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媒介和平台作用下时政Vlog的叙事结构之变

来源 :传播与版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x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在传统媒体的转型与新媒体的发展下,媒体的融合发展与改革节奏正在加快甚至同频。新媒体平台下,直播、短视频等各类叙事形式层出不穷,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方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Vlog(视频日志)。Vlog在短时间内不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还逐渐成为新媒体报道的传播方式。本文以时政Vlog的叙事结构为研究入口,分析传统媒体与Vlog碰撞融合,在场域、媒介和平台的变革作用下所产生的叙事结构变化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场域;媒介;时政Vlog;叙事;平台
  从电视大屏走向手机小屏,从传统媒体到多形态媒介,任何一类新媒体、新媒介的出现都折射出时代叙事的更迭。移动化、智能化、视频化正在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的显著特点,而承载这些特点的新媒体迅速凝聚成为新闻媒体发展的结构性组成部分,与传统媒体共同作用着新闻媒体走向场域之变、媒介之变和平台之变。“变”字当前,短视频突出重围,兼具新报道体裁和新媒介功能两种属性,其媒体价值日益凸显。中国国信网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我国网民规模人数达到9.4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人数为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1]。2020年10月12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在庞大的网络视听用户基数下,各个细分领域中短视频用户使用率最高[2]。上述报告显示,短视频已经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和主要方式之一,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并成为主流网络应用。Vlog(视频日志)的出现正迎上了短视频爆发式增长的契机,其去表演化、强调真实记录状态、极具个人特征等特点,使之在内容上更具有传播优势。总体来说,Vlog是对电视新闻的一种社交化补给。
  一、场域、媒介、平台作用下的Vlog发展
  Vlog即视频博客(video weblog / blog,簡称Vlog)、影片博客,极大地发挥了视听元素。拍摄者以录制影像为主,记录个人生活经历,个人独立调度音乐、字幕、表情包等,把素材剪辑为1-15分钟不等的视频。Vlog发轫于网络博主的个人博客,2012年开始风靡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2016年,Vlog之风越过大洋彼岸吹向中国;随后,2018年、2019年Vlog快速抢占媒介市场。短短五年,Vlog经历了快节奏的进阶之路,因其极强的社交属性打通了强传播渠道,在国内市场已积累近3亿用户,一夜爆红。根据酷鹅用户研究院的《2019短视频用户洞察报告》,国内用户使用和观看Vlog的平台首要是抖音、微博,其次是B站、微信朋友圈[3]。社交媒体仍然是Vlog生产投放的主要媒介平台。
  脱胎于社交媒介微传播的Vlog是短视频中的一种类型化视频,其体量精小、个性表达、话题意趣等诸多特点吸引了传统主流媒体率先“试水”,主动“尝鲜”。央视新闻出品的《大国外交最前线》便是其中之一。在操作层面上,Vlog的录制和制作通常需要1-2人,与传统媒体采编团队相比人员更加精简。在叙事方式上,Vlog凸显个体化风格,偏重于记录事实场景,呈现个性化表达,“记录性”是Vlog区别于其他视频形式的核心要义[4]。此外,Vlog具有的高度参与性和生活化的特点,使之内容意趣盎然、灵活轻快,容易引发观看者的兴趣。基于以上特点,Vlog引起了传统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应用。在201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上,CGTN试水Vlog。此后,传统主流媒体打开了时政Vlog的大门。2019年两会报道上,传统主流媒体分别推出了别具一格的Vlog吸引众多用户,比如,人民日报微博的“人民日报新媒体记者两会Vlog”系列、中国日报社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系列、中青在线的“我看见·两会中的女记者”、《新民周刊》的“真实记录两会女主播的一天”、环球网的“两会VLOG”等。这些时政Vlog取材于两会,报道视角为记者个人的两会所见所闻,内容不乏记者个人化体验。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希腊、巴西,央视主持人康辉作为随团报道人员,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出访情况进行了《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一季“康辉的Vlog”系列报道。