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从教师这个角度简要阐述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使语文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人格魅力 准备“教材” 教学活动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一字一板地讲解课文时,课堂气氛总是沉闷的,令人压抑,毫无生气可言,学生不愿意听,教师不想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因为学校的环境相对闭塞,又加上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许多教师在其间迷失了自我,限制了活力与个性,变得正经、刻板,与现实社会脱轨,无法创新。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
在课堂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组镜头:有的教师,学生敬重他们,主动向他们打招呼问好,并喜欢上他们的课。他们常常一呼百应,学生对他们“唯命是从”。而对有的老师,学生总是躲着他(她),尽管他(她)“发号施令”,上课却没有几个响应。同样是教师,为什么学生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其实,这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我们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和学识,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的。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自己具有美好的心灵,才能使别人的心灵更美好。因此,好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最具有人格魅力呢?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风范,重视自身的修养与道德品质的提高。教师要关爱学生,为人正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能给予特别的帮助和鼓励;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却不肯原谅自己的错误;以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他们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学生因敬其师,而信其道,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其次,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这样才能使学生欣赏,钦佩。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如果你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手拈来,那么你的语文课怎能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怎能不活力四溢;如果你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高韵深情、清秀隽永的粉笔字,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听”你的语文课,怎么会不“抄”你的课堂笔记;如果你在教授古诗时能随口吟诵一下,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受到艺术的熏陶,课堂气氛怎能不活跃。例如,当学习到古代五言、七言诗时,教师告诉学生,古人不像我们现代人那样用普通话朗诵,而是吟唱,并分别吟诵一首给他们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后,很多学生反映说效果很好,老师今天的表演棒极了,他们从来不知道古人还能这样读诗。且不说语文教师具备以上的素质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单从学生对教师的崇敬这一点来说,已具备相当大的教育魅力。
二、教师要精心准备“教材”
我这里说的“教材”,是广义的,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教材)。在学校教学中,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亦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媒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没有教科书,教师无本可依,学生亦无章可循。所以,教师不仅要备学生,更要精心备材料,对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把握准确,对教材的内容能够熟练掌握,信手拈来。精心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比如,一堂语文课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导语是关键。那么,我们就应该精心设计导语。精彩的导语,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优势兴奋中心,激发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学习《黄鹂》一课时,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黄鹂的鸣叫声,顿时整个教室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鸟,它的外形怎样。学生积极发言,你一句我一句。教师这时播放出黄鹂嬉戏的场面,自然引出课题。接着,教师问:那么黄鹂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来写黄鹂的呢?写黄鹂的目的是什么呢?学了这篇文章大家就知道了。这样课堂氛围整体就活跃起来了。
另一个方面是和教材内容相关的,即教师课后收集的资料。这些材料的收集对语文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目前,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这与语文教材相对落伍,和学生生活实际与思想实际相去甚远,大大脱离了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收集大量和课堂内容有联系,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美好道德情操的“教材”,丰富课堂内容,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看到报纸杂志上的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就把它收集起来,以备语文课堂教学之用。如果教师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读者》上的一些短小精悍且很有思想内涵的文章,会使学生从中得到教益。如果给他们朗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时,抑或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又地顺便提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目前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新闻事料时,那么学生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课堂气氛也会一下变得热烈而静默。学生先是眼睛圆瞪,双耳直竖,静静等待着教师的“下文”。等教师读完或者说完,学生有的会心一笑,有的沉思静想,有的还会在随身记事本中记下什么,有的交头接耳探讨个不休,有的甚至会站起来向教师寻根问底,整个课堂充溢着求知的欲望,充满着朝气与活力。
