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政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培养途径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sl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人才的需要,尤其是个人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需要不断培养发展创新能力。本篇从思政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入手,剖析影响思政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提出思政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思政专业 创新能力 现状 因素 培养
  当今社会,创新能力的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硬件设备”。思政专业由于专业局限,一度被人们视为与创新沾不上边的专业。为了了解思政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培养哪些创新能力,从而为思政专业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以及未来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我们通过对三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7、08、09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取得了有效数据,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一、思政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意识的强弱。此次调查显示,62.8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需要培养创新能力是基于个人素质与发展的需要;84.8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最主要条件是具备创新的四种能力(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这说明思政专业学生对创新能力的理解还是比较科学。但是 ,绝大部分的学生并不看好本专业,而是将思政专业当作“穷途末路”,选择思政专业大多出于“情非得已”,纯属无奈之举。调查显示,43.18%的学生认为,读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是由于被调剂;41.67%则表示,“分数太低,没办法”;只有8.33%的学生是出于“自己喜欢这个专业”。同时,调查还发现思政专业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创新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
  1、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畏难情绪严重
  “许多思政专业学生局限于对本专业性质的片面认识,将奋斗目标定位于毕业后寻求一个好工作。于是,在大学这一宝贵阶段中,他们一心一意投入到学习课本知识上,为了考试而学习,成了知识的仓库,成了分数的奴隶,无暇顾及自身创新能力及其他各项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思政专业学生存在专业不对口和就业压力过大的思想包袱,在校期间除了消磨时间外一般都专注于考证、考研。大部分学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思政专业学生没有认识到 “创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是关键,而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费时费力。二是思政专业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活动高处不胜寒,不敢涉足,觉得创新高不可攀。由此可见,思政专业在创新意识方面还是相当淡薄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有待培养。
  2、缺乏严谨的探索精神,创新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其应试能力较其他专业学生高,具有较大的优势,比如考公务员,考研都有涉及思政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思政专业学生在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术的能力方面比其他专业要弱,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查表明,43.18%的学生认为学校忽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的素质培养;24.24%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学方法单一,授课内容枯燥;只有26.51%的学生将影响思政专业学生的创新因素归咎于“学生自我创新、自学性不高”。此外,从学生的课外生活来看,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偶尔或碰巧看有关大学生创新类节目。
  3、思维受限,好奇心不足,创新兴趣不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良好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但思政专业学生自我感觉本专业课程理论性太强,课程内容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只强调死记硬背。65.15%的学生不会经常思考他人未解决的问题;54.54%的学生认为专业教育的实践性不够。
  4、误将动手实践能力等同于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目前普遍思政学生则将动手实践能力等同于创新实践能力,将制约自己创新的原因归咎于专业理论性强,不适宜创新。
  5、高校毕业人数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增大。
  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断革新,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而且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和难度的增大,思政专业学生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的就业。据调查问卷统计,86%的学生认为培养思政专业学生的创新力对就业有影响。从数据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认为创新能力对就业的影响持肯定的态度。
  二、影响思政专业学生创新的因素
  1、受定势思维的禁锢,缺乏创新的信心与勇气
  许多思政专业学生局限于专业课程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足等客观原因,将自己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平时只注重死记硬背专业知识,缺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爱因斯坦说:“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可见,思政学生只有破除旧观念,克服畏难情绪,不断提高创新意识,才能树立起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2、侧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其能力的培养。
  目前思政专业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渠道,较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这种教学,学生学习创新积极性不高,对学生创造性培养极为不利。
  3、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创新条件不足
  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学校学习条件的局限或者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讨教的勇气等诸多因素,从而降低培养创新能力的兴趣。而且有的思政专业学生虽然确立了创新项目,却找不到研究伙伴,创新做法得不到同学的支持和认同,进行创新实践时势单力薄,难以高效圆满地完成。
  三、着力注重思政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合理划拨经费,落实创新项目。
  学校经费的划拨既要保证理科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建设的完善,也要注重文科生的培养建设。理科生的创新意识从逻辑上来说会更活跃,同时这也说明了文科生的创新能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兼顾各专业的创新经费,合理划拨出一些经费用于文科,为文科生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提供经费保障。   2、创建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
  创建创新文化,营造一种能熏陶与沐浴学生积极创新与探索的氛围,使思政专业学生在创新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和传承下,让创新活动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从而破除专业局限的创新困境。要打破思维僵式,树立创新思想。正确的观念产生正确的行动,思政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受定势思维的严重影响,对创新缺乏信心与勇气,甚至失去了兴趣。因而,我们应帮助思政学生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开设相关讲座,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树立“创新能力可培养”的观念和积极的创新价值观,使创新的伟大价值深入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中,积极引导思政学生树立信心,自觉将自己的创新潜能与学习和将来的事业结合起来。
