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时期沪厂迁渝个案研究r——以浦陵机器厂为例

来源 :学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m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浦陵机器厂是第一家内迁重庆的三线建设企业,是各方探索如何做好搬迁工作的“试验田”.为了迅速建成投产,中央部委、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构建起统一联动的作战体系,开展设计革命,建筑施工中坚持破旧立新,在物资供给上做到了多部门同频共振,处理工农关系时注重互惠互利,实现了内迁企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浦陵机器厂的迁建发挥了“解剖麻雀”的作用,为其他三线建设企业搬迁提供了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面对蔓延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社区成为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最前沿主阵地,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如何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社区防控诸举措的落地,使所有城乡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将成为打赢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关键.社区发展的历史演化沿着从传统的农业村落到现代的功能社区,再至后现代的虚拟社区的方向行进,其现实发展亦经历着从地方性社会共同体到现代社会中的"社区发展运动",再至当下的社区衰落及再一次的"社区复兴"期待这一过程.而将社区纳入学理视野乃至具体学科意义上
宋朝政府诏求“遗逸”,其主要政治用意之一,是在科举取士之外,搜罗文、行兼备之士.士人在学术上、文学上的才能,是宋人所谓“遗贤”最重要的精神内涵,也是士大夫在搜访、推荐“遗逸”时,尤其要属意之处,也是朝廷循名责实,复核、考察“遗逸”,并决定是否命之以官的最重要的硬性条件.才学与著述,往往是联系举主与被荐者最重要的纽带.宋代的一些士人,特别是屡试不第的士人,在退处之后,仍然与士林保持良好的学术互动与文学交游,甚至会主动遴选作品,编辑文卷,选择时机,审慎有度地向政治上、学术上、文学上志趣相投的当世闻人投献,以希
出于抑制武人的需要,北宋延续了隋唐的科举制度,经过宋初三帝的努力,科举制得以完善.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得以跻身仕途,与庶族士人一起崛起的是儒学,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都是维持社会合法秩序的主要力量.作为熟读儒家经典的官员,科举士人对于朝政有着自己的理解,具有怀疑精神和改革意愿.政治改革必须以科举改革为前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颠覆已有权威的同时,树立自己的合法性,并再生产合乎自己理想的官员,因此,与政治改革密切相关的科举改革成为北宋中后期的一个主要现象.最终,徽宗、蔡京等人为了达到思想专制的目的,废除科举,北
从家庭的规模、结构、性质和道德四方面观察,家庭在变化.应该把家庭建设放在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从体制机制上、文化建设上以及运用家庭社会学理论等方面来巩固家庭、变革家庭.国内外家庭出现的现象各有利弊.需要解决家庭建设中遇到的三大难题:对国际化怎么看,对传统怎么继承,对贫富差距加大后如何弱化社会张力,从而实现社会平衡,建设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家庭.
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没有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就不会有文化自信的问题.文化自信,既产生于不同文化的交往中,也源于各个民族或国家寻求文化相对独立发展的需要.但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而言,要在实现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文化自信,则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基础的.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或民族自觉心理,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固然有利于文化自信的产生,但这难以构成文化自信产生与存在的坚实基础与根本条件.相对于文化的悠久历史而
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是权威的象征,也是年轻后辈生活经验、文化习俗和道德价值上的启蒙者、驯导者和裁决者.数字时代呈现出技术年轻世代化、价值年轻世代化和话语年轻世代化的趋势,年轻世代不仅是网络和新媒体等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主体,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话语的创建者,他们建构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文化.“后喻文化”时代的“泛视觉”转向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剥夺了年轻人思考、批评、创造的能力,年轻世代与中老年世代对话的缺失使得中老年世代沦为“数字难民”.年轻世代应跳出中国文化传统视野的局限,从人类文明的视角来观照、辨
《中庸》直截言性、以性继天,程朱理学建基于此,进一步凿空论性,从而以人测天、将天道拟人化,将"道体"认识论地扁平化、抽象化了.从程朱理学到牟宗三,儒学经历了一次尼采所批判的"苏格拉底文化"式的实践理性与实践哲学的"理论化"历程,结构性地耽搁了实践哲学与文明历史实践的真理性:将一个应然的天道秩序,实践地变成现实.横渠与船山之学重《易》学,继承《易》学中介性、辩证性、立体性思维,"范围天用",以善继天,以命言性,遵循孟子的思路,在性、命对举与错综啮合当中,规定人性与人的道德实践的具体性,最终以性成道、定性于善
"以人民为中心"人权话语体系的法理构成,可以分为道德法理、规范法理和政治法理,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权话语体系的道德法理,奠基于"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即"人的繁荣",其意涵既包括共同体不能遮蔽个人的向度,也指明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人格尊严"作为"以人民为中心"人权话语体系的规范法理,成为国家法秩序得以存在的根本规范."相互承认"作为"以人民为中心"人权话语体系的政治法理,旨在为世界人权实践提供中国特色的人权治理经验,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中国的国家话语权.整合道德法理、规范法理和
春秋之前无"天道"一词,天道一词较之天命,是一个包容性很广的观念,有了天道的观念,才有天道观的出现.天命与天道一字之差,但内容却有很大区别.天道观包含天、人两大内容,从天而论,天道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之天的日月星象的运行与运行之道,及其由此而形成的天文历法等.从人而论,天道观则直接以人事说天道,特别是以人的政治、道德联系天道为说,道德与政治的因素是春秋时期天道观的重要内涵.无论是从天还是从人来论说天道,春秋的天道观都带有将天道上升为规律性的理论高度的哲学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深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伦理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目的伦理观,一切依靠人民的生产伦理观,注重公平正义的分配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伦理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伦理观,深刻理解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出的伦理引导和价值规约,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