三、教师可以在课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灌输教育是以往语文教学主要的弊端之一,其本质是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其特征是课堂充满着强制、枯燥、沉闷的气氛,其后果是学生的个性受到了无情的遏制,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逐渐萎缩。为了激发学生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经常在课堂上采取讨论,辩论,三分钟演讲,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这里主要推荐“讨论”这样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我曾经做过一次关于“课堂讨论”的学生问卷调查。你认为语文课堂中下列哪一种方式让你印象最深?A.教师动情地讲述;B.同学们进行讨论发言;C.认真做笔记。统计结果时67.8%的学生选择了B项。这个结果表明,学生是欢迎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讨论”这种教学活动的。因为讨论的内涵是信息的交流与比较,讨论的氛围是平等、民主、自由、开放的。在真正的讨论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再充当知识“装载工”的角色,不可能再把学生当成没有思维、不会选择地“容器”,而是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所,成为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
如在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之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我们也来说说‘改造我们的学习’。看看同学们都说了些什么。”
“我们应注意克服学习上好高骛远、浮躁的思想。如,有些同学连字都不认真写,读书都没有声音,却埋怨语文老是学不好,不知道怎样学。”
“这个说法我有同感。我发现不少同学的桌子上桌子里甚至连床头都摆有‘速成资料’,比如‘快速作文100招’‘解题思路速成’‘通向清华北大的捷径’等等。学习真的可以速成么?我们还是扎实地积累吧。”
“有的同学学习效果不好,总是认为自己基础差、脑子笨,却不从主观上反思自己的责任心和努力程度。一年级时这样埋怨,二年级还这样埋怨,到底要埋怨到什么时候呀!”
“学生可以选教师、选班级、选科目,学生上课可以自由流动,允许兴趣广泛的同学多参加些社会活动……”
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但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可以独立思考问题、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表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观点通过交流、碰撞,相互启迪,或者激发出新的问题,使得讨论推向深入。这样一来,学生既是问题的发现人,又是问题的解决人。当然,好的讨论课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且能放出去也要能收得回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
总之,课堂气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学生的需要,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做一个让学生喜爱、钦佩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郭启明,赵林森主编.教师语言艺术.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上东教育出版社,1995.
[3](美)MarilynL.Page著.屈宇清、咸桂彩译.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课堂有效管理六步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责编 张敬亚)
关键词:人格魅力 准备“教材” 教学活动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一字一板地讲解课文时,课堂气氛总是沉闷的,令人压抑,毫无生气可言,学生不愿意听,教师不想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因为学校的环境相对闭塞,又加上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许多教师在其间迷失了自我,限制了活力与个性,变得正经、刻板,与现实社会脱轨,无法创新。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
在课堂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组镜头:有的教师,学生敬重他们,主动向他们打招呼问好,并喜欢上他们的课。他们常常一呼百应,学生对他们“唯命是从”。而对有的老师,学生总是躲着他(她),尽管他(她)“发号施令”,上课却没有几个响应。同样是教师,为什么学生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其实,这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我们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和学识,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的。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自己具有美好的心灵,才能使别人的心灵更美好。因此,好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最具有人格魅力呢?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风范,重视自身的修养与道德品质的提高。教师要关爱学生,为人正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能给予特别的帮助和鼓励;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却不肯原谅自己的错误;以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他们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学生因敬其师,而信其道,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其次,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这样才能使学生欣赏,钦佩。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如果你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手拈来,那么你的语文课怎能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怎能不活力四溢;如果你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高韵深情、清秀隽永的粉笔字,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听”你的语文课,怎么会不“抄”你的课堂笔记;如果你在教授古诗时能随口吟诵一下,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受到艺术的熏陶,课堂气氛怎能不活跃。例如,当学习到古代五言、七言诗时,教师告诉学生,古人不像我们现代人那样用普通话朗诵,而是吟唱,并分别吟诵一首给他们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后,很多学生反映说效果很好,老师今天的表演棒极了,他们从来不知道古人还能这样读诗。且不说语文教师具备以上的素质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单从学生对教师的崇敬这一点来说,已具备相当大的教育魅力。
