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默默地承担着全矿的技术保障任务 ;他,业务精通,作风过硬,被同事们誉为“百事通”,今年还荣获阳泉市“五一劳动奖章”。他就是晋能集团上社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部副部长——王敏。
初入矿山,曾想打退堂鼓“80后”的王敏,于2011年8月从太原理工大学矿建专业毕业后,换上蓝色的矿工服,成为上社煤矿综掘队的一员。
“刚开始觉得好玩,就盼着培训后早日下井。不承想一坐上‘猴车’便没了新鲜感,眼前一片漆黑,地压让耳膜鼓起,需要靠不停吸气来缓冲耳膜压力,潮潮的,走到哪里都有风。干的都是体力活,下料、运输、背炸药,一矿车料石2吨重,一个人一个班装4车料石,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运送几百米到施工地点卸车。升井后两眼充满血丝,肩膀又酸又疼,浑身像散了架似的。”那一刻,王敏心里不禁打起了退堂鼓。
“之前一度为自己是大学生而‘沾沾自喜’。记得有一次卸一个螺丝,卸了一分钟也没卸下来。一个老矿工见状赶忙过来帮忙,人家两秒钟就搞定了,顿时觉得自己好没本事。”说起当初在井下出的“糗”,王敏有些不好意思,“那时我才恍然大悟,有知识、有能力,但没有井下 实 践 经 验,就不能胜任这个工作。只有将书本和实践融會贯通,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脚踏实地,终成行家里手在老矿工的耐心教导下,王敏苦活累活抢着干,不论运料、背炸药还是砌筑,都虚心请教,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把每日工作心得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没搞懂的地方还要再找资料核对,然后进行现场实践,直到明白为止。闲暇之余,他自学专业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在边干边学中逐步积累现场作业技术。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学生与职工的角色转变后,他逐渐褪去了稚嫩、莽撞,变得日益理智与成熟。带着当代大学生好学善思、敢打硬拼的工作作风和老一代煤矿工人扑下身子任劳任怨,迅速成长为一名技术娴熟、业务精通的“技术大拿”。
由于王敏工作突出,还掌握着大学的专业技术,矿上将其调入技术部,任生产技术员。初到技术部的王敏,正赶上紧急安全避险系统硐室井巷工程建设阶段,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为确保施工生产不脱节,王敏每天在井下联合测量人员搞基础数据收集,哪儿有问题往哪儿赶,哪儿有故障他就带头去哪儿找原因,做出合理修正,保障施工顺利推进。经过 5个月的连续征战,井下紧急安全避险系统验收工作终于顺利完成。同时,王敏集结工人和技术员认真分析冒顶原因,花费了数月时间,编制了《综采工作面过地质构造方案》,得到了行业认可,被一直沿用至今。
关键时刻,自己的事是小事自担任技术部副部长以来,王敏紧盯现场解难题,百米井下,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在我们技术部就是一个‘百事通’,很多设计难题找到他准能解决。”
2014 年,上社煤矿开始进行 700 米主斜井改造,给主井加装曲线皮带,于是技术部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研发设计。要在保障安全生产、保护现行主井皮带、保证工期质量的前提下,在原本只有2.5 米宽的巷道里加一条曲线皮带,难度很大。
矿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王敏。他白天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数据收集,晚上加班校核设计,发现误差立即与设计院联系,制定调整方案,日夜盯守,井下井上连轴转,常常一两个月不回家。
“井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突发情况较多,我必须保证随叫随到、随时处理。分装分运早一天投入使用,矿上就能早一天创收,早一天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和时间赛跑,就是为矿上争效益。”王敏憨憨地说道。
机尾预埋件施工期间,主斜井改造进入关键期,设计方案要求现场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范围内,一旦出现偏差,意味着整个工程将被推倒重来。为保证预留长度和准确位置,在不到2米宽的施工空间里,王敏爬上了临时搭建的梯子,探出身子,利用自行制作的三角架,无数次地校核定位。500多个预埋件,都是他用手逐个安放、逐个固定,并保证浇筑。经过一天一夜连续工作,所有预埋件基础全部初凝,且位置准确。
