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关已至,杭州某网络科技公司的老板张先生(化名)回想起2013年里为了一笔60万元贷款的奔走过程,仍唏嘘“钱商”冷暖。
无论是金融机构歧视,还是各种灰色的捆绑交易,在浙江省中小制造企业融资过程中,多数与张先生“同此悲凉”。
浙江省社科院2014年1月中发布的《浙江蓝皮书:2014年浙江发展报告》里,引用了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王振滔的说法:占全省中小企业98%的制造业中小企业,能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仅占10%,80%以上依靠自筹资金或民间借贷。该院专家在报告中指出,现行金融体制已不适应企业需要,民间借贷亟须规范。
而与这组数字及中小企业的现实感受对比鲜明的,是央行几乎同期公布的201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成绩单”。
1月24日,央行《201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全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3.9个和4个百分点,比同期全部企业贷款增速高2.8个百分点。全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9.4%;全年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占同期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43.5%。
对于浙江中小企业的现实困境,央行一位官员进一步指出,金融不是万能的,很多现象无法单单通过金融渠道来解决,融资难只是一个方面,中小企业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税收太重”。
贷款坎坷
过去一年,为了60万元的融资,张先生历尽坎坷。
其公司成立于2011年,2013年年收入为120万元,典型的微型企业。是年,他急需融入60万元资金,首先想到的是银行。
但当地四大行分支机构直接给他吃了闭门羹。张先生回忆:“他们也不直说不做你的业务,但会提各种要求,比如贷出来的钱要买多少基金、多少理财产品,或者办信用卡,都有捆绑业务。这些合同里不写,业务经理口头要求。也不强制,你愿意买就合作,不愿买,风控审核时就卡掉。从2011年到2013年都是这个情况。”
张先生说,这种歧视也普遍存在于浙江本地的一些城商行中,于是转而找了某外地城商行在杭州主城区的一家分支机构,没想到业务员直接告诉他:在这里你是贷不到款的,想都不要想,然后掏出一张某某小贷公司的名片。
张先生按图索骥找到这家小贷公司一问,贷款利率差不多12个点,且介绍人要一次性收5万元介绍费。年化利率已超20%!
“这不一定就是总行的意见,可能是分行搞的,甚至只是一些支行业务员自己搞出来的事情。”张先生不得不怀疑银行业务员和这家小贷公司之间有利益关系。
这当中,张先生还接触到一家大型央企的下属子公司,对方告诉他:承兑汇票拿多少就给贴现多少,立刻出现金,只收3%手续费。
理论上,小微型民企要拿承兑汇票到银行贴现是很困难的,且需支付费用。该子公司人士告诉他,作为大型央企,他们的承兑汇票不仅可以在银行兑现且没有任何费用。一笔赚3%的利差,一个月收取其他企业的承兑汇票达到上千万的量是很正常,然后去银行承兑,拿到钱,下个月再滚动操作。“一个月几十万元的利润,年化收益率36个点”。
不过,张先生放弃了这个渠道以及其他主动找上门的很多“高利贷”公司。“这些公司不需任何手续,只要把房产证押着就行,马上给你全额贷款,利息是30%。你要还不出来,后果非常严重!”
