络、实地调查、请教他人等多种途径获得,再把资料做成卡片,夹在书中,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进行了落实。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诗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无数诗人通过无尽的景象和意象,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诗歌主题单元,虽然现代诗在教材中并非第一次出现,但以往都是单篇课文的形式,此次以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课本编排从单元导读页、诗篇、课后题、活动提示到阅读链接,再到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最后到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均是从想象、积累、诵读、创编、仿写方面的综合性能力的培养。
创编诗集、举办朗诵会等学习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让日常的实践活动与诗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韵律和谐、语言优美、哲理深刻、感情充沛的现代诗与儿童纯真的心灵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在他们心中种下诗歌的种子,让学生愿意朗读诗歌、收集诗歌、创作诗歌,为拥有一个诗意的童年、诗意的人生开启大门。
例如,教学叶赛宁的《白桦》时,可以借由此文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现代诗歌,从而实施“1+X”的阅读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又如,学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要求学生抄写戴望舒的其他诗歌,学会创作诗歌,写写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和同学一起交流、分享,然后在班级里举办一次诗歌诵读会。
总之,现代诗歌语文微型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时间短,任务重,整体观见细微处之呈现,同时也要注意适当取舍,合理分配时间,凸显重难点。我们需要坚守学生立场,链接学生生活,课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教师站在学生的后面”。既要基于学情,又要从文本出发,考虑到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和理解能力展开教学,才能引领学生体味现代诗歌独特的魅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第二学校
因此,对于现代诗微型课的教学,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醒悟,逐步揭开“现代诗”神秘的面纱。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它的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因此,对于现代诗的微型课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从“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四个方面尝试。
一、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诗歌教学分学段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其中包括: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可见,在小学阶段的三个学段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已成为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现代诗分布在各个年段,以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形式呈现。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诗歌主题单元,内容有《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这些现代诗或短或长,或情感细腻,或想象丰富,或语言独特,或意韵深远。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韵味。
例如,冰心所作短诗《繁星(七一)》描写了诗人对童年的回忆,明月、藤萝、母亲三种意象,童年的幸福、对母亲的依恋在诗人的叙述中缓缓地流淌出来。“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月夜图,“上、下、中”三个方位词营造出了层次鲜明的空间感,进而形成鲜明的画面。学生自由读、分句读、配乐读等反复朗读,想象诗的图画美,感受诗的情感美和音乐美,体会到诗人对童年的美好的回忆、对母亲的眷恋。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宁静的月夜,皓月当空,洒下皎洁的清辉,寂静的园中只有夏虫的鸣叫。微风轻拂过树梢,藤萝的枝叶在窃窃私语。还是孩童的我,躺在母亲的膝上,听母亲喃喃的细语,讲述悠远的故事……
二、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学习现代诗,学生要细细品味语言,揣摩形象可感、意味丰厚、韵味独特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味。品味现代诗语言可以从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语言风格两方面着手,体会语言在表达感情、表现主题方面的精妙之处。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也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例如,《白桦》一诗中,“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这一小节彰显了白桦的动静之美。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诗歌从不同角度描写白桦的美,既具有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作者爱白桦,也爱自己的家乡、祖国和自然。在体味中,学生感受到这就是现代诗,字里行间抒发着作者情感,在品味语言中共同感受叶赛宁与他窗前的这棵美丽的白桦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例如,比较艾青的《绿》和宗璞的《西湖漫笔》中“绿”的异同之处。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让学生说一说。相同之处:都写出了绿色丰富和范围广的特点,表达了对“绿”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一篇是诗歌,一篇是散文。《西湖漫笔》的景象比较写实,而《绿》更多是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三、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学习现代诗,我们要追根溯源,知人论世,即对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详细了解,才能更加全面具体地理解诗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诗人独特的情感和创作背景各不相同,要深入地阅读理解,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既要依托文本自身,又需要借助有关的背景资料。能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才能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学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所以,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作者艾青的相关资料和《绿》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深入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课外收集艾青的其他诗歌,这时的收集资料就是摘抄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查找资料的目的和要求都很明确。
在《绿》的微型课设计环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作者艾青和写作背景:1979年2月,艾青率领的全国诗人访问团,在天涯海角拾贝,在长途汽车里讲笑话,他的《盆景》《绿》《天涯海角》《希望》等就是这时期写的。《绿》不只是在描写一个具体的意向,诗人唤起了我们的联想,在我们的眼前仿佛是绿色的原野,绿色的山林,绿色的草原,绿色的海洋,绿色的天空,绿色的心情,绿色的希望。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学生讨论“綠”的内涵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交流、总结自己查阅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可从书籍、网络、实地调查、请教他人等多种途径获得,再把资料做成卡片,夹在书中,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进行了落实。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诗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无数诗人通过无尽的景象和意象,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诗歌主题单元,虽然现代诗在教材中并非第一次出现,但以往都是单篇课文的形式,此次以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课本编排从单元导读页、诗篇、课后题、活动提示到阅读链接,再到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最后到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均是从想象、积累、诵读、创编、仿写方面的综合性能力的培养。
创编诗集、举办朗诵会等学习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让日常的实践活动与诗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韵律和谐、语言优美、哲理深刻、感情充沛的现代诗与儿童纯真的心灵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在他们心中种下诗歌的种子,让学生愿意朗读诗歌、收集诗歌、创作诗歌,为拥有一个诗意的童年、诗意的人生开启大门。
例如,教学叶赛宁的《白桦》时,可以借由此文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现代诗歌,从而实施“1+X”的阅读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又如,学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要求学生抄写戴望舒的其他诗歌,学会创作诗歌,写写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和同学一起交流、分享,然后在班级里举办一次诗歌诵读会。
总之,现代诗歌语文微型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时间短,任务重,整体观见细微处之呈现,同时也要注意适当取舍,合理分配时间,凸显重难点。我们需要坚守学生立场,链接学生生活,课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教师站在学生的后面”。既要基于学情,又要从文本出发,考虑到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和理解能力展开教学,才能引领学生体味现代诗歌独特的魅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第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