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论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et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在生活中相互表达的语言、记录储存的文字在我们的意识里,都不是我们现在的主谓宾分类的形式。而是我们在没有用主谓宾之前的语言意识是特性与特征的分类,因为这是我们语言意识早已形成的结果。
  关键词:意识;记录储存;语言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62-10
  一、特性与特征
  (一)特性与特征的说明
  我们都知道,主谓宾的引用是使用英语的语言分类,在没有使用英语语言分类前就是我们自己的语言分类。那时候我们又是怎样交流、记录、学习的呢?实际上我们语言意识使用的是不同于英语语言主谓宾意识的分类(我认为英语的语法能容入意识的也不是现有的主谓宾,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没有使用特性和特征的语言分类,都不是语言的核心,也无法表达我们的意识。而我们使用的是事物的特性与特征在我们意识里的表达。我们的意识使用的是特性或特征,在我们大脑里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从其本质因素方面来探讨其主要内涵,其主要的因素就是特性与特征。下面将这两种因素从概念和内涵方面区别。
  1.特性: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性质,特殊品质。其具体指事物存在自然中具体的性质,也是一种相对的性质,品质。这种性质和品质作为一种描述事物的基础,通常是一种具体化的性质。因此事物的特性主要是指事物的物理特性。如“轻”、“重”、“大”、“小”、“白”、“黑”、“多”、“少”等。这些可以用数据确定的性质。这些特性是事物具体的描述,是事物物理性质和品质,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感性认识。
  2.特征: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象征,标志。它包括事物动态和静态的象征。我们现在把语言文字描述事物外部过程和状态的作用称之为特征。是人们从理性方面理解事物存在的意义、作用、感觉、规律、现象、效果等许多方面。不能用数据来确定的象征。如:“大树能给人乘凉,为人提供木材。”“大树的根很深很牢,”“溪水很细,很清澈”。“大海宽广无边”等,这些都是事物的特征。
  特性和特征在一个事物描述中有没有联系的地方?是有的。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句话:“你把这个工作做三次。”
  事物有“你”、“工作”
  强调特征“把”
  指示特征“这个”
  运动特征“做”
  特性“三次”(是表达特征的次数)
  这里面有事物,特性,特征。它们在不同的位置起不同的作用,它们在我们的语言中形成一个综合体。对我们语言和说明中达到需要的目的。有了它,我们才可以把文字渗透到语言、意义的每个角落。包括文学艺术、绘画、雕刻、语言交流。
  在对应过程中,必须要认清这两种基本因素的概念和所包括的内容,才能帮助我们理解语言。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去分析陈述、比喻、夸张和抽象对应。从而,我们可以观察,因为事物既有特性又有特征,怎样确定是特性和特征呢?如何来判断依据语言中是指的特性还是特征?
  我们从前面看出特性是有方向和程度的。而特征也有方向,也有程度。
  一个事物特性在:
  重量方面:有多少斤/吨。
  个数方面:多少个。
  时间方面:多长时间,等。
  颜色方面:什么颜色,
  一个事物特征在:
  意义方面:有多重要。
  形象方面:有多伟大,高大等。
  规律方面:什么规律,溪水流淌,海纳百川等。
  感觉方面:轻轻地,慢慢地,细细的等。
  作用方面:可以做,可以写,可以唱,可以用等。
  3.在一句中怎样来判断使用的是特性或特征。比如“为人们而死重如泰山”在这句中怎样判断特征和特性。现在我们来看,句中“死”是事物的特征,“重”特征中是意义的方面的重要,这一点我们能看出来。但是泰山的出现没有说明是什么方面,有没有说明是特性与特征,由于有对应特征“如”对应的事物出现,如果用“泰山”的重要特征“重要”说明为人们而死的重要,这无法说明,因为“泰山”的特征本身是一个无法用数据确定的,无法用“泰山”的重要来说明,只能选择“泰山”特性重量方面,用泰山的重量程度来对应为人们而死的重要,这就是我们用特性和特征所说明事物的方法。
  首先判断其能否数据具体化,特性可以具体化,而特征不能。
  (二)判断事物特性与特征时
  特性不只来源于事物本身,也可以针对特征。特征既可来源于事物,可针对于别的特征,也可以针对特性。事物可以引发特征,特征可以针对特征,特征也能针对特性,特性也能针对特征。只能从特征和特性相同的方面,进行对应。而且可以是同一个事物,但特性和特征必须不同。特征与特征对应必须是在不同的事物中的同一方面进行,不能是同一个事物,因为同一个事物不必进行对应就说明了,我们采用对应使用一个事物特征说明另一个事物特征的。
  综合事物的特性与特征的内容:
  1.事物可以与特征联合,也可以与特性联合。
  2.特性可以针对于事物,也可以针对特征。
  3.特征可针对于另外的特征,也可以针对特性,还可以针对于事物。
  4.时间和位置是对事物、特性、特征的确定。
  5.特性除了数据,表达事物或特征时要求带单位。
  二、特性和特征的方向
  (一)特性与特征都有方向性和程度
  事物特性的方向性:有重量方面,数目方面,时间方面,位置方面,流动性方面,颜色方面等。
  事物特性的方向程度:有多少吨(斤)?多少棵?
  (可以用数据确定)多少天?几个地方?