最终,张先生还是通过自己2012年联系的一家担保公司的帮助,以抵押担保的方式从某股份制银行的杭州分行续贷到了60万元。
这笔贷款的利息是7个点左右,担保费用2万多元,实际成本将近12%。
张先生公司2013年的毛利率在25-30%之间,财务成本控制在15%以内。
新困境
原来的贷款还回去,银行还能再给他放出来,张先生的运气还算好的。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已有成百上千个案例显示,银行在收回贷款后就会转而缩贷、压贷,导致企业续贷无望,个别银行甚至采取欺骗的手段,承诺只要企业还款就立即续贷,一旦企业筹集资金(甚至从民间高利贷借钱)还贷后,银行立即翻脸拒绝贷款。这种情况在杭州、温州等地尤其严重。
据周德文观察,目前浙江中小微企业的境况虽不及2011年严峻,但仍在危机之中,并出现了三个新的趋势:一是互保联保危机开始愈演愈烈;二是民间借贷危机仍在发酵;三是银企关系趋于紧张。
“创业二三十年,现在倒了,要认了。”一位办公家具企业老板眼下正到处躲避法院、债权人等的追索,言语凄惶。
他和其他5家同行企业本来打算在这波产业转型过程中进行整合,留下其中最好的一家,其余资产盘活(即其余五块土地)转做其他产业。结果恰是发展最好的这家由于扩大规模、行业形势急转直下导致资金链断裂,贷款出现问题,银行把互保联保的企业资产全部冻结。“现在6家企业总计欠1000多万元,牵连三个大区、六七个县市,拖了半年多,企业也散了”。
周德文介绍,互保联保是以往特别是4万亿投资时银行大力发展的融资方式,造成了现在几乎无解的僵局,这种情况已蔓延至浙江多个城市。
不过,某城商行宁波分行行长告诉记者,该现象只是个案。其所在银行出过几笔担保链断裂导致的坏账,往往都是只有几个人的联保互保容易出问题,后来该银行规定,只做50户以上的互保联保,每人交一定的保证金,通过大数法则消化风险。
此外,民间借贷恶意起诉现象也很普遍。
《浙江蓝皮书:2014年浙江发展报告》中引述了浙江丽水致健家俬董事长黄菊云的例子——银行抽回资金,“我们走投无路,100多位工人要发薪水,他们也要养家,我们无奈借高利贷发工资,高利贷要我们低价卖企业给他们,不卖就是这样的下场(一把火烧光)。” 黄菊云提及:高利贷胃口何止利息,他们前脚借你钱,后脚就到法院起诉你欠款扣押财产,让你无法正常融资,然后必须低价把资产通过法院拍卖给他们,6000万的厂房他们3500万买。“这样的情况,不止我一家。恶意诉讼通过法院扣押贱卖企业资产,然后倒手高价卖,已经是普遍现象了。”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徐友龙提到,民营企业家在经济扩张时期往往都愿意扩张产业,这是投资狂热的特点。而且温州老板的普遍现象是,企业很小规模,但是敢于做大,不惮从民间借贷。
浙江担保公司中新力合运营总监贺平介绍,60%、70%以上资产负债率在浙江中小企业中是比较普遍的,有的甚至超过90%,“一般企业负债率超过80%我们就不考虑了”。
而对于为其提供担保服务的企业,中新力合还会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措施,比如创始人或者大股东提供连带责任以及房产、土地、厂房等资产方面的抵押。
浙江本地一家城商行高管透露,城商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会较基准利率上浮30%-40%,后期还有各种财务咨询费、管理费等,加起来的总融资成本远高于大中型企业。
从企业的真实感受来看,就如黄菊云所说:“银行在企业遇难时的抽贷行为,对于正在转型发展的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随着各种压力不断累积,企业和银行间的关系势必趋于紧张。
不一样的视角
据全国工商联调查,截至2012年,浙江省中小微企业数量已突破80万家,每年融资需求量超过1万亿。规模以下小企业90%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小微企业95%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
“只有一成能贷到款?事实不是这样的。据我所知,包括我们行在内的很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都很大。”浙江当地某城商行高管说,“而且关注的重点是300万元额度以下的,100万元以下的也很多。”
为什么银行的反应和企业的感受相去甚远?原因或在于选取的样本不完全一致。
银行现在更多是投给关注民生的、支柱型的服务业企业。但在浙江,制造企业恰恰占比达98%之多。
“小制造企业没有前途,给贷款也难救水火,而且看不到还款来源。”该人士介绍,金融机构原来在浙江投入较多,但现在制造业不景气,不良贷款激增,所以从2013年开始,各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诉求有所收缩,而且多家银行信贷权限也直线上收。
“说实话,制造业本来利润就是5%左右,资金成本太高就没利润。但是如果让银行给制造业贷款利率低一些,可银行也是商业机构,没有这样的机制,所以现在都一刀切。”
另外,对于央行有关小微企业贷款投向方面的统计数据的“成因”,有些小企业主解读为:“比如杭州,要找工农中建贷款几乎不可能的,哪怕抵押房子也不行。他们会跟很多大企业暗箱操作,大企业下面有很多子公司,十来个人的,把贷款放给他们,这样就满足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要求了。”
这种情况不止浙江一地。某股份制银行在山东的一家支行行长告诉记者,银行查验企业资质时会看整个供应链,那些背靠大企业的中小微企业,比如和石油、石化、电力等大型央企国企配套的中小微企业,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
政策受阻
