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青主及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一个开始阶段。而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全部是由青主所作。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作曲家、音乐评论家、音乐美学家。青主自幼热爱中国古典文学,早年曾留学德国学习作曲。德国是艺术歌曲的发源地,在德国留学的十年期间,青主逐步学习了西方语言、诗词、音乐的一些规律和作曲技法,加上从小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使他对中国古典诗歌、词曲中的韵律和声韵等掌握自如。二者的融会贯通,成就了青主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上的辉煌。
青主除了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之外,他还具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他还曾是一名立下赫赫战功的国民党左派军官。经历过沙场的青主拥有超出常人的宽广胸怀和忧国忧民的内心情感,这使他更加懂得如何用音乐来表达他内心为国为民的思想感情。从1920年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大江东去》开始,青主选用了不同题材的古典诗词作为素材,创作了一批反映不同社会现实的艺术歌曲。如《忆江南》(【唐】 白居易)、《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征夫词》(【明】 刘绩)、《武陵春》(【宋】 辛弃疾)、《击壤歌》(古诗)、《越谣歌》(古诗)、《世人都说神仙好》(古诗)、《赤日炎炎似火烧》(古诗)、《我住长江头》(【宋】 李之仪)、《醉装词》、《见也如何暮》(【宋】 石孝友)、《脸如花》(【宋】 杜安有)、《红满枝》(【南唐】 冯延己)、《走来走去三百里》(民谣)、《长命女》等。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大多收录在他的两本歌集《音境》(与华丽丝合作)和《清歌集》中。
《大江东去》取自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不朽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青主留学德国期间的一首作品。歌曲出版的封底附有《作者的话》,说:“1920年夏天,他与一位德国友人在乡间别墅度假,一个雷鸣暴雨的夜晚,与友人划着小艇到湖中作冒险之游,精神上受到很大振奋。回到住所后,一面听着外面风雨和松涛的声音,一面忽得到这首歌的动机,思量一夜后,按着苏东坡的那篇大江东去的词略微修理一下,随即把它写出来”。
青主用音乐成功的概括了原诗描述的“赤壁之战”古战场的壮丽景象,歌曲借鉴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的作曲技法同时又揉入吟诵性的语汇,配合了造型形象化的伴奏,使词作壮阔、雄浑和深沉、悲凉的气质得以融合体现在对祖国河山的雄伟多姿的描绘中,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又表达了一种怀旧伤今、深思感叹的丰富感情。这些都体现了作曲家的高超的创作才能和创作精神,也表现了青主厚重的古典文学的底蕴。
《我住长江头》的歌词取自宋代词人李之仪的词作《卜算子》,是青主1930年完成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当时大批的革命志士被杀害,青主也被当作著名的“共党分子”遭到通缉。《我住长江头》以水寄情、言短情长,钢琴伴奏自始至终用分解和弦模仿源远流长的长江水浪,配合优美流畅、富有鲜明民族风味的歌唱旋律,成功的渲染了诗中主人公真挚、强烈、一泻千里的深情。歌曲原意是一首动人的爱情歌曲,但据研究人员的考证,这首作品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清党”中牺牲的革命友人的深切怀念。
20年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处于对西方艺术歌曲的模仿阶段,并未能较好的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技法相结合,因此作品中充满了西方的特色,如在青主1920年创作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就大量运用了西方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作曲技法。此外,当时人们对歌曲的审美思想还受到学堂乐歌的影响,很难接受这种艺术性和思想性较高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以致20年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时并没有被广泛流传。
二、黄自及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
30年代,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达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可以说是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史上“百花齐放”的繁荣阶段,代表作有陈田鹤的《春归何处》(【宋】 黄庭坚)、《枫桥夜泊》(【唐】张继)、《江城子》(【宋】 秦观)、《采桑曲》(古诗)、江定先的《棉花》(古诗)、应尚能的《无衣》(《诗经.秦风》)、《我侬词》(【元】 管道昇)、张肖虎的《声声慢》(【宋】 李清照)、周淑安的《纺纱歌》(【明】 裴彼)、李惟宁的《鹤歌》(【宋】苏轼)等。