  如:三天、五吨、100棵等
  特性就是使具体的数据来确定我们的事物的某个方面,这是我们的意识对事物某个方面的品质确定。   (二)事物特征的方向性
  形象方面:高大,崇高,渺小;规律方面:太阳早出晚归,海纳百川,细水长流,一天三顿饭;作用方面:写的,买的,卖的;感觉方面:细细的,弯弯的,静静的,匆匆的。
  事物的特征也有程度:大,小,高,矮,快,慢,弱(用“最,太,很,强,粗,细,多,少,差不多,一样”来限制)。限制程度如:太大,太小,太高,很高,最高,很快,太慢,太粗。
  一般使用最、太、很来限定我们的程度特征,也是一个大约的意识。实际是人们在意识里的一种对事物某个方面的认可,而且是不需要数据来确定,因此没有具体的数据。
  这个原因,在我们的意识里,相当于一种模糊的概念,这种模糊的概念是帮助我们对思想感情、观念、主张的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我们的思维里,有很多情况下,我们不须要知道它详细的过程,只需要知道结果意义就可以,这可能与现实不符,但在我们的思维里是可以的,所以才出现特征,并且在我们语言里也是这样表现的。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你把这本书拿走。”
  主体:(指示体)“你”
  强调特征:“把”
  指示特征:“这”
  特性:“一本”
  客体:“书”
  运动特征:“拿”
  运动指示特征:“走”
  在这句里,除了事物“你”“书”外,其余的都是特性与特征,“书”的特性是“一本”,用具体详细的数据来说明。
  强调特征针对于“这”,它是没有具体的数据,只是表达我们的指示意识。
  指示特征针对于“书”表达我们所指示的事物,而我们指示的方式太多,而只需要对方知道我们的意识就可以。至于怎样指示的具体过程我们不需要知道。
  运动特征和运动指示特征是我们知道的执行过程,至于怎样“拿走”我们不需要详细知道。这里我还要说明一下,怎样“拿走”与位置和时间,给谁?在哪里?与现实都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表达时对现实并不知道,这也是人类语言和意识形成模糊概念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我所说的一种模糊的概念,实际在我们的大脑意识里早已形成而且使用广泛,这就是特征的形成的基础。如果我们需要详细的过程,我们可以使用数据来说明,也可以使用特性对应来说明(特性对应也是数据对应)。还有,对一个事物的特征说明可以用陈述的特性和特征从各个方面来说明,也可以用对应的方法来说明(因为对应比较简洁明了)。
  特性与特性对应:需要方向相同与程度相同或相近,否则不能进行对应。(针对比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人把抽象对应叫夸张或比喻,我们不能再混淆,这与我们的意识不符。)
  特性与特征对应:需要方向相同,特性要表现程度,这样才能对应。(针对夸张)
  特征和特征对应:要求方向相同,程度相同或相近。(在抽象对应里,我们都选择程度相同的特征对应,如果相差太大,对应不合适。)如果方式不同,则要看看其现象,状态,作用,意义,效果,规律,感觉是否相同,而特征和特征必须保证两项中的一项相同,否则没有对应的意义。(抽象对应)
  三、特性与特征在陈述句中的表现
  什么是陈述,就是用事物自身所具有的部分特性和对事物理性认识的特征说明事物的过程。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这是一棵小树。”下面我们还是用特性与特征来分析这个句子;
  “这”是我们习惯用的指示特征
  “是”是我们习惯用的确定特征
  “一棵”是我们习惯用的特性
  “小”是我们习惯用的程度特征
  “树”是我们确定的事物
  首先,我们看到我们要说明的事物有“树”。特征有“这”“是”“小”。特性有“一棵”。全部的意义是:我们指示的事物确定为一棵小树。在这句里,既要表达了我们的语言,又表达了我们的意识目的。在语言里,这就体现了特性与特征的作用。在我们的意识里,“这”指示我们要了解的事物,“是”是我们用来确定的作用,“一棵”指示的是事物的个数,“小”指示的是事物生长程度,“树”我们要表达的事物。我们就能理解这句语言的意义。
  但是我们用特性与特征来分析更适应我们文学语言的目的。“这”实际上是我们生活中指示事物的方式,所以我们称之为指示特征。“是”实际是我们对一个事物确定的目的,因此我们称之为确定特征。“一棵”实际上是我们思维里确定事物的一个数目,因此我们称之为特性。“小”实际上是我们生活中确定事物同类中的程度,因此称之为程度特征。“树”实际是我们对某个事物的称呼。因此我们应该用特性与特征来分析我们的语言,这种分类更适合我们的意识思维,也适应机器人与人类的交流。
  下面我们再看一段对话:
  “询问:你知道这里有多少棵白菜?
  回复:这里有30棵白菜。”
  第一句询问解析如下:
  “你”是我们谈话的对象,相当于指示的事物
  “这里”是我们指示的位置
  “有”是我们认为存有的意识
  “多少棵”是我们意识中对特性在数量方面的询问
  “白菜”是我们已认知的事物
  第二句回复解析如下:
  “这里”是我们指示的位置,指示的位置与回复人的位置有关,如果较远,可以回复是“那里”。
  “有”是我们存有的意识。
  “30棵”是我们已存储的事物的特性,并对询问特性的回复。
  “白菜”是我们所认知的事物。可以回复,也可以不回复,因为它不是我们询问的重点。
  从这里看出,我们的语言是用特性和特征来组合形成的,而且是我们语言的主要根基,也是让我们意识里理解现状与语言之间的关联,也是我们意识的反应。这几个句子都是我们看到的陈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真正的意义是我们对这个事物指示确定过程,这也是我们语言的真正意义,如果采用主谓宾这种方式来分析它,很难完成我们表达的意义。我们没有给机器人语言意识,机器人也无法理解我们的语言。下面我们再看随意的一句:“他想回家做饭。”   “他”是我们习惯中所指示的事物
  “想”是我们习惯中的意向特征(代表事物的意向)
  “回”是我们习惯中的运动特征
  “家”是我们习惯中的位置
  “做”是我们习惯中的运动特征
  “饭”是我们习惯中的可以吃的事物
  用特征和特性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这句语言的真正的意义,这样我们对事物的了解更方便、更透彻。
  我们还是来看看怎样用特性和特征来解释所有的语言意义,这样我们更好理解特性和特征。
  我们还是重复一下特性和特征。
  特性是我们对事物用数据可以确定的方面,这个数据称之为这个方面的特性。是我们的感性认识,如“这堆白菜多少斤?多少颗?在这里多长时间?如这重量方面是300斤这个特性,在数量方面是100颗这个特性,在时间方面是3天这个特性,因为特性是有单位的,也就是说,特性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特性,我们在描述事物时,通常是在相同的环境下或熟悉的方面来描述特性,除对方也熟悉这个方面的特性,否则,对方难以理解。
  特征是我们对事物在某个方面的认识,这是对事物理性认识,在事物的状态、作用、意义、效果、规律、感觉、目的、过程等方面的认识。
  如:“我的计划是明天去钓鱼。”
  事物“计划”
  属性特征“我的”
  确定特征“是”
  时间特征“明天”
  指示运动特征“去”
