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的涟漪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对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也是探知生活的多种可能性。这是我第一次读六百的小说。在六百的小说中,我不仅能够窥探到这一种包容万象之琐碎,释缓积压之洪流的汹涌表达,还有她擅长于在生活描摹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心理描绘,来展现出更为真实且尖锐的命运图景,从而产生出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当生活回归到人本身,最终又归于生活的实处,用现实的痛楚来揭开人性的伤疤,从而对生命进行冷静的审视。表面上生活的变化只是点点涟漪,但牵扯内心世界的万千波澜,人物最终与自己和解,继续与世界斗争。生活具有庄严的悲剧色彩,但人性品质中的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仍然继续生活。
   在短篇小说《黄色自卸车》和《纵火》中便如是,六百通过对平淡生活的冷静凝视,完成了对命运尖锐的沉静思考。如果说生活的波澜是锅盖下沸腾的滚水,沸水平静之后依然滋养生命的流动;那么六百的笔触则是用大火点燃的烟头,大火点燃的烟头也终究会熄灭,化作袅袅白烟融入空气。
   在短篇小说《黄色自卸车》中,苏乘与父母性格的差异导致彼此之间在面临困难时的无效沟通,女儿的痛苦延伸进父母的生活,形成一种控制性的打扰;父母的误解也让女儿的痛苦难以找到合适的疏泄,这种无效的沟通让亲缘关系更加疏离,彼此的心事无法坦然倾诉,导致痛苦积留心中发烂。同样,在短篇小说《纵火》中,女人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反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原生家庭对她的管制与束缚,乖巧的一面是看透,任性的一面是挣脱,这也展现出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看透生活施以的强压之后,仍具有挣脱桎梏的意识,而男人对于女儿行为的过激反应,很大程度上也是出自原生家庭对往后生活产生的恐惧感。
   今天人们常常讨论原生家庭给个人带来的影响,在我看来或多或少还是带有一些控诉色彩。但在六百的小说之中,却是利用了更为深入的成长经历,来对不同阶层的不同命运加以抵抗和审视。在这样的命运维度中,小说所阐释的是一种抽象的苦难。这种割裂的痛感在注定的孤独之下所形成的是一种符号式的情感剥削,人们在自我经验中获得对原生家庭的期待性投射,从而产生更为宽容且充沛的生活动力。
   从另一层面来说,原生家庭的影响像是留存在血缘基因中的一个惊叹号,在触发之时才会意识到这是命运给予的馈赠,还是此后人生的缺陷。生活的魅力在于未知的可能性,生活的悲剧也在于未知的可循性,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类似于古希腊悲剧中的预言,原生家庭的好坏也一定程度上预言着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方向,这些笼罩于人生的阴霾或云彩将会伴随一生,颇有命运悲剧的无力感。但六百以淡然的笔触描写了生活继续的结尾,与生活斗争的意志虽然在结尾处稍显疲乏,但这也正是现实主义对生活的真实描绘,疲惫是斗争必然产生的状态,而疲惫下的前行,则更能衬托出斗争的力量与坚定的意志。
   除却原生家庭的拷问,小说同样聚焦到婚姻与爱情的斗争之中。完成了对于两个独立个体离合与回归的广泛讨论。“爱情辩证法”要求恋爱双方的感情完全相似。两个独立个体在结合中所产生的嫌隙与排斥是消磨爱情幻觉的原因,客观存在的生活琐碎不为理想浪漫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即是现实生活的冷酷所在,生活现实与梦幻理想的碰撞也体现出生活无法满足期待的悲剧性。事实上,从恋爱双方不对等的问题到爱情融合的问题,认为在爱意的传达中不论求爱者还是被爱者都应该回报爱意,但回报的性质具有爱意无法完全对等的问题。
   在短篇小说《黄色自卸车》中,苏乘想象张烨洗澡的场景,家里的浴室是一个极具生活与暧昧气息的场所,可在苏乘的心理视角,则强调氤氲的雾气和镜中的身体,看不真切也触之不及的意象传递出这段婚姻关系中的虚无伪装。伪装是关系中的信任危机,而虚无则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无力感,展现出无法发泄、无从戳破的尴尬处境。同样的心理视角书写也体现在人物视角的关注点上。在苏乘对张烨的视角中,关注点大部分聚焦在周围的环境上,所展示的实际上是苏乘的漠然,张烨像一束融入苏乘生活中的影子,而这种对生活的融入,亦是生活对个体的拉扯。小说展露了婚姻生活中宏大叙事维度之下的激情消磨,呈现出表达者姿态下的凝视与酝酿。
