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人初闻英德红茶之名,还以为产自英国或德国,后来才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红茶,就产于粤北山区南部的英德市,具有特有的浓强鲜爽和自然花香。
英德古称英州,以境内英山盛产英石而得名。境内多为喀斯特地形地貌,也就注定了这里能产好茶。英德人爱茶,以至于英德的市花就是茶花。
人们对这个地方还比较陌生,英德茶的历史也不到百年。爱茶人对广东潮汕的单丛比较熟悉,会知道乌岽山,也知道饶平,甚至对几棵母树长在哪个位置都很清楚,但很多人还没有机会走进英德。
我以前喝到的英德红茶,与其他红茶大同小异:发酵较重的是薯香,烘焙较高的是甜香。更深入了解英德红茶后,才发现实际上英德红茶非常有个性,也有很迷人的香气与醇厚的滋味。
在广州芳村,销售英德红茶的茶商会根据市场需要尝试各种工艺,比如接近白茶的萎凋,或是类似白毫乌龙的发酵程度,这使得英德红茶的香气与滋味变得复杂起来,而传统的英德红茶就必须有“英德味”。为了寻访有英德味的红茶,我们迫不及待地要前往那片茶山。
初识英德红茶
早在1956年,英德的茶叶工作者就从云南版纳、凤庆等地把富含茶多酚的大叶种乔木茶引种回来,这片土地自此有了红浓的芬芳。上世纪90年代初,茶叶科技人员从福建引入了高香的黄金桂、金观音、肉桂、梅占等乌龙品种。到今天,英德茶的茶树品种多达四五十款。多年来,茶科所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品种的选育上费尽,比如“英红九号”和“英州一号”。当年他们在栽培过程中发现一个单株的品质非常好,制成红茶香高味醇,外形显金毫,这就是目前英德红茶的顶尖优良品种——“英红九号”。此外,“英州一号”也是高香型的名茶品种,具有强烈的自然花吞,适制乌龙茶,曾在国内多次获奖。英德茶区曾生产过属于黄茶类的大叶青茶,也曾因为红茶出口受挫而大量改制绿茶。上世纪80年代以后,英德还生产过相当数量的普洱茶。
至今在英德的茶园里还可以看到这些不同地方引种回来的茶树,与云南引种的茶树不同,福建的茶树叶片明显偏小。我来访茶的时候,正遇到一家茶厂以黄金桂品种制作红茶,萎凋时的鲜叶吐露着馥郁的芬芳,还未进屋就能闻到香气,这是闽南品种茶的特殊表现。不管是云南的大叶种还是福建的乌龙品种,都有明显的个性,所以制作出来的红茶或浓醇,或高香,或甘爽。
在英德石牯塘茶园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嫁接的品种。嫁接的茶树可以利用原来的植株,培育出需要的高产高香品种。
袁学培先生是英德知名的茶叶专家,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从事英德茶的研究。据他介绍,制作英德红茶的茶树约七成是大叶种,约三成是水仙种,还有一成左右是小叶种等高香品种。
如今在市面上的英德红茶,都被误读为是云南大叶种和凤凰水仙的嫁接品种,各类茶书也以讹传讹,流传甚广。真正到了产地才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嫁接品种的茶园,嫁接的既有凤凰水仙,也有福建的一些高香品种和英红九号等。
英德红茶的那段历史
英德古属韶州,是一个古老的茶区,栽植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五代,在明清时最为兴盛,那时的茶树为丛生的小叶种。英德红茶的历史,正是这个国家和时代的缩影:20世纪初,社会动荡,英德旧茶园几乎荡然无存。现在所指的英德红茶则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重新掀开的另一页历史——从最早的新生公司到后来的华侨茶厂,再到现在的农户与茶企的生产模式,恰是社会变革的真实映照。
