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驴,也许因为体型一般比马、骡较小的原因,小时候,我们把它叫作“尕毛驴儿”,其中含有喜爱的成分。尕毛驴儿长着长长的耳朵,大大的眼睛,浑身长着灰色的短毛,而只有眼圈、嘴巴和腹部处长着白毛,细长的尾巴尖上长有掸子一样的黑毛,大腿内侧都有个椭圆形的黑瘢。后来我走出山村,在别的地方见到过黑驴、白驴和褐色驴,才知道毛驴还有别的颜色。毛驴是贫寒人家的朋友和帮手,因为山坡、滩边的那几亩薄地,也得送肥、犁地、驮运、打碾,一年难得几日闲,即就是寒冬农闲时,它也得驮着女主人回娘家或赶集、转亲戚。俗语说:“骡骑前胛马骑腰,驴骑尻蛋(屁股)往前飘”,记得那时候常见小伙子们横坐在驴尻蛋上或骑在驴后胯上,抽打着它奔跑,由于毛驴骨架矮小,骑者的双脚几乎要点着地面,忍辱负重,真让人不忍心再看下去。记得那时候常见人们往驴身上搭磨物(指将去磨面的粮食)口袋时,随着沉重的口袋落下,毛驴的腰也随之下沉,纤细的腿在不停地打颤,许久才能站稳。由于常年被驱使,毛驴脊背架鞍处、屁股后勒臭棍处的毛全被磨光了,露着黑青色的皮。人们说:“马善叫人骑,人善叫人欺”,其实毛驴比马更善良。可怜的毛驴性格温顺,见人低眉敛首,任人驱使,正如沈世杰老师在他的《咏驴》诗中所说的那样:“托生畜类惟嚼草,名降人寰永受鞭”,逆来顺受,没有一点儿怨天尤人的样子。由于它骨架比马、骡小,力气没有马牛大,所以身价也没有马、骡贵;但它耐粗养,耐力强,好役使,所以过去一般贫寒之家也养有一半头,家底殷实的人家是不养毛驴的,所以说,毛驴是贫苦人家的象征。
据说驴肉的味道是很美的,有“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之说,但我的家乡习俗是不吃驴肉的,人们把那些伤风败俗、过河拆桥、见利忘义的人,咬着牙狠狠地骂作“吃驴肉!”一个人如果被别人骂作“吃驴肉”,那是很丢人的。同样,说“吃驴肉不看驴脸”,也是骂你六亲不认,连“不看僧面看佛面”也不懂。人们尊重驴这种风俗,也许是出于对这些终其一生帮助人们的“不会说话朋友”的敬重,封建社会里不是也有把“宰杀耕牛与杀人同罪惩处”的刑法吗?
记得上世纪的1960年,那是一个大饥馑的岁月,一切能填肚子的东西都上了人们的食谱,但没有人想到宰杀生产队帮人耕地干活的牲口。突然有一天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说邻村李姓小孩趁傍晚牲畜回圈的机会,突然执刀从家里窜出,从驴马伙儿里,竟将一头毛驴的一只耳朵割了下来,想带回家里充饥。流血的毛驴在哀嚎,行凶的小孩还没有来得及吃,就被饲养员扭送进大队部。村上立即召开了现场批斗会,李姓小孩被反剪着双手,耷拉着头,站在队部的台沿上,脖子上还挂着那只血淋淋的驴耳朵。批斗声里,还夹杂着“吃驴肉”的怒骂声。从此,李姓小孩被人改称“驴耳瓜”,真名却被渐渐淡忘了。就在那年,村上组织社员到偏僻的大石门去开荒。有一天,开荒的冯家保得了一趟好差事,队长让他赶着开荒点上惟一的一头毛驴回30里外的村上去驮面。毫无思想准备的冯家保像得了特赦令,麻利地从伙房里拿出早已腾空的面口袋,搭在驴背上,又从鞭麻墩上解下拴驴的缰绳,拽着毛驴走了。三天过去了,不要说吃的面,连冯家保的影子也没见。队长着急了,又打发人去催,冯家保根本没有回村。人也不见,驴也不见,当官的都慌了。后来才知道,冯家保骑着毛驴出佛沟儿后,就在上重台的一家人家杀了驴,美美地吃了一顿驴肉后,背着半口袋驴肉跑了。一路寻找的人在上重台人家院子里的花栏墙上看到硬梆梆的驴皮后,才明白了真相。这两件事,开创了家乡人“吃驴肉”之始,人在危难时间,有些禁忌也会改变,因为保住生命是第一位。后来,尽管有人发火时还骂“吃驴肉”!但诅咒的成分已大大减轻了。
