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19世纪40年代语法翻译法形成以来,国外主要的外语教学思想流派按其兴盛顺序大致有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人本主义的教学法、交际法等。本文主要对比介绍了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分别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交际教学法;影响
1.语法翻译法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1.1语法翻译法的发展历程
在18世纪及19世纪,欧洲的一些学校开设了现代外语课程。那时,人们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阅读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书籍。由于他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和翻译,因此在课堂上借助文法进行教学,通过翻译来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则显得很有必要,因此语法翻译法诞生了。
在国外的语言教学研究者中,有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法翻译教学法”进行过客观的描述。其中对这一教学法的优点进行了以下概括:1、在语法翻译教学中,细致的语法规则和大量的词汇知识使得语言输入更容易理解,能够使外语学习者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现象系统化。2、语法翻译教学法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辨别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3、语法翻译教学法能够帮助学习者将目的语的结构内化,从而提高其用外语交际的能力。4、语法翻译法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有利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巩固,有利于打好语言基础。
1.2 语法翻译法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我国外语教学的开端始于1727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的俄罗斯文馆教授俄语。语法翻译法对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但大范围的教学一般认为始于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首次把“外国文”列入中学堂的课程门目表。在1904年的《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其中的“分科教法”建议(课程教材研究所,1999,p2)。换言之,语法翻译法是当时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方法。①民国期间,尽管有学者努力宣传和推广直接法,但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实际英语教学中依然占有主导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后,语法翻译法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模式:以这种教学法为基础形成的语言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课堂教学安排一般是先阅读文章,教师对课文、句型进行语法分析,之后逐句翻译讲解。最后要求学生背诵相关的段落,熟记所学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以上五个教学步骤在目前初中、高中的英语教学中重复使用,体现着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教材:受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影响,许多教材的编写方式是按照英语语法规则的顺序编写的。
考试形式:翻译教学法提倡的是对原文的书面理解,强调的是两种语言书面形式的互译。因此,考试形式自然是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互译,强调意义的准确和语言的流畅。这种翻译考试形式在今天的考试中依然较为流行,因为它能准确的判断出学习者是否真正掌握了目的语的规则以及理解了目的语的意义。
教学理论:首先词汇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教学的重心在词汇教学;第二,语法是外语教学之“纲”,语言教学的内容需要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第三,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主要手段,语言教学实际上是两种语言的翻译活动,也就是通过翻译来学习外语;第四,翻译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2.中间发展的直接法和听说教学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要求人们能够用外语交流。这种对口语的需要推动了直接教学法的产生。直接教学法首先强调口语教学,重视学习者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但是“直接教学法”的不足也比较明显,因为它在初学阶段是可取的,但是到了中级和高级阶段是就不奏效了。另外不引入语法规则不利于学习者更深入的理解目的语。此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需要大量的随军口译人员。为了口语速成,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军队特别培养方案:“听说为先,兼顾书面语;重复操练,形成习惯;句型为纲,组织教学;趣味与使用并重”,随即就产生了“听说教学法”。
3.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交际语言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交际法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和当前交际语言教学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Richards,2006)。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际法被广泛应用。
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交际法逐渐被引入我国。交际法的理念最早在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上体现的。其中,《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部分提出“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明显体现交际法的是1988年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不过,交际法理念在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普及是从使用1988年和1992年教学大纲指导编写的教材开始的。在“一纲多本”政策推动下,交际法的教学理念逐渐被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所熟悉。
交际教学法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课堂活动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语法发展结合在一起,因而语法通常不会孤立的出现,这就使具体的语法项目有了学习的需要;第二,通过问题探究、信息共享和角色表演等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交际互动和意义协商的需要;第三,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把所学应用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第四,利用真实的文本作为课堂教学资料,这样既可使之有趣,也可提供有效的语言范本。
结语: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模式、教材、考试形式以及教育理论都深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并且在初高中的英语课堂中老师对于复杂语言知识的讲解依然在使用这种方法。而交际教学法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课堂环节、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让学生在有实际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学习。虽然各种方法的特点不同,但是从色彩斑斓的形式中我们能感受到我国外语教学确实深受国外教育思想的影响,但是我们依然要立足于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探索适合我们的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Jack C.Richards 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2nd 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包天仁、崔刚,《英语教师知识与技能手册》[M](修订版)沈阳:沈阳出版社
[3]鲁子问,《英语教学论》[M](第2版)上海: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5]程晓堂,关于当前英语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14,(8):3-8