该报道共计8期,收获微博阅读量2.5亿人次,话题讨论13.1万条,单条Vlog最高播放量2千万次。此次Vlog报道首创时政Vlog播放量之最,这也是传统主流媒体将Vlog运用于时政类重大主题报道的一次有益探索。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多个媒体采用了“Vlog+新闻”的模式进行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疫情一线最真实的情况,如《人民日报》的“‘疫’线vlog系列”、《中国日报》的“海外抗疫日记”等。以上,通过Vlog实现流量导引,打造融媒体矩阵,实现严肃时政和网络媒介的有效融合,传统主流媒体的“网感”越来越强。媒体倾向于Vlog此类报道体裁,与Vlog本身的基础性价值不无关系:独特的人物叙事风格、展现个性故事内容、记录真实生活,同时满足受众的窥探欲、好奇心与社交需求[5]。Vlog成为推动媒体融合的新媒介之一。
  二、时政Vlog的叙事结构之变
  传统主流媒体经历了从电视到移动互联网,从播报新闻到参与新闻,从电视时政新闻到时政类短视频的思变之路。此处主要从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权力、叙事场域五个方面,分析时政Vlog报道的叙事结构发生了转向:化说服为讲述、化客我为主我、化静止为流动、化中心为周边、化有限为无限。
  (一)化说服为讲述
  电视新闻时代的传统媒体通常扮演着威严的长辈角色,行使着信息劝服的权利,受众是过滤器下的信息接收者。当前,媒介生态环境变革深刻影响叙事表达方式的变化,深刻影响用户的信息接收。Vlog叙事手法极富人格化,呈现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故事视角。时政新闻与Vlog的结合也可以称之为时政新闻社交化。社交的本质是交流,这也就成为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区别于传统电视新闻的显著特点。报道同一个新闻内容,传统主流媒体表现为刻板严肃的“前台表演”形象与模板化的新闻叙事手法,而时政Vlog则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新闻发生的台前幕后,丰富了新闻事件的细节,增加了用户“在场”的真实感。如在《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一季“康辉的Vlog”系列报道中,康辉的叙事表达根据不同场域进行了转换:“今天来上班,不是要直播,而是给接下来出的一趟远门做准备”。康辉从《新闻联播》主播变为Vlog博主,将自己定位为一位亲切又俏皮的老朋友,以卖关子、设悬念等故事手法,带领观众走进了新闻发生的现实场景,其报道的叙事方式发生了改变。   (二)化客我为主我
  在传统媒介情境中,新闻生产和用户是一种被认可和被说服的关系,两者在传统电视媒介面前无法达成有效互动。而在社交媒体中,新闻生产和用户均为信息的生产者或再生产者。新闻生产的判断标准取决于信息的再生产者——用户本身。新闻生产从电视大屏走向手机小屏,这就倒逼传统主流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再造身份。某种程度上,其倒逼机制成就了传统主流媒体最大化挖掘新闻价值的可能。传统主流媒体拥有专业的采编队伍,掌握着专业的新闻生产技能,而网络空间的公共平台提供了其释放主我个性化特色的机会。因此,从电视到短视频,无论是用户还是新闻生产者,都经历了从客我视角走向主我视角,继而建构主我的过程。
  在《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一季“康辉的Vlog”系列报道中,Vlog将镜头对准了中外媒体记者、官员、礼兵,展现他们迎宾的准备情况,记录了机场接机的场景,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抵达希腊的过程。“习主席来了”,康辉的这句转场叙事,具有与受众保持共时性叙事视角的提示作用,更显几分人情味。此外,康辉的Vlog还分享自制录音棚、展示媒体工作区、采访候场区、踩点巴西国会大厦等,以主我的个人化视角作为时政类新闻报道的软切口,消解了传统主流媒体与受众的疏离感,而其富有生活化的叙事,构建了与《新闻联播》截然不同的意义互动。
  (三)化静止为流动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重塑了媒体传播格局,传统主流媒体主导的静止单向式传受关系已然发生流变,“众声喧哗”的信息传播景观进入视野,正在逐渐形成的新的媒体传播格局呈现敞开式、动态式、媒介化的特点。社交媒介空间里,信息传播的液态化表达是丰富多样且独具个性的。新闻生产与用户借助象征和意义符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者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传达信息,同时获得身临其境的认知观感。因此,在社交媒介构建的信息传播生态环境里,短视频吸纳了比电视新闻更加多元化的符号。Vlog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协同建构了共通的意义空间。在语言符号层面上,Vlog语言偏向生活化;在非语言符号层面上,Vlog中的主播神态、肢体语言、表情包贴纸等都可成为意义传达的重要符号。作为Vlog类型内容之一,时政Vlog借鉴了大量社会化Vlog多重意义符号,但其仍然是新闻生产的一种方式和体裁。