   当然,在一对男女相爱之际,最初一定是爱情的美好和对未来的多种憧憬。而婚姻生活则是尽可能把惟一的夫妻关系的忠诚与快感追求分离开来。婚姻意味着多个家庭的交织,上有老下有小的处境是现当代中国式婚姻所面临的问题,从爱人到亲人的认知转变,意味着亲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爱情的生活化产物。生活的琐碎平淡冲刷爱情的浪漫激情,家庭这一组织结构所必然产生的牵挂与联系,对于个体的自由来说自然是有束缚的,在生活的打磨与笼罩之下,倾注在他人身上浓烈的爱也会稀释成淡淡的白水。
   从爱情的仪式变成亲情的生活,在《黄色自卸车》中,生活也许就像苏乘泼给别人的冷水,也在她自己跳动的爱上满满浇上一大盆。在《纵火》中,男人的婚姻归于对生活狼狈的维持,岌岌可危的关系在分崩离析之间依靠社会所施以的责任而勉强维系,生活的悲剧性在对心理苦痛的描写中淋漓展现。
   世故道德对暧昧游离的克制是生活与欲望的斗争,人际关系之间的模糊混杂情愫的悸动,人欲的克制与道德的束缚是交织在试探者生活中的一道心结,也是人性在天然释放中所遭遇的悲剧性命运。
   在小说中,视角的运用和交替在叙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短篇小说《黄色自卸車》中,苏乘视角中对张烨和丁泽的关注点大有不同,与苏乘产生暧昧关系的丁泽相较于张烨,在苏乘视角中更多的是对其本人的描绘,让读者能深深感觉到苏乘目光在丁泽身上的凝聚,爱意的表达呼之欲出,但最终只能止于暧昧的克制。在短篇小说《纵火》中,则一直以女人的视角来交织男女两人的故事,这种叙述上的设计让两人灵魂上结合交融的感觉更加深刻,而这种暧昧的关系在生活这一庞然大物面前,不再只是肉体交媾上的快感,而升华成灵魂交流的共鸣,在大火之中倾诉一场欲望与生活的厮杀。
   中国社会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讲究礼节与节制,《诗经》中有“发乎情,止乎礼”之说,指的是感情会受到礼节的约束,“止”也是指在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内停止,不能因为情爱而做出逾越礼法的事情。社会世故的环境下道德约束着人性欲望的释放,情感的萌动受到社会的凝视,生活的悲剧性也就体现在个体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被放置在公众视野的位置上。欲望的克制带来心理上的禁锢,而社会的道义又站在道德甚至法律的制高点上俯视那些小心的试探。这或许也是生活的悲剧性之一。
   很显然,《黄色自卸车》和《纵火》的故事从开头到结尾,解决矛盾的戏剧性并没有那么明显,对于主人公的生活似乎也没有产生更多的影响或变化,而这也正是生活本身该有的样子。快乐或痛苦的氛围是持续性的笼罩,风暴的摧毁在蓄势待发,但我们大多数人仍然选择继续生活下去。生命延续的意义在于有所期待,在短篇小说《黄色自卸车》和《纵火》中,主人公所承受的压倒性的痛苦传递出一种沉闷压抑的窒息感,撕裂人的身体,冲击人的心灵,但人们很难放弃生活,就连沉溺于痛苦也是一种生活状态。
   大火燃烧时的火光让人兴奋,人们会产生去拥抱火的欲望与错觉,但灼热的现实会让人们退却和害怕。或许想要真正突破生活的枷锁,就如同要走进火海一样,要抱有一种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坦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火只是在一个时间段里带来振奋人心的毁灭感,毁掉那些禁锢会带给人强烈的震颤,可是火终究是要熄灭的,在短暂的相拥后重归现实,每个人还是要各自去面对命运带给自己的无法排解也无法共享的孤独。而大火熄灭也会留下痕迹,这个痕迹足以为人们增添一分勇气,去与苦难的生活搏斗、对抗,找寻生活真正的意义。
   六百在短篇小说《黄色自卸车》和《纵火》中的笔触像是水火交融的表达,在平静中呈现的是淡然却又炙热的抗争。在社交媒体引领着绝大数人的生活时,人们希冀于在生活中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同时又不得不陷入挣扎的焦虑,极度混乱乃至对立状态的损毁之下,六百的小说在叙述中反而呈现出一种耐心。她试图以娓娓道来的诉说来阐释语调与情感的双重迷宫,借此完成对于爱以及命运的本质表达。生活在她的笔下演化为了一场奇妙的盛宴,不断确认着存在感以及价值的奥义,也就因此解剖宿命,炙热地跃动出更为辉煌的灵魂微光。我也期待她能带来更多具有特质性的作品。
  
   (责任编辑:丁小宁)
其他文献
那个女人曾经生活在树上,但和卡尔维诺小说中的男爵柯希莫截然不同,不具浪漫和传奇色彩。她带着年幼的儿女们住在树上,原因很简单,是怕被野兽伤害。既然住在树上,就得有一定的居住条件,在我的认知里,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没有先进的工具,让一个普通农妇带着六个孩子生活在树上,不比住在火星容易。而阿微木依萝并没有在小说中交待她住在树上的情况——是有特殊技能,像鸟儿般栖在树上,还是建造了一所像吊脚楼样的房子?由此
期刊