也许是自幼养成的习惯吧,至今我还是忌讳吃驴肉的。记得前些年一个盛夏,朋友邀请我去大通他的家里叙旧。那天去的朋友很多,车到他家门口,我第一眼就看见门道的墙角立着一颗血淋淋的驴头,圆睁的眼睛仍盯着这冷酷的世界。我顿时就想起家乡那驮着联罐送粪的毛驴,想起秋天家乡那崎岖的山路上驮着捆子的驴队,那硕大的麦捆下面,有颗长着长长耳朵的驴头,可怜地在麦捆间一颠一颠地挪动。那天,人们的兴致很高,因为要吃朋友专门准备的全驴宴。吃了驴杂碎,再吃红烧驴排骨,下来就是大块的煮驴肉,大杯的青稞酒,最后再来个驴肉汤面片!直到太阳偏西,不少人成了“关公”,红着脸走出了朋友的家门,只有我带着一怀忧伤的心情回到了家中。
其实,驴和猪、羊一样,可以作为人的食材,只不过马、牛、骡、驴作为供人役使的家畜,为人们的生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最后遭到宰杀,吃肉敲髓,感情上一时有些难以接受罢了。阿胶,作为一种名贵的滋补药材,据说也是用驴皮熬成的。有次看电视,内容是讲阿胶的熬制过程,说山东东阿厂为了保护品牌纯正,专门建有黑驴养殖场。画面上的那些驴,体型高大,毛色黑亮,行走矫健,姿态优雅,但最后免不了的结局是,人们要的是它那张油光发亮的驴皮!我在难过之余,想起家乡的父老们那时为了生计,半夜里没瞌睡,吧嗒着旱烟杆,谋划着再攒多少钱,才能买来一头毛驴的日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越来越高,毛驴的作用却越来越小,家乡早已见不到它的身影了。有时候,我外出在某个地方见到一两头毛驴,就像小时候在动物园见到梅花鹿一样,很是激动一阵。近年,不但饭馆里有用驴肉做的菜,而且有专门卖驴肉的饭馆,据说由于货源紧张,有人竟以马肉冒充驴肉的。有次,我沿109国道回西宁,路过巴浪梁时,又一次见到路边行道树下,竟血淋淋地立着一颗驴头,旁边有招牌,上写:卖驴肉!!有时,海湖大道上会见到一辆辆拉运牛马的汽车从大通方向开来,偶尔也会见到拉运毛驴的。据说现在毛驴越来越少,开餐馆的必须到很偏远、很偏远的山区农村去寻找,谈好价钱后运来。望着那些卡车绳网里耷拉着脑袋、即将走上餐桌的小毛驴,心里总是很难过。它们也许活不到明天,也许再也吃不上一口嫩草了,也许我们的后代将来在动物园里才能见到它,那时的说明牌上可能介绍说:“毛驴,马科、驴属。体型比马小,多为灰褐色,头大耳长,四肢瘦弱,耐粗放,不易生病,性情温驯,性耐劳、好役使。”但没有介绍它的肉好吃,赛过天上的龙肉!
小时候与我们相伴的尕毛驴儿啊,已经渐渐远去到天边!
据说驴肉的味道是很美的,有“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之说,但我的家乡习俗是不吃驴肉的,人们把那些伤风败俗、过河拆桥、见利忘义的人,咬着牙狠狠地骂作“吃驴肉!”一个人如果被别人骂作“吃驴肉”,那是很丢人的。同样,说“吃驴肉不看驴脸”,也是骂你六亲不认,连“不看僧面看佛面”也不懂。人们尊重驴这种风俗,也许是出于对这些终其一生帮助人们的“不会说话朋友”的敬重,封建社会里不是也有把“宰杀耕牛与杀人同罪惩处”的刑法吗?
