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评委和评审
一个好的评审制度必须依靠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评委团队来执行。有人说,一届展览评委班子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就是展览的成功。每次展览评委名单公布后,一定有人会说某某水平不行,不配当评委。请问谁够当评委,水平高就能当评委吗?水平高固然可以当艺术家,却不一定能担当起评委一职,况且从来就没有哪个评委可以让人百分之百信服的。从来就没有绝对完美的评委班子,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委,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既然如此,谁当评委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况且每人只有一票,并不是谁能具有决定权的,关键是要有担任评委的宽容气度和责任感的胸怀。评委的胸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评审的成功。
书法史上的优秀遗存都可作为参照的评审依据,一种风格的存在自有共合理之处,评委却是必须都得爱,哪怕就暂时爱几天。你喜欢大气雄浑,也要承纳温婉娟秀的合理,不以自己的好恶,滥用生杀大权,这就是评委的胸怀,这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导向成功的。本届国展评审前,陈洪武书记再三强调评审『十六字总纲』: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顾、多样包容。我所经历的评审现场,十六字始终萦绕在评委、监委和学术观察员周围,用餐时就有某评委脱口而出这十六字总纲,虽为会心一笑,可见影响之深。
从本届展览的评委组成结构可以清晰看出中国书协的良苦用心。中国书协以职业操守、专业素养和社会公信度作为评委的首要选择条件,评委名单反映出阵容的权威性初评、终评评委四十九人,涵盖老、中、青三代。既有深厚学养、创作体验和评审体验的老评委,如曹宝麟、孙晓云、鲍贤伦等;又有当今书坛的中青年实力书家,如李有来、刘月卯、陈忠康等;而徐海、陳大中南北两个美院书法学科带头人的首次加盟,更让人眼睛一亮。评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评委的考量,不但考量他的责任心、纪律性,更重要的是考量他的艺术眼光,考量他对书法本体的深度认知。
笔者所观,这届国展的评审,在这样一个严密、严谨、严格的评审制度下,评委们践行了『尽职』二字的内涵。尽职与结果并无直接对应关系,结果也不可能是所有人期待的结果,因此『尽职』相对就是最完美的评判了。就如同评判一幅作品,永远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想强加自己的意愿让他人接受,结果大抵上都是一厢情愿。个性极强的作品更是如此,品评者会走向一个极端‘‘要么好得要命,要么一塌糊涂。这届国展评委评审的结果并不是一两票就能决定作品的优劣去留,最终结果是集体投票的共同决定。从这个角度说,一件作品的去留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评判,因此这个评审是合理的。虽然这种合理依然是『相对』的合理,但这种『相对合理』已经实现公正、公平了。关于创作
本次国展共收到作品四万多件,可能由于不收参评费的缘由,大量业余作品『来袭』,所谓老干部体、青少年官体、江湖体等等,五花八门,尽收眼底。评委们感慨:业余之最无过此次国展,因此分组初评时淘汰作品速度之快让人瞠目。我发现投票号在一万五千号前的业余作品最多,高手一般都在收官之际投稿。有时甚至一捆中一每捆一百张到二百张不等一只挑出五件作品。『老干部体』成为初评时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此轮中稍有训练者,皆能让人驻目而得以进入下一轮。