这个时期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具有突出成就和影响的,应首推黄自。黄自(1904-1938),字今吾,自幼接受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钟爱古典诗词,1924年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学习音乐。1930年回国后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专。
抒情性艺术歌曲是黄自写的最多、最为精致、影响较大的声乐创作体裁,以我国古诗词作为歌词的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点绛唇.赋登楼》(【宋】王灼)、《花非花》(【唐】白居易)、《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等。这些歌曲大都篇幅不大,却能用精炼的音乐语言描绘诗的意境,旋律与诗歌配合紧密,钢琴伴奏精巧细致,旋律优美流畅、音乐形象鲜明生动,使歌词中所抒发的中国情韵和情感能够的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体现,因此受到歌者和听众的广泛喜爱。
《花非花》是根据北宋诗人白居易的诗词创作的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短短的四句歌词描写梦一般的幻境,歌曲采用了二段式的歌谣体裁和简单的单乐段曲式结构,运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五声音阶旋律,加上清淡的和声、统一的节奏、匀称的句法,将歌词中似花非花、似雾非雾、虚无缥缈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是声乐初学者经常演唱的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
《点绛唇.赋登楼》歌词选用宋朝诗人王灼的名作。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独唱歌曲。这首词笔调洗炼、形象鲜明,表达了依依不舍、愿春常驻的感慨。用隐喻的手法,表面是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慨,其实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热爱。《点绛唇.赋登楼》 为二段体结构,在第一句“休惜余春”中,前面引子音乐中的动机便得到体现。“试来把酒留春住”的音调热情而婉转,表达了作者心中希望春天常驻的渴望。音乐婉转动人、充满热情。第二乐段虽然是在在较弱的力度中开始,但是却隐含了作者对留住春天的强烈愿望,转而用开阔激动地音调表现“强欲登高赋”的豪迈,“不放春归去”将歌曲引入高潮。在保持民族风格的旋律和和声的基础上融入西方作曲理论,旋律与精炼的词句高度结合,从而使这首歌曲的音乐更加优美流畅、热情却不失优雅。 黄自在音乐创作中对民族化和声、复调写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他说:“我们要发展中国自己的音乐,中国的新音乐决不是抄袭外国作品,或如西方人用五声音阶作旋律的骨干便可以做成,它必需由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与灵魂而又有西洋作曲技术修养的作者创作出来。”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作者均有意识的运用了多声结合民族化的实验。在《卜算子》中,还适当借鉴了现代印象派的和声技法,配合五声音阶的旋律,来创造一种悠远缥缈的意境。可见他对创造新型的民族音乐所具有的鲜明远见和抱负。
三、谭小麟及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
40年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较之20年代和30年代又有了更加成熟的表现。40年代的中国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的双重压迫,国难当头之下,艺术歌曲的意义已不再是单纯的供音乐会的赏听,而是借古诗词艺术歌曲抒发人们的爱国和抗敌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代表作有江文也的《江村即事》(【宋】 司空曙)、《春景》(【宋】 欧阳修)、刘雪痷的《春城洛阳闻笛》(【唐】 白居易)、《红豆词》(【清】曹雪芹)、冼星海的《忆秦娥》(【唐】 李白)、《竹枝词》(【唐】 刘禹锡)、《风雨》(《诗经.郑风》)、应尚能的《渔夫》(【宋】 苏轼)、赵元任的《老天爷》(明末民谣)、林声一的《满江红》(【宋】 岳飞)、黄永熙的《阳关三叠》(【唐】 王维)、贺绿汀的《菩萨蛮》(【唐】 李白)、《夜思》(【唐】 李白)等。而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当属谭小麟。
谭小麟(1911-1948),原名肇光,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和正规学校教育,1932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承黄自教授学习作曲,后赴美深造,师承著名作曲大师保罗.兴德米特。1946年学成归国,任国立音专作曲教授。谭小麟的创作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在上海国立音专学习时期,后期是他在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的时期。谭小麟两个时期的创作分别受到他的两位老师创作风格的影响。如前期受到黄自音乐风格影响所创作的作品有男声独唱《春雨春风》(【宋】 朱希真)、男声二重唱《金陵城》(【宋】 朱希真)、无伴奏女声三重唱《清平调》(【唐】 李白)、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江夜》(【唐】 李白)等。后期的创作艺术歌曲作品大多数是在作曲大师兴德米特的指导下所完成的。如《自君之出矣》(【唐】 张九龄)、《彭浪矶》(【宋】 朱希真)、《正气歌》(【宋】 文天祥)等。谭小麟曾一再强调:“我应该是我自己,不应该像兴德米特”,“我是中国人,不是西洋人,我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性”,因此在谭小麟的作品中,虽大多贯穿着兴德米特的现代作曲体系,大胆运用了20世纪现代创作的新技法,但也可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气韵和他独特的创作个性。谭小麟的老师留学美国时的老师,著名作曲大师兴德米特赞扬他说:“…如果他有机会把他的大才发展到极限的话,那么在他祖国的音乐上,他当会成为一位优异的更新者,而在中西两种音乐文化之间,他也会成为一位明敏的沟通人。”