1956年,英德省属国有农场从云南引种回大叶种。1959年,开始试制英德红茶,一投产就受到业界的关注。也就是这一年,广东省的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建成,后成为中南茶科所,英德从此成为重要的产茶区。1963年,英国女皇在盛大的宴会上,用英德红茶招待贵宾。英德从默默无闻的茶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到了上世纪70年代,英德茶叶年总产量已超过2500多吨。之后“英红”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近2000吨,成为我国大叶红碎茶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发展速度不谓不快。
之后,英德的茶厂历经多种成分的变换,从军垦农场,又转为新生公司(所谓的新生公司,是因为当时都是下放干部和知青在种茶)。上世纪80年代后,从越南回来的华侨又成立了华侨农场,英德的茶越来越深植在这片土地上。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出口滞销,许多茶园被荒废。最值得记述的是1993年,当时的茶厂一批茶叶因农残问题未能出口,导致了巨额损失,成为一个惨痛的教训,许多人将茶园改成了桔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坏事也能成为好事。后来英德人越来越注重茶叶的有机生产,产品的品质大幅提升,英德的众多茶园也成为生态种植的教材。
2006年12月,英德红茶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并颁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证书。2009年初,因为市场不景气,很多人都不愿意制茶,后来通过展会等形式慢慢拓展开了销路。今天,红茶越来越受欢迎,英德红茶的市场全面扩张,各种品牌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探访茶园
广州到英德已开通高铁,40分钟就可以到达英德西站。最值得去的是石牯塘乡与大湾乡、石灰铺乡的成片茶园。从英德市区往石古塘茶园走,车程也不过一小时,但遇上节假日,路就很堵,因为离茶园不远处就有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大山里藏着丰厚的物产,乌语啁啾,令人向往。冰糖桔树长成了一层楼高,结着丰硕的果实,只是因为市场冷淡而几乎被废弃。
泥土路扬起满面的黄尘,那一片历经半世纪时光依旧生机蓬勃的茶园,就掩藏在人烟稀少的村落处。村里住户已经很少了,茶园由茶企负责管理生产。
远离城市,茶树碧翠,接连成片,远至山际。这片茶园有着极良好的生态条件,松杉隔离了成片的茶园,脚下的花草清芬。粗略看去,茶园里的茶树品种多样,既有大叶种,也有中小叶种,有些芽叶还泛着紫色,茶树叶片多有虫眼。
这片茶园属于品无界公司,管理茶园的曹召初厂长是英德人,原来在中山创业,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不让生态更为平衡?禁用农药化肥很难吗?是否可以尝试让大家喝上完全放心的茶呢?于是,他着手在英德石牯塘的几十亩的茶园里做自己的试验。 他开始任由虫子啃食茶叶。茶园里最要命的虫子是象喙金龟子,这种虫子吃茶特别厉害,先啃大叶,再是嫩芽,直至吃得一片不剩。那一阵子,他站在茶园里,就能听到虫子啃食茶叶的沙沙声,听着都让人心痛。紧接着,其它的虫子、细菌,都接连在茶园肆虐。就这样,第一年的产量少了60%。
第二年,虫子的天敌来了,茶园里结了很多蜘蛛网,来了很多鸟类,慢慢地虫害没有那么肆虐了。算下来,这一年的茶叶产量少了约一半。
第三年,茶园的形势发生了逆转,病虫害越来越少,生态基本保持了平衡。这一年,茶园产量只比原来少了两三成。
就这样,年复一年,茶园的健康生态链基本形成。公司的董事长刘永涛介绍,没有必要一味追求产量,让品质更好,这样茶价也高,算一算,并不吃亏。更重要的,自己与家人都能放心喝自己种的茶了。
刚开始,曹召初的理想被人们笑话,有几十年经验的老茶农都不相信他能够成功,但后来这些老茶农都信服了。
