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地建筑文化漫谈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s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是个名副其实的“山地王国”,山峦重叠,溪涧纵横,地表崎岖,落差巨大。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贵州先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具有特殊文化印记的山地建筑文化。
  喀斯特地形造就了贵州“洞天福地”的美誉。一些视野开阔、取水方便且通风干燥的自然山洞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原始居所,即所谓的“洞居”。散布贵州各地的旧石器早、中、晚各时期洞穴遗址,均反映了史前人类的“洞居”生存状态。“洞居”在贵州延续时间非常长,至今在安顺紫云中洞,还残存了一些原始“洞居”的影子。青铜时代,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贵州逐步出现了大群体集中聚居的方式,可能出现了穴居、巢居,甚至早期干阑式建筑的形式。这种居住方式和建筑形式,大致延续到战国秦汉,甚至较长的一段时期。夜郎兴盛时期,贵州应当出现过大型的聚落和房屋建筑。
  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中原的官吏、士兵、平民不断迁入贵州,带来了先进文化,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开启了贵州建筑变革的新纪元。在今黔西北的赫章、威宁、毕节、黔西、金沙、仁怀,黔东北的务川、道真、沿河,黔中的清镇、平坝、安顺,黔西南的兴义、兴仁等地,均发现大量两汉时期汉式土坑墓、砖室墓和石室墓,表明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已逐渐传入贵州。在赫章可乐和安顺宁谷的汉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几何纹砖、绳纹瓦片和瓦当。瓦当上有“建”“四年”“长乐未央”等铭文,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较高规格的官方建筑。在可乐遗址还出土了一件带斗栱的干阑式陶屋模型,与今黔南、黔东南地区的干阑民居、粮仓的结构极其相似,表明这种看似简单的建造技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绵延了数千年的时间。
  三国至隋唐时期,贵州建筑发展十分缓慢,至今仍没有发现高规格的建筑遗存。在清镇、平坝、安顺一带,考古人员曾对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坑墓、砖室墓、石室墓等做过少量发掘,墓葬形制基本延续了东汉传统。从平坝熊家坡仅发掘的3座唐墓隋唐墓葬来看,其砖室、石室墓建筑技术也没有大的变革。
  宋代,随着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贵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杨粲墓、夜郎坝宋墓、两岔河宋墓是贵州宋代石室墓的代表。巨大石料构件,表明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内容丰富和雕工精美石刻,表明贵州的建筑装饰艺术迎来了新的变革;墓室的雕花格扇门、四棱抹角方柱、月梁、栌斗、龙纹绰幕、筒瓦歇山屋面等仿木构石雕,与《营造法式》所载宋代建筑有诸多相似之处,表明贵州黔北地区建筑已经受到川南甚至宋代主流建筑文化的影响。南宋为对抗蒙古南侵,在贵州陆续有了城垣建设。贵定县城城垣始建于宋代。黄平旧州城垣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宝祐六年(1258年)再筑。作为播州土司的最后根本和抗元堡垒,海龙屯于宝祐五年(1257年)开始筑城。
  元代大力推行土司制度,贵州许多地方为各级土司所统治。元代的民族融合给贵州带来了新的文化基因,也促进了贵州建筑的发展。但这一时期建设的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土司衙署和寺庙建筑,现也仅存部分石柱础及石台阶,无法考证上部建筑的形制。安顺西秀山白塔,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初为砖塔,现存石塔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沿砖塔镶嵌而建,目前已看不出元代的样子。2006年,在对西秀山下的圆通寺进行维修的过程中,出土了一批脊砖、吻兽、仙人、瓦当、板瓦等建筑残件数十件,经有关专家初步研究,认为这是元末明初的屋面构件。
  明代,贵州政治地位和军事战略地位进一步上升,加之东西、南北驿道的打通,使贵州交通大为便捷,经济迅速发展,客观上也促进了建筑的发展。“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政策的实施,让来自江南地区的军民,带来汉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使各类建筑在贵州高原迅速出现。为保障西南稳定和云南通湖广驿道的畅通,明王朝在贵州广设卫所,并由此奠定了贵州城镇体系的最初格局。明万历《贵州通志》记载,当时全省有城垣47座。贵阳、安顺、镇远、平越(今福泉)、真安(今正安)、赤水等城池,均在明初即由土城墙改为石城墙,并借助城外河流以固守。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建筑的繁荣。城垣、衙署、坛庙、寺庙、道观、会馆、桥梁等建筑遍布全省。但是,贵州遗留下来的明代建筑仍以石构城垣、桥梁为主,其中海龙屯、福泉城墙、镇远城墙、葛镜桥、蜈蚣桥为代表。木构建筑仅存寥寥数例,安顺圆通寺、平坝天台山,以及盘州普福寺还留有一些明代建筑的遗构。
