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人与英美等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国家的人士的不断深入交流,汉英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将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但是,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英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减少文化冲突。基于此历史使命,本文试图揭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现象,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提出把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具体解决办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异邦的风土人情,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文化culture"一词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就交际的视角来看,从远古至今,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本族语者與异族语者之间所发生的一种跨文化现象;没有语言,交际范围极为有限;若是没有文化,那就不可能有交际;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对一定目标语的社会文化融会贯通。那么,就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来说,因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阶段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英语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因此中专英语教学阶段除了其巩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把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相互结合,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防止学生社交语用方面造成判断失误, 交际受阻,培养英语运用能力就无从谈起的现象。那么,如何把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结合呢?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做好英语与汉语语言运用的对比讲授。语言是文化的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语言交际。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问候语、致谢、道歉、告别、打电话、委婉语、社会习俗礼仪等等。由于文化的不同,语言运用的方式有很大差别。比如说,中国人的隐私观念非常薄弱,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心,交流时都坦言相待,关心对方疾苦。而在西方人眼里,薪水、房租、财产、年龄、婚姻、健康状况等属于个人隐私范畴,除了特定情况,不愿谈及,也拒绝别人干涉。再比如,中国人受到赞扬的时候,经常表现出一种自我否定的反应以显示自己谦虚礼貌,而西方人则会高兴接受。这种直接通过对不同文化中交往规则及言语行为习惯的语用对比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运用能力和熟悉英语的文化,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夯实学习该英语国家语言的基础,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第二,将文化知识的介绍与活动的开展相结合。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文化具有异同点。对于学生而言,文化上的共性较为容易掌握,而对于差异或个性,往往缺乏了解,易造成失误。因此,中职学校英语教师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强调跨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包括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敏感性,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加深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理解,最终促使让学生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做到"洋为中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同时,就目前中职学校英语教材来讲,教材的教学材料有一个特点是"文化渗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正因为如此,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话题讨论,举行一些有关文化知识方面的讲授及举行一些活动,创设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鼓动学生热情参加,丰富异域文化的交际素材。例如,当学生阅读一篇介绍"圣诞节"的文章时,不能仅仅为了做阅读理解题或解释几个词组,而是把文化知识指出来,对学生作更进一步的文化背景介绍。 首先,西方人信仰上帝,以上帝的儿子"Jesus Christ"的诞生作为新纪元的开始,所以就有"公元前"Before Christ"和"公元" 之说。Jesus Christ为了拯救人类被以色列人钉在十字架上为人类受难。大多数西方人是基督徒,他们信奉Jesus Christ, 视他为救世主。每逢星期日要去教堂做礼拜,读《圣经》,听牧师讲道,向上帝忏悔、祈祷。每到12月24日晚,他们要守平安夜,举行各种庆典活动以纪念"Jesus Christ "的诞生。这个节日之隆重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教师在介绍"圣诞节"的同时,可以向学生讲授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和Santa Claus (圣诞老人)的故事。在"圣诞节"来临之即组织学生举行圣诞晚会,告诉如何购买及制作以及装扮Christmas tree(圣诞树),制作以及互送Christmas Card(圣诞卡),找学生装扮Santa Clause(圣诞老人)及歌唱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等,同时可以把Silent Night(平安夜)这首歌放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圣诞节的气氛。其次,讲解语言知识中自然导入西方文化,要求学生讨论。最后,再与我国的春节作些对比分析。将文化知识的介绍与活动的开展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发自内心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文化知识素材。
第三,将非语言交际引入英语教学课堂,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形式,是指在一些特殊场合用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行为准则及其所反映的道德标准来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虽然非语言行为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是在生活和交际中,非语言行为因素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时能表达比语言更深刻的意义。非语言行为在人的交际中与语言行为一样,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非语言行为也不一样,甚至同一动作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产生误解。在非语言表达方式(如肢体语言、手势语、眼神、衣着等)上,中国和英美等国家很不同。可谓,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找到自我文化中的行为规则和对方行为规范之间的异同点。因此,英语教师需要创造新颖、灵活的课堂非语言行为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非语言行为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模拟非语言行为,并分析特征,归纳出非语言行为的特点与文化背景的联系,加深学生对非语言行为实质的认识和文化的理解,最终学会运用。例如, 在食仪上,西方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中餐则一桌人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就餐者东吃一嘴西吃一嘴,几道菜同时下肚,这都与西餐的食仪截然不同,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和所反映的语言交际,都体现了 "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英语课堂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拓宽了文化视角,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将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帮助学生既学习了语言,而且了解了文化,培养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对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朋义.