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习惯的养成,能令到学生的成长更加健康,也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与此同时,良好的习惯还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提高学生养学习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系列的方法与策略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小学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家长、教师和学校必须重视的成长关键点。为了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凸显我校的办学特色“有成教育”——修德有成、学智有成、练体有成、习美有成、劳动有成,通过系列活动与手段,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的三大原则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生理特点和学习认知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1.养成教育必须从小时抓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习惯的养成从小时候开始,往往会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为一年级新生刚从幼园进入新的习环境、认识新的学习伙伴,对新学校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这时,如果从课堂教学、队列活动等方面向学生渗透好的习惯意识,往往容易让他们接受。从我校的课题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从这个时候开始抓养成教育,往往会得到更佳的效果,相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易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2.养成教育必须从细节抓起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要想促使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就应该指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细节处做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到垃圾弯腰拾起,人离教室顺手关灯,上落楼梯靠右走,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这些看似平常小事,一个细微的动作,却是良好习惯的基础。成龙之所以能从一个跑龙套的武行一步一步成长为国际功夫巨星,就是因为他注重细节。一个小小的动作,却给那位武术指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龙的故事再次印证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每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就是从自己生活当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细枝末节入手,这样使学生日复一日地适应习惯,巩固加强,最终实现良好习惯的养成。
3.养成教育必须正面引导,持之以恒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正面的引导,并持之以恒。在孩子们看来,老师是最神圣的,老师的每一个言行都是对学生无言的教育。作为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所以当面对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时,不要轻易地生气和发怒,而是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并从中找到原因,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去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老师更要以身作则,以自己正确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良好习惯的示范与引导。与此同时,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坚持,通过反复的训练与自省来加以巩固。
二、养成教育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学校德育的低效一直以来被人所诟病,养成教育无疑是强化学校德育实效的可行路径。
1.让学校德育教育效率更高
让班主任工作更实。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实施的关键力量,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划师、引导者、监督员。因此,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效应,通过主题班会、班规班纪的制定与执行,以及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树立示范标杆,让学生们树立起明确的习惯是非观,知道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错的,从而引导和鼓励他们形成好习惯,改掉坏毛病。
让德育活动更近。学校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以少先队、主题班会、学雷锋月、校运会等为平台,创设各种德育情境,开展各种德育活動,让学生融入实践中,通过充分使用看、听、用、参与等手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在亲身经历中体验、感受,获得教育。这种源自学生内心的体验、感悟,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感受更深,认识更深,更容易形成学生自我约束的动力,并最终内化为各种良好的习惯。
让环境育人更美。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实践的精华沉淀与品牌象征。校园文化生态物象化与标识性建构,有利于为学校德育提供实实在在的环境支撑与精神熏陶。通过对校园内建筑物的命名、走廊和宣传栏张贴相关好习惯养成的名人名言、先进学生的事迹宣传、班级好习惯文化墙的评比等,最大可能发挥环境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让家庭教育效果更好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长要善于学习、及时总结,与老师多些沟通,了解学校教育的主张、理念、途径与内容,从而形成与学校、老师亲密的合作,以正确的理念和智慧的方式来把握好家庭教育的实施,为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而作为学校,应该尽可能通过诸如家长学校、家长会、开放日、家访等平台和路径去调动、引导、教育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智慧的教育策略,从而理解、认同并支持、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从而使家、校目标一致、相互促进,形成更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合作环境。
3.让社区教育效益更大
家庭、社区、学校,是孩子主动学习与接受教育的三大平台。而其中社区环境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既影响巨大,又相对不可控。小学生因其年龄小、自律性差、分辨是非能力低,导致他们往往好的东西不易学,坏的却模仿很快。所以学校加强法制、网络文明等相关教育,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通过养成教育的实施,必然使得学校德育更有实效,而最根本的在于,养成教育能令到学生们养成终身受益的诸多良好习惯。因此,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重视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系列的方法与策略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小学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家长、教师和学校必须重视的成长关键点。为了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凸显我校的办学特色“有成教育”——修德有成、学智有成、练体有成、习美有成、劳动有成,通过系列活动与手段,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的三大原则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生理特点和学习认知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1.养成教育必须从小时抓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习惯的养成从小时候开始,往往会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为一年级新生刚从幼园进入新的习环境、认识新的学习伙伴,对新学校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这时,如果从课堂教学、队列活动等方面向学生渗透好的习惯意识,往往容易让他们接受。从我校的课题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从这个时候开始抓养成教育,往往会得到更佳的效果,相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易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2.养成教育必须从细节抓起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要想促使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就应该指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细节处做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到垃圾弯腰拾起,人离教室顺手关灯,上落楼梯靠右走,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这些看似平常小事,一个细微的动作,却是良好习惯的基础。成龙之所以能从一个跑龙套的武行一步一步成长为国际功夫巨星,就是因为他注重细节。一个小小的动作,却给那位武术指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龙的故事再次印证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每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就是从自己生活当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细枝末节入手,这样使学生日复一日地适应习惯,巩固加强,最终实现良好习惯的养成。
3.养成教育必须正面引导,持之以恒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正面的引导,并持之以恒。在孩子们看来,老师是最神圣的,老师的每一个言行都是对学生无言的教育。作为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所以当面对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时,不要轻易地生气和发怒,而是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并从中找到原因,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去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老师更要以身作则,以自己正确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良好习惯的示范与引导。与此同时,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坚持,通过反复的训练与自省来加以巩固。
二、养成教育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学校德育的低效一直以来被人所诟病,养成教育无疑是强化学校德育实效的可行路径。
1.让学校德育教育效率更高
让班主任工作更实。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实施的关键力量,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划师、引导者、监督员。因此,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效应,通过主题班会、班规班纪的制定与执行,以及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树立示范标杆,让学生们树立起明确的习惯是非观,知道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错的,从而引导和鼓励他们形成好习惯,改掉坏毛病。
让德育活动更近。学校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以少先队、主题班会、学雷锋月、校运会等为平台,创设各种德育情境,开展各种德育活動,让学生融入实践中,通过充分使用看、听、用、参与等手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在亲身经历中体验、感受,获得教育。这种源自学生内心的体验、感悟,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感受更深,认识更深,更容易形成学生自我约束的动力,并最终内化为各种良好的习惯。
让环境育人更美。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实践的精华沉淀与品牌象征。校园文化生态物象化与标识性建构,有利于为学校德育提供实实在在的环境支撑与精神熏陶。通过对校园内建筑物的命名、走廊和宣传栏张贴相关好习惯养成的名人名言、先进学生的事迹宣传、班级好习惯文化墙的评比等,最大可能发挥环境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让家庭教育效果更好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长要善于学习、及时总结,与老师多些沟通,了解学校教育的主张、理念、途径与内容,从而形成与学校、老师亲密的合作,以正确的理念和智慧的方式来把握好家庭教育的实施,为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而作为学校,应该尽可能通过诸如家长学校、家长会、开放日、家访等平台和路径去调动、引导、教育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智慧的教育策略,从而理解、认同并支持、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从而使家、校目标一致、相互促进,形成更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合作环境。
3.让社区教育效益更大
家庭、社区、学校,是孩子主动学习与接受教育的三大平台。而其中社区环境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既影响巨大,又相对不可控。小学生因其年龄小、自律性差、分辨是非能力低,导致他们往往好的东西不易学,坏的却模仿很快。所以学校加强法制、网络文明等相关教育,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通过养成教育的实施,必然使得学校德育更有实效,而最根本的在于,养成教育能令到学生们养成终身受益的诸多良好习惯。因此,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重视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