企业和银行各有苦衷,不少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都直言,最深层次的根源,还在体制问题,关键的化解之道是破除垄断。
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马津龙提到,企业的存贷款利差太大,导致资金成本太高,利率市场化迫在眉睫,“只有充分竞争,才能降低利率”。
作为《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积极倡导和推动者,周德文建议,应尽早将该条例扩大到浙江省,甚至全国。
据其介绍,目前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基本保持在20%高位。
央行显然也意识到贷款高增速与企业切身感受之间的矛盾,《201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写道:经济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金融结构,地方主导的高投资模式以及资源向房地产等领域集中,可能对其他经济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形成挤出,容易加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结构性问题也影响了总量政策发挥效果。未来要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实际上,自201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各部委利好措施不断出台,数月之间多部政策出台。
“但坦率说,我没有看到更多的支持。比如,国家去年开始允许创投企业发债,但到现在全国也没有一家创投企业发成功,可见政策的落地还是存在障碍的。”一位金融业人士表示,“4万亿投资时,小企业都在扩张,政府也很冲动,但这种冲动留给小企业的后遗症极其可怕。现在小企业遇到困境,政府却没有在产业引导方面给出更多优惠政策。”
一些受访人士还特别提到,引发中小微企业窘境的一大重要原因是税负过重。
“目前的税收优惠只照顾了一小部分人,对中小微企业并没有根本减负。”前述某城商行宁波分行行长说,“很多企业跟我们说过,如果完全按照现行税法纳税,已完全无利可图。”
按照现在的分税制,制造业的75%的增值税要上缴国家,省市县三家总共只有25%,“虽然地方政府也知道制造业重要,但扶持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徐友龙认为。
在1月中旬举办的“2014浙江经济新年报告会”上,浙江省政府金融办副主任包纯田指出,资金成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居于高位,且供给依然紧张,“请企业家们在作决策的时候要注意,要留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不要轻易地抢机会投资”。
无论是金融机构歧视,还是各种灰色的捆绑交易,在浙江省中小制造企业融资过程中,多数与张先生“同此悲凉”。
浙江省社科院2014年1月中发布的《浙江蓝皮书:2014年浙江发展报告》里,引用了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王振滔的说法:占全省中小企业98%的制造业中小企业,能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仅占10%,80%以上依靠自筹资金或民间借贷。该院专家在报告中指出,现行金融体制已不适应企业需要,民间借贷亟须规范。
而与这组数字及中小企业的现实感受对比鲜明的,是央行几乎同期公布的201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成绩单”。
1月24日,央行《201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全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3.9个和4个百分点,比同期全部企业贷款增速高2.8个百分点。全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9.4%;全年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占同期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43.5%。
对于浙江中小企业的现实困境,央行一位官员进一步指出,金融不是万能的,很多现象无法单单通过金融渠道来解决,融资难只是一个方面,中小企业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税收太重”。
贷款坎坷
过去一年,为了60万元的融资,张先生历尽坎坷。
其公司成立于2011年,2013年年收入为120万元,典型的微型企业。是年,他急需融入60万元资金,首先想到的是银行。
但当地四大行分支机构直接给他吃了闭门羹。张先生回忆:“他们也不直说不做你的业务,但会提各种要求,比如贷出来的钱要买多少基金、多少理财产品,或者办信用卡,都有捆绑业务。这些合同里不写,业务经理口头要求。也不强制,你愿意买就合作,不愿买,风控审核时就卡掉。从2011年到2013年都是这个情况。”
张先生说,这种歧视也普遍存在于浙江本地的一些城商行中,于是转而找了某外地城商行在杭州主城区的一家分支机构,没想到业务员直接告诉他:在这里你是贷不到款的,想都不要想,然后掏出一张某某小贷公司的名片。
张先生按图索骥找到这家小贷公司一问,贷款利率差不多12个点,且介绍人要一次性收5万元介绍费。年化利率已超20%!