茶园的早晚温差大,园里多花草,还有相思树、松杉与果树,不施用除草剂,不用化学肥料,使用的是天然的肥料与自然的管理方式,生态平衡很容易建立起来。曹召初相信,这样的种植方式会是未来茶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英德的乡村保留着古朴的生活方式,与商业飞速发展的广州形同两地。但随着高速铁路的开通,这里渐渐成了城里人的后花园与度假休闲之地。
香高味美英德红
英德红茶每年三月开始制作,夏天的产量少,秋茶香高受欢迎,产量也较多。英德红茶的制作相对简单,从萎凋到揉捻,多数发酵时间并不长,因为白天的温度比较高,发酵快,最后烘干。不过每一个环节还是值得讲究,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我遇到一个制茶的吴姓老茶农,就有很多独到的心得,比如摊晾时放在竹片上,有技巧的手工揉捻,露天发酵,说是做出来的茶会更甜美,他的好茶源于通宵制作的工艺。机械的制作会是产业的发展方向,但不排斥手工制作的精美。
这里还有一些古树乔木制作的红茶。随着云南古树茶的热潮,古树茶倍受追捧,英德那些远在深林里的古茶树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英德,我们有幸喝到了树龄半个世纪的茶王树制作的红茶。这棵茶王树位于石牯塘曾经的“国有农场”,与云南的乔木古树不一样,因为栽培管理是有意矮化,所以全树分枝低矮,却枝条壮密,大叶种的秉性使得它显得异常壮硕,树高虽只有一米多,树冠却很庞大,可让十多个人围绕,这是当地人工栽培史上最大冠面的一棵大叶种了。品无界的丘业平总经理介绍,这棵茶树依然丰产,一轮可采制鲜叶十余斤,制成干茶一斤多。
茶王树的春茶外形乌润,芽毫显,开汤之后汤色深红,香沉汤中,入口异常稠浓,喝起来最为甜润,令人身心愉悦,之后口腔长留香韵。即使是二春的茶,因为采取了轻揉捻,发酵度不是很高,故芽毫偏黄,低温烘焙的工艺使得它梅子香十足,带着厚厚的果蜜味,浓醇可人。夏茶稍显味短,却还是甘爽鲜美,汤水红艳。
十月初,这里开办了一场红茶节,邀请了四方嘉宾与茶叶专家前来作客,也让人们一睹英德红茶的风采。各家茶企在这里展示自己的风采,虽然大多数的企业年产值还未上亿元,但总算是做起来了,这两年的业绩也令英德茶人更有信心。
在英德这片茶园里,有人们生生不息的希望。
英德古称英州,以境内英山盛产英石而得名。境内多为喀斯特地形地貌,也就注定了这里能产好茶。英德人爱茶,以至于英德的市花就是茶花。
人们对这个地方还比较陌生,英德茶的历史也不到百年。爱茶人对广东潮汕的单丛比较熟悉,会知道乌岽山,也知道饶平,甚至对几棵母树长在哪个位置都很清楚,但很多人还没有机会走进英德。
我以前喝到的英德红茶,与其他红茶大同小异:发酵较重的是薯香,烘焙较高的是甜香。更深入了解英德红茶后,才发现实际上英德红茶非常有个性,也有很迷人的香气与醇厚的滋味。
在广州芳村,销售英德红茶的茶商会根据市场需要尝试各种工艺,比如接近白茶的萎凋,或是类似白毫乌龙的发酵程度,这使得英德红茶的香气与滋味变得复杂起来,而传统的英德红茶就必须有“英德味”。为了寻访有英德味的红茶,我们迫不及待地要前往那片茶山。
初识英德红茶
早在1956年,英德的茶叶工作者就从云南版纳、凤庆等地把富含茶多酚的大叶种乔木茶引种回来,这片土地自此有了红浓的芬芳。上世纪90年代初,茶叶科技人员从福建引入了高香的黄金桂、金观音、肉桂、梅占等乌龙品种。到今天,英德茶的茶树品种多达四五十款。多年来,茶科所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品种的选育上费尽,比如“英红九号”和“英州一号”。当年他们在栽培过程中发现一个单株的品质非常好,制成红茶香高味醇,外形显金毫,这就是目前英德红茶的顶尖优良品种——“英红九号”。此外,“英州一号”也是高香型的名茶品种,具有强烈的自然花吞,适制乌龙茶,曾在国内多次获奖。英德茶区曾生产过属于黄茶类的大叶青茶,也曾因为红茶出口受挫而大量改制绿茶。上世纪80年代以后,英德还生产过相当数量的普洱茶。
至今在英德的茶园里还可以看到这些不同地方引种回来的茶树,与云南引种的茶树不同,福建的茶树叶片明显偏小。我来访茶的时候,正遇到一家茶厂以黄金桂品种制作红茶,萎凋时的鲜叶吐露着馥郁的芬芳,还未进屋就能闻到香气,这是闽南品种茶的特殊表现。不管是云南的大叶种还是福建的乌龙品种,都有明显的个性,所以制作出来的红茶或浓醇,或高香,或甘爽。