记得上世纪的1960年,那是一个大饥馑的岁月,一切能填肚子的东西都上了人们的食谱,但没有人想到宰杀生产队帮人耕地干活的牲口。突然有一天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说邻村李姓小孩趁傍晚牲畜回圈的机会,突然执刀从家里窜出,从驴马伙儿里,竟将一头毛驴的一只耳朵割了下来,想带回家里充饥。流血的毛驴在哀嚎,行凶的小孩还没有来得及吃,就被饲养员扭送进大队部。村上立即召开了现场批斗会,李姓小孩被反剪着双手,耷拉着头,站在队部的台沿上,脖子上还挂着那只血淋淋的驴耳朵。批斗声里,还夹杂着“吃驴肉”的怒骂声。从此,李姓小孩被人改称“驴耳瓜”,真名却被渐渐淡忘了。就在那年,村上组织社员到偏僻的大石门去开荒。有一天,开荒的冯家保得了一趟好差事,队长让他赶着开荒点上惟一的一头毛驴回30里外的村上去驮面。毫无思想准备的冯家保像得了特赦令,麻利地从伙房里拿出早已腾空的面口袋,搭在驴背上,又从鞭麻墩上解下拴驴的缰绳,拽着毛驴走了。三天过去了,不要说吃的面,连冯家保的影子也没见。队长着急了,又打发人去催,冯家保根本没有回村。人也不见,驴也不见,当官的都慌了。后来才知道,冯家保骑着毛驴出佛沟儿后,就在上重台的一家人家杀了驴,美美地吃了一顿驴肉后,背着半口袋驴肉跑了。一路寻找的人在上重台人家院子里的花栏墙上看到硬梆梆的驴皮后,才明白了真相。这两件事,开创了家乡人“吃驴肉”之始,人在危难时间,有些禁忌也会改变,因为保住生命是第一位。后来,尽管有人发火时还骂“吃驴肉”!但诅咒的成分已大大减轻了。
也许是自幼养成的习惯吧,至今我还是忌讳吃驴肉的。记得前些年一个盛夏,朋友邀请我去大通他的家里叙旧。那天去的朋友很多,车到他家门口,我第一眼就看见门道的墙角立着一颗血淋淋的驴头,圆睁的眼睛仍盯着这冷酷的世界。我顿时就想起家乡那驮着联罐送粪的毛驴,想起秋天家乡那崎岖的山路上驮着捆子的驴队,那硕大的麦捆下面,有颗长着长长耳朵的驴头,可怜地在麦捆间一颠一颠地挪动。那天,人们的兴致很高,因为要吃朋友专门准备的全驴宴。吃了驴杂碎,再吃红烧驴排骨,下来就是大块的煮驴肉,大杯的青稞酒,最后再来个驴肉汤面片!直到太阳偏西,不少人成了“关公”,红着脸走出了朋友的家门,只有我带着一怀忧伤的心情回到了家中。
其实,驴和猪、羊一样,可以作为人的食材,只不过马、牛、骡、驴作为供人役使的家畜,为人们的生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最后遭到宰杀,吃肉敲髓,感情上一时有些难以接受罢了。阿胶,作为一种名贵的滋补药材,据说也是用驴皮熬成的。有次看电视,内容是讲阿胶的熬制过程,说山东东阿厂为了保护品牌纯正,专门建有黑驴养殖场。画面上的那些驴,体型高大,毛色黑亮,行走矫健,姿态优雅,但最后免不了的结局是,人们要的是它那张油光发亮的驴皮!我在难过之余,想起家乡的父老们那时为了生计,半夜里没瞌睡,吧嗒着旱烟杆,谋划着再攒多少钱,才能买来一头毛驴的日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越来越高,毛驴的作用却越来越小,家乡早已见不到它的身影了。有时候,我外出在某个地方见到一两头毛驴,就像小时候在动物园见到梅花鹿一样,很是激动一阵。近年,不但饭馆里有用驴肉做的菜,而且有专门卖驴肉的饭馆,据说由于货源紧张,有人竟以马肉冒充驴肉的。有次,我沿109国道回西宁,路过巴浪梁时,又一次见到路边行道树下,竟血淋淋地立着一颗驴头,旁边有招牌,上写:卖驴肉!!有时,海湖大道上会见到一辆辆拉运牛马的汽车从大通方向开来,偶尔也会见到拉运毛驴的。据说现在毛驴越来越少,开餐馆的必须到很偏远、很偏远的山区农村去寻找,谈好价钱后运来。望着那些卡车绳网里耷拉着脑袋、即将走上餐桌的小毛驴,心里总是很难过。它们也许活不到明天,也许再也吃不上一口嫩草了,也许我们的后代将来在动物园里才能见到它,那时的说明牌上可能介绍说:“毛驴,马科、驴属。体型比马小,多为灰褐色,头大耳长,四肢瘦弱,耐粗放,不易生病,性情温驯,性耐劳、好役使。”但没有介绍它的肉好吃,赛过天上的龙肉!
小时候与我们相伴的尕毛驴儿啊,已经渐渐远去到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