随着评审的深入,好作品逐渐浮出水面,即从初评终审开始,评审渐入佳境了,直到终评七百件参展作品尘埃落定,本届展览作品格局已现。
下面以终评入选的行草书体为例,共三百九十件一和最后入展的行草书体数量可能有小出入一,请大家看一组统计数据。(见表1)
从表一可以看出,占据前四名的分别是『综合风』『二王体系风』『时风』和『唯美书风』。本届国展入展最多的行草书取法丰富,传承清晰。宋四家独缺蔡襄,元代少了杨维桢、康里巎巎,明代除了文徵明外,基本涵盖了历代经典书家,而在初评复评时这些历代名家风格皆有影子闪现。
『综合风』作品数量稳居第一,其特点是糅合诸体,似隐若存而贯以娴熟的技法9此风格作品信息量大、审美多元、技法相对较高,而又不时映透出作者才情,显示作者较强的化古典为用的能力。此类作品在这届国展引领风骚,最能反映当代书法创作的前沿成果,也可预示未来呈直线上升之势,必为大观。
『二王体系风』依旧是展览的主流,只不过相比以往几届一统天下局面终究已成潮退之势。可喜的是,很多作品正在朝着二王体系演变的脉络向纵横两方面深入。高水平的『二王书风』不再是简单的几个小动作、小技巧式的『表面二王』,作品的形质、神采已见明显的提升。诚如宋曹在《书法约言》中所说:『既脱天腕仍养于心,方无右军习气』,二王书风正在向着二王精神走进。
『时风』的影响不可小觑,这是近年展览较多的结果,即所谓的一展览体一是也。这类作品初看灿若桃花,或故作深沉大气;细观如一人所为,制作痕迹明显;再观则做作机械、毫无激情、甜腻拒人,但因小巧精致、制作精美而得以顺利入关。此类作品以小字居多,形式多样,在前几届国展和主题展中一枝独秀,占尽风流。而此次国展明显呈式微之势,虽也有一二佳作,却难掩江河日下。再有,初评、复评过程所见用西河麻纸书写的仿古汉草小豆腐块,多到应接不暇,确实有几件写得很是精彩,古意盎然,大量的『仿古』作品最终还是被无情地淘汰。
值得一说的是,本届国展『唯美书风』的浮出水面大快眼目,真有『悦己者容』的快感。此类书风从王氏一门及赵孟頫书风蜕化而出,更参以当代帖学名家用笔结字,技法娴熟高超,用笔结体精致、精雅、精准、精细,点画质感凝练温润,让人玩味,惊叹不已。有评委戏称『时见美人』,仿佛举止间神采溢出,极吸引眼球,初评时评委们毫不吝啬地给了两幅作品满分。
此外,何绍基、赵之谦风格一如既往的大行其道。初评现场更是『一片汪洋』,而能称高手者数人而已9评委们对此类书风渐生审美疲劳,持观望态度,而对一些擅长此种风格的年轻『老作者』,多数评委则对他们充满了变法的期待。
出人意料的是米芾、苏轼风格的再度崛起。在册页作品和小字作品中,两者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那些形似米、苏的集字作品或有一定功力的米、苏风格的作品,在优秀的米氏、苏氏风格作品面前相形见绌。书法史上,米南官和苏东坡绝对是两朵『奇葩』,是需要几进几出才有可能被慢慢认识的书法家。他们就像迷宫,进去容易出来难。因超尺寸淘汰的两件米氏风格作品极其夺人眼目,尤其是深圳李锐的作品,不论在形质、神采上,还是技法的深入上,都可以看出当代书坛俊彦的非同凡响的领悟能力。若不是因超尺寸问题,应有可能问鼎大奖。还有两位作者把苏东坡写得极其传神,其中一位把苏字放大写成两条屏,笔墨酣畅淋漓,结字用笔皆合于法度而又常现出奇之笔,腕下才情奔腾;另一位写苏氏信札,大胆结合黄庭坚,笔力扛鼎、质感一流,温之妍润凛之风神,下笔如有神助,二人在获奖之列当属必然。
本次展览,真正的好作品还是能透出神采的光芒。本届国展大字对联入展的很少,在评审时看到好多对联让人感觉就是一个内容反复写了成百上千次,毫无生机和激情。而这时突然有一副对联佳作出现,则即刻令评委们精神为之一振。在评选到册页时也是这样,精美的装帧加上出彩的书写真让人爱不释手。