  清代是贵州建筑大发展的时期,也是留下建筑实物最多的时期。首先,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建筑体系的完善。除城墙、城楼、衙署等建筑外,文庙、武庙、城隍庙、炎帝庙、东岳庙、武侯祠等祭祀建筑,龙王庙、土地庙、财神庙等民神庙宇,文峰塔、文昌宫、文昌阁、梓潼宫、魁星阁等文教建筑,以及各种寺庙、道观等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安顺府文庙、石阡府文庙、思南府文庙、安顺武庙、织金财神庙、毕节城隍庙、印江文昌阁、台江文昌宫即典型代表。其次,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商贸建筑的发展。沿商贸线路分布的城镇出现了大量店铺、商号、作坊、客栈、马店,各式各样的会馆成为各地商人比拼财力的舞台。石阡万寿宫、毕节陕西会馆、青龙洞万寿宫、镇远天后宫、黄平旧州仁寿宫、复兴江西会馆等最为典型。三是各地移民逐渐增多,不仅使宗族祠堂逐渐兴盛,而且带来了长江中下游江西、湖广以及巴蜀的乡土建筑文化。同时,官员、富商、乡绅等阶层的兴起,也使宅院、民居建筑日趋精美,从而在总体上促进了贵州居住建筑水平。四是少数民族建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侗族鼓楼、风雨桥建造技术不断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也较之前有了大的提升,建筑类型逐渐丰富。
  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贵州建筑仍然延续着清代的发展势头,只是逐渐加入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大量传统建筑中穿插少量“洋脸式”建筑的情形。如三门塘刘氏宗祠、习水土城船业工会旧址、遵义虾子胡公馆等建筑。同时,教会建筑也带来了建筑形式新的变化。如贵阳北天主堂、湄潭天主堂、石阡天主堂和遵义天主堂,采取中西折中的建筑风格,将中式的牌楼式大门、楼阁、穿斗式梁架与西式教堂的山门、钟塔、木肋穹顶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从目前已经发现和调查的案例,可以发现贵州传统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文化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决定了贵州古建筑多姿多彩的特点。在缓慢而又漫长的文化交流中,各民族相互竞争而又相互学习相互同化。虽然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已经成为全国的第十三个行省,但直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贵州省域才算最终固定。即便行政区域进行了拼合统一,但贵州仍始终处于荆楚、巴蜀、滇云、粤桂文化圈的边缘交叉地带上。不同文化圈辐射范围所及,难免留下不同文化交流的痕迹。加之政治、屯戍、移民、商贸等因素,周边文化不断沿驿道、古道、水道向贵州腹地进发,并与贵州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贵州不同地域文化间的差异性。同时,复杂的自然地形地貌,成为地域文化交流的天然屏障,造成了贵州文化“百里不同俗”的特点。在文化差异性和自然差异性的长期作用下,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
  贵州建筑文化有几个明显的区域:一是黔北地区主要受川南和峡江地区建筑文化的影响,主要沿赤水河、乌江水路和四川通云南、四川通贵州驿道交通进行传播,“川盐入黔”在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黔东地区主要受湖广建筑文化的影响,传播路徑主要为锦江、?阳河和清水江等水路和湘黔驿道,其主要动力是木材、桐油等贵州山货与外界商品的交流;三是黔西地区滇东建筑文化的东渐,其传播途径主要是沿滇黔驿道,动力主要来源于云南东出贵州,以通京师的需求;四是黔南地区粤桂建筑文化的北上,其线路主要沿南北盘江和都柳江,主要动力是民族交融和商贸往来。榕江古州是桂北建筑辐射到贵州的前沿阵地。贵州黎、从、榕的侗族建筑,与广西三江、湖南通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八面来风”的状态,造就了贵州建筑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责任编辑/黄莎莎)
其他文献
它,坐落于古镇里,院内花开肆意,石头外墙将小院隔绝开来,踏进去就开始了一个有鲜花和故事的梦。它就是位于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的朵哩花园民宿,经常出现在民宿打卡达人的朋友圈和小红书上。  朵哩花园民宿离青岩古镇西门不远。走在青石板路上,轻踱漫步,不消一会儿就到了。  走进这间民宿,就能感受到民宿主对花的喜爱——整个院子被各式花儿簇拥着,极富生机,这便是来朵哩的第一感受。  朵哩花园民宿由四栋建筑组成,