《自君之出矣》是谭小麟根据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创作的一首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张九龄的原诗的内容是写一个古代的少妇对久离家门的丈夫的深切的思念。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月满,夜夜减清辉。”谭小麟写作的旋律清淡如水、朴素自然,就好像是从吟诵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和声也极为朴实,但又不乏起伏变化,有效的刻画了人物心理和诗歌的意境。整首歌曲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这首歌是谭小麟在美国留学时创作的,远离故土,作者心中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借助这首歌曲得到了很好的抒发。
由于谭小麟的英年早逝,以及对作品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以致他留世的作品并不多,甚至是少之又少,但他的作品中的每一段旋律、每一个和声都是经过了精心的构思和反复的推敲,并卓有成效的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音乐结合起来,谭小麟的学生,沈知白先生说:“谭氏写作,务求尽善,惨淡经营,煞费苦心,即使写一首小歌,有时也要费三、四个月的辰光,故其产量不多,唯其后其诸作,均为乐坛珍品”。
四、结语
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再到40年代,中国近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经历了萌芽、繁荣和进一步成熟的创作历程,反映了中国的作曲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作理论上的不断进步。青主、黄自、谭小麟分别作为三个年代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通俗易懂、易于传唱、广为人知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为我国的声乐创作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一个开始阶段。而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全部是由青主所作。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作曲家、音乐评论家、音乐美学家。青主自幼热爱中国古典文学,早年曾留学德国学习作曲。德国是艺术歌曲的发源地,在德国留学的十年期间,青主逐步学习了西方语言、诗词、音乐的一些规律和作曲技法,加上从小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使他对中国古典诗歌、词曲中的韵律和声韵等掌握自如。二者的融会贯通,成就了青主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上的辉煌。
青主除了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之外,他还具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他还曾是一名立下赫赫战功的国民党左派军官。经历过沙场的青主拥有超出常人的宽广胸怀和忧国忧民的内心情感,这使他更加懂得如何用音乐来表达他内心为国为民的思想感情。从1920年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大江东去》开始,青主选用了不同题材的古典诗词作为素材,创作了一批反映不同社会现实的艺术歌曲。如《忆江南》(【唐】 白居易)、《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征夫词》(【明】 刘绩)、《武陵春》(【宋】 辛弃疾)、《击壤歌》(古诗)、《越谣歌》(古诗)、《世人都说神仙好》(古诗)、《赤日炎炎似火烧》(古诗)、《我住长江头》(【宋】 李之仪)、《醉装词》、《见也如何暮》(【宋】 石孝友)、《脸如花》(【宋】 杜安有)、《红满枝》(【南唐】 冯延己)、《走来走去三百里》(民谣)、《长命女》等。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大多收录在他的两本歌集《音境》(与华丽丝合作)和《清歌集》中。
《大江东去》取自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不朽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青主留学德国期间的一首作品。歌曲出版的封底附有《作者的话》,说:“1920年夏天,他与一位德国友人在乡间别墅度假,一个雷鸣暴雨的夜晚,与友人划着小艇到湖中作冒险之游,精神上受到很大振奋。回到住所后,一面听着外面风雨和松涛的声音,一面忽得到这首歌的动机,思量一夜后,按着苏东坡的那篇大江东去的词略微修理一下,随即把它写出来”。