  大屏主持人变成了小屏Vlog博主,康辉的Vlog从上班打卡开始,记录他步行穿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里的楼道、楼栋,拾级而上,一系列连贯的空镜头推进,整体呈现动态式内容。甚至网友还和康辉互动,提出康辉的Vlog单词发音不准确。康辉直接以“Vlog(捂唠个),这次的发音对了吗?”,开始另一次记录。Vlog中康辉亲切自然的语言,比剪刀手的身体动作,用工作证、台标话筒等生活物品当转场道具,诸如此类接地气、有网感的视听符号吸引着用户目光。可见,Vlog在意义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制造新的意义空间。
  (四)化中心为周边
  传统主流媒体牢牢掌握着叙事主导权,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为载体进行单向传播,信息出口统一且集中。而新媒介改变了传统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格局。在新媒体时代网站、论坛、博客崛起的早期,新旧媒体处于叙事主导争夺期,直至社交媒介勾连起日常生活,消解了叙事一家主导的局面。新媒体占据的叙事边缘开始出现一个个信息涡轮,无数个涡轮同时向四周回旋,形成无数个信息旋涡。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犹如波纹传播,水波总有一个中心,以此中心为圆心,能量向四周扩散。
  从叙事主导来看,新媒体从叙事的边缘逐渐向叙事中心靠拢;从叙事占据块面来看,新媒体并没有到达中心地带,而是在边缘开辟出一个个周边,连边成片,连片成带。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和新媒体的发展,分解着叙事主导权。与此同时,传统主流媒体将叙事主场转移到移动端,新媒体为获得更权威的叙事主导不得不倚靠传统主流媒体,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和解,在和解中又继续着叙事主导的拉锯。传统主流媒体意欲在社交媒介平台占据一席之地,形成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多元周边传播。“Vlog+新闻”便是传统主流媒体主动融合新媒介的尝试,时政新闻出圈模式吸引了一部分青年用户,建构了新的叙事主导以及延展出新的叙事周边。
  (五)化有限为无限
  无论是电视新闻还是时政Vlog,两者都是对现场事实的再生产和再延伸,努力再现“在场”。但两者的所谓“在场”又有所不同。电视新闻展示的叙事场域有限,重在呈现新闻的结果。时政Vlog叙事场域更加丰富多样,重在呈现新闻发生的过程。具体来说,传统媒体叙事方式模式化,叙事空间多为直线型和扁平化,侧重对新闻事实进行重点阐释和全貌概括,缺少对新闻细节的刻画,可谓只见枝干不见树叶。在时政Vlog里,主要新闻、花絮、幕后故事等均可成为新闻素材,加之社交媒介场域是流动的、发展的,所带来的空间就是开放的、多元的。
  新媒介环境下个体展演区间从戈夫曼的“前台”发展为梅罗维茨的新“前台”,新前台混合前前台—中区—深后台三种场景,并以随机式、跳跃式的方式呈现。因此,时政Vlog更侧重场景即刻再现,多元丰富的场景元素在其中混合演绎,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的花絮、幕后故事都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当记者作为Vlog博主以第一视角进行记录时,多运用细节和故事引导用户进入新闻发生的场景。用户在他者的时空中以“我”的身份去“经历”现场,虚拟的身体在场与真实的心理体验相互交织,具体化、生活化的场景将被无限扩展与放大。
  三、时政Vlog的现实问题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95后洞察报告》显示,95后用户社交类APP安装率高达95%[6]。另一项《2018年中国95后微博营销洞察报告》表明,95后微博用户对视频媒体的点击偏好比例是非95后的4.3倍,新闻与热点事件是95后微博用戶关注的重点[7]。可见,社交媒体是95后获取新闻的主渠道之一,且时政新闻突破娱乐化的边界深入青年用户群体。当前,尽管类似《大国外交最前线》等一批时政Vlog逐渐得到了用户的喜爱与关注,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及其与新媒体的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困扰时政Vlog发展的诸多问题不可回避。   (一)重有趣轻有料,叙事基调失衡
  一个散发个人魅力且熟练掌握短视频技巧的Vlog博主能够极大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但是娱乐程度拿捏不当可能导致用户过多关注娱乐性信息,而忽略时政Vlog报道本身想要传递的新闻事实。Vlog与新闻结合的报道形式,的确新鲜有趣吸引眼球,但若片面追求爆点、趣点、笑点、泪点,强行融入过多与新闻事实关系不大的娱乐性信息,其报道的基调难免失调,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难免失衡。这样也将进一步消解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严肃权威的形象,以致新闻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我们必须要注意,时政类新闻的首要目标是传播新闻事实,其次才是形式和载体的创新。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新闻报道,本源依旧是展现新闻真实,挖掘新闻价值,抓取新闻亮点,揭示新闻痛点。