  运动特征“钓”
  客体事物“鱼”
  我们的陈述就是用事物自身所具有的部分特性和人们对事物部分理性认识的特征来描述事物的过程方式。所以我们陈述事物就是在这两个方面来认识的。
  我们所说的特征,就是事物在我们人的大脑里产生的观念意识,是我们描述事物的基础,无论是哪个民族、哪种语言都是这样形成的。
  在我们的语言中,我们完全可以用特性和特征来分析我们的语言,这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事物状态、人的意识、与表达的语言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的语言就是从陈述开始的,其他的语言方式从陈述发展而来,比喻是,夸张是,抽象对应也是,有了这些,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交流更加流畅方便。(其实,比喻和夸张都是对应,有许多人把这三项混合理解,这样不正确。)
  有了事物的特性和特征,我们人类才有意识,我们的语言和文字才能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我们才能交流记录。
  四、特性与特征排序与我们意识的关系
  我们知道我们的语言使用的事物、时间、位置、特性和特征。这个事物的特征和特性是我们意识里的全部内容。有了这些对事物本身和我们人类自身的意识行为相互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人类的意识主要来源于我们的需求特征,这种需求特征包括对外部事物,外物的特性与特征,自身执行的特性和特征表达。而语言在表达中依据的是我们的需求,然后将事物、时间、位置、特性、特征组合成我们的意愿需求,从而表达我们的意识。这就说明事物、时间、位置、特性和特征需要有顺序排列才能表达出我们的所需的意愿,才能进行交流,才能相互理解。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事物、时间、位置、特性、特征的位置与意愿的关系。
  我们理解我们的语言模式是:主体、客体、接受体、时间、位置,特性和特征。
  这里面有事物:主体、客体、接受体、位置、时间。
  特性和特征:个人的意愿表达。
  我们用句型来说明:
  如:“你可能来他家。”
  事物:“你”表示的是指示的事物。
  估量特征:“可能”表示主体的估量特征。
  运动特征:“来”表示主体的运动特征。
  位置特征:“他家”表示主体将运动的位置。
  在这句中,表示的是主体 估量 运动 位置,表示主体估量运动的位置。由于这个句子的表示“主体估量运动到位置”,表达了我们的意愿“你可能来他家”。
  这一句里,“你”是外部的事物“可能”去执行运动特征“来”到位置“你家”。排序的顺序是:主体 估量 运动 位置。这样表达这样的意识。而这里的估量特征是针对于运动特征的,运动特征是针对于位置的。这是我们要表达的意识。
  如果我们将其位置变化一下:“可能你来他家。”其排列的顺序是:估量 主体 运动 位置。估量特征在主体前,估量特征针对主体,主体去执行运动特征到位置。这样表达的是外物估量“可能”,主体“你”执行“来”到位置“他家”。这是我们表达的意识。这句和前一句有什么差别呢?前者表示的是:主体估量其执行,你可能来他家,如果确定是的,则是你来他家,如果确定不是,则是你不来他家,这里估量只对运动特征。后者表达的是:估量主体执行到位置,可能你来他家,如果确定是的,则是你来他家,如果确定不是,则不是你来他家,这个执行特征是确定的,这里估量特征只对主体而不是运动特征。所以事物、特性和特征在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排序后才能表达我们的意识。表达我们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排序的意义。
  这里只举这几个例子,然而,在排序中,我们语言的表达是非常丰富和多样性的,都是用这种方式表达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是按照意愿的需求来对事物、特性和特征的选择排序的,这样形成意识。由于有了它,这样才有我们的交流、执行、储存和记忆。
  在我们的语言文字里,我们都是用事物、时间、位置、特性与特征表达我们的意识。而且,依据语言文字的表达可以看出外部事物、执行的要求、执行的位置、接受体、时间等,这些正是我们意识所需求的。
  因此,事物、时间、位置、特性和特征是我们意愿的基元,有了它按照我们的意愿排序,才能建立起我们的意识。下面我们来看看意识的根源。
  (一)意愿来源
  我们想了解意识,必须要了解意识的根源。因此先从了解意愿着手,才能了解到我们所需的意识。因为意愿是意识的根本元素,是意识的起点和源头。下面我们来看:   意愿产生是在有我们人类时就产生。在我们人类没有语言时代,由于生活和交流的需要,我们创造了以手势为我们交流和生活的主要方式。后面我们的需要逐步发展进化了语言,最后发展进化了文字。这就是我们意愿发展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有三个阶段,我们详细来说明。
  第一阶段是手势。
  1.主要由于生活、狩猎的需要。
  2.由于简单的交流的需要。
  这是我们最初的目的,在我们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的需求逐步增多,慢慢发现我们的手势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也慢慢发现它的不足,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逐步建立了语言。这就是我们需求的形成最初的过程,随着我们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语言的产生。
  1.我们最初的语言比较简单,用于交流和生产。
  2.同时增加了大脑对现实、过程的记忆。
  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需求进一步增大,比如说纪录,学习,储存,感情的抒发等过程。我们的语言在一定的环境里达不到我们的要求,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建立了文字。这样我们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文字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文字最初用来记录事物和特性,随着人类对其使用的扩大,慢慢形成了文学。主要用于:交流,学习,记忆,记录,储存,传导给下一代,表达思想感情和看法,覆盖到人类生活的全部。
  人们发现用这三种方式综合作用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在这过程中,我们人类已经产生了意识,只是这些意识比较简单。在这些意识后期,我们人类在大脑里形成意愿的统一,形成我们今天的意愿,从而形成我们现在的意识。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还增加了其他内容,如压力、温度、感觉的需求。