中国英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严雪怡.中专教育概论[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4]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极军(1980.5-),男,陕西安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语教学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文化culture"一词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就交际的视角来看,从远古至今,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本族语者與异族语者之间所发生的一种跨文化现象;没有语言,交际范围极为有限;若是没有文化,那就不可能有交际;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对一定目标语的社会文化融会贯通。那么,就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来说,因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阶段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英语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因此中专英语教学阶段除了其巩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把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相互结合,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防止学生社交语用方面造成判断失误, 交际受阻,培养英语运用能力就无从谈起的现象。那么,如何把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结合呢?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做好英语与汉语语言运用的对比讲授。语言是文化的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语言交际。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问候语、致谢、道歉、告别、打电话、委婉语、社会习俗礼仪等等。由于文化的不同,语言运用的方式有很大差别。比如说,中国人的隐私观念非常薄弱,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心,交流时都坦言相待,关心对方疾苦。而在西方人眼里,薪水、房租、财产、年龄、婚姻、健康状况等属于个人隐私范畴,除了特定情况,不愿谈及,也拒绝别人干涉。再比如,中国人受到赞扬的时候,经常表现出一种自我否定的反应以显示自己谦虚礼貌,而西方人则会高兴接受。这种直接通过对不同文化中交往规则及言语行为习惯的语用对比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运用能力和熟悉英语的文化,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夯实学习该英语国家语言的基础,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第二,将文化知识的介绍与活动的开展相结合。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文化具有异同点。对于学生而言,文化上的共性较为容易掌握,而对于差异或个性,往往缺乏了解,易造成失误。因此,中职学校英语教师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强调跨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包括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敏感性,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加深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理解,最终促使让学生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做到"洋为中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同时,就目前中职学校英语教材来讲,教材的教学材料有一个特点是"文化渗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正因为如此,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话题讨论,举行一些有关文化知识方面的讲授及举行一些活动,创设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鼓动学生热情参加,丰富异域文化的交际素材。例如,当学生阅读一篇介绍"圣诞节"的文章时,不能仅仅为了做阅读理解题或解释几个词组,而是把文化知识指出来,对学生作更进一步的文化背景介绍。 首先,西方人信仰上帝,以上帝的儿子"Jesus Christ"的诞生作为新纪元的开始,所以就有"公元前"Before Christ"和"公元" 之说。Jesus Christ为了拯救人类被以色列人钉在十字架上为人类受难。大多数西方人是基督徒,他们信奉Jesus Christ, 视他为救世主。每逢星期日要去教堂做礼拜,读《圣经》,听牧师讲道,向上帝忏悔、祈祷。每到12月24日晚,他们要守平安夜,举行各种庆典活动以纪念"Jesus Christ "的诞生。这个节日之隆重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教师在介绍"圣诞节"的同时,可以向学生讲授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和Santa Claus (圣诞老人)的故事。在"圣诞节"来临之即组织学生举行圣诞晚会,告诉如何购买及制作以及装扮Christmas tree(圣诞树),制作以及互送Christmas Card(圣诞卡),找学生装扮Santa Clause(圣诞老人)及歌唱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等,同时可以把Silent Night(平安夜)这首歌放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圣诞节的气氛。其次,讲解语言知识中自然导入西方文化,要求学生讨论。最后,再与我国的春节作些对比分析。将文化知识的介绍与活动的开展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发自内心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文化知识素材。
第三,将非语言交际引入英语教学课堂,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形式,是指在一些特殊场合用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行为准则及其所反映的道德标准来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虽然非语言行为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是在生活和交际中,非语言行为因素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时能表达比语言更深刻的意义。非语言行为在人的交际中与语言行为一样,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非语言行为也不一样,甚至同一动作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产生误解。在非语言表达方式(如肢体语言、手势语、眼神、衣着等)上,中国和英美等国家很不同。可谓,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找到自我文化中的行为规则和对方行为规范之间的异同点。因此,英语教师需要创造新颖、灵活的课堂非语言行为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非语言行为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模拟非语言行为,并分析特征,归纳出非语言行为的特点与文化背景的联系,加深学生对非语言行为实质的认识和文化的理解,最终学会运用。例如, 在食仪上,西方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中餐则一桌人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就餐者东吃一嘴西吃一嘴,几道菜同时下肚,这都与西餐的食仪截然不同,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和所反映的语言交际,都体现了 "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英语课堂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拓宽了文化视角,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将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帮助学生既学习了语言,而且了解了文化,培养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对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朋义.中国英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严雪怡.中专教育概论[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4]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极军(1980.5-),男,陕西安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