1  大眼鸡从什么时候开始离不开门鳝的,谁都记不起了,连大眼鸡和门鳝也记不得了。大眼鸡和门鳝一看就是天生一对,像大海与船,一个负责晃荡,一个负责摇荡。大眼鸡皮实,门鳝的牙齿专门为大眼鸡生的,鳝牙从嘴里往手臂上长,十个手指头尖成鳝牙,扎在大眼鸡身上,大眼鸡结结实实地又叫又跳,啪啪得浑身都像大眼鸡一样通红。要说这事儿,都是女人叫的,但门鳝能叫大眼鸡叫,这就不是一般的门鳝了,这就是负有使命的门鳝。  但
期刊
1   多年前我就知道陈谛了,如今去回忆,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知道已经记不清,但不妨碍我在心里进行一番合理的揣测——大概是在2016年底,这是在网络上能查到的她的一些小说最初发表的时间。我应该是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她的小说的,她的小说贴在“西局书局”的公号上,通过一系列我们共同的朋友,狗子、高星、张弛等人的分享和夸赞,我有幸读到。如今,过去这么多年,陈谛的小说偶尔在文学期刊发表。因我没有订阅期刊的习
期刊
李铁又醒了,他凝神静听着隔壁房间里那些熟悉的响动,在他耳旁窸窸窣窣。房间里没有一点光亮,他看着另一头窗户上沿那块仅存的四边形墙泥,每次醒来时,他都会望向那里,它与墙体越剥离一分就越固执地不肯掉落。摆钟挂在光秃秃的墙上,黑暗中辨不出时针的位置。它从他记事起就在那里,如今已无法报时。失眠拉长了黑夜,他有足够的时间去聆听夜间那些充满威胁的声音。   木床只占据了房间很小的一部分,他将能够发出声音的电器
期刊
杨炼的家在北京天坛公园附近,一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俄苏式四层楼的老房。   国内的诗歌活动越来越多。一直旅居国外的杨炼现在经常回国。采访的时候,杨炼的妻子、小说家友友就在旁边安静地倾听。   杨炼,1955年出生于瑞士,成长于北京。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写诗。   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轰动国内诗坛。其后,作品被介绍到海外,并受邀到欧洲各国朗诵。   1988年,杨炼应澳大利亚文学艺术委
期刊
讨论人: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专业教师与研究生   讨论记录:王海月  一、“罪案小说”形制与创作主题探究   吕彦霖:我们这次讨论房伟的新作《血色莫扎特》。房伟老师是苏州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著名王小波研究专家,曾经出版过《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之前在天津的一次见面中,房伟老师讲到自己在写抗战故事的时候,深切地感觉到现实中的故事,比作家虚构的要精彩得多。总体而
期刊
我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很忙,我就在家附近的幼儿园里上学,也没有人接送,每天晃晃悠悠走上半个小时的路程上下学。那个时候,马路上还没有那么多的车。有一次,我得了一张奖状,急着拿回家向父母炫耀,不料半途中摔了一跤,跌进了泥坑里。奖状摔烂了,上面沾满了黑黑的污泥,我一路哭着回了家。这是一张绘画比赛的奖状,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正式的荣誉。那个时候我最拿手的事是画画,是我作为一个孩子最初的表达方式。   我高中里
期刊
第一次读到魏思孝的作品是在“废柴写小说”的公众号上——一篇叫《垃圾盟主李尚成》的小说。小说的“原型”就是魏思孝的朋友——垃圾盟主李尚成。小说写得特别逗,我看的时候一直在笑。魏思孝对于“底层”是有慈悲之心的,对于身处“底层”坚持写作的朋友更是关心帮助有加,但“慈悲”不是“怜悯”更不是“纵容”,对于“底层”存在的问题魏思孝批判讽刺起来也是毫不留情的,即便是对朋友。他在小说里写道:“李尚成希望我多谈下他
期刊
那天晚上涨水蛾挺多,那段时间庄稼差不多涝死了,太阳从未在天上停留超过半小时,雨水不停往地上灌,我觉得山下的河水很快就会满起来,会把我住的半山腰淹没。“天灾要来了。”到处是这样的声音。我带着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连夜打着火把绕过深沟里的河水,走了三天三夜走到现在这座高山,实在走不动了,就此居住下来。   我来的时候这个地方还没有名字,四面环山,树林密布,随便一棵松树都要两个人手拉手才能抱完。我的小儿子
期刊
一、试剑  天气甚热,午后才稍微有一点风。这大荒岭上,平日不时有脚夫路过,挑一些消暑水果到城里卖。按理说今天也不该例外,但是等的人已经汗流浃背,竹筒带的水也已喝干,却还不见有人上来。他可不是要买果子解渴,而是要将过路人击杀于此,为的是给手中的剑喂血,以消除比试之前内心的不安。  身为酉阳劍馆的学员,王宝央可谓剑术超群,但也只限于剑馆陪练的一众师兄弟,比试起来,大家都是点到为止。两年一度的各路剑馆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