  一则时政Vlog包含很多独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但若受众的注意力都被Vlog博主的无意识叙事和私人信息吸引,那么,这与时政Vlog的新闻价值就相去甚远。时政Vlog如何保持叙事基调的协调平衡,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组关系:吸引用户和引导用户,主要新闻和次要新闻,新闻事实与娱乐性信息的平衡,Vlog博主保留个性与传递新闻价值。
  (二)重交互轻内容,话语叙事空泛
  发源于社交媒体的Vlog具有很强的交互性。“Vlog+新闻”是新闻现场和技术介质的一次融合,也是新闻事实和信息传播的一次张力组合,调和不同新闻要素的佐料便是信息交互。Vlog的前台行为和中区行为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掺杂的[4],时政Vlog吸纳了这种优势,极大地模糊了带有表演行为的前台场景和具有生活记录行为的中区场景,通过预设新的前台场景,营造新闻报道和新闻观看的交互性叙事语境。同时通过后台前置,进一步发挥“边角料”新闻的可观看性,向纵深挖掘新闻的交互性。
  值得注意的是,一开始,时政Vlog披上社交化的外衣令用户感到新鲜,但随着用户的新鲜感褪去,优质内容才是吸引和打动用户的核心。酷鹅用户研究院的《2019短视频用户洞察报告》指出,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主要基于内容互动[3]。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优质内容能够促成社交关系的建立,内容始终是用户最关注的,是新闻生产最重要的环节。同时,Vlog创作源自于个体生活,个人生活经验的展示是Vlog非常重要的叙事视角。时政Vlog报道聚焦于报道现场以及台前幕后,若对报道内容挖掘不足,难免因走马观花式记录导致话语叙事空泛,如内容同质化、报道角度相似、报道内容灵韵不足等。
  (三)重播报轻策划,质量参差不齐
  Vlog拍摄与电视新闻拍摄手法不同,电视新闻需要摄像记者、新闻记者共同完成采访拍摄,而通常情况下,Vlog博主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Vlog的拍摄、剪辑和发布。与电视新闻相比,虽然Vlog所表现的画面、剪辑、解说、主持等专业水准尚低,但Vlog对博主的融媒体素养要求较高,需要博主具备符合社交媒体的审美素养和社交素养。从现有的时政Vlog来看,部分Vlog重播报,能够较好地发挥专业优势,熟练地采访播报新闻;部分Vlog因缺乏拍摄制作经验,暴露诸多短板;还有部分Vlog缺乏对“Vlog+新闻”的策划经验,拍摄场域不够丰富,交互不足,导致时政Vlog质量参差不齐。
  四、结语
  随着短视频续持续发力和中长视频崛起,用户从抖音、快手的拟态环境打破了审丑文化,脱离了土味恶搞,注意力从娱乐型转向娱乐与内容并重,“Vlog+”尚有破竹之势。Vlog主要覆盖短视频用户中的小众用户,以一二线城市、高学历、年轻用户为主,用户渗透率并不高[3]。“Vlog+新闻”“Vlog+美妆”“Vlog+体育”等多样态、分层化的内容制作,为分众化传播提供了短、平、快的实践路径。随着更多垂直领域的头部用户出现,优质Vlog作品的创作需求越来越多,传统主流媒体深耕社交平台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稳定的交互性、用户黏性令Vlog有望实现垂直分化集群爆发。打造优质时政Vlog首先要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实现分层化传播;其次要深耕垂直内容,打造栏目化Vlog;再次要丰富报道视角,丰富多元化传播。人格化表达、临场化体验、社交化互动的Vlog能否堪当传统主流媒体的一把传播利刃,在社交媒介平台收获口碑与用户?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理论”给出了一点启示,所有的媒介都是不完美的,都需要后生媒介来弥补其功能上的不足[8]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20-09-29)[2021-01-20] . 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2]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 2020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EB/OL].(2020-10-12)[2021-01-20] .https://www.sohu.com/a/424159827_683129
  [3]酷鹅用户研究院. 2019短视频用户洞察报告[EB/OL] .(2019-6-28)[2021-01-20]. http://www.199it.com/archives/899218.html?weixin_user_id=05o6ETQjpWfm2RRny99Mgluz9-LtrE.
  [4]刘娜,梁潇.媒介环境学视阈下Vlog的行为呈现与社会互动新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11):47-54.
