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还学生质疑的时间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要达到这一点要求,就必须把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纳入到每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成为学生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但在目前的大部分课堂中,教师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到自己的“问”,忽略了学生的“问”。教师过多的“问”与分析讲解挤占了学生质疑的时间,难以有效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怎样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架起学生质疑的“桥”,将课堂质疑的时间还给学生。
  一、紧扣课题,结合初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时不管是一篇文章的开始还是一节课的开端,课题无疑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是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因此,在出示课题后可以引导、启发学生紧扣课题大胆质疑,从“课题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针对课题能提出什么问题?”等方面展开思考与讨论。这样,既初步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而且让学生的课堂阅读有了明确的方向。例如,在《桥》这节课堂教学的一开端,教师就很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将借助《桥》这篇课文来学会提问。教师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提出问题。经过几个班级的试教,笔者发现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都比较单一和较为相似,大多都只是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质疑。于是,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最后教师针对这课的课题提问归纳出三个方面,即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内容、写作用意和写作方法进行质疑。这就给学生的质疑指明了方向,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对学生所提问题的梳理,归纳为三大问题:“《桥》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写《桥》?”“作者怎样写《桥》的?”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思路清晰,学生也饶有兴趣。
  学自问始,疑为学先。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之前,都能安排学生针对课题发问的时间,并让学生养成“不提问不读书”“读书必发问”的习惯,就会大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进而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问。而此时,教师应不急着做出解答,而是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让学生对自己接下来的阅读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然后给学生更多的自读自悟时间,尝试着从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真正落实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抓住矛盾,在对话中质疑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起伏有序、动静相间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适时质疑相结合,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而急于解疑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桥》这篇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有很多,笔者紧紧抓住关键的三处矛盾点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质疑,即老汉的“清瘦”的样子和老汉像“一座山”,人们“乱哄哄”与老汉“不说话”,老汉对儿子的一“揪”与一“推”。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语段发现这些矛盾点,明确矛盾之所在;其次,指导学生围绕这些矛盾展开质疑。如,“为什么如此清瘦的老人此刻却像一座山?”“为什么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人们乱哄哄,而老汉却不说话?”“老汉为什么要把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老汉揪出了儿子后来又为什么把儿子推上了木桥?”最后,组织讨论,解开疑惑。在这样一个个问题的碰撞中,学生不但更好地走进老汉的内心,感悟老汉的形象,深刻理解了课文的内涵,而且有效地培养了质疑解疑、品味感悟的能力。
  当然,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往往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产生感情的共鸣。长此以往,带着疑问阅读必然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读书习惯,进而也能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围绕写法,在反思与深化中质疑
  课标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由此可见,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应是高年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一节课学完后,学生在整合已学的内容,对全文进行梳理时,又可能产生新的疑问。这也就是人们所说,课虽结,疑犹存。解决学生此时的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与深化。教学《桥》时,在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理解感悟到作品的内涵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去感受作者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安排的匠心独运,尤其是对文本设置悬念的故事情节,展开了品析,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安排,可以让人感到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正是作者采取了这些表达方法,使得老支书的形象更加丰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末,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刻画会起到怎样的作用”进行质疑。经历了整节课对质疑的引导与实践,学生显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提出问题,如“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对洪水进行描写?”“洪水如此可怕,为什么却说它在跳舞?”“洪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个‘舔’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笔者让学生互相解疑,在关键处予以点拨,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一些遗漏问题得以解决,对课文内涵与写法的感悟也更加深刻。当然,有些问题可以留待课后由学生自行解决,也就是让学生带着问号和省略号下课,继续学习探究未知之路。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在文章的课题处、矛盾点、写法上进行质疑发问,在“三问”“三品”“三悟”中,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感悟了文章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质疑释疑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架起质疑的这座“桥”,还学生课堂质疑的时间,才能逐渐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英语课程改革已开展了十多年,笔者通过多年的调研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经过小学四年的英语学习,尽管学生对英语单词、词组掌握得不算少,但他们的英文表达仍成问题。进入中学后,学生在被要求说句子、写作文时,往往大海捞针一样地搜出几个单词,磕磕巴巴地凑成一句并不完整的句子,并且常常出现中国式英语。因此,很多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常会觉得英语学习的难度大幅增加。  针对以上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中存在
期刊
写日记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正如著名作家肖复兴所说的:“作文的提高单靠写作文不够,一定要坚持记日记。”然而在日记教学中,有的教师重字数轻内容,重篇数轻评价,重师评轻交流,造成了学生不爱写日记或应付了事的现象。如何让学生爱写日记、会写日记呢?笔者认为要以兴趣为先,采取有效的策略,让学生以“玩”的心态写日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不拘形式,轻松日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期刊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它具有综合性、活动性、自主性等特点。如何组织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在探索研究中,笔者体悟到,把握了“三点一线”———以语文教材为出发点,以生活资源、认知领域为结合点,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落脚点,以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线,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索的风帆就能顺利起
期刊
古人曾这样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确,日常中很多经历告诉我们:模仿别人,巧借别人的经验,就可以更快地获得成功。仿写是小学作文形式之一,但它利弊共存。因此,如何兴利除弊,让学生有效仿写,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个问题做以下探讨。  一、仿写习作之利  首先,教材对小学生习作的定位呼唤着仿写作文。根据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说法,小学三年级起的习作教学不叫作文,而是习作。顾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郭丽萍,收下了这个“编外徒弟”。我告诉她,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关键是要遵循成长的规律,比如按照新教育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路径去自主自觉地成长。我还告诉她,应该努力把自己的教育故事书写成为一部伟大的传奇,小教室同样可以拥有大乾坤。  于是,她在一间叫做“向日葵”的小小教室里,开始了自己的新教育探索。晨诵课程,阅读课程,生命叙事课程,家校课程……她都不亦乐乎地践行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对于中低学段的小学生而言,浅显易懂、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他们接触到的最直观、最亲密的学习材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文本、活用文本,扎实落实听说读写的实践训练,并及时抓住文本和课堂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共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学情,落实与核心价值观相连的点。作为科学教师,可以在科学课堂上创设和谐情境,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创造民主氛围和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
期刊
在日常教学中,技能教学的主要形式往往是教师讲解、示范、演示操作,以及学生模仿并进行强化联系的过程。此过程学生处于机械接受模仿状态,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低下。其实,不管是概念教学还是技能教学,都要让学生挖掘知识技能背后所蕴含的知识本质,经历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方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  一、困惑———学生为什么不会量角  如果你问学生:“用量角器怎么量角?”学生会不假
期刊
【教学片段1】因惑而“度”,精准定位度量起点  师:同学们对于角的了解还真不少,刚刚我们在选择弹弓的时候,同学们说到了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怎么度量角的大小呢?用什么工具测量呢?(量角器)  师:啊!都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之前测量不都是用直尺吗?直尺能测量角的大小吗?  生:不能,因为直尺是测量长度的。  师:你确定?都确定?直尺到底能不能测量角的大小,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快快请出你们的
期刊
所谓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所形成的认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也就是说,活动经验是在学生的数学实践中随着思维过程而不断积累的。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动手实践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对如何引导学生在有效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展开探讨。  一、在操作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在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