  3、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善于启迪唤醒学生的创造精神。首先,教师必须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其次,要根据本专业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开设一系列专门的创新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教师还应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4、改变传统评估手段,建立合理评价机制
  在学生评价体系上,应实行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实行素质学分制。在这一点上,思政专业已实行多年,取得不错的成果。但目前,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我们提倡学校适当放权给教师,由教师来制定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考试可以实行知识和能力并重,重点测试学生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发展性评价,坚持非标准化的评价理念,注重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评价,坚持真实的过程性评价,帮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口试、答辩方式、科研论文、设计发明或者定期举办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作社会实践报告等,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建立激励机制,跳动创新积极性
  为了调动教师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研究以及其它科研活动,学校可以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在创新项目或科研创新活动中有成果的组合纳入先进表彰。对于大学生,通过奖励创新学分以及如果有在报刊上发表论文加积分等奖励。还可以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作为选拔优秀毕业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产生创造性火花,提高思政专业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福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探索.2006年第10期.P6—8;
  [2]王军棉: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政视线.2011年2月.P44—45;
其他文献
很多学生提到写作,谈“虎”色变。为解决学生的写作困惑,本文从积累材料、习作、打磨修改及个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做了论述。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个人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写作的根本。  一、勤于阅读,常做摘记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触发文思  博览,精读,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读写结合,从范文中借鉴,极有助于提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学校各种制度的落实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当班主任的最大的感受是:当班主任必须要有细心、耐心和爱心。无论你面对怎样的群体,你都必须心细如丝,宽容大度,责任心强。有人说:“带好优生的是人,而能带好差生的是神。”它表明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不只能带好优生,更重要的是差生转换为优生。而要带好差生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下面,我讲一下我当班主任的一段刻骨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笔者在教学实际中碰到的一些真实案例为事例,通过调查分析,主要阐述了当今初一新生突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以及改善这些心理问题的策略和重要性。  关键词:情绪焦虑 心理问题 交流平台 家校合作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不仅要面临学习环境、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的变化,还要面临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和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新生往往会感到陌生与茫然,心里没有安全感,甚至产生焦虑。此时每个新
期刊
摘 要:在数学的教学当中,教师都清楚的认识到学生自我反省,反思的重要性,但怎样铺一个台阶让学生学会反省是一直困扰我们的事。并且显然发现个别指导模式的效果比班级授课模式的效果要好许多。在校本课程的平台上,改进后导生制(贝尔——兰喀斯特制)通过对学生反思的指导,对解题技巧和说题技巧的指导,能发挥优秀学生的力量以达到个别指导的效果,并且通过讲题促进学生思考总结。  关键词:省学课 导生制 模式 反思 讲
期刊
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要求下,教师难做,初三教师更难当。有来自社会的不良思想的影响,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思想片面、方法简单等因素的影响。而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倡导建构的学习,尤其突出强调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使课堂教学注定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期刊
摘 要:问题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也是我们学习科学最大的动力。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他们的提问能力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不管教师在课堂上多么的开放,如何引导,学生都难以或者懒得提出问题,即使能提出问题,提问的质量大多数也不太高。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创新教学的需要,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科学教学实践,提出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几大策略:创设和谐氛围,引导学生“敢”问;引入情境设疑,引导学生“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十分深入地改革,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相继出现,其中分層教育就是在教育地不断改革之下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及理念。分层教育是根据一个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一改传统的“满堂灌”以及不分个体差异进行教育教学的模式。本文攫取了高中数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分层教学应用于高中数学实际教学之中进行着重地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不断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日趋明显,新时期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柔性管理的重要载体前所未有的得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研究和重视。但是如何清晰地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并在实践中把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和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结合起来是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
期刊
摘 要:音乐一直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电影是集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当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后,音乐毫无意外的与电影开始了“联姻”,音乐使得电影充满生机和动力,电影让音乐找到了新的展现魅力的天地。本文就几个经典的电影片段,来探讨电影音乐与电影情节画面结合所带来的感情体验。  关键词:电影音乐;电影情节;情感体验;观众  从1895年至今,电影艺术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而电影的音乐也伴
期刊
摘 要: “学区集团化管理”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保障,解决择校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新体制。是以两支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优化课堂教学为过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载体,从而拓宽优质教学资源,让广大的学生和家长受益,实现“学区集团化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一、互助共赢,两校在教学管理层相互渗透。二、搭建平台,让老师们在教学业务上交流碰撞提升。三、初见成效,让我校的教学工作在学区实践中开花结果。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