在英德石牯塘茶园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嫁接的品种。嫁接的茶树可以利用原来的植株,培育出需要的高产高香品种。
袁学培先生是英德知名的茶叶专家,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从事英德茶的研究。据他介绍,制作英德红茶的茶树约七成是大叶种,约三成是水仙种,还有一成左右是小叶种等高香品种。
如今在市面上的英德红茶,都被误读为是云南大叶种和凤凰水仙的嫁接品种,各类茶书也以讹传讹,流传甚广。真正到了产地才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嫁接品种的茶园,嫁接的既有凤凰水仙,也有福建的一些高香品种和英红九号等。
英德红茶的那段历史
英德古属韶州,是一个古老的茶区,栽植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五代,在明清时最为兴盛,那时的茶树为丛生的小叶种。英德红茶的历史,正是这个国家和时代的缩影:20世纪初,社会动荡,英德旧茶园几乎荡然无存。现在所指的英德红茶则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重新掀开的另一页历史——从最早的新生公司到后来的华侨茶厂,再到现在的农户与茶企的生产模式,恰是社会变革的真实映照。
1956年,英德省属国有农场从云南引种回大叶种。1959年,开始试制英德红茶,一投产就受到业界的关注。也就是这一年,广东省的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建成,后成为中南茶科所,英德从此成为重要的产茶区。1963年,英国女皇在盛大的宴会上,用英德红茶招待贵宾。英德从默默无闻的茶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到了上世纪70年代,英德茶叶年总产量已超过2500多吨。之后“英红”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近2000吨,成为我国大叶红碎茶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发展速度不谓不快。
之后,英德的茶厂历经多种成分的变换,从军垦农场,又转为新生公司(所谓的新生公司,是因为当时都是下放干部和知青在种茶)。上世纪80年代后,从越南回来的华侨又成立了华侨农场,英德的茶越来越深植在这片土地上。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出口滞销,许多茶园被荒废。最值得记述的是1993年,当时的茶厂一批茶叶因农残问题未能出口,导致了巨额损失,成为一个惨痛的教训,许多人将茶园改成了桔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坏事也能成为好事。后来英德人越来越注重茶叶的有机生产,产品的品质大幅提升,英德的众多茶园也成为生态种植的教材。
2006年12月,英德红茶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并颁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证书。2009年初,因为市场不景气,很多人都不愿意制茶,后来通过展会等形式慢慢拓展开了销路。今天,红茶越来越受欢迎,英德红茶的市场全面扩张,各种品牌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探访茶园
广州到英德已开通高铁,40分钟就可以到达英德西站。最值得去的是石牯塘乡与大湾乡、石灰铺乡的成片茶园。从英德市区往石古塘茶园走,车程也不过一小时,但遇上节假日,路就很堵,因为离茶园不远处就有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大山里藏着丰厚的物产,乌语啁啾,令人向往。冰糖桔树长成了一层楼高,结着丰硕的果实,只是因为市场冷淡而几乎被废弃。
