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头,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得失。成功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它使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整堂课的展开定下基调。导入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回顾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激疑导入、板书标题“留白”导入、对比导入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作为一节课的起点,导入承载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学习目标,实现知识衔接等任务。它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在此,向大家介绍六种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回顾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对学习的继续巩固,对旧知识加深印象,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尊严》时,这样设计导语: 在这组课文里,我们走进了虽然贫困,但却坚信“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普通工人家庭。认识了一位真诚地为人、实在地做事、做生意的父亲。知道了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将了解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个人尊严,赢得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主旨,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情境导入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夸美纽斯)。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活动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根据课文特点,情境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图画再现情境导入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图画来导入。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看图,提问“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看到了沙滩上有许多幼龟,而许多食肉鸟在竞向啄幼龟,还有一些人在来回奔跑救幼龟。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呢?同学们学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音乐渲染情境导入
音乐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新课内容的一种方法。像《找春天》这篇课文,我选用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学生很快进入角色,陶醉其中,随着优美的旋律跟着唱了起来。唱完之后,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余音缭绕中水到渠成地很快进入课文。
(三)语言描述情境导入
通过语言的描述,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其注意,激起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就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时,有位教师用语言描述:一提起西藏,人们一般想到的是雪域高原上的牦牛、金碧辉煌的寺庙和载歌载舞的藏族同胞。其实,这块号称世界屋脊的土地有异常丰富的景观,它不但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还有世界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惊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雅鲁藏布大峡谷,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三、故事导入
故事人人爱听,它可以缓解压力,提高和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引入,能很快把学生引进正课,并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尊严》一课时,首先讲了个齐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ē),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听了这个故事,学生兴趣大增,都迫切希望了解《尊严》一课的主人公是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的。
四、激疑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去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鼓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的联想、思考后进入课文,一定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中心。如我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时,首先出示两组句子:“他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他是举世闻名的发明家,有人做过统计:他一生约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让学生读句子后猜猜这两句话写的是谁。当学生答出这是爱迪生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老师眼中的低能儿却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对了,这也正是老师想要问你们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到《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中去找答案吧!”这个问题紧扣课文中心,直奔主题,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领着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五、板书标题“留白”导入
板书标题时,适当“留白”,师生补白,可以引导学生从高处、大处着眼把握全文。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可先板书“蝙蝠”“雷达”,留白“和”字,然后设疑:“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题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通过对比思考,学生就可以明白,这样写“蝙蝠”和“雷达”,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电子设备,两者之间毫无联系,根本不能称其为标题。而“蝙蝠和雷达”限定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飞机上装的雷达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留白一个“和”字,为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六、对比导入
对象的强烈反差往往会给人心灵带来震撼。对于具有鲜明对比性质的课文,在导入时如果顺势引进对比,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位教师在教学《军犬黑子》时是这样导入的。师出示黑子图片,问学生,“你会用预习中哪些词语形容它?”生:“威风凛凛、目光如电”。师:“可惜在一次训练后,它变成了这样(师再出示图片),现在你会用什么词形容它?”生:“精神委顿、目光呆滞”。师:“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学生马上提出:“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训练,导致黑子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至此,学生已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走近军犬黑子。
当然,语文课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有时候多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同时渗透在一节课的导入中。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从哪一个角度导入,都必须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导入具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引路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设计更精彩、更有效的课堂导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作为一节课的起点,导入承载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学习目标,实现知识衔接等任务。它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在此,向大家介绍六种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回顾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对学习的继续巩固,对旧知识加深印象,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尊严》时,这样设计导语: 在这组课文里,我们走进了虽然贫困,但却坚信“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普通工人家庭。认识了一位真诚地为人、实在地做事、做生意的父亲。知道了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将了解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个人尊严,赢得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主旨,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情境导入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夸美纽斯)。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活动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根据课文特点,情境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图画再现情境导入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图画来导入。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看图,提问“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看到了沙滩上有许多幼龟,而许多食肉鸟在竞向啄幼龟,还有一些人在来回奔跑救幼龟。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呢?同学们学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音乐渲染情境导入
音乐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新课内容的一种方法。像《找春天》这篇课文,我选用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学生很快进入角色,陶醉其中,随着优美的旋律跟着唱了起来。唱完之后,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余音缭绕中水到渠成地很快进入课文。
(三)语言描述情境导入
通过语言的描述,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其注意,激起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就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时,有位教师用语言描述:一提起西藏,人们一般想到的是雪域高原上的牦牛、金碧辉煌的寺庙和载歌载舞的藏族同胞。其实,这块号称世界屋脊的土地有异常丰富的景观,它不但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还有世界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惊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雅鲁藏布大峡谷,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三、故事导入
故事人人爱听,它可以缓解压力,提高和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引入,能很快把学生引进正课,并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尊严》一课时,首先讲了个齐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ē),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听了这个故事,学生兴趣大增,都迫切希望了解《尊严》一课的主人公是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的。
四、激疑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去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鼓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的联想、思考后进入课文,一定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中心。如我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时,首先出示两组句子:“他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他是举世闻名的发明家,有人做过统计:他一生约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让学生读句子后猜猜这两句话写的是谁。当学生答出这是爱迪生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老师眼中的低能儿却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对了,这也正是老师想要问你们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到《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中去找答案吧!”这个问题紧扣课文中心,直奔主题,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领着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五、板书标题“留白”导入
板书标题时,适当“留白”,师生补白,可以引导学生从高处、大处着眼把握全文。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可先板书“蝙蝠”“雷达”,留白“和”字,然后设疑:“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题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通过对比思考,学生就可以明白,这样写“蝙蝠”和“雷达”,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电子设备,两者之间毫无联系,根本不能称其为标题。而“蝙蝠和雷达”限定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飞机上装的雷达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留白一个“和”字,为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六、对比导入
对象的强烈反差往往会给人心灵带来震撼。对于具有鲜明对比性质的课文,在导入时如果顺势引进对比,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位教师在教学《军犬黑子》时是这样导入的。师出示黑子图片,问学生,“你会用预习中哪些词语形容它?”生:“威风凛凛、目光如电”。师:“可惜在一次训练后,它变成了这样(师再出示图片),现在你会用什么词形容它?”生:“精神委顿、目光呆滞”。师:“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学生马上提出:“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训练,导致黑子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至此,学生已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走近军犬黑子。
当然,语文课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有时候多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同时渗透在一节课的导入中。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从哪一个角度导入,都必须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导入具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引路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设计更精彩、更有效的课堂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