  我们在记忆里将实物以图片记忆为主,运动过程也是以图片记忆,而这些我们都可以用语言来确定,随之也可以用文字来描述。实际上我们大脑将这些统一成整体,让我们的手势、语言、文字、还有压力温度、感觉形成一个整体,让我们的意愿与记忆相互统一,然后与现实和执行对应,形成意识。这就是我们意识形成整个过程。
  由于我们的意识形成,我们所要表达意义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语言,还可以用手势,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使用不同的方式,达到我们的目的。现在我们用我们的语言和文字等来完成我们的意愿,与现实结合产生我们的意识,完成我们的现实要求。
  在这里,我们看出,由于我们的意愿在我们的大脑里形成统一,因此我们是通过意愿的产生然后指导我们的执行的整个过程,这样就形成我们的意识。意愿的产生是我们的需求,同时意识通过意愿指导执行满足我们的需求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把意愿分成几类:
  把在长时间有可能实现的意愿称之为希望。
  把急需要实现的未完成的意愿称之为渴望。
  把依据自身的条件产生合理的意愿称之为理想。
  把一个意愿依据自身完成该意愿的执行方式是否相同,相同称之为同意。
  把产生的意愿而没有执行前称之为想。
  把按照意愿的要求执行称之为执行。
  等分类很多。有我们人类不同的意愿分类、记忆、储存、交流、增添、创造。这样才有我们现在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意识。
  (二)意愿形成
  我们知道要行成意识必须要有意愿,意识是我们的意愿与现实的结合形成的。那么,我们的意愿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看语言的元素是事物,时间,位置,特性和特征。因此我们来观察一下形成意愿的第一个条件。在我们语言中有事物,这个事物指的是主体,客体,接受体,这是我们认知的事物,它就是我们语言里要处理的事物,这些事物与时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意愿的来源基础。
  A.意愿的起源是我们熟知的事物。这个事物一种来源于现实状态,另一种来源于记忆储存。我们可以从现实中找到事物(找到后还是进入记忆),也可以从记忆里直接找到事物。这些事物将是我们产生意愿的来源,由于它们相互之间的对比、与时间、位置的对比关系,将产生我们的意愿特征和特性,从而形成意愿。在语言里就形成意识。
  我们举例说明:
  1.这是一棵树。
  现实事物:“这”所指的事物
  大脑里的意愿:“是”解释确定特征
  大脑里的意愿:“一棵”对事物数量对比的确定
  记忆储存的图像:“树”
  这里,现实事物与记忆储存的事物对比就是意愿的来源。现实事物与记忆储存的事物相同的一种确定,因此我们选择“是”特征。特性是对现实事物数量的确定,与现实有关,如果不只一棵,对比时使用记忆储存进行重复对比,重复的次数叫数量。事物具备时间,位置、特性和特征,我们只要在我们需要时做出合理的选择。
  事物与事物之间使用特征相连接,并不是所有的特征都可以连接的,其中只有部分特征能连接,如:水在高温时,存在飘动特征,在常温时,有流动特征,在低温时,有拿的特征。因此特征与事物状态有关,作用有关。在事物与事物表中表明。事物与事物通过特性连接,因此我们在表达语言时要遵守这个原则。
  B.时间在意愿中的作用。时间在语言中是对事物、特性和特征、位置的限制。如:
  1.三天后你来这里。
  2.你两天一次拿完。
  3.你明天给我一本书。
  4.你一小时在树下。
  C.位置在意愿中的作用
  位置对事物、特性和特征、时间做限制(表示事物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也可以不转移)。如:
  你把花拿到我的桌上。
  主体:“你” 强调特征:“把”
  客体:“花” 运动特征:“拿”
  位置:“我的桌上” 运动指示:“到”
  在这里,我们要看到,“花”本身是有位置的,运动特征后是位置,证明我们有将原位置转移到现在位置需求,因此我们选择“拿”“到”特征去完成我们的需求。   事物在时间、位置、特性和特征后面,这个特征、特性、时间、位置就是我们意愿的需求。
  在这句里,“花”是事物,有运动特征在位置的前面,证明我们对事物“花”要求执行到现在的位置,而这个运动特征就是我们意愿的需求。实际的意义是将“花”的位置移到现在的位置的需求。这些是我们语言的基元,它们在语言中的作用也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这些将是我们对机器人语言设计的根基、意识的来源。
  意愿是我们人类学习和记忆产生的,最早是通过我们对现实事物表达和执行的要求,现在增加到我们记忆里的事物的表达和执行要求,我们人类就是用它来表达和指导执行的。而这些意愿特征就是我们现在语言的特征和特性,这并不是我们早就存在的,是经过我们一个语言环境长期的交流和确认、变化形成的,慢慢地形成我们的意愿,我们的意愿特征随着时间和现状的变化慢慢变化的,逐步形成我们今天的意识。
  我们的语言里,我们表述的语言是我们的意愿,由于语言元素的出现,将代表意愿指导我们的行动的基础,形成我们的意识。凡是意愿特征、特性都在同一个语言环境和习惯中经过共同确认和交流、变化使用的。慢慢在我们大脑语言里形成了我们现在意识的原动力。如:
  你的哥哥给你送来一床被子。
  主体:“你的哥哥” 指示运动:“给”
  客体:“被子” 运动特征:“送”
  接受体:“你” 运动指示:“来”
  特性:“一床”
  在这句里没有自身的执行主体,那么,我们的意愿是要表达“你的哥哥给你送来一床被子。”这表达一个过程,表达一种现象,不需要去执行。从一句话里,实际是我们的表达意愿,这些意愿在我们交流过程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我们的意识里同样理解出来。
  如:你去把我的书拿来。
  主体:“你” 指示特征:“去”
  客体:“我的书” 运动特征:“拿”
  运动指示:“来”
  强调特征:“把”
  在这句里,只有执行主体,但不是自身,有执行的客体和运动,这句也不是自身去执行,而是所指示的事物去执行,这就是我们的意愿。在我们交流执行过程中十分重要指导去执行,这样就综合形成我们的意识。
  还有时间位置的作用:在我们意愿里,时间对事物、特性、特征、位置是限制的,这种限制是按我们的需求来限制。这在我们语言里的执行表达都十分重要。如:
  1.三天后你来这里。
  2.你两天一次拿完。
  3.你明天给我一本书。
  4.你一小时在树下。
  时间是我们限制意愿的一种方式,在我们表达某种先后顺序的意愿时,时间限制最有效,其次是位置限制,这是在我们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创造的。
  五、意识的形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人具备有意识的形态。那么,我们的意识是什么?我们现在从我们的生活中寻找意识的答案,从我们现实生活中找到意识的根源。
  (一)意识的根源
  首先我们还是从我们语言的根源来看,我们从语言的基础特性与特征来了解它,来观察特性与特征在我们意识里的具体作用。
  我们的意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解释:“意”表示我们的意愿,表示我们希望的目的。“识”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是其特性和特征的认知。意识:是我们在大脑里由于生活需求产生意愿从而依据记忆和现实经过对比和执行来完成我们意愿的全过程。
