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部地区无偿献血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无偿献血事业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客观、理性的认清西部地区无偿献血事业发展的障碍,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发展策略,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干部到广大农民群众,众志成城,群策群力,借鉴国外及我国南方地区成功經验,并结合本地区特点,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西部地区的无偿献血发展路径,积极推进无偿献血事业各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无偿献血;财政支持;媒体宣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62-02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众所周知,生命离不开血液,输血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特殊医疗措施。在目前人造血液尚不能完全代替人体血液之时,临床用血只能靠健康人体捐献。在《献血法》未出台之前,临床用血来自个体卖血,卖血者为了卖更多钱,往往弄虚作假,隐瞒病史,甚至冒名顶替,重复多次卖血,严重影响了血液质量和供血者的自身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只有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坚决制止买血卖血行为,才能保护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体健康,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自1998年10月1日实施以来,十几年的探索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日益凸显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而来。所以,如何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是解决西部地区无偿献血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
  1.1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无偿献血在相当一部分市县级政府领导的理解当中,是边缘项目,血站是无成本的暴利单位,基于这种理解,政府在血站的硬件设施及宣传资金方面投入不足,致使运行成本日益增加,运行效率无法有效提升,宣传动员的覆盖面及持续时间也很是不尽人意。
  1.2 领导干部未能起到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 从统计数据显示,无偿献血的人群中领导干部所占比例非常之低,就献血量来说,领导干部中,绝大部分人献血三百毫升是无法接受的,献血四百毫升是无法容忍的,无法带动民众积极投入到无偿献血事业当中。
  1.3 负面影响混淆视听 网络上关于无偿献血的危害及血站高价买卖血液等信息对无偿献血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凡事需要讲求科学,此等极不负责的几乎不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的言论很是令人心寒。献血者无偿提供血液,血站提供所有硬件设施及耗材检验成分分离,加上运输及其他运行成本,安全的血液方能安全的输入患者的体内,挽救其生命。
  1.4 不合理用血 依据科学家研究推论得出,医疗机构医生水平越高,所使用的血液应该相对的减少。市县级医疗机构,凡是手术,不论大小,一定先把血液准备充足到位方才实施手术,要是手术过程当中无需输血或血液没有使用完,剩余的血液也一定会作为营养再次输给患者的。血液,一是开源,二是节流,两者必须平衡,共同促进,无偿献血方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2日本无偿献血的经验[2]
  在日本,每年的1月15日为成人节,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在举行成年仪式之后,纷纷来到献血车前参加无偿献血,这已成为日本推动献血的一个传统形式。日本政府规定,各级行政人员适龄者每年必须献血一次。明仁天皇每年6月5日都和后妃带领宫中人员参加献血。日本从卖血过渡到无偿献血整整经历了10年的时间,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2.1政府重视 政府把献血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纳入政府工作规划,并制定了有关的方针政策。
  2.2宣传工作卖势浩大 把能发动的部门和能利用的一切宣传工具充分发动和利用起来。
  2.3官员带头无偿献血 规定凡就任政府厚生省大臣一律献血一次,都、道、府、县官员每年献血一次,超过年龄或因病不能献血的,要到血液中心当一天负责人或组织一次献血活动。
  2.4呼吁并规定民众献血 凡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或在成人纪念日时,集体献血一次;参加工作或司机办理开车执照时,每人献血一次;“五一”劳动节,工会团体公务员和工人集体献血一次;妻子生孩子时,丈夫献血一次。
  2.5规定每年7月为献血活动月 此月,是献血宣传教育和无偿献血的一个高潮,以引起各界对献血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2.6献血教育从少年儿童抓起 安排献血知识课,并组织学生到血液中心参观。
  3 参考国外的无偿献血发展经验,再结合西部地区实际现状,以下几点需要得到有力的改善:
  3.1 加大对无偿献血事业硬件设施及宣传的财力投入 使用行政方式要求相关部门大力的支持和配合无偿献血工作。
  3.2 国家干部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积极倡导。
  3.3 为无偿献血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个人及团体理应得到精神和物质各方面的肯定和奖励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有效保障献血者的切身利益,对献血中及献血后发生献血反应的人群做好后续的法律保障。
  3.4 奖罚并举 在国家实施的一些政策,例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办理过程中,无偿献血者可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而未参加过无偿献血的和此人的职场晋升、职称考试等等直接挂钩。
  3.5 加大宣传力度 在公交车、医院等公众场所宣传献血好处,用血偿还政策等,突出献血的公益形象,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无偿献血社会氛围,消除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误解。 通过短信息功能,定期自动发送节日问候、生日祝福、献血结果反馈、献血提醒等等,特别是应急献血招募起到良好效果。在献血者之间建立QQ群。特别是志愿服务者,相互通过QQ群进行交流,发布信息,招募血源。
  3.6 义务和权利平衡同步 首先就要在优先供血上,必须尽力保障多次献血者的亲属用血,未参加无偿献血的全部靠后。再就体现在血费报销上,一定要加大此政策的宣传,有效保证献血者应得利益。
  无偿献血事业任重而道远,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中,在全民履行人道主义的征程中,祝愿无偿献血事业取得更加积极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立法中的几个问题.法律出版社,1998,4.
  [2] 高东英.首都献血服务热线运营与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
其他文献
目的:解决癌性胸水反复穿刺的缺点。方法:我科于2007年1月—2009年1月期间共选取17例癌性胸水患者,应用中心静脉穿刺导管做胸腔留置引流术。体会:较传统反复穿刺引流具有很多优点
【摘 要】目的:观察孕期对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入住过本院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针对这些孕产妇的产前检查是否大于7次将所有的孕产妇分为孕期保健组和孕期未保健组,然后分析观察俩组孕产妇的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的糖尿病、产后出血率以及分娩的方式等。结果:经过分析观察发现,孕期保健组的妊娠高血压疾病和妊娠期间的糖尿病发生率比未实施保健组的孕妇发病率明显偏低,孕期保健组产后出血率也明显
【摘 要】目的:建立人血浆中头孢丙烯顺式(Z)异构体和头孢丙烯反式(E)异构体的高效液相测定法,并评价两种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单剂口服头孢丙烯片0.5g后,血样经处理后,进行HPLC分析。结果:头孢丙烯顺式(Z)异构体的线性范围为0.1000~16.0000 ?g?mL-1,提取回收率为94.9%~96.0%;头孢丙烯反式(E)异构体的线性范围为0.0200~1.6000 ?g?mL-1,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腹部肿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于我区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腹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所有腹部肿瘤患者进
【摘 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腹股沟嵌顿疝患者20例,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术后跟踪和随访,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20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嵌顿物为大网膜,9例为小肠,1例为结肠。所有患者术后无切口感染,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由于手术剥离的创面较大,手术完成后出现了阴
【摘 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促进疾病的治疗。方法: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结果: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疾病的治疗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问题;心理护理;措施  【中途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ICU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ICU重症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
【摘 要】医疗产品致害事件极多,但以《侵权责任法》第59条作为请求权基础的案件极少。究其原因,首先是医疗过失制度的干扰;其次是不良反应制度掩盖了部分缺陷致害事件;最后,医疗产品缺陷难以证明。因此,作为个体,患者能够发现缺陷的医疗产品,范围相当狭小。  【关键词】医疗产品;侵权责任;请求权基础;障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66-01  《侵權责任法》第59条(以下简称
【中途分类号】R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65-02  “五臟相关”学说起源于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与变化都是由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