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不断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日趋明显,新时期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柔性管理的重要载体前所未有的得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研究和重视。但是如何清晰地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并在实践中把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和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结合起来是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校园文化 创新人才
一、高等院校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作为一个新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1912年首先提出的,从一个单纯的经济学概念到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基础,显现了社会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美国英才教育委员会曾尖锐地指出:“日益增多的平庸之辈在威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哈佛大学校长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他们“不仅要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科学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是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水平的竞争,而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主要推动者,一方面科技人才的培养重任落在各国高等院校的肩上,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衡量科技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这样,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二、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
随着新时期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已经从单纯意义上的“区域性的社会文化”发展成为一种深层的管理手段和方式。现在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其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严重,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刚性管理。因此在管理中注入文化的因素,将文化这一高层次的内容融入到管理中来,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探寻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硬管理”和“软管理”找到最佳结合点,这样的管理才能更容易取得成效。
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养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推崇创新并以创新为荣的良好习惯,学会创造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健全的体格,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优秀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里发挥着陶冶规范、自我教育、审美娱乐三大基本功能,能够有效大学学生管理行政化的弊端,从简单的行为控制转为深层的观念引导,减少硬性束缚,拓展学生发展的自由空间,鼓励创新。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中校园文化的功能应当趋向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1、创造性功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贡献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重在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表现为个体或团体逻辑思维或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实际上,创造性思维除了具备逻辑思维的基础外,还具有非逻辑思维,如形象思维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先决条件的作用,能为创新活动提供契机;直觉思维能打破常规的思路,突破思维定势和逻辑规则的束缚,从而成为创新活动的催生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紧密地联系着,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等等。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这些有时不能在正式课堂上学到,却可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体验。
校园文化是通过形象魅力、潜移默化,以诱发、感染、陶冶等方式付诸人的情感,把高校校园文化所体现的大学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渗透到学校科技、文化、学术、艺术、体育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其在春风化雨、点滴渗透中收到实效。
2、自我教育功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贡献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人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成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大学生不仅是一个受教育、受影响的对象,而且是一个自身发展的主体,是在社会中独立存在,能够自己调节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系统。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最终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教育来完成。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加快智能的发展,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自我教育的针对性。
大学生在学校的成长过程中,校园文化为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方面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场所,这些活动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对学生走向成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个性。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因此,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他们迈向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3、审美娱乐功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贡献
达尔文曾劝告科学工作者:“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我们历来对校园文化的“教化”功能比较重视,而对校园文化的审美娱乐功能重视不够。其实,校园文化不单单是为了教化,它还有审美和娱乐的功能,是教诲与娱乐的携手并进。创新从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和程序,即使是审美,尽管不同的学科内部和它们之间的美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此并没有绝对明显的分水岭,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相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和体育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捷径。艺术教育能升华人的精神,改变人的行为,特别是对它对右脑功能的提升与开发能使人获得创造的思路与灵感。据统计,世界各个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十八都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体质和体魄是保持创新主体创造能力的基本要求,校园体育活动的锻炼意志和培养毅力,功不可没。其他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学、集邮、摄影等,看似单纯,但通过身体放松,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境界,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学生柔性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以其陶冶规范功能、自我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对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全方位的促进作用。作为高校学生理工作者,要充分谋划好校园文化建设这盘棋,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慧君 浅谈创新教育的特征 教育探索,1999.6
2、王建军 校园文化功能新论 石油大学学报,2002.8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校园文化 创新人才
一、高等院校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作为一个新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1912年首先提出的,从一个单纯的经济学概念到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基础,显现了社会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美国英才教育委员会曾尖锐地指出:“日益增多的平庸之辈在威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哈佛大学校长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他们“不仅要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科学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是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水平的竞争,而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主要推动者,一方面科技人才的培养重任落在各国高等院校的肩上,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衡量科技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这样,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二、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
随着新时期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已经从单纯意义上的“区域性的社会文化”发展成为一种深层的管理手段和方式。现在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其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严重,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刚性管理。因此在管理中注入文化的因素,将文化这一高层次的内容融入到管理中来,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探寻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硬管理”和“软管理”找到最佳结合点,这样的管理才能更容易取得成效。
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养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推崇创新并以创新为荣的良好习惯,学会创造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健全的体格,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优秀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里发挥着陶冶规范、自我教育、审美娱乐三大基本功能,能够有效大学学生管理行政化的弊端,从简单的行为控制转为深层的观念引导,减少硬性束缚,拓展学生发展的自由空间,鼓励创新。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中校园文化的功能应当趋向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1、创造性功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贡献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重在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表现为个体或团体逻辑思维或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实际上,创造性思维除了具备逻辑思维的基础外,还具有非逻辑思维,如形象思维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先决条件的作用,能为创新活动提供契机;直觉思维能打破常规的思路,突破思维定势和逻辑规则的束缚,从而成为创新活动的催生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紧密地联系着,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等等。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这些有时不能在正式课堂上学到,却可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体验。
校园文化是通过形象魅力、潜移默化,以诱发、感染、陶冶等方式付诸人的情感,把高校校园文化所体现的大学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渗透到学校科技、文化、学术、艺术、体育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其在春风化雨、点滴渗透中收到实效。
2、自我教育功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贡献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人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成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大学生不仅是一个受教育、受影响的对象,而且是一个自身发展的主体,是在社会中独立存在,能够自己调节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系统。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最终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教育来完成。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加快智能的发展,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自我教育的针对性。
大学生在学校的成长过程中,校园文化为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方面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场所,这些活动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对学生走向成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个性。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因此,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他们迈向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3、审美娱乐功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贡献
达尔文曾劝告科学工作者:“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我们历来对校园文化的“教化”功能比较重视,而对校园文化的审美娱乐功能重视不够。其实,校园文化不单单是为了教化,它还有审美和娱乐的功能,是教诲与娱乐的携手并进。创新从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和程序,即使是审美,尽管不同的学科内部和它们之间的美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此并没有绝对明显的分水岭,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相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和体育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捷径。艺术教育能升华人的精神,改变人的行为,特别是对它对右脑功能的提升与开发能使人获得创造的思路与灵感。据统计,世界各个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十八都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体质和体魄是保持创新主体创造能力的基本要求,校园体育活动的锻炼意志和培养毅力,功不可没。其他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学、集邮、摄影等,看似单纯,但通过身体放松,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境界,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学生柔性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以其陶冶规范功能、自我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对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全方位的促进作用。作为高校学生理工作者,要充分谋划好校园文化建设这盘棋,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慧君 浅谈创新教育的特征 教育探索,1999.6
2、王建军 校园文化功能新论 石油大学学报,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