  总的来说意识是依据我们的意愿来选择补充我们相关的意愿并指导我们执行的过程。这种意愿是依据现实条件并能达到完成目的的途径,也是我们意愿与现实相关联的一种或多种选择,包括对意愿的选择,修改和执行整个过程框架,包括执行现实。现实执行的过程与意识里的要求必须有对比过程,保正现实与意识相同。如果不同,我们就会对事物和运动特征进行修改增补意识,达到与意识相同的目的。
  下面我们举例分析说明:
  1.说明句——这是一颗小树。分析如下:
  指示特征:“这” 确定特征:“是”
  特性:“一棵” 程度特征:“小”
  事物:“树”
  在我们的意识里是“所指示的事物确定为我们记忆里的一棵小树”,就是我们对事物的确定,这就是我们的意识。这些是我们意识里存在的对事物确定的意愿。在这里,意识存在的条件有:事物在我们的记忆分类与储存;特性和特征在我们记忆里的储存;特性与特征的分类与选择;执行特征指导我们对意愿执行的特性和特征。
  下面我们继续探讨这句话,我们用特征和特性对语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来寻找我们意识的基本根源。
  “这是一颗小树。”
  特性和特征方面来看:
  指示特征:“这” 确定特征:“是”
  特性:“一棵” 程度特征:“小”
  事物:“树”
  从意识方面来看:
  指示特征:我们这一句中是“这”,如果在有相对的指示特征,我们会选择特征“那”。但是,这样是要保证我们指示的准确性,表达明白指示的事物。这也是我们指示的目的意识。
  确定特征:确定特征是我们思维里外部事物与记忆里的事物对应的并相同的作用意识特征。如果不同,我们可以否定这个特征。
  特性:“一棵”是我们对所指示的事物存在的数量在大脑思维里的确定。
  程度特征:“小”其作用是事物与生长过程或体积相比,其在的部位。可以是“大”可以是“普通”。
  事物:“树”是我们大脑里对事物的确定和记忆(包括图像、生长过程、作用、给人的感觉、状态、声音、文字、等)
  在我们的意识里,特征可以选择“这”或“那”。
  特征可以选择“是”或“不是”。
  特性可以选择“一棵”或“几棵”或其他的数据。   特征可以选择“小”或“大”或“一般”或“很大”等。
  事物可以选择“树”或“木杆”“向日葵”“青菜”等。
  为什么我们要表示这句话“这是一颗小树”呢?这是我们的思维里的一种需要,我们要对所指示的事物用语言来确定解释它名称和部分特性、特征,这种表示是我们对外部事物在我们大脑里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公共熟知的,而且在交流时相互理解的。
  ①对事物来说是一种说明。
  ②对于说明者来说是表达事物和特征、特性,也表达对这个事物的说明。
  ③对于听者来说是理解表达的事物、其特性、特征。
  在句里:
  “这”是我们选择在我们大脑里指示的事物。
  “是”是我们选择在大脑里的确定。
  “一棵”是我们选择事物在大脑里确定的数据。
  “小”是我们选择事物在大脑里确定的程度。
  “树”是我们选择事物在大脑里确定的图片。
  这种需要来源于我们对事物说明的需要,这种说明从特性、特征两个方面。如果只需要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用较少的特性与特征来简单说明。如果需要详细说明,我们可以用较多的特性和特征来详细说明。这样用一种需要去选择不同的特性和特征,是我们意识出现的根源。
  2.命令句。从句中可以看出,这是自我的命令。“我”代表自我。“你”代表命令对方。“他”代表另一方。
  “你把这杯水端给他。”
  我们从特性和特征方面来看:
  “你”指的是事物执行者自身。
  “把”是指示的目的。
  “这杯水”是指示确定的客体,也是执行的客体。
  “端”是执行的运动。
  “给”是运动的指示。
  “他”是运动的结束位置,也是接受体。
  在我们这个命令句子里,我们的意识动力来源于“把”、“端”、“给”,这是我们的意愿运动要求。那么,我们进行的第一程序是:①找到执行主体。②找到要执行的客体。③找到要接受的位置(接受体)。④找到选择运动方式或途径。
  现实外部事物 自我意识
  执行者 执行方式
  客体事物 (从执行客体到接
  接受体 受体)依据现实
  外部的位置选择
  执行的途径考虑
  避免障碍,和客体安全问题因素,能量消耗因素等。
  这就是我们的意识去执行一个命令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运动执行过程中。
  我们还需要依据现实在考虑客体自身安全,外围安全,避免自己及外部的碰撞,提取方便,运动过程简单等因素在里面。这些方法在我们的大脑记忆里存在或学习过,在我们执行过程中,我们只需要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就可以,这是我们意识要处理的过程。由于学习的方式不同,做法不同,每个人的选择的意识不完全相同,因此出现多样性。
  在执行过程中依据现实来选择或调整运动方案和途径处理,没有可以预先设计的程序,只能依据现实来修改的执行程序方案。在现实中去执行,在我们生活里也是这样,这给我们许多难题,而不是不能做到,需要我们更详细地去做,需要我们详细掌握方式。明白我们有多少没有做过。
  3.自我执行的句型。“我要回家做饭。”
  我们从意识方面来看:
  外部实际事物 思想意识里的状态
  主体(执行体):“我”强调特征:“要”
  客体(执行的事物):“饭” 运动特征:“回”、“做”
  位置:“家”
  (二)意识的产生
  1.产生意识执行的原动力。意愿可以在我们的大脑里产生这种需求,也可以接受命令,也可以在现实条件下产生新的需求。但产生需求的时间有先后之分,一般先执行时间在前面的需求,后执行后面的需求。(在事物与事物关联的特征里说明)
  在这里,如我们的需求是“要”,实际是“我”“要”去执行,后面的运动有些情况是不执行,有些情况是去执行,有些已执行,有些正在执行。这与我们的需求有关:如下有几种需求。(不是全部需求特征)
  A.在强调特征、意愿特征,否定特征等后一般未执行或不执行。
  如:他想去上学。
  我要去工作。
  B.在存有特征后表示已执行。
  如:他有拿过一本书。
  他有过这个想法。
  C.在存在特征后表示正在执行。
  如:他在写字。
  他在学校里学习。
  他在工作。
  D.主体单独直接与运动特征联合时,运动特征去执行。
  如:你拿一本书。
  你给他端一杯水。
  他去买一斤苹果。
  还有其他需求,从我们所有的语言里我们可以
  找到我们的需求,我们暂不过多叙述。
  2.意识的前提条件(感觉)。就是外部事物及其位置、特征、特性。
  A.主体及其位置 B.客体及其位置
  C.接受体及其位置 D.执行的时间
  3.执行需求的特征。执行的需求有很多,如:
  (1)“存有特征”的说明要求。
  他有一本书。
  你有一个哥哥。
  (2)“存在特征”现实说明要求。
  你们在听课。
  他在学校里。
  我的要求在建议里。
  (3)“运动特征”在执行运动的意识。
  他拿我的书。
  他写一手好字。
  她读日记。
  (4)“选择特征”是选择说明的意愿。
  他只一个兄弟。
  我只一个希望。   他只三双鞋。
  (5)“确定特征”是我们确定解释的意识。
  我们是中国人民军。
  这是你的要求。
  他们是我们要找的人。