二、教师要精心准备“教材”
我这里说的“教材”,是广义的,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教材)。在学校教学中,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亦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媒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没有教科书,教师无本可依,学生亦无章可循。所以,教师不仅要备学生,更要精心备材料,对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把握准确,对教材的内容能够熟练掌握,信手拈来。精心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比如,一堂语文课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导语是关键。那么,我们就应该精心设计导语。精彩的导语,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优势兴奋中心,激发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学习《黄鹂》一课时,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黄鹂的鸣叫声,顿时整个教室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鸟,它的外形怎样。学生积极发言,你一句我一句。教师这时播放出黄鹂嬉戏的场面,自然引出课题。接着,教师问:那么黄鹂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来写黄鹂的呢?写黄鹂的目的是什么呢?学了这篇文章大家就知道了。这样课堂氛围整体就活跃起来了。
另一个方面是和教材内容相关的,即教师课后收集的资料。这些材料的收集对语文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目前,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这与语文教材相对落伍,和学生生活实际与思想实际相去甚远,大大脱离了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收集大量和课堂内容有联系,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美好道德情操的“教材”,丰富课堂内容,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看到报纸杂志上的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就把它收集起来,以备语文课堂教学之用。如果教师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读者》上的一些短小精悍且很有思想内涵的文章,会使学生从中得到教益。如果给他们朗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时,抑或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又地顺便提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目前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新闻事料时,那么学生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课堂气氛也会一下变得热烈而静默。学生先是眼睛圆瞪,双耳直竖,静静等待着教师的“下文”。等教师读完或者说完,学生有的会心一笑,有的沉思静想,有的还会在随身记事本中记下什么,有的交头接耳探讨个不休,有的甚至会站起来向教师寻根问底,整个课堂充溢着求知的欲望,充满着朝气与活力。
三、教师可以在课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灌输教育是以往语文教学主要的弊端之一,其本质是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其特征是课堂充满着强制、枯燥、沉闷的气氛,其后果是学生的个性受到了无情的遏制,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逐渐萎缩。为了激发学生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经常在课堂上采取讨论,辩论,三分钟演讲,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这里主要推荐“讨论”这样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我曾经做过一次关于“课堂讨论”的学生问卷调查。你认为语文课堂中下列哪一种方式让你印象最深?A.教师动情地讲述;B.同学们进行讨论发言;C.认真做笔记。统计结果时67.8%的学生选择了B项。这个结果表明,学生是欢迎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讨论”这种教学活动的。因为讨论的内涵是信息的交流与比较,讨论的氛围是平等、民主、自由、开放的。在真正的讨论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再充当知识“装载工”的角色,不可能再把学生当成没有思维、不会选择地“容器”,而是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所,成为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
如在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之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我们也来说说‘改造我们的学习’。看看同学们都说了些什么。”
“我们应注意克服学习上好高骛远、浮躁的思想。如,有些同学连字都不认真写,读书都没有声音,却埋怨语文老是学不好,不知道怎样学。”
“这个说法我有同感。我发现不少同学的桌子上桌子里甚至连床头都摆有‘速成资料’,比如‘快速作文100招’‘解题思路速成’‘通向清华北大的捷径’等等。学习真的可以速成么?我们还是扎实地积累吧。”
“有的同学学习效果不好,总是认为自己基础差、脑子笨,却不从主观上反思自己的责任心和努力程度。一年级时这样埋怨,二年级还这样埋怨,到底要埋怨到什么时候呀!”
“学生可以选教师、选班级、选科目,学生上课可以自由流动,允许兴趣广泛的同学多参加些社会活动……”
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但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可以独立思考问题、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表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观点通过交流、碰撞,相互启迪,或者激发出新的问题,使得讨论推向深入。这样一来,学生既是问题的发现人,又是问题的解决人。当然,好的讨论课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且能放出去也要能收得回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
总之,课堂气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学生的需要,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做一个让学生喜爱、钦佩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郭启明,赵林森主编.教师语言艺术.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上东教育出版社,1995.
[3](美)MarilynL.Page著.屈宇清、咸桂彩译.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课堂有效管理六步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