青主用音乐成功的概括了原诗描述的“赤壁之战”古战场的壮丽景象,歌曲借鉴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的作曲技法同时又揉入吟诵性的语汇,配合了造型形象化的伴奏,使词作壮阔、雄浑和深沉、悲凉的气质得以融合体现在对祖国河山的雄伟多姿的描绘中,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又表达了一种怀旧伤今、深思感叹的丰富感情。这些都体现了作曲家的高超的创作才能和创作精神,也表现了青主厚重的古典文学的底蕴。
《我住长江头》的歌词取自宋代词人李之仪的词作《卜算子》,是青主1930年完成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当时大批的革命志士被杀害,青主也被当作著名的“共党分子”遭到通缉。《我住长江头》以水寄情、言短情长,钢琴伴奏自始至终用分解和弦模仿源远流长的长江水浪,配合优美流畅、富有鲜明民族风味的歌唱旋律,成功的渲染了诗中主人公真挚、强烈、一泻千里的深情。歌曲原意是一首动人的爱情歌曲,但据研究人员的考证,这首作品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清党”中牺牲的革命友人的深切怀念。
20年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处于对西方艺术歌曲的模仿阶段,并未能较好的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技法相结合,因此作品中充满了西方的特色,如在青主1920年创作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就大量运用了西方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作曲技法。此外,当时人们对歌曲的审美思想还受到学堂乐歌的影响,很难接受这种艺术性和思想性较高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以致20年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时并没有被广泛流传。
二、黄自及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
30年代,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达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可以说是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史上“百花齐放”的繁荣阶段,代表作有陈田鹤的《春归何处》(【宋】 黄庭坚)、《枫桥夜泊》(【唐】张继)、《江城子》(【宋】 秦观)、《采桑曲》(古诗)、江定先的《棉花》(古诗)、应尚能的《无衣》(《诗经.秦风》)、《我侬词》(【元】 管道昇)、张肖虎的《声声慢》(【宋】 李清照)、周淑安的《纺纱歌》(【明】 裴彼)、李惟宁的《鹤歌》(【宋】苏轼)等。
这个时期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具有突出成就和影响的,应首推黄自。黄自(1904-1938),字今吾,自幼接受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钟爱古典诗词,1924年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学习音乐。1930年回国后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专。
抒情性艺术歌曲是黄自写的最多、最为精致、影响较大的声乐创作体裁,以我国古诗词作为歌词的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点绛唇.赋登楼》(【宋】王灼)、《花非花》(【唐】白居易)、《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等。这些歌曲大都篇幅不大,却能用精炼的音乐语言描绘诗的意境,旋律与诗歌配合紧密,钢琴伴奏精巧细致,旋律优美流畅、音乐形象鲜明生动,使歌词中所抒发的中国情韵和情感能够的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体现,因此受到歌者和听众的广泛喜爱。
《花非花》是根据北宋诗人白居易的诗词创作的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短短的四句歌词描写梦一般的幻境,歌曲采用了二段式的歌谣体裁和简单的单乐段曲式结构,运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五声音阶旋律,加上清淡的和声、统一的节奏、匀称的句法,将歌词中似花非花、似雾非雾、虚无缥缈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是声乐初学者经常演唱的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
《点绛唇.赋登楼》歌词选用宋朝诗人王灼的名作。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独唱歌曲。这首词笔调洗炼、形象鲜明,表达了依依不舍、愿春常驻的感慨。用隐喻的手法,表面是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慨,其实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热爱。《点绛唇.赋登楼》 为二段体结构,在第一句“休惜余春”中,前面引子音乐中的动机便得到体现。“试来把酒留春住”的音调热情而婉转,表达了作者心中希望春天常驻的渴望。音乐婉转动人、充满热情。第二乐段虽然是在在较弱的力度中开始,但是却隐含了作者对留住春天的强烈愿望,转而用开阔激动地音调表现“强欲登高赋”的豪迈,“不放春归去”将歌曲引入高潮。在保持民族风格的旋律和和声的基础上融入西方作曲理论,旋律与精炼的词句高度结合,从而使这首歌曲的音乐更加优美流畅、热情却不失优雅。 黄自在音乐创作中对民族化和声、复调写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他说:“我们要发展中国自己的音乐,中国的新音乐决不是抄袭外国作品,或如西方人用五声音阶作旋律的骨干便可以做成,它必需由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与灵魂而又有西洋作曲技术修养的作者创作出来。”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作者均有意识的运用了多声结合民族化的实验。在《卜算子》中,还适当借鉴了现代印象派的和声技法,配合五声音阶的旋律,来创造一种悠远缥缈的意境。可见他对创造新型的民族音乐所具有的鲜明远见和抱负。