  (6)“确认特征”是我们对事物的认可意识。
  这句话就那样说。
  这幅画就是真的。
  他就一双鞋。
  (7)“意愿特征”是我们表达意愿的意识。
  我想去你家。
  你希望上大学。
  我同意他的做法。
  (8)“联合特征”是我们对事物联合意识
  你和他在一起。
  你与我们在一个教室。
  你同我们是一个学校。
  还有许多特征意愿需求,我们暂不多说。其中只有我们执行的运动特征与实际执行有关,其他多属于我们意愿说明和表达意愿的说明的特征。
  下面我们来看这个句子,
  自我执行的句型
  “我要回家做饭。”
  我们从意识方面来看
  外部实际事物 思想意识里的状态
  主体(执行体):“我” 强调特征:“要”
  客体(执行的事物):“饭” 运动特征:“回”“做”
  位置:“家”
  我们从意识形成过程来看
  “我要回家做饭。”
  我们看到语言意愿的需求“要”“回”“做”。
  “要”是我们强调特征,是强调后面的“回”“做”的,由于强调特征在最前面,所以后面的特征没有执行,而准备执行。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改成“我回家要做饭”,那么,我们先执行“回”到位置,再执行强调特征“要”,再执行“做”。
  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们要理解执行语言意识的方式,在现实中,只是一种框架,这并不是我们具体执行的详细方案,实际上也没有我们可以设计的条件。那么,我们怎样来完成意识需求呢?
  下面我们详细来说明这个过程:
  我们执行过程的条件,我们执行时先要找到我们的需求,这个需求在这句话里已经表示出来,我们的意识在语言里是主体后面的第一个执行特征“要”,后面的特征是在前面的特征执行后再进行的。
  我们按照语言里的条件找到需要执行的事物及其所在的位置。如:
  主体(执行者)、客体(被执行物)、接受体及三者具体的位置。
  在这里我还要说明一下,这三个事物可能在同一的位置,也可能在不同的位置。也可能全部都有三种事物,也有可能只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这几种情况出现后我们怎样处理呢?
  在我们的意识里我们有事物的选择寻找和位置移动功能。其意义是在大脑的意识里,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补充的意识,我们要执行的事物需要具备具体化修改的,一直到执行结束。下面我们来一一说明,这就是意识的选择修补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从意识形成开始执行到执行结束整个过程都存在,而且是依据现实条件在我们的大脑里来选择修补的。
  开始我们的意识是“我要回家做饭”。
  在句中,我们看出外在的事物有“执行者”、“被执行事物”、“位置”、“时间”。
  执行者是“我”,表示的是自身被执行事物是“饭”,表示我们要做的事物。我们详细说明一下:在我们的大脑里,如果已存有我们所需的菜和大米,我们不需要再去买,如果没有或不够,我们需要按我们的需要去买回自己需要的东西,达到自我需求的目的。这些并不是开始就设计好的,这些是大脑意识依据现实选择修改增加的意识,增加多少或什么,以我们自己喜好来选择决定,要达到与意识里的事物统一。
  位置是“家”,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它是我们执行事物的场所。也有主体的位置,客体的位置,接受体的位置,这是我们必须保证相同的位置。这些位置有时在同一处,我们才可以执行后续的工作。如果不在同一处,我们必须将它们移位到我们需要的位置,这个过程在我们的大脑意识里又会进行依据实际进行选择修补意识,保证各个事物执行到同一场所,保证事物与我们的意识统一。这并不是我们事先设计好的,这是我们意识统一的需求。
  时间是我们意识执行的起始、过程、结束。在这句中没有确定说明时一般是说话时或产生意识时或一定的规律来确定,如果有确定时间,则执行特征以确定的时间为依据。
  这些事物都出现后,我们开始进行执行特征。
  我们需要执行的特征有“要”、“回”、“做”。
  强调特征“要”是表示即将要落实强调后面的“回”“做”。实际上我们要先回到位置,要再去做饭。在我们的执行中,我们回家这个过程途径是经过实际过程的路径去完成。但这个过程并没有事先设计的,而是我们大脑为了总意识的目标依据现实进行选择增补意识,达到我们回到位置的目的。进而再去做“做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会依据自己的喜好和现实条件进行选择增补意识,进行炒菜和煮饭,等这个事情全做完,我们意识的运动全执行完成,我们就结束执行。
  在以上句子中,没有接受体,因此我们句中需要有这件重要的项目,这样满足我们全部意识内容。
  (三)意识形成过程
  我们从上面的句子里看出,意识形成过程如下:
  当我们产生意愿时,我们的记忆里已经存在相关的事物,意识特征在我们的大脑里也存在,哪些是执行特征,哪些是表达特征,在我们的大脑里已存在,因此我们在语言表达时也这样使用,这些我们在执行过程都会进行对比的,这种对比保证我们执行需求的准确性。
  第一,我们必须要明白事物、时间、位置、特性与特征存在的作用,没有它我们无法形成意识的框架。
  第二,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大脑里哪些特征、特性是我们执行的要求,这样能保证我们执行或表达的准确性。
  第三,必须在一句话里,我们的大脑里能找到事物、特性与特征,哪些是我们的执行要求,这样我们会按照意愿要求特征进行对比和指导执行。   第四,必须有时间、主体、客体、接受体及感觉(我们通常说的感觉是触觉,但这里指的是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总和。)(如其位置、总执行位置)。
  第五,必须有以现实为依据在大脑里进行选择修补意识,完成时间与位置统一的意识。这是我们执行过程中的重点。
  第六,在执行运动的过程。为达到目的,还必须有选择修补意识,直到完成全部意愿执
  行过程。在这里我还要说明一下。什么是选择修补意识?(相当于受伤后机体进行修复过程)
  因为在我们产生意愿时,我们的意识里所要求的事物及其位置大部分都不是我们现实需要的,然而我们需要从我们的记忆里选择可以达到我们目的的意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执行。在运动执行过程中,我们更多选择我们记忆里使用过的储存方法来完成我们的目的意识,在此过程中并进行对比确定是否相同,相同就继续执行,不同就进行修改,直到达到我们的目标为准。因此我们称之为选择修补意识。
  人的选择修补意识:
  在运动执行特征中,选择修补意识使用更频繁。有的是通过选择事物使用方法,有的选择执行过程,有选择执行方法,还有的是以条件来选择,如确定时间选择,确定位置选择,作用选择等,这些都是我们现实使用的方法意识。有没有重新创造的方法呢?这需要我们继续学习,保证记忆里存在,才可以选择不同的或效果更好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外物与意愿里的事物、时间、位置、执行过程、方式、结果对比确认,保证与意识要求统一,这样我们就完成了我们的意愿,这是我们大脑里存在的意识。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我们在选择时的依据是什么?