故事不多,宛若寻常一首歌。在矿山,王敏找到了历练人生的大舞台,在平凡岗位上坚守、耕耘、奉献,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着“80后”的别样青春。
初入矿山,曾想打退堂鼓“80后”的王敏,于2011年8月从太原理工大学矿建专业毕业后,换上蓝色的矿工服,成为上社煤矿综掘队的一员。
“刚开始觉得好玩,就盼着培训后早日下井。不承想一坐上‘猴车’便没了新鲜感,眼前一片漆黑,地压让耳膜鼓起,需要靠不停吸气来缓冲耳膜压力,潮潮的,走到哪里都有风。干的都是体力活,下料、运输、背炸药,一矿车料石2吨重,一个人一个班装4车料石,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运送几百米到施工地点卸车。升井后两眼充满血丝,肩膀又酸又疼,浑身像散了架似的。”那一刻,王敏心里不禁打起了退堂鼓。
“之前一度为自己是大学生而‘沾沾自喜’。记得有一次卸一个螺丝,卸了一分钟也没卸下来。一个老矿工见状赶忙过来帮忙,人家两秒钟就搞定了,顿时觉得自己好没本事。”说起当初在井下出的“糗”,王敏有些不好意思,“那时我才恍然大悟,有知识、有能力,但没有井下 实 践 经 验,就不能胜任这个工作。只有将书本和实践融會贯通,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脚踏实地,终成行家里手在老矿工的耐心教导下,王敏苦活累活抢着干,不论运料、背炸药还是砌筑,都虚心请教,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把每日工作心得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没搞懂的地方还要再找资料核对,然后进行现场实践,直到明白为止。闲暇之余,他自学专业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在边干边学中逐步积累现场作业技术。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学生与职工的角色转变后,他逐渐褪去了稚嫩、莽撞,变得日益理智与成熟。带着当代大学生好学善思、敢打硬拼的工作作风和老一代煤矿工人扑下身子任劳任怨,迅速成长为一名技术娴熟、业务精通的“技术大拿”。
由于王敏工作突出,还掌握着大学的专业技术,矿上将其调入技术部,任生产技术员。初到技术部的王敏,正赶上紧急安全避险系统硐室井巷工程建设阶段,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为确保施工生产不脱节,王敏每天在井下联合测量人员搞基础数据收集,哪儿有问题往哪儿赶,哪儿有故障他就带头去哪儿找原因,做出合理修正,保障施工顺利推进。经过 5个月的连续征战,井下紧急安全避险系统验收工作终于顺利完成。同时,王敏集结工人和技术员认真分析冒顶原因,花费了数月时间,编制了《综采工作面过地质构造方案》,得到了行业认可,被一直沿用至今。
关键时刻,自己的事是小事自担任技术部副部长以来,王敏紧盯现场解难题,百米井下,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在我们技术部就是一个‘百事通’,很多设计难题找到他准能解决。”
2014 年,上社煤矿开始进行 700 米主斜井改造,给主井加装曲线皮带,于是技术部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研发设计。要在保障安全生产、保护现行主井皮带、保证工期质量的前提下,在原本只有2.5 米宽的巷道里加一条曲线皮带,难度很大。
矿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王敏。他白天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数据收集,晚上加班校核设计,发现误差立即与设计院联系,制定调整方案,日夜盯守,井下井上连轴转,常常一两个月不回家。
“井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突发情况较多,我必须保证随叫随到、随时处理。分装分运早一天投入使用,矿上就能早一天创收,早一天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和时间赛跑,就是为矿上争效益。”王敏憨憨地说道。
机尾预埋件施工期间,主斜井改造进入关键期,设计方案要求现场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范围内,一旦出现偏差,意味着整个工程将被推倒重来。为保证预留长度和准确位置,在不到2米宽的施工空间里,王敏爬上了临时搭建的梯子,探出身子,利用自行制作的三角架,无数次地校核定位。500多个预埋件,都是他用手逐个安放、逐个固定,并保证浇筑。经过一天一夜连续工作,所有预埋件基础全部初凝,且位置准确。
故事不多,宛若寻常一首歌。在矿山,王敏找到了历练人生的大舞台,在平凡岗位上坚守、耕耘、奉献,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着“80后”的别样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