注释:
①转引自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第37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交际教学法;影响
1.语法翻译法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1.1语法翻译法的发展历程
在18世纪及19世纪,欧洲的一些学校开设了现代外语课程。那时,人们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阅读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书籍。由于他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和翻译,因此在课堂上借助文法进行教学,通过翻译来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则显得很有必要,因此语法翻译法诞生了。
在国外的语言教学研究者中,有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法翻译教学法”进行过客观的描述。其中对这一教学法的优点进行了以下概括:1、在语法翻译教学中,细致的语法规则和大量的词汇知识使得语言输入更容易理解,能够使外语学习者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现象系统化。2、语法翻译教学法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辨别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3、语法翻译教学法能够帮助学习者将目的语的结构内化,从而提高其用外语交际的能力。4、语法翻译法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有利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巩固,有利于打好语言基础。
1.2 语法翻译法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我国外语教学的开端始于1727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的俄罗斯文馆教授俄语。语法翻译法对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但大范围的教学一般认为始于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首次把“外国文”列入中学堂的课程门目表。在1904年的《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其中的“分科教法”建议(课程教材研究所,1999,p2)。换言之,语法翻译法是当时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方法。①民国期间,尽管有学者努力宣传和推广直接法,但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实际英语教学中依然占有主导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后,语法翻译法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模式:以这种教学法为基础形成的语言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课堂教学安排一般是先阅读文章,教师对课文、句型进行语法分析,之后逐句翻译讲解。最后要求学生背诵相关的段落,熟记所学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以上五个教学步骤在目前初中、高中的英语教学中重复使用,体现着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教材:受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影响,许多教材的编写方式是按照英语语法规则的顺序编写的。
考试形式:翻译教学法提倡的是对原文的书面理解,强调的是两种语言书面形式的互译。因此,考试形式自然是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互译,强调意义的准确和语言的流畅。这种翻译考试形式在今天的考试中依然较为流行,因为它能准确的判断出学习者是否真正掌握了目的语的规则以及理解了目的语的意义。
教学理论:首先词汇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教学的重心在词汇教学;第二,语法是外语教学之“纲”,语言教学的内容需要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第三,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主要手段,语言教学实际上是两种语言的翻译活动,也就是通过翻译来学习外语;第四,翻译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2.中间发展的直接法和听说教学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要求人们能够用外语交流。这种对口语的需要推动了直接教学法的产生。直接教学法首先强调口语教学,重视学习者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但是“直接教学法”的不足也比较明显,因为它在初学阶段是可取的,但是到了中级和高级阶段是就不奏效了。另外不引入语法规则不利于学习者更深入的理解目的语。此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需要大量的随军口译人员。为了口语速成,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军队特别培养方案:“听说为先,兼顾书面语;重复操练,形成习惯;句型为纲,组织教学;趣味与使用并重”,随即就产生了“听说教学法”。
3.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交际语言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交际法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和当前交际语言教学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Richards,2006)。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际法被广泛应用。
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交际法逐渐被引入我国。交际法的理念最早在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上体现的。其中,《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部分提出“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明显体现交际法的是1988年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不过,交际法理念在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普及是从使用1988年和1992年教学大纲指导编写的教材开始的。在“一纲多本”政策推动下,交际法的教学理念逐渐被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所熟悉。
交际教学法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课堂活动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语法发展结合在一起,因而语法通常不会孤立的出现,这就使具体的语法项目有了学习的需要;第二,通过问题探究、信息共享和角色表演等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交际互动和意义协商的需要;第三,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把所学应用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第四,利用真实的文本作为课堂教学资料,这样既可使之有趣,也可提供有效的语言范本。
结语: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模式、教材、考试形式以及教育理论都深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并且在初高中的英语课堂中老师对于复杂语言知识的讲解依然在使用这种方法。而交际教学法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课堂环节、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让学生在有实际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学习。虽然各种方法的特点不同,但是从色彩斑斓的形式中我们能感受到我国外语教学确实深受国外教育思想的影响,但是我们依然要立足于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探索适合我们的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Jack C.Richards 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2nd 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包天仁、崔刚,《英语教师知识与技能手册》[M](修订版)沈阳:沈阳出版社
[3]鲁子问,《英语教学论》[M](第2版)上海: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5]程晓堂,关于当前英语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14,(8):3-8
注释:
①转引自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第37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