  1.选择的来源是我们的记忆储存,我们选择的是我们的记忆里储存的意愿内容。这些储存的意愿主要来源于我们平常的学习、观察,记忆。如果我们大脑没有学习和记忆,我们在选择时就不会或极少选择,或者选择再学习。直到达到我们的意识目标。在这过程中,以上相当于执行与意愿同步过程。这个同步的程度由我们意愿里表示。
  2.选择的方法有几种:(这是我们常用的几种,还有很多其他方法的选择,这在我们潜意识中使用较多,我们暂不多说。)
  第一,以执行的事物为主来选择相关的要求。(主要在执行时的要求,多以事物分类时使用)
  第二,以执行的过程方式来选择相关的途径。(在执行时要做的过程条件要求,多在执行过程中使用。)
  第三,以执行的方式来选择相关的执行方法。(在执行运动特征具体化时的要求,多在执行使用工具及方法时使用。)
  第四,以时间来确定选择要求执行的程序过程。(主要是我们意识产生形成时要选择的,多在有一定时间规律的条件下使用)
  第五,以位置来确定选择要求执行的程序过程。(多在固定场合执行同一个运动特征时的要求时使用。)
  第六,以事物的作用来选择执行的要求和方式。(多在制造,建造过程中使用)
  (四)意识的分类
  1.下意识的方式。下意识是指我们常用的意识,在我们的大脑里经常使用而且选择速度和补充速度及执行速度较快的意识。
  一般是我们的生活中使用较频繁的执行过程,为什么称下意识呢?因为这种意愿所需的(图片、语言、文字、方式等)储存在我们大脑的基础层,由于我们经常使用,意愿对比方面、执行选择的方面较少,这样我们产生意愿和选择意愿并进行执行的速度很快,因此称之为下意识。
  2.潜意识的方式。潜意识是指我们经过详细对比,如通过对时间、位置、作用、使用方式、执行过程等进行对比选择,而做出选择,去完成我们意愿的要求,这样选择的速度较慢,考虑多个特征和特性并进行对比和协调,完成我们的现实要求的前提下,不产生负面影响。
  为什么称潜意识呢?因为这些意愿所需的(图片、语言、文字、方式等)储存在我们大脑的高层,需要意愿对比的内容较多(如条件方面,时间方面,位置方面,执行过程方面,执行主体方面,执行客体方面,接受体方面等综合),完全满足我们的意愿的选择过程较慢,因此执行的速度较慢(执行较慢有时与执行的部位有关,我们现在不考虑。),因此我们称之为潜意识。
  (五)感觉建立特性和特征
  在这里,我们为什么说是感觉呢?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总和。这些都是我们对现实事物的特性和特征确定的来源,让我们大脑意愿产生的特性和特征,与现实和记忆里的特性和特征进行对比的前提依据,没有感觉,我们将无法建立意识。
  我们前面说过,意识是人类产生的意愿与现实和记忆共同执行我们的意愿的结果。那么,我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就是现实条件,如果没有现实条件就不会有事物、特性和特征,我们的大脑没有记忆,就连我们的意愿都不会存在,就不会有我们的意识。
  其实,现实条件是与我们的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它们的关系如下:
  现实条件(包括过程)通过感觉进入大脑形成记忆、储存与语言文字统一,然后大脑形成意愿,用现实条件与意愿进行对比,让后启动选择修补、执行特征进行执行,完成我们的意愿并进行储存记录。
  因此感觉是我们意识的前提,没有感觉就没有意识。特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它的作用在我们的意识里起到关键效果。下面解释一下感觉的作用:
  1.视觉是我们对外部事物的认识,特性、特征确定的主要来源,非常重要。最早在我们的大脑建立的认知,记忆储存、辨别分类。
  它包括事物本身,特性方面的颜色、大小、数量、种类、重量、体积、等。
  特征方面的生长的要素死活状态、枝叶多少、站立、歪斜、状态、作用、等。为确认事物提供依据,保证对比准确。(主要用于能看见的范围)
  2.听觉是我们大脑对语言声音在大脑里的反应,对我们记忆的事物、特性、特征的反应。为确认事物提供一条来源依据,如在海里,什么鱼有什么声音。有时候作为一种事物特征的补充,过程的补充。保证确认对比准确。(主要用于声音)   3.触觉是我们感触事物、特性、特征给大脑记忆的补充。为确认事物提供另一条来源依据,如硬度、温度、纸的数量、等。保证确认对比准确。(主要用于不同状态的事物)
  4.嗅觉是我们对气体事物、特性、特征的确定和补充。为确认事物提供另一条来源依据,协助确认准确。(主要征对气体)。
  在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是综合使用的,不是单独使用的,但是我们记忆是从各个方面来确定事物的特性和特征的,这是对我们的意识确定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机器人语言和意识的时候需要全面的考虑。
  (六)对应建立语言
  我们前面了解对应的形成和对应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再来看看我们语言产生的对应与大脑意识的关系。
  我们了解到:
  对应是用事物的特性和特征对应来说明另一个事物的过程。这里有特性与特性对应,特性与特征对应,特征与特征对应三种方式,这几种方式依据我们的需要来使用它。这些主要的适用范围是我们意识所表达的范围,正是因为我们语言的形成和我们表达丰富的需要,人们才创造了对应方式。这也是我们意识的需要,并且与意识形成一个综合整体而且相互作用。
  前面我们了解到意识:
  意识是通过意愿与现实进行对比和执行来完成我们所需要的目的。如果去执行我们的行动,这是意愿与现实相互作用。如果要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主观看法、观念时,意愿与现实没有可以对比的,然而,我们现实又怎样处理好这些要求的呢?