“这不一定就是总行的意见,可能是分行搞的,甚至只是一些支行业务员自己搞出来的事情。”张先生不得不怀疑银行业务员和这家小贷公司之间有利益关系。
这当中,张先生还接触到一家大型央企的下属子公司,对方告诉他:承兑汇票拿多少就给贴现多少,立刻出现金,只收3%手续费。
理论上,小微型民企要拿承兑汇票到银行贴现是很困难的,且需支付费用。该子公司人士告诉他,作为大型央企,他们的承兑汇票不仅可以在银行兑现且没有任何费用。一笔赚3%的利差,一个月收取其他企业的承兑汇票达到上千万的量是很正常,然后去银行承兑,拿到钱,下个月再滚动操作。“一个月几十万元的利润,年化收益率36个点”。
不过,张先生放弃了这个渠道以及其他主动找上门的很多“高利贷”公司。“这些公司不需任何手续,只要把房产证押着就行,马上给你全额贷款,利息是30%。你要还不出来,后果非常严重!”
最终,张先生还是通过自己2012年联系的一家担保公司的帮助,以抵押担保的方式从某股份制银行的杭州分行续贷到了60万元。
这笔贷款的利息是7个点左右,担保费用2万多元,实际成本将近12%。
张先生公司2013年的毛利率在25-30%之间,财务成本控制在15%以内。
新困境
原来的贷款还回去,银行还能再给他放出来,张先生的运气还算好的。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已有成百上千个案例显示,银行在收回贷款后就会转而缩贷、压贷,导致企业续贷无望,个别银行甚至采取欺骗的手段,承诺只要企业还款就立即续贷,一旦企业筹集资金(甚至从民间高利贷借钱)还贷后,银行立即翻脸拒绝贷款。这种情况在杭州、温州等地尤其严重。
据周德文观察,目前浙江中小微企业的境况虽不及2011年严峻,但仍在危机之中,并出现了三个新的趋势:一是互保联保危机开始愈演愈烈;二是民间借贷危机仍在发酵;三是银企关系趋于紧张。
“创业二三十年,现在倒了,要认了。”一位办公家具企业老板眼下正到处躲避法院、债权人等的追索,言语凄惶。
他和其他5家同行企业本来打算在这波产业转型过程中进行整合,留下其中最好的一家,其余资产盘活(即其余五块土地)转做其他产业。结果恰是发展最好的这家由于扩大规模、行业形势急转直下导致资金链断裂,贷款出现问题,银行把互保联保的企业资产全部冻结。“现在6家企业总计欠1000多万元,牵连三个大区、六七个县市,拖了半年多,企业也散了”。
周德文介绍,互保联保是以往特别是4万亿投资时银行大力发展的融资方式,造成了现在几乎无解的僵局,这种情况已蔓延至浙江多个城市。
不过,某城商行宁波分行行长告诉记者,该现象只是个案。其所在银行出过几笔担保链断裂导致的坏账,往往都是只有几个人的联保互保容易出问题,后来该银行规定,只做50户以上的互保联保,每人交一定的保证金,通过大数法则消化风险。
此外,民间借贷恶意起诉现象也很普遍。
《浙江蓝皮书:2014年浙江发展报告》中引述了浙江丽水致健家俬董事长黄菊云的例子——银行抽回资金,“我们走投无路,100多位工人要发薪水,他们也要养家,我们无奈借高利贷发工资,高利贷要我们低价卖企业给他们,不卖就是这样的下场(一把火烧光)。” 黄菊云提及:高利贷胃口何止利息,他们前脚借你钱,后脚就到法院起诉你欠款扣押财产,让你无法正常融资,然后必须低价把资产通过法院拍卖给他们,6000万的厂房他们3500万买。“这样的情况,不止我一家。恶意诉讼通过法院扣押贱卖企业资产,然后倒手高价卖,已经是普遍现象了。”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徐友龙提到,民营企业家在经济扩张时期往往都愿意扩张产业,这是投资狂热的特点。而且温州老板的普遍现象是,企业很小规模,但是敢于做大,不惮从民间借贷。
浙江担保公司中新力合运营总监贺平介绍,60%、70%以上资产负债率在浙江中小企业中是比较普遍的,有的甚至超过90%,“一般企业负债率超过80%我们就不考虑了”。
而对于为其提供担保服务的企业,中新力合还会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措施,比如创始人或者大股东提供连带责任以及房产、土地、厂房等资产方面的抵押。
浙江本地一家城商行高管透露,城商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会较基准利率上浮30%-40%,后期还有各种财务咨询费、管理费等,加起来的总融资成本远高于大中型企业。
从企业的真实感受来看,就如黄菊云所说:“银行在企业遇难时的抽贷行为,对于正在转型发展的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随着各种压力不断累积,企业和银行间的关系势必趋于紧张。
不一样的视角
据全国工商联调查,截至2012年,浙江省中小微企业数量已突破80万家,每年融资需求量超过1万亿。规模以下小企业90%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小微企业95%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