草书依然是块硬骨头,大字纯草书的收场用一个词『火候不到』形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单调的画图缠绕、做作的节奏变化、烂俗滚熟的书写内容、简单的二王放大、表面的王铎和傅山、无才气的大气模仿、鼓努为力、焦躁不安……无奈,草书千年以来都难,现在仍然如此。行书历代高手比比皆是,现在也是这样。千万别高估了当代草书的高峰,高峰远没到,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关于形式
表二是进入终评的八百多件作品中,关于拼接做旧等外在形式的一组数据。
拼接加色宣继续大行其道,占据半壁江山,而狗皮膏药式的拼贴和『标题党』在迅速消亡,白宣略有抬头,尤其在初评看到很多完整书写的八尺整宣。但白宣依然难以驾驭,此类作品的胜出确实需要过人的功力魄力和才情支撑,尤其大草白宣作品几近全军覆灭,可以窥视未来生宣大草的努力空间极其艰巨。拼接主要在小字和多屏条上,因为册页和长卷有明确规定的入选比例,小字类作品用豆腐块或多屏拼接处理是最合适不过了,确实比单屏条来得丰富,而色彩的应用也的确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符合书法进入公共空间的视觉转换。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筛选,『以色猎』和拼接究竟合不合理已经毋庸讳言,用『存在就是合理』来说明这个问题是最好不过了。站在偌大的评审现场,那么多的作品像一条条彩练悬挂空中,每每望见阳光透过这些五颜六色的绢帛纸笺,那千年不变的如琼浆玉露般的玄黑墨液,顿时化作如彩虹般的幻化之色,真让人美不胜收,迷恋不已!
经过这么多年的形式周折,书坛总体上已逐渐理性回归本体。毕竟书法主体是『书』,所有的聚焦应该在书写的形神表现上,过多的渲染营造作品的外在形式使作品显得脏、浑、花、腻,造成主次颠倒、喧宾夺主。笔者在现场看到大量过分做旧、极尽花哨的作品立刻淘汰,毫不手软。值得关注的是,黑白、虚实、空间分割、墨色、用笔、层次等『内形式』对比丰富的作品明显增多,让人耳目一新,普遍获赞,这应该成为今后书法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努力方向。
一个好的评审制度必须依靠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评委团队来执行。有人说,一届展览评委班子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就是展览的成功。每次展览评委名单公布后,一定有人会说某某水平不行,不配当评委。请问谁够当评委,水平高就能当评委吗?水平高固然可以当艺术家,却不一定能担当起评委一职,况且从来就没有哪个评委可以让人百分之百信服的。从来就没有绝对完美的评委班子,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委,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既然如此,谁当评委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况且每人只有一票,并不是谁能具有决定权的,关键是要有担任评委的宽容气度和责任感的胸怀。评委的胸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评审的成功。
书法史上的优秀遗存都可作为参照的评审依据,一种风格的存在自有共合理之处,评委却是必须都得爱,哪怕就暂时爱几天。你喜欢大气雄浑,也要承纳温婉娟秀的合理,不以自己的好恶,滥用生杀大权,这就是评委的胸怀,这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导向成功的。本届国展评审前,陈洪武书记再三强调评审『十六字总纲』: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顾、多样包容。我所经历的评审现场,十六字始终萦绕在评委、监委和学术观察员周围,用餐时就有某评委脱口而出这十六字总纲,虽为会心一笑,可见影响之深。