泥土路扬起满面的黄尘,那一片历经半世纪时光依旧生机蓬勃的茶园,就掩藏在人烟稀少的村落处。村里住户已经很少了,茶园由茶企负责管理生产。
远离城市,茶树碧翠,接连成片,远至山际。这片茶园有着极良好的生态条件,松杉隔离了成片的茶园,脚下的花草清芬。粗略看去,茶园里的茶树品种多样,既有大叶种,也有中小叶种,有些芽叶还泛着紫色,茶树叶片多有虫眼。
这片茶园属于品无界公司,管理茶园的曹召初厂长是英德人,原来在中山创业,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不让生态更为平衡?禁用农药化肥很难吗?是否可以尝试让大家喝上完全放心的茶呢?于是,他着手在英德石牯塘的几十亩的茶园里做自己的试验。 他开始任由虫子啃食茶叶。茶园里最要命的虫子是象喙金龟子,这种虫子吃茶特别厉害,先啃大叶,再是嫩芽,直至吃得一片不剩。那一阵子,他站在茶园里,就能听到虫子啃食茶叶的沙沙声,听着都让人心痛。紧接着,其它的虫子、细菌,都接连在茶园肆虐。就这样,第一年的产量少了60%。
第二年,虫子的天敌来了,茶园里结了很多蜘蛛网,来了很多鸟类,慢慢地虫害没有那么肆虐了。算下来,这一年的茶叶产量少了约一半。
第三年,茶园的形势发生了逆转,病虫害越来越少,生态基本保持了平衡。这一年,茶园产量只比原来少了两三成。
就这样,年复一年,茶园的健康生态链基本形成。公司的董事长刘永涛介绍,没有必要一味追求产量,让品质更好,这样茶价也高,算一算,并不吃亏。更重要的,自己与家人都能放心喝自己种的茶了。
刚开始,曹召初的理想被人们笑话,有几十年经验的老茶农都不相信他能够成功,但后来这些老茶农都信服了。
茶园的早晚温差大,园里多花草,还有相思树、松杉与果树,不施用除草剂,不用化学肥料,使用的是天然的肥料与自然的管理方式,生态平衡很容易建立起来。曹召初相信,这样的种植方式会是未来茶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英德的乡村保留着古朴的生活方式,与商业飞速发展的广州形同两地。但随着高速铁路的开通,这里渐渐成了城里人的后花园与度假休闲之地。
香高味美英德红
英德红茶每年三月开始制作,夏天的产量少,秋茶香高受欢迎,产量也较多。英德红茶的制作相对简单,从萎凋到揉捻,多数发酵时间并不长,因为白天的温度比较高,发酵快,最后烘干。不过每一个环节还是值得讲究,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我遇到一个制茶的吴姓老茶农,就有很多独到的心得,比如摊晾时放在竹片上,有技巧的手工揉捻,露天发酵,说是做出来的茶会更甜美,他的好茶源于通宵制作的工艺。机械的制作会是产业的发展方向,但不排斥手工制作的精美。
这里还有一些古树乔木制作的红茶。随着云南古树茶的热潮,古树茶倍受追捧,英德那些远在深林里的古茶树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英德,我们有幸喝到了树龄半个世纪的茶王树制作的红茶。这棵茶王树位于石牯塘曾经的“国有农场”,与云南的乔木古树不一样,因为栽培管理是有意矮化,所以全树分枝低矮,却枝条壮密,大叶种的秉性使得它显得异常壮硕,树高虽只有一米多,树冠却很庞大,可让十多个人围绕,这是当地人工栽培史上最大冠面的一棵大叶种了。品无界的丘业平总经理介绍,这棵茶树依然丰产,一轮可采制鲜叶十余斤,制成干茶一斤多。
茶王树的春茶外形乌润,芽毫显,开汤之后汤色深红,香沉汤中,入口异常稠浓,喝起来最为甜润,令人身心愉悦,之后口腔长留香韵。即使是二春的茶,因为采取了轻揉捻,发酵度不是很高,故芽毫偏黄,低温烘焙的工艺使得它梅子香十足,带着厚厚的果蜜味,浓醇可人。夏茶稍显味短,却还是甘爽鲜美,汤水红艳。
十月初,这里开办了一场红茶节,邀请了四方嘉宾与茶叶专家前来作客,也让人们一睹英德红茶的风采。各家茶企在这里展示自己的风采,虽然大多数的企业年产值还未上亿元,但总算是做起来了,这两年的业绩也令英德茶人更有信心。
在英德这片茶园里,有人们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