“只有一成能贷到款?事实不是这样的。据我所知,包括我们行在内的很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都很大。”浙江当地某城商行高管说,“而且关注的重点是300万元额度以下的,100万元以下的也很多。”
为什么银行的反应和企业的感受相去甚远?原因或在于选取的样本不完全一致。
银行现在更多是投给关注民生的、支柱型的服务业企业。但在浙江,制造企业恰恰占比达98%之多。
“小制造企业没有前途,给贷款也难救水火,而且看不到还款来源。”该人士介绍,金融机构原来在浙江投入较多,但现在制造业不景气,不良贷款激增,所以从2013年开始,各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诉求有所收缩,而且多家银行信贷权限也直线上收。
“说实话,制造业本来利润就是5%左右,资金成本太高就没利润。但是如果让银行给制造业贷款利率低一些,可银行也是商业机构,没有这样的机制,所以现在都一刀切。”
另外,对于央行有关小微企业贷款投向方面的统计数据的“成因”,有些小企业主解读为:“比如杭州,要找工农中建贷款几乎不可能的,哪怕抵押房子也不行。他们会跟很多大企业暗箱操作,大企业下面有很多子公司,十来个人的,把贷款放给他们,这样就满足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要求了。”
这种情况不止浙江一地。某股份制银行在山东的一家支行行长告诉记者,银行查验企业资质时会看整个供应链,那些背靠大企业的中小微企业,比如和石油、石化、电力等大型央企国企配套的中小微企业,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
政策受阻
企业和银行各有苦衷,不少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都直言,最深层次的根源,还在体制问题,关键的化解之道是破除垄断。
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马津龙提到,企业的存贷款利差太大,导致资金成本太高,利率市场化迫在眉睫,“只有充分竞争,才能降低利率”。
作为《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积极倡导和推动者,周德文建议,应尽早将该条例扩大到浙江省,甚至全国。
据其介绍,目前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基本保持在20%高位。
央行显然也意识到贷款高增速与企业切身感受之间的矛盾,《201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写道:经济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金融结构,地方主导的高投资模式以及资源向房地产等领域集中,可能对其他经济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形成挤出,容易加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结构性问题也影响了总量政策发挥效果。未来要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实际上,自201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各部委利好措施不断出台,数月之间多部政策出台。
“但坦率说,我没有看到更多的支持。比如,国家去年开始允许创投企业发债,但到现在全国也没有一家创投企业发成功,可见政策的落地还是存在障碍的。”一位金融业人士表示,“4万亿投资时,小企业都在扩张,政府也很冲动,但这种冲动留给小企业的后遗症极其可怕。现在小企业遇到困境,政府却没有在产业引导方面给出更多优惠政策。”
一些受访人士还特别提到,引发中小微企业窘境的一大重要原因是税负过重。
“目前的税收优惠只照顾了一小部分人,对中小微企业并没有根本减负。”前述某城商行宁波分行行长说,“很多企业跟我们说过,如果完全按照现行税法纳税,已完全无利可图。”
按照现在的分税制,制造业的75%的增值税要上缴国家,省市县三家总共只有25%,“虽然地方政府也知道制造业重要,但扶持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徐友龙认为。
在1月中旬举办的“2014浙江经济新年报告会”上,浙江省政府金融办副主任包纯田指出,资金成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居于高位,且供给依然紧张,“请企业家们在作决策的时候要注意,要留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不要轻易地抢机会投资”。