从本届展览的评委组成结构可以清晰看出中国书协的良苦用心。中国书协以职业操守、专业素养和社会公信度作为评委的首要选择条件,评委名单反映出阵容的权威性初评、终评评委四十九人,涵盖老、中、青三代。既有深厚学养、创作体验和评审体验的老评委,如曹宝麟、孙晓云、鲍贤伦等;又有当今书坛的中青年实力书家,如李有来、刘月卯、陈忠康等;而徐海、陳大中南北两个美院书法学科带头人的首次加盟,更让人眼睛一亮。评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评委的考量,不但考量他的责任心、纪律性,更重要的是考量他的艺术眼光,考量他对书法本体的深度认知。
笔者所观,这届国展的评审,在这样一个严密、严谨、严格的评审制度下,评委们践行了『尽职』二字的内涵。尽职与结果并无直接对应关系,结果也不可能是所有人期待的结果,因此『尽职』相对就是最完美的评判了。就如同评判一幅作品,永远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想强加自己的意愿让他人接受,结果大抵上都是一厢情愿。个性极强的作品更是如此,品评者会走向一个极端‘‘要么好得要命,要么一塌糊涂。这届国展评委评审的结果并不是一两票就能决定作品的优劣去留,最终结果是集体投票的共同决定。从这个角度说,一件作品的去留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评判,因此这个评审是合理的。虽然这种合理依然是『相对』的合理,但这种『相对合理』已经实现公正、公平了。关于创作
本次国展共收到作品四万多件,可能由于不收参评费的缘由,大量业余作品『来袭』,所谓老干部体、青少年官体、江湖体等等,五花八门,尽收眼底。评委们感慨:业余之最无过此次国展,因此分组初评时淘汰作品速度之快让人瞠目。我发现投票号在一万五千号前的业余作品最多,高手一般都在收官之际投稿。有时甚至一捆中一每捆一百张到二百张不等一只挑出五件作品。『老干部体』成为初评时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此轮中稍有训练者,皆能让人驻目而得以进入下一轮。
随着评审的深入,好作品逐渐浮出水面,即从初评终审开始,评审渐入佳境了,直到终评七百件参展作品尘埃落定,本届展览作品格局已现。
下面以终评入选的行草书体为例,共三百九十件一和最后入展的行草书体数量可能有小出入一,请大家看一组统计数据。(见表1)
从表一可以看出,占据前四名的分别是『综合风』『二王体系风』『时风』和『唯美书风』。本届国展入展最多的行草书取法丰富,传承清晰。宋四家独缺蔡襄,元代少了杨维桢、康里巎巎,明代除了文徵明外,基本涵盖了历代经典书家,而在初评复评时这些历代名家风格皆有影子闪现。
『综合风』作品数量稳居第一,其特点是糅合诸体,似隐若存而贯以娴熟的技法9此风格作品信息量大、审美多元、技法相对较高,而又不时映透出作者才情,显示作者较强的化古典为用的能力。此类作品在这届国展引领风骚,最能反映当代书法创作的前沿成果,也可预示未来呈直线上升之势,必为大观。
『二王体系风』依旧是展览的主流,只不过相比以往几届一统天下局面终究已成潮退之势。可喜的是,很多作品正在朝着二王体系演变的脉络向纵横两方面深入。高水平的『二王书风』不再是简单的几个小动作、小技巧式的『表面二王』,作品的形质、神采已见明显的提升。诚如宋曹在《书法约言》中所说:『既脱天腕仍养于心,方无右军习气』,二王书风正在向着二王精神走进。
『时风』的影响不可小觑,这是近年展览较多的结果,即所谓的一展览体一是也。这类作品初看灿若桃花,或故作深沉大气;细观如一人所为,制作痕迹明显;再观则做作机械、毫无激情、甜腻拒人,但因小巧精致、制作精美而得以顺利入关。此类作品以小字居多,形式多样,在前几届国展和主题展中一枝独秀,占尽风流。而此次国展明显呈式微之势,虽也有一二佳作,却难掩江河日下。再有,初评、复评过程所见用西河麻纸书写的仿古汉草小豆腐块,多到应接不暇,确实有几件写得很是精彩,古意盎然,大量的『仿古』作品最终还是被无情地淘汰。