期刊
邓宏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曾先后在毛泽东文学院和鲁迅文学院高研班专修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贫富天平》《铁血湘西》《天堂内外》等。  初冬的傍晚,我往滨河公园走去。走过长长的廊桥,走下缓缓的码头,在木杉河湄与一群白鹭邂逅。轻轻地提出水面,又轻轻地放入水面,白鹭纤巧的“个”字脚这样无休止地交替进行着。我似乎能听到水面被踩破的声音,看到水面被踩破的波纹……  我脚下这片土地正是木杉河上最
期刊
伍鹏举,贵州油画学会理事,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阳市乌当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美术系主任。2016年曾赴欧洲进行艺术考察;2018年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七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高级研修班”学习。  伍鹏举自述:  儿时的记忆是幸福的,就如春天的嫩绿,一切都是新的,在绵绵的细雨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鞭炮声夹杂着阵阵唢呐声,随着寥寥青烟漂浮而来,田间穿过
期刊
下司古镇古戏台,雕梁画栋,宛若畫框(刘梦/摄)
期刊
晨曦的阳光透过山的脊梁照射进我的窗,房间内一片灿烂。这是住在贵阳市郊区的我,在天气晴朗的清晨都会看到的风景。如果是阴雨天,推窗见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氤氲的空气里,山顶白雾如带,远山墨影如画,仿佛就是传说中仙人隐逸、超尘出世的世界。  生活在贵州,有看不尽的山,走不完的山路,但贵州先民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建造了一座座或瑰丽恢弘或结构奇巧的宫庙寺观、祠堂会馆、佛塔牌坊、楼阁桥梁。贵州山地古建筑,既有
期刊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引人遐想;建筑是有形的詩歌,令人陶醉。  建筑演绎着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尘封着过往烟云,涵盖着民族和文化的力量,承载着人类发展的智慧。  本期《乡村地理》杂志约请到贵州省博物馆原馆长陈顺祥先生,以历史为轴,从郁郁大成、科甲挺秀、山间观寺、军民之屯、会馆时光、赤水流丹、侗乡奇构、苗寨人家、深宅大院、西风东渐十个方面讲述贵州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领略“八面来风”的贵州古建筑文化。
期刊
杨潇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秘书长。2012年在北京宋庄上上美术馆举办杨潇湘个人油画展;2013年在北京七九八艺术区杨国际艺术中心举办杨潇湘个人油画作品展;2016年油画作品《彝族舞蹈》入选全国少数民族双年展油画大展;2017年油画作品《撮泰吉》入选贵州省大山的节日油画大展;2020年油画作品《大喜》获中国民族百花奖优秀作品奖。  杨潇湘自述:  我的油画
期刊
如果说文庙还带着几分官庙的威严与等级,与文庙文化内涵相近的文昌阁、文昌宫、文昌塔则带有几分民间色彩,有点与民同乐的味道。孔子是儒家先师,文昌则为道家神明。所谓文昌,即是“文昌星君”“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是道教所奉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儒家士子求取功名的守护神,所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明清两代,贵州虽地处西南边陲,但对于人文兴盛和人才辈出的追求却一点都不比文
期刊
大概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古代这样重视文化教育。被奉为“百经之首”的《易经》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说法,似乎早就告诫人们要重视人文。汉独尊儒术,隋以后科举考试日兴,不断催化中国人的文教情结。于是乎,文庙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播儒家文教精神的重要阵地。  文庙也称孔庙,一般是官方主持修建,用以祭祀孔子及其弟子、历代名儒及乡贤的官庙,为府、州、县区域内重要的祠庙建筑。地方建孔庙之风始
期刊
陈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岳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小说《女人的牌坊》、长篇纪实作品《艺考生》分别发表在《十月》杂志、《中国作家》 杂志上。长篇纪实作品《孩子,你独一无二》在《北京青年报》连载。  这次去玉屏,去之前没有做任何功课,只顾名思义想象着玉屏境内的山峦应该就像一道又一道碧玉的屏风吧?到了才知道这里是“箫笛之乡”。明清时期,玉屏箫被列为贡箫;民国初,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如今玉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