三、谭小麟及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
40年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较之20年代和30年代又有了更加成熟的表现。40年代的中国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的双重压迫,国难当头之下,艺术歌曲的意义已不再是单纯的供音乐会的赏听,而是借古诗词艺术歌曲抒发人们的爱国和抗敌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代表作有江文也的《江村即事》(【宋】 司空曙)、《春景》(【宋】 欧阳修)、刘雪痷的《春城洛阳闻笛》(【唐】 白居易)、《红豆词》(【清】曹雪芹)、冼星海的《忆秦娥》(【唐】 李白)、《竹枝词》(【唐】 刘禹锡)、《风雨》(《诗经.郑风》)、应尚能的《渔夫》(【宋】 苏轼)、赵元任的《老天爷》(明末民谣)、林声一的《满江红》(【宋】 岳飞)、黄永熙的《阳关三叠》(【唐】 王维)、贺绿汀的《菩萨蛮》(【唐】 李白)、《夜思》(【唐】 李白)等。而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当属谭小麟。
谭小麟(1911-1948),原名肇光,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和正规学校教育,1932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承黄自教授学习作曲,后赴美深造,师承著名作曲大师保罗.兴德米特。1946年学成归国,任国立音专作曲教授。谭小麟的创作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在上海国立音专学习时期,后期是他在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的时期。谭小麟两个时期的创作分别受到他的两位老师创作风格的影响。如前期受到黄自音乐风格影响所创作的作品有男声独唱《春雨春风》(【宋】 朱希真)、男声二重唱《金陵城》(【宋】 朱希真)、无伴奏女声三重唱《清平调》(【唐】 李白)、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江夜》(【唐】 李白)等。后期的创作艺术歌曲作品大多数是在作曲大师兴德米特的指导下所完成的。如《自君之出矣》(【唐】 张九龄)、《彭浪矶》(【宋】 朱希真)、《正气歌》(【宋】 文天祥)等。谭小麟曾一再强调:“我应该是我自己,不应该像兴德米特”,“我是中国人,不是西洋人,我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性”,因此在谭小麟的作品中,虽大多贯穿着兴德米特的现代作曲体系,大胆运用了20世纪现代创作的新技法,但也可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气韵和他独特的创作个性。谭小麟的老师留学美国时的老师,著名作曲大师兴德米特赞扬他说:“…如果他有机会把他的大才发展到极限的话,那么在他祖国的音乐上,他当会成为一位优异的更新者,而在中西两种音乐文化之间,他也会成为一位明敏的沟通人。”
《自君之出矣》是谭小麟根据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创作的一首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张九龄的原诗的内容是写一个古代的少妇对久离家门的丈夫的深切的思念。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月满,夜夜减清辉。”谭小麟写作的旋律清淡如水、朴素自然,就好像是从吟诵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和声也极为朴实,但又不乏起伏变化,有效的刻画了人物心理和诗歌的意境。整首歌曲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这首歌是谭小麟在美国留学时创作的,远离故土,作者心中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借助这首歌曲得到了很好的抒发。
由于谭小麟的英年早逝,以及对作品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以致他留世的作品并不多,甚至是少之又少,但他的作品中的每一段旋律、每一个和声都是经过了精心的构思和反复的推敲,并卓有成效的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音乐结合起来,谭小麟的学生,沈知白先生说:“谭氏写作,务求尽善,惨淡经营,煞费苦心,即使写一首小歌,有时也要费三、四个月的辰光,故其产量不多,唯其后其诸作,均为乐坛珍品”。
四、结语
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再到40年代,中国近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经历了萌芽、繁荣和进一步成熟的创作历程,反映了中国的作曲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作理论上的不断进步。青主、黄自、谭小麟分别作为三个年代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通俗易懂、易于传唱、广为人知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为我国的声乐创作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