值得一说的是,本届国展『唯美书风』的浮出水面大快眼目,真有『悦己者容』的快感。此类书风从王氏一门及赵孟頫书风蜕化而出,更参以当代帖学名家用笔结字,技法娴熟高超,用笔结体精致、精雅、精准、精细,点画质感凝练温润,让人玩味,惊叹不已。有评委戏称『时见美人』,仿佛举止间神采溢出,极吸引眼球,初评时评委们毫不吝啬地给了两幅作品满分。
此外,何绍基、赵之谦风格一如既往的大行其道。初评现场更是『一片汪洋』,而能称高手者数人而已9评委们对此类书风渐生审美疲劳,持观望态度,而对一些擅长此种风格的年轻『老作者』,多数评委则对他们充满了变法的期待。
出人意料的是米芾、苏轼风格的再度崛起。在册页作品和小字作品中,两者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那些形似米、苏的集字作品或有一定功力的米、苏风格的作品,在优秀的米氏、苏氏风格作品面前相形见绌。书法史上,米南官和苏东坡绝对是两朵『奇葩』,是需要几进几出才有可能被慢慢认识的书法家。他们就像迷宫,进去容易出来难。因超尺寸淘汰的两件米氏风格作品极其夺人眼目,尤其是深圳李锐的作品,不论在形质、神采上,还是技法的深入上,都可以看出当代书坛俊彦的非同凡响的领悟能力。若不是因超尺寸问题,应有可能问鼎大奖。还有两位作者把苏东坡写得极其传神,其中一位把苏字放大写成两条屏,笔墨酣畅淋漓,结字用笔皆合于法度而又常现出奇之笔,腕下才情奔腾;另一位写苏氏信札,大胆结合黄庭坚,笔力扛鼎、质感一流,温之妍润凛之风神,下笔如有神助,二人在获奖之列当属必然。
本次展览,真正的好作品还是能透出神采的光芒。本届国展大字对联入展的很少,在评审时看到好多对联让人感觉就是一个内容反复写了成百上千次,毫无生机和激情。而这时突然有一副对联佳作出现,则即刻令评委们精神为之一振。在评选到册页时也是这样,精美的装帧加上出彩的书写真让人爱不释手。
草书依然是块硬骨头,大字纯草书的收场用一个词『火候不到』形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单调的画图缠绕、做作的节奏变化、烂俗滚熟的书写内容、简单的二王放大、表面的王铎和傅山、无才气的大气模仿、鼓努为力、焦躁不安……无奈,草书千年以来都难,现在仍然如此。行书历代高手比比皆是,现在也是这样。千万别高估了当代草书的高峰,高峰远没到,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关于形式
表二是进入终评的八百多件作品中,关于拼接做旧等外在形式的一组数据。
拼接加色宣继续大行其道,占据半壁江山,而狗皮膏药式的拼贴和『标题党』在迅速消亡,白宣略有抬头,尤其在初评看到很多完整书写的八尺整宣。但白宣依然难以驾驭,此类作品的胜出确实需要过人的功力魄力和才情支撑,尤其大草白宣作品几近全军覆灭,可以窥视未来生宣大草的努力空间极其艰巨。拼接主要在小字和多屏条上,因为册页和长卷有明确规定的入选比例,小字类作品用豆腐块或多屏拼接处理是最合适不过了,确实比单屏条来得丰富,而色彩的应用也的确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符合书法进入公共空间的视觉转换。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筛选,『以色猎』和拼接究竟合不合理已经毋庸讳言,用『存在就是合理』来说明这个问题是最好不过了。站在偌大的评审现场,那么多的作品像一条条彩练悬挂空中,每每望见阳光透过这些五颜六色的绢帛纸笺,那千年不变的如琼浆玉露般的玄黑墨液,顿时化作如彩虹般的幻化之色,真让人美不胜收,迷恋不已!
经过这么多年的形式周折,书坛总体上已逐渐理性回归本体。毕竟书法主体是『书』,所有的聚焦应该在书写的形神表现上,过多的渲染营造作品的外在形式使作品显得脏、浑、花、腻,造成主次颠倒、喧宾夺主。笔者在现场看到大量过分做旧、极尽花哨的作品立刻淘汰,毫不手软。值得关注的是,黑白、虚实、空间分割、墨色、用笔、层次等『内形式』对比丰富的作品明显增多,让人耳目一新,普遍获赞,这应该成为今后书法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