  [5]隋岩,刘梦琪.视频博客(Vlog)的内容特点及其治理[J].学习与实践,2018(11):61-67.
  [6]艾瑞咨询. 2019年中国95后洞察报告[EB/OL] .(2019-12-16)[2021-01-20]. http://www.199it.com/archives/980205.html.
  [7]艾瑞咨詢. 2018年中国95后微博营销洞察报告[EB/OL] .(2018-3-3)[2021-01-20].http://www.199it.com/archives/694876.html.
  [8]徐利德.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理论的思想逻辑[J].青年记者,2017(21):27-28.
其他文献
[摘要]热带医学类科技期刊是推动我国热带病防治和热带医学研究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传播媒介。微信公众平台是新时期推动科技信息传播的有效工具。文章对我国六种热带医学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在2020年发布的推文情况进行统计,重点从推文数量、阅读数量、推文内容类型、推文编辑形式以及推文阅读频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热带医学类科技期刊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亟须加大对热带医学类科技期刊微信公
期刊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途径。文章认为新媒体传承传统文化应契合大众媒体的使用习惯与需求,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传统文化的新媒体表达与传播形式,开展适应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活动。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渠道;传播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具有深
期刊
[摘要]在融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等新兴媒体的崛起在不断提升新媒体市场份额的同时,其收益的逐年增加也给广播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种趋势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升级也逐渐趋向于产业化和商业化,但相比传输及时、互动性好、交互性强的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商业化运作难度却相对较高。鉴于此,文章主要剖析广播节目商业化运作转型面临的挑战,并就优化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以期在不断提升传统媒体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促进行业的
期刊
[摘要]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语言生活的新居所,其对语言、社会和国家均有一定的影响,不仅存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可能引发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问题。文章从安全视角分析审视网络空间的语言生活,发现存在通用语言文字安全,交际符号的规范和优化安全,网络空间的语言技术安全,网络空间的话语传播安全,网络空间的语言关系安全等问题。文章以语言生活理念为思考路向,从国家安全视角提出四点治理建议和对策:动态治理,
期刊
[摘要]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浅层阅读现象普遍存在,呈现博而不精、读而不思、存而不论的困境表征。而全民阅读素养发展的困境会制约民族素质的提升,因此,推动碎片化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入势在必行,这是时代赋予的任务。读·思·达作为完整的阅读过程,为碎片化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入提供了一个有效视角。文章基于这一视角对碎片化阅读进行路径探究,深入分析原因并探寻对策,以期有效推动碎片化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入,提升全民阅读素养。
期刊
[摘要]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学术期刊的半壁江山。然而,近20年来,高校学报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全、散、弱、小”是高校学报,尤其是地方高校学报的普遍特点。“双一流”建设的启动给高校学报带了新契机,地方高校学报应围绕“双一流”建设,依托本校一流学科,突出地方性和育人性,压实编委会职责,调整编辑队伍结构,提高人才效能,实现地方高校学报的华丽转身。  [关键词] “双一流”;学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与增长,我国的图书产业也随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下,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成为图书产业面临的重要挑战。我国的图书版权输出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图书版权输出有着一定的差距。文章对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总结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图书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版权;输出;策略  自从改
期刊
旨在探索付费电视和内容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机遇的“2019年付费电视创新论坛”调查结果表明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付费电视业高管对应对OTT竞争和付费电视业的未来越来越乐观,并确定了该行业未来几年的五大重点。  首先是业界高管对付费电视行业重塑聚合模式的能力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为应对OTT服务的普及,其现有聚合模式必须与时俱进,而线性频道数量要减少,包括从线性观看转向点播观看。  其次,订阅OTT服务
期刊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使用抖音短视频的时长剧增,与此同时,抖音短视频的发展也给城市形象传播提供了非常大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城市因为抖音中的某个視频而成为“网红城市”。文章通过对抖音短视频中“网红城市”形成的原因、作用、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网红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方案。  [关键词] “网红城市”;抖音短视频;城市形象  “网红”最初为“网络红人”简称,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及
期刊
在今时今日的中国,观众收看4K HDR节目的机会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超人气的电竞、演唱会纷纷采用4K HDR直播。引入4K HDR技术后,将现场的每一个灯光、舞美等视觉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收看端,画面上呈现更多的高光和暗部细节,图像拥有更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超高清分辨率提升,画面透彻度无限接近于人眼视觉极限,而HDR高宽容度、高宽色域和高对比度,进一步扩展人眼的感官,带更接近真实环境中的视觉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