  在这里,我们都知道意识是由于我们的意愿与现实共同执行。但是我们的在表达思想感情、看法、观念时,我们在大脑记忆里首先出现我们的意愿,然后按照意愿的要求在记忆里寻找到执行方法过程,然后组织表达或执行到完成我们意愿的要求,这样形成我们的意识。这是我们表达的一种需要,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意识。然而,在寻找表达执行的过程中。
  一种是承述方式,(是以事物的时间、位置、特性和特征表达)。
  一种是对应方式,用一个事物所产生的特性和特征,
  对应到我们所要说明的事物、特性和特征。(以特性和特征对应表达)
  在我们语言交流中,为什么我们用这两种方法,因为我们在表达过程中,第一种承述,是直接用特性与特征来对应表达我们的意识,可以说是分散图片组合而成。第二种对应,是用整体图片(记忆里已存在的过程图片)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意愿。因此,只有这两种方式。实际上在我们语言里都是用对应方法,只是在我们接受的方式上有些不同。承述表达比较空虚,补充的内容较多,比较受局限。而对应表达得比较生动、灵活、简单、全面细致。这就是不同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直接用特性和特征来说明与用对应来说明之间的差别。
  如“我想你。”这句话:
  1.承述表达:是用事物、特性和特征来表达意愿的方式。在“我想你”这句话里看不到要表达的意愿,因为“想”本身是我们建立的抽象特征,是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建立的,所以我们处理的方法是补充,如“我想你来我家”“我天天想你”,“我时时想你”,“我想你来吃饭”因为单独的承述表现的比较单一,比较受局限。
  2.对应表达:是用已知的使用过程的记忆,其形成事物、特性和特征对应到我们所需要表达意愿的过程。在“我想你”这句里采用对应方法可以补充,我们通过现象对应“就像蜂儿在花朵里。”用这种过程表达我们建立的特征“想”的过程。相当于一种解释。这在我们语言执行中的主要方式。
  然而对应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达的。我们可以从根据自己的需求或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选择,在规律方面、感觉方面、作用方面、意义方面、还可以是综合处理,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主观看法、意见等。
  所以直观表达与对应表达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两者都是对应,前面是特性和特征对应而后者是整体状态、过程的对应,给人的内容不同,给人感觉不同。
  另外,因为我们的对应是我们意识的体现,所以,对应存在于我们的交流,文学、艺术、雕塑、绘画等广阔领域中,为我们的生产、创造、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意识思维空间。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具体的对应在大脑里形成的意识。
  第一步:我们在大脑里产生意愿(包括图片),表达我们的需求。
  第二步:依据意愿需求,在现实或大脑记忆里对比选择需要的事物、特性、特征、时间、位置。
  第三步:依据意愿需要进行执行或表达,这个执行和表达经常需要选择修补意识,通过它来完成我们的意愿要求。
  在我们的大脑里,还会按照需要来记忆我们执行过程,(如果已有记忆储存,我们一般不再记忆。如果没有,我们会把全过程记录在我们的储存记忆里,还可以是分段记忆的)。保证以后选择的需要。我们可以将记忆分段选择,可以整体选择,也可以针对于某个特征、特性选择。
  在这里,我们现实需要执行时意愿对比完成后可以直接指导我们的行动,来完成我们的意识。如果需要表达,需要经过对比对应选择完成,这里选择的是语言、文字,(不选择执行的具体过程,因为执行的具体过程是用文字表达的)而执行时与选择修补有关,所以执行的运动过程不一定和文字里的意思相同,但是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直接指导我们的发音语言,或文字,然后进行选择修补完成。
  总的来看,我们从我们的意识可以看出,我们的意识联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领域、精神创造,文学领域。包括现在的机器人语言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意识。有了它,我们才找到语言的核心,才能找到我们相关联的一切,有人说机器人语言教父是“石黑浩”,就连语言核心都不知道,是不是要谦虚一点。
其他文献
<正>~~
期刊
防作弊电子汽车衡称重管理系统是基于局域网支持下采用分布式模块化软件管理系统。因此可以非常方便实现称重科学管理和远程监控,也非常方便地添
期刊
在经济学里,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作用的日盏凸显,企业成为各相关方的利益集合体,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由利润最大化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
旅行成本结构和空间溢出效应是影响国内旅游需求的关键因素。基于停留时间外生和内生两类旅行成本模型,作者根据地理、经济和综合空间权重矩阵定义了三类"邻居",并测度了国内
1、概述(1)测量依据:JJG1030--2007((涡街流量计》检定规程。(2)测量环境条件:温度:19.2℃;相对湿度:49%RH;大气压力:100.2kPa。
中美关系是当前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两国的各自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世界局势的变化。为促进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中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支部的支持,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发挥企业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该文中,作者就企业党支部的内涵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强调了企业基层党支部堡垒作用的重要
连续性、开放性与实用性是中国民间宗教的基本特征。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民间宗教的上述特征形塑与先秦时期频繁、剧烈的文化冲突有着直接的相关性。那个时代激烈的文化冲
文章论述了新疆教育学院多年来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的思路、方法和经验。学校坚持务实、创新、专业、高效的工作原则,积极改革,勇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培训学员的认可,有力
唐纳德&#183;特朗普使用推特,转化为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加上民粹主义,使他获胜。特朗普“推特治国”的现象已经持续几年,他